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之恶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才之恶


  买了本萨特写的《波德莱尔》,看到一句话:“人对他为自己所做的自由选择,与所谓的命运绝对等同。”
  千算万算的人以为做了自由选择,却与命运的安排不谋而合,或者说,当人自作聪明在灵机一动时,就已经上了上帝的当。这不禁让人沮丧。可问题在于,波德莱尔为什么还要以罪犯和诗人自夸,他为什么要为自己选择罪犯这一重身份?
  太多艺术家做荒诞不经的事,成为众矢之的。如果说顾城杀妻是不由自主的情绪走火,而波德莱尔整天跟肮脏妓女泡在一起,给自己染一身病,还以罪犯自居,却出自他的自由行。而他的弟子魏尔伦和兰波的故事也是要多离谱有多离谱,还有那个王尔德等全都是。在这些人身上,仿佛魔鬼與天使的活动格外频繁,发生火山地震是常有的事。我们要怎么理解这些人身上这些“罪恶”的地壳运动?
  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得最为深刻:“人分为普通人和非凡人。第一类应该生活在群众中,他们没有权利违背法律,既然他们是一些普通人。第二类有权利犯各种罪行,践踏各种法律,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非凡的人。”
  “非凡人有权允许自己的意识超越某些障碍,但这只是为实现自己的思想所必需的,而这个思想可能对整个的人类有益。”
  “人类所有的立法者和引路人——从最古老的那些人开始——都毫无例外地是罪犯,因为制定新的法令的时候,他们践踏了那些由社会忠实地遵守、由祖先代代相传的新法令。”
  而布莱克对活力的赞赏,其实也包含同样肯定:“对狮子和牛实行同一法律,就是压迫”, “活力是唯一的生命,活力是永恒的快乐”,“狮子的咆哮,狼的嗥叫,大海的怒吼,毁灭性的利剑,是永恒的巨大块垒,大得人眼是看不到的”。
  甚至,布莱克的《地狱箴言》还一再说明恶必须存在的原因:“没有对立,就没有进步:吸引力与排斥力,理智与活力,爱与恨,对人的存在都是同样必不可少的”,“大地上现在和将来永远都有这两种对立的倾向,它们互相为敌。试图将它们调和,就是企图摧毁人类的存在”。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布莱克的话有个前提,他们都站在永恒的角度上看问题。也就是他们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生只是大生中的一段,死也只是一个转身,必须这样拉长看,才能理解他们的意思。如果非要就着人生这短短的一段来说话,来理解事物,那就是“夏虫不可语冰”也。因为很多事情站在人有限的认知上不可理解,假如你信有神有永恒,一切不可理解的自然就可以理解了。或者说,宇宙间没有偶然,无论是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和人身上的地壳运动,都是神作。
  即使这么想,一个个突兀的现实个案还是会让人难以接受。就像我,每每接受也是要好久才能把被惊诧顶起的嘴巴合拢。不光是这些个性的艺术家,就像有时遇到他们的天人之论。第一次遇到那句“上升和下降是同一条道路”,尽管一见到这句话我就被震住了,一下便知道它是对的,这样才对,才有重合团聚,才回到那个最原始的点,可接受它我费了很大劲,尽管很多时候需要这句话站出来时,我都选择能躲就躲。因为那句话开脱了所有罪恶,颠覆了人对地狱的所有想象和理解。甚至,把基督教那套全驳斥了。
  真正的恶是不存在的,就像真正的死亡是不存在的。如果从永恒的角度看,就会理解尼采为什么最后选择站在善恶彼岸。就知道,恶还不仅仅是纪伯伦口中那种饥饿的善,恶更是《浮士德》里那个魔鬼梅菲斯特向浮士德介绍自己给自己下的那个定义:
  我是那力量的一部分,它永远愿望着恶而永远创造了善。
  “它永远愿望着恶而永远创造了善”, 把一切的恶最终引向善,这才证明了上帝的万能。而基督教里那个上帝不过是人造的上帝,有很多有限的地方。——这正是歌德的伟大,他能看得这等深远,我由衷佩服!
  理解了这些终极问题,也就知道萨特为什么那么说波德莱尔:
  在波德莱尔的一生中只看到“厄运”是不对的。归根结底,他的一生具有最崇高意义上的神话的性质,以致这个神话的主人会成为这样一个人。在他身上,宿命与他的意志齐心协力,而且他似乎还迫使命运为他制作雕像。
  我们这些庸众会消失,但这些甘为永恒驱使的雕像们永存。

爱的最高完美性


  没有神性的人很可悲,获救之途于这些瞎子不可想象。但拥有神性的人因其局限,也未必能在救赎之路上走多远。即使人们烂读《圣经》,却往往读不到言外之意字下之字。如这句“要像爱自己一样地去爱邻人”,千古以来像皮球一样被人们踢来踢去,都快成了挂在嘴边抬高身价暗自利己的横幅。人们最多意识到这话提出的希望——爱人如己,也看到这里包含的前提——每个人实际都最爱自己。只有克尔凯郭尔把这句话一脚踢上天,让人一眼看到那皮球划出的弧度上凸显的神意,即,这里包含着爱的最高完美性。
  对邻人之爱的最高完美性我之前写过,就是读到克尔凯郭尔提出的质疑:“如果要求爱的对象是优秀杰出的,那是你爱得完美吗?”他指出:“完美性的对象是对象本身的完美,而不是爱的完美,爱不完美的事物,这才是爱的完美。”发觉在习以为常的接受习惯中,克尔凯郭尔理清了这么重要的问题,我当即买下了这本《基督徒的激情》。书放在枕边一直看得很慢,反复翻阅。早晨再翻读这段,发觉自己竟把后半部分更重要的没弄清,而当再次读懂时,我激动地从床上跳下来,一下蹦到电脑前。
  克尔凯郭尔在否定了爱完美的事物的完美性后,他马上指出:“对邻人的爱具有对恋人、朋友、亲人,那些杰出的人的爱所没有的完美性。因为前者首先指向对象,其次再问爱。而对邻人的爱则只考虑爱。人们其余部分的爱是由对象决定的,但对邻人的爱由爱来确定。然后,他竟然又道:因为每个人——绝对地是每个人——都是邻人,因此对象的所有特殊性全都取消了,这就是说,爱邻人只表现为爱。”   这难道不就是爱的最高完美性吗?
  他太智慧了。虽然我逻辑思维一塌糊涂,但他理得我于没问题中看出了重大问题,于没有逻辑思维中看到了头脑中的田垄。
  取消了对象的所有特殊性!这点,太厉害了!这等于取消了世俗自以为是的情感分类,或者只剩下了爱情,而这个爱情更不是人们所说的狭爱,是对所有人的大爱,是化而为之的对邻人的爱!
  第一段话,克尔凯郭尔说得多么棒!你爱一样完美事物,那不是完美的爱。那更像一种不美的人想要借助美人帮衬遮掩一下自己的丑。而你能爱一样并不完美的事物,则意味着爱的完美。接着,他又层层深入批驳,最后指出爱的最高完美性,这世间的确没有完美的人,在每个人显出不完美面之时都将是邻人,当取消了对象的特殊性这层千古赋予的虚假概念后,还剩下什么?
  ——我只感觉到小溪入河,河流入江,江流归海,而海深深地容纳着自己的咆哮、激流、岛屿,仰望着蓝天,头枕着神一样宁静的蓝,再无渴望与话语,平静地抵达永恒!
  取消了对象的完美性,突然觉得自己潜在的认识是对的。我曾经自语,爱情是一道空门,带领人走向神。现在看,所有人类所描述的爱情都像一个田野上的小牌楼,你走过,大地还是那么宽阔无垠,而那个词语一样的牌楼,小得就像词语一样,既不能遮风挡雨,还会限定你。难怪茨维塔耶娃说,我不爱爱情,也不敬重爱情,她是求了一生爱情的人!
  还有里尔克,一直觉得没人能超越过里尔克的那种敏锐深刻,他对爱的描述我奉为至宝,而他这么陈述:
  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與第二者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
  诸神起先欺骗地把我们引向异性,像两个一半组成整体。但每个人都要自我扩展,如一弯细月充盈为圆圆的月盘。
  只有一条划定的路,穿过永不睡眠的狂野,通往生存的饱满。
  里尔克在这里也否定了人们所追求的爱情,而承认了穿越空门的意义。就像茨维塔耶娃说的那样:灵魂是一片完整区域,我无法一个人前往。需要的不是上帝,而是一个人,通过第二个人再生。——玛丽娜需要的不过是自身重生,因为她也走过那道空门,最后发觉只是穿越,抵达神那里。
  昨晚读到梭罗的话:“爱是无法治疗的,除了更深地去爱。”为这句话还生了感慨。现在看这都是半途中的声音。就像茨维塔耶娃的质疑:“爱情为什么这样?请人喝水的人在喝水!”这都是走向神性之途中的鼓励和路标,但它不是终点,只有克尔凯郭尔一句取消对象的特殊性,从终点总结了它,把它归向真正的神性!
  太棒了,这个提法——取消对象的特殊性。
  虽然以人的本性,绝无可能做到爱邻人如爱己,即使偶然做到也完全仰仗神的力量。可如果你的理解能更深,能踩上克尔凯郭尔这一认识,却无疑朝前迈了一大步。因为你至少顷刻就知道什么虚妄就能放下虚妄,在内心获得由神而来的平静安宁与相信。剩下的只是默默克服自己,一步一步走向爱的最高境界。
其他文献
上期对阎立本的身世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次咱们聊完出身再看作品。作为初唐时期出身关陇贵族的官三代,阎立本最重要的身份标签是杰出的绘画大师,且名重当时又流芳百世,是中国绘画史上很难略过的人物。他最为人们熟悉的作品是:步辇图。   步辇图,阎立本的代表作。因中学历史和美术课本都提到了这幅作品,而且有彩色图录,所以被人们熟知。步辇图号称是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一来因为绘画艺术和技艺精湛;二是政治正确,符合大
期刊
一  马老大走了,62岁。他没能吃上今秋的新玉米。  他不想走。他舍不下曾经相依为命的弟弟妹妹,舍不下年纪尚轻的儿女,舍不下相濡以沫的老伴和少不更事的孙儿……他舍不下这条巷里同过甘苦的老哥们,舍不下脚底这片下点雨就透着好闻的泥腥味儿的黄土地,也舍不下那几亩正在旺产期的花椒树……  有一次他跟我说,现在弟弟妹妹的日子都好过了,我的娃都安排到地方了,我也退休了有工资,还有几亩花椒,再好好干几年,给儿把
期刊
散文是小说家灵魂的镜面。在散文里,小说家打磨掉了包裹在外的石头和砂砾,唯余熠熠生辉的珠玉,以真实、真诚和真情,照亮、震撼乃至攫住我们。契诃夫的《伊凡诺夫》里有台词言:“我是来寻找散文的,结果却遇到的诗。”读阎连科的散文,也有类似的感慨与收获。他的散文,我们能强烈感受到真实与悲伤的诗情。   他的小说也有力透纸背的悲情,但其包裹在虚构和想象之中,隐藏在荒诞而神奇的叙事之中,与我们遥遥相望,需要我们灵
期刊
谈论散文和文化自信,我以为不要局限在散文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诚然,一部现代散文史确实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史。不可否认,从《新青年》之“随感录”以降,散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与现代涤新有着一以贯之的“主题学”兴趣,甚至可以说诸种文类中,散文和传统文化纠缠得最深,但我们不能据此在谈论散文和文化自信问题时,仅仅将论题和论域收缩在“传统文化”之建设和更新。不唯如此,那么,扩大了视野,散文和文化自信这两者的
期刊
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今天这个时代都是一个被高度媒介化的时代。社会被媒介化了、文化被媒介化了、生活被媒介化了,人本身也被媒介化了。媒介从一种工具论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载体,正在成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本身。本文认为,媒介化时代最重要的表征就是个体主体性的全面复活,每个人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这样一个时代情景中,人们似乎应该重新认识二十五年前《美文》创刊时,贾平凹主编所提出的“大
期刊
司马光这段表述言、文、诗关系的古训,我已引用过多次,即: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这次引用,是为了说明“大散文”这一概念和观念,在我国传统文论当中是有学理依据和历史渊源的。  文之美者为诗,何意?简言之,美的文字、美文就是诗,就是文学。因为,诗,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意味着人类文学的原初形式或文学的代表,所以有《诗经》,有《荷马史诗》,又把文论、文艺美学称作“诗学”。  《论语·阳货》有云:“子
期刊
一   格里利被派到埃尔斯米尔岛上去建造康吉堡考察站,进行气象和地磁观测,勘察埃尔斯米尔岛和格陵兰岛北部。原定于1883年夏把他们接回。那一年救助船没有出现,1884年夏天还没出现。格里利绝望了,他带领考察队沿着海岸南返,来到色宾角,希望能够发现一个地窖,要么是他们的施救者留下的,要么是1875年—1876年曾到过此地的内尔斯探险队留下的。(这两类地窖他们都找到了,可惜的是,前者储藏物不足,找到后
期刊
很高兴参加《美文》创刊二十五周年庆祝的活动。在这个时点上,以“散文的文化自信与价值重估”为题,言说散文的议题,是很有意义的。尽管我平时关涉非虚构文学稍多一点,但就自己的心性和趣味而言,我更多地还是趋近于散文的。中国这么大,文脉也绵远。但在以物质至上的时代,真正致力于散文建設的刊物很少。在这样的光景中,一个不忘初心,有自己的理念,并且能涵泳天地,自成大观的当代散文高地——《美文》,自然值得我们致敬。
期刊
沉重的步伐踏在一级级台阶上,声音在楼道里回响。我推开家门,毫无波澜,果然,爸妈还在加班。  低垂着头,我又回到熟悉的环境,空无一人,今晚又没有晚饭。早已习惯于这种生活,也没有深刻地难过伤心,我一头扎进房间,将世界抛之脑后。  时常,我会想念厨房里热闹的样子,但后来父母工作忙了,記忆里的色彩渐渐黯淡、消失,落灰了。终于,我走出房间,来到客厅搜寻食物充饥,却只有几包零碎的饼干,不甚孤单。冰箱就更不用说
期刊
第广龙貴 妃 泪  贵妃墓在一个高台上。其实也不是很高,不过还是有些高。石头的台阶、围栏、细长的门楼子,看上去,像一户人家。那上头,似乎没有埋一个杨贵妃,倒像是,在里头住了一个杨贵妃。  贵妃墓前,一个不大的院子,门外紧挨着的是104省道,过马路要小心车。这里事故多发,路边立了警示牌。唐朝天宝年间,就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大事故,让杨贵妃丢了性命。  当皇帝的,喜好吹拉弹唱,也不能说就是过错。皇帝也是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