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赏析柳永代表作《雨霖铃》与《采莲令》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d_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有《乐章集》,存词近200首。传说他的《望海潮》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竟使金主完颜亮“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雨霖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与《采莲令》(为拓展学生视野而补入),则是他在离情别绪方面表达得缠绵悱恻的代表作。赏析如下: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离别时的环境以烘托气氛。“寒蝉”,说送别的时令,“凄”,寒凉;“切”,急迫;“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此三句,即“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虽没有明确地指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却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抒情的基调,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都城的门,指汴京;“帐饮”在郊外设帐宴饮饯别;“无绪”,没有情趣,心情不好而饮酒不乐;“兰舟”香木做成的船,是对船的美称。这里的“帐饮”与“无绪”是对立的,“留恋”与“催发”不相容,“催发”是由“初歇”引起的。写出了不忍离别又不能不别的矛盾心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是动作,手拉手;“相看泪眼”是表情,你看我,我看你,满眼都是泪水;“凝噎”,是表情,因激动而说不出话来。此句既写了这一对情侣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又写了离别之情无法表达的内心感受。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走了又走,越去越远;“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是愁煞人的景象;“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楚天阔”,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地辽阔,哪里是落脚安身之处?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别后情景的写法。离家千里之外,眼前一片空阔,只有夜雾笼罩,写出了出行人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宽阔寂寞的地方,因此,“他”自然要与情人无语凝噎。想象中的别后情景,心情黯淡,所有的景色都染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在这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意为自古多情的人离别,谁不悲伤,更何况在这凄清苦冷的晚秋时节?这两句从眼前的离别扩展开去,跨越时空,写古今的离别。这有何不同呢?虽然一样,但词人的离别是在秋天,比起古今离别,秋天的天气更增一种肃杀凄凉之气。作者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说明在冷落的清秋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的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后,不见心爱的人,只见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心境是何等的孤独凄楚。离人饮酒,是把酒作为麻醉剂来消解愁怀的,酒醒愁就醒,经过麻醉后醒过来的愁,就更加让人无法排遣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的时候,古时远行的人大多此时动身,因而也经常在此时送别。“杨柳”与别情的关系,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这两句放在议论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后,与议论句相互映衬,更显出柳词的风韵;同时“别”与“酒”,“风”与“月”,“柳”与“别”相衬,更显离别之情,不但写了离别景中之人,还写了景外之人。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进一步推想:离别之后,年复一年,良辰好景无心游赏,一心只想着情人,纵然有风月之情,又向谁诉说?离别之后,“良辰好景”是会有的,但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没有自己心爱的人,那么,与谁共语风情呢?可见词人别后没有快乐。
  这首词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上阙主要写临别时的情景,下阙主要写别后的情景。整首词意境宏阔而细腻,情感缠绵而情真。写别后之情,抒发了词人孤独伤感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柳永漂泊不定的生活遭遇。
  在艺术上,这首词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着笔于景,情景交融。开头三句在没有明确交代时间、地点的情况下,却营造出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氛围,读来让人心里蒙上一层暗影,虽是写景,却蕴含离情。其次,现实与想象交替,离情迭起。上阙“帐饮”“无绪”是现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下阙起笔,由想象回到现实,“多情自古伤别离”是词人借题说自己此时此刻的依依离情,与“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相连,情景交融。接着又展开想象,想到今宵,想到以后没有知音的痛苦。没有知音,“良辰好景”也唤不醒自己死灭的心灵。
  《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姣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凭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村。
  上阙开头写景:月落天明,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地上有霜,早晨的景色是美丽的,却以“西征客、此时情苦”述说无心赏此美景良辰,一句景,一句情,配合巧妙。“翠娥”二句写送行者的情态,“执手”“送临歧”“开朱户”,这几个动作,次序应该是开门、送行、执手,这里迫促写来,强调执手的不忍分离,就不顾动作的先后了。“轧轧”就是叹息。“千姣面”三句,也是倒叙。“断肠争忍回顾”“断肠”,沉痛至极,“争忍回顾”,不忍回顾,实际上是回顾了,看到的是“千姣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这一回顾刹那之间成为永恒——一顾难忘,回首断肠。写透写尽了两情的依依惜别。
  下阙“一叶”三句又是写景写情。写别后行舟之情,实际远离了人,于是厌倦那“急桨凌波去”,更讨厌“贪行色”,只图完成行程,哪知人的心思?“万般”写别后心中之恨,只能饮恨吞声,知音已别,谁与为言。“更回首”二句,和上阙末句同一机杼,只是一泻而下。“重城不见”写城实是写人,城不见,人更不见。末二句又宕开撒出,只见江天大景辽阔,烟树几点迷离。以景结束,寓无限之情于无限之景中。
  上阙写别来犹见人之多情,下阙写别后只见江天烟树不见人。见与不见,总是伤心。明知见是伤心,不见也是伤心,却忍不住一顾再顾,充分表现出留念之深。
  《雨霖铃》与《采莲令》是柳永写别离词的双璧,两词各有特色:《雨霖铃》以景起,以情结,抒情一泻千里而蕴含哲理。《采莲令》以景起,以景结,景中含情,余韵无穷。
  柳永功名蹭蹬,于是选择爱情与温情来对抗现实,填词不是作为外在的消遣,而是作为内在的生命追求。在与歌伎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歌伎们对柳永词的喜爱,使柳永词在当时流传极广,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歌伎们对柳词的喜爱,使柳永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以毕生的精力填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柳永词中的爱情,也不再是一种游戏和玩弄,而是双方都共同沉浸与分担的深挚情感,所以才会如此动人。
  (作者单位:558300贵州省平塘县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校外活动中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各类艺术、科学、体育等技能培训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紧紧围绕“培养兴趣,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培训活动宗旨,根据活动中心的特点,我们在巩固已有的培训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培训项目。精心策划活动,发挥育人功能。  2011年活动中心大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实行班班有活动,中心月月有活动,使中心的每个孩子在“玩”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期刊
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也不例外,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课前学生预习产生的问题是学生思考留下的痕迹,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质疑,这样在一堂课上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另外,语文课堂容量比较大,知识点比较散,因而很少有学生一堂课下来全部都懂,
期刊
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部分,明确提出了“探究性阅读”的概念:“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而言,探究性阅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对其本质、重点、实施策略作深入具体分析与反思。  一、什么是探究性阅读  “探究”是一项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主动发现、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深入拓展和创新发现的途径和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与“接
期刊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课堂效率的提高,对于英语成绩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把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课下不需要费很多时间,费时少,但成绩好,那么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有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越来越强,教师教起来会越来越轻松。而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创设良好的教学课堂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兴趣,把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的
期刊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被选入现行高一教材中。作为历世经典之作,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时,笔者着重从审美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诵读中进行“美点寻踪”。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美是由‘文本’和欣赏者共同创造的,如果没有欣赏者的积极参与,作品美的价值就无法显示出来。为此,笔者教学本文时进行了如下引导。  一、走进文本,点击情趣  古人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读书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就其本身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本位性的高考一直束缚了师生的手脚,限定了我们的想象,规范了我们的思维,高中三年成了一个跳板,而非桥梁,跳过去了便是胜利,没跳过去的便摔得遍体鳞伤。现实的高中教育桎梏了学生思维,教学演变为简单的反复弹跳的机械运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既
期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较好的读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源泉。随着课程的改革,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一、以课文为基础,课内外结合,扩大阅读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
期刊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它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可见一斑。  《孔雀东南飞》外形是叙事诗,但完全可以把它当成小说来读。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诗化了的小说”。说其是“小说”,是因为
期刊
语言是有声的艺术,而不是静寂的符号,所以学好语文就要朗读,朗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朗读、背诵与理解之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于文章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反复朗读熟悉的基础上。因此,笔者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深刻认识到语文课要重视朗读教学。  一、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第一步,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
期刊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呢?本文认为: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气和活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