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与面包》——《阿Q正传》的一个罕见改编本

来源 :新文学史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_e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明确表示,他的《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但事实上却有不少改编本.据我所知,仅话剧改编本至少有六种,其中许幸之、田汉、陈白尘的改编本影响最大.鲁迅诞生一百周年之际,上海电影制片厂还根据陈白尘的改编本将《阿Q正传》搬上了银幕.此前,香港的剧作家也曾将《阿Q正传》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在曲剧、绍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地方戏的舞台上,也都演出过各具地方特色的《阿Q正传》.在美、法、日、德等国的舞台上,都上演过《阿Q正传》的话剧.总体上说,这些改编本虽然水平参差,但改编者都是出于对鲁迅的尊崇和普及鲁迅经典的良好动机.
其他文献
上海鲁迅纪念馆珍藏着丁玲一些珍贵的手稿、书信、照片等文物,这些文物是谢旦如在1960年代初期、陈明在本世纪初期先后捐赠的.现将我所知道的一些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期刊
国产电视动画片中出现的语言暴力问题会导致儿童的语言学习环境受到污染,此现象曾受到《新闻联播》点名批评.纠正动画片中语言暴力问题,首先动画片要杜绝暴力情节,消除威胁型和诅咒型语言暴力;其次要使用中性口头称谓,减少侮辱型语言暴力;第三要缓和角色二元对立关系,应对多种语言暴力.
新媒体快速崛起,进一步将传统媒体尤其是地市级电视台推向竞争的漩涡中心.城市电视台必须从顶层设计上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栏目设置、宣传主题、文化视野等方面优化布局、精准发力,实现内容生产的创新,发挥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坚持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价值方向,打造传播高地.
进入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日趋多元化,传播技术不断提升,但新闻工作者依然应该严格遵守新闻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新闻特点与现代传播手段之间的关系,做好守正与创新的结合.
地市电视台媒体融合整体上依然存在着缺乏精准指导、浅层次融合、复合型人才匮乏、融媒体产品单一、技术资金短缺等问题.扬州广播电视台立足区域发展,盘活体制机制,实现大屏小屏同频共振;加快融合运营,为媒体融合奠定经济基础;整合内外融合,实施“文化+”战略,发展优势文化产业;灵活运用技术,实施“互联网+”战略,打造“智慧广电”新生态;补齐短板锻造融合传播人才梯队等,最终形成媒体融合的“扬州模式”,探索出一条地市台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引子:赵元任日记的发现过程rn罗素来华讲学,是“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的盛事,赵元任被选作罗素的译员,成为这一事件的至关重要的参与者、记录者.罗素来华期间,赵元任不仅是他讲演的译者,而且与他共同生活,陪伴罗素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要探讨罗素来华的意义,赵元任正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赵元任晚年在传记中回忆这一事件时,叙述过于简略,且多谈少数“趣事”,少言“史料”,读之不能令人满足.笔者发现,赵元任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必然是记录罗素来华事件的重要资料,遂有搜寻这一资料的想法.
期刊
80年代初,我读研毕业后仍在闽省电视台就职,负责文学组筹建电视剧部,多联络省内外作家组稿创作.1984年6月上旬,厦门文事密集季,我出差住在鼓浪屿幽静的省干休所,一早服务员小姑娘告诉我:作家丁玲就住在我们后面的小楼里呢,还有她丈夫陈明和另一位作家.我闻讯大喜,我想如能求得两三小时,对重回文学界的前辈重要人物丁玲作访谈,岂非甲子一遇良机?当即毫不迟疑、前去拜访求教.
期刊
笔者在浏览北平《世界日报》时,发现了与冯至出国留学相关的五则报道.现照录如下并做简要分析,以期对冯至研究和现代留学教育研究有所补益.rn第一则报道见于1929年12月31日北平《世界日报》第5版“教育界”,以《河北省教育厅昨召开新留学生训话严智怡赵元任等演说》为题,报道了河北省教育厅为欧美留学生召开的一次会议:rn昨日下午三时,河北省教育厅,召集此次录取之欧美留学生训话,出席为该厅厅长沈尹默、第一科科长宗真甫、省府委员严智怡、省府主席代表王平、建设厅代表朱延平、财政厅代表藉雨南、各大学教授陈衡哲女士、陶孟
期刊
《社会日报》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有名的小报之一,于1929年11月1日①创刊,最初由胡雄飞、吴微雨、黄转陶、吴农花、姚吉光、冯若梅、陈灵犀等人集资合办,但因人力、开支、印刷等方面的问题,仅发行了两个月,出至第六十五号,便暂告停刊②.后改由胡雄飞独立经营,并力邀陈灵犀负责编辑部事宜,《社会日报》得以复刊,于1930年10月27日③出版革新后第一号.《社会日报》的停刊时间不详,目前笔者能查阅到的最后一期出版时间为1945年8月17日.
期刊
1973年,前中统特勤人员嵇希宗化名“康裔”,在香港发文称穆时英是被军统误杀的中统卧底,而并非汉奸,使得本无疑议的事成了一桩悬案.几年前,解志熙先生与笔者皆从“康裔”的真实身份等新发现入手,试图揭开迷雾,并得出了相近的结论.新见管冠生君对此事有“再思考”,并提出种种“质疑”,但其实管先生只是对部分已披露文献有自己的看法,并无新材料,曲折是非,识者自有明断.这几年笔者陆续有一些新发现,借此机会再梳理一下穆案的前情后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