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许多灾害的发生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教育人们如何预防灾害及减少灾害损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教师要明确灾害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课堂教学灵活性,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加强地理教学中的灾害伦理教育。
[关键词]地理教学自然灾害灾害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119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干旱、雪灾等灾害时有发生。每次灾害的发生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灾害是人类无法避免而又必须面对的突发现象,它使人类诸多道德矛盾在瞬间交织爆发,也使得人类的灾害伦理研究在不断发展前进。
一、灾害伦理教育的意义、目的
灾害伦理是自然灾害科学和伦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灾害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为对象,明确人在防灾减灾活动中应当担负的责任和采取的行为,以减轻灾害损失为目的的价值观、伦理观。人们获得防灾减灾及灾后自救、互救的知识及意识主要来源于灾害伦理教育。
最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灾害种类增多、频率增高,灾害的损失、伤亡人数也有相应的增大。2013年黑龙江、浙江等地的洪水灾害以及2014年8月云南鲁甸爆发的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发生这些灾害跟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是分不开的,而人们对灾害的认识不够、防灾减灾及灾后救灾的知识掌握得不够也是导致伤亡人数及损失增多的原因之一。应该让学生从小知道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要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因此灾害伦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灾害伦理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防灾减灾及灾后自救、互救的能力。灾害伦理教育可以指导人们在灾前、灾中、灾后怎么处理一些问题。比如灾前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生灾难之后应该先救谁,以及在灾后我们是否还要关注灾区、灾民。然而通过跟身边的中学生交流,笔者发现他们防灾减灾知识、意识及能力都相当薄弱,急需要加强。
二、灾害伦理教育的现状
目前,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的框架体系并不是完整的,它只包括灾害知识和防灾减灾技能两部分,作为防灾减灾行动指南的灾害伦理教育却严重缺失。
1.课标、教材相关内容缺失
地理学科没有对灾害伦理学部分的标准进行完善,这部分学习内容标准和评价机制都无法在考试和学习中进行体现,所以也就没法对课程标准进行设置。
地理教学中的灾害伦理教育引入课堂尚属初期,所以不仅仅是教师对这部分教学不重视,学生对此的学习也没有一定的连贯性,其接触到的都只是来源于新闻和道听途说的先验观点,缺乏系统性。而且目前地理学科的标准教材中关于这部分内容也是欠缺的,在对地震进行描述的时候,往往也没有深入透彻的讲述,没有将灾难放入伦理学的范畴中去建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缺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困难。
2.课堂教育缺乏灵活性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中灾害伦理教育的执行者。关于灾害发生后的知识,除了对于地质地理环境方面的一些认知,教育学生如何来了解世界地理环境以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灾难中学会生存下来,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目前来看,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专业知识方面非常优秀,但是在伦理教育方面却不够,也就是说在人文上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高中教师、学生受到的升学(高考)压力都较大,往往感到课时不足。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要考试的内容,而灾害伦理教育并不是考试内容的重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比较单一,且都是跟考试相关的内容,而不是给学生讲述一些灾害发生以后的救援措施,以及灾害中求生存的一些基本知识。
三、灾害伦理教育的措施
1.加强教师灾害伦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想做好灾害伦理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样学生才会尊敬他、信任他。其次,教师还应该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通过自身的一些行为举措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去感染学生,带给学生正能量。在生活中的实际教学有时候比课堂教学更加有影响力。地理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地理教师是灾害伦理教育的关键人物。再次,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学生喜欢新事物,也乐于接受新事物,在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新的教学知识、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形象生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断提高课堂教育的灵活性
学生了解地理灾害知识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看教材以及教师在地理课堂上的讲解。现在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努力发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性,把内容融会贯通起来,让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灾害伦理知识,知道怎么样预防灾害,为了预防灾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灾害的特征及发生灾害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地区容易发生什么灾害,以及发生灾害应该怎么办,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灾害伦理知识水平及意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自然灾害灾害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119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干旱、雪灾等灾害时有发生。每次灾害的发生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灾害是人类无法避免而又必须面对的突发现象,它使人类诸多道德矛盾在瞬间交织爆发,也使得人类的灾害伦理研究在不断发展前进。
一、灾害伦理教育的意义、目的
灾害伦理是自然灾害科学和伦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灾害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为对象,明确人在防灾减灾活动中应当担负的责任和采取的行为,以减轻灾害损失为目的的价值观、伦理观。人们获得防灾减灾及灾后自救、互救的知识及意识主要来源于灾害伦理教育。
最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灾害种类增多、频率增高,灾害的损失、伤亡人数也有相应的增大。2013年黑龙江、浙江等地的洪水灾害以及2014年8月云南鲁甸爆发的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发生这些灾害跟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是分不开的,而人们对灾害的认识不够、防灾减灾及灾后救灾的知识掌握得不够也是导致伤亡人数及损失增多的原因之一。应该让学生从小知道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要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因此灾害伦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灾害伦理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防灾减灾及灾后自救、互救的能力。灾害伦理教育可以指导人们在灾前、灾中、灾后怎么处理一些问题。比如灾前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生灾难之后应该先救谁,以及在灾后我们是否还要关注灾区、灾民。然而通过跟身边的中学生交流,笔者发现他们防灾减灾知识、意识及能力都相当薄弱,急需要加强。
二、灾害伦理教育的现状
目前,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的框架体系并不是完整的,它只包括灾害知识和防灾减灾技能两部分,作为防灾减灾行动指南的灾害伦理教育却严重缺失。
1.课标、教材相关内容缺失
地理学科没有对灾害伦理学部分的标准进行完善,这部分学习内容标准和评价机制都无法在考试和学习中进行体现,所以也就没法对课程标准进行设置。
地理教学中的灾害伦理教育引入课堂尚属初期,所以不仅仅是教师对这部分教学不重视,学生对此的学习也没有一定的连贯性,其接触到的都只是来源于新闻和道听途说的先验观点,缺乏系统性。而且目前地理学科的标准教材中关于这部分内容也是欠缺的,在对地震进行描述的时候,往往也没有深入透彻的讲述,没有将灾难放入伦理学的范畴中去建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缺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困难。
2.课堂教育缺乏灵活性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中灾害伦理教育的执行者。关于灾害发生后的知识,除了对于地质地理环境方面的一些认知,教育学生如何来了解世界地理环境以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灾难中学会生存下来,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目前来看,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专业知识方面非常优秀,但是在伦理教育方面却不够,也就是说在人文上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高中教师、学生受到的升学(高考)压力都较大,往往感到课时不足。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要考试的内容,而灾害伦理教育并不是考试内容的重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比较单一,且都是跟考试相关的内容,而不是给学生讲述一些灾害发生以后的救援措施,以及灾害中求生存的一些基本知识。
三、灾害伦理教育的措施
1.加强教师灾害伦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想做好灾害伦理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样学生才会尊敬他、信任他。其次,教师还应该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通过自身的一些行为举措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去感染学生,带给学生正能量。在生活中的实际教学有时候比课堂教学更加有影响力。地理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地理教师是灾害伦理教育的关键人物。再次,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学生喜欢新事物,也乐于接受新事物,在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新的教学知识、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形象生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断提高课堂教育的灵活性
学生了解地理灾害知识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看教材以及教师在地理课堂上的讲解。现在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努力发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性,把内容融会贯通起来,让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灾害伦理知识,知道怎么样预防灾害,为了预防灾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灾害的特征及发生灾害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地区容易发生什么灾害,以及发生灾害应该怎么办,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灾害伦理知识水平及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