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有《乐章集》,存词近200首。传说他的《望海潮》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竟使金主完颜亮“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雨霖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与《采莲令》(为拓展学生视野而补入),则是他在离情别绪方面表达得缠绵悱恻的代表作。赏析如下: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离别时的环境以烘托气氛。“寒蝉”,说送别的时令,“凄”,寒凉;“切”,急迫;“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此三句,即“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虽没有明确地指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却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抒情的基调,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都城的门,指汴京;“帐饮”在郊外设帐宴饮饯别;“无绪”,没有情趣,心情不好而饮酒不乐;“兰舟”香木做成的船,是对船的美称。这里的“帐饮”与“无绪”是对立的,“留恋”与“催发”不相容,“催发”是由“初歇”引起的。写出了不忍离别又不能不别的矛盾心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是动作,手拉手;“相看泪眼”是表情,你看我,我看你,满眼都是泪水;“凝噎”,是表情,因激动而说不出话来。此句既写了这一对情侣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又写了离别之情无法表达的内心感受。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走了又走,越去越远;“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是愁煞人的景象;“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楚天阔”,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地辽阔,哪里是落脚安身之处?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别后情景的写法。离家千里之外,眼前一片空阔,只有夜雾笼罩,写出了出行人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宽阔寂寞的地方,因此,“他”自然要与情人无语凝噎。想象中的别后情景,心情黯淡,所有的景色都染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在这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意为自古多情的人离别,谁不悲伤,更何况在这凄清苦冷的晚秋时节?这两句从眼前的离别扩展开去,跨越时空,写古今的离别。这有何不同呢?虽然一样,但词人的离别是在秋天,比起古今离别,秋天的天气更增一种肃杀凄凉之气。作者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说明在冷落的清秋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的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后,不见心爱的人,只见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心境是何等的孤独凄楚。离人饮酒,是把酒作为麻醉剂来消解愁怀的,酒醒愁就醒,经过麻醉后醒过来的愁,就更加让人无法排遣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的时候,古时远行的人大多此时动身,因而也经常在此时送别。“杨柳”与别情的关系,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这两句放在议论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后,与议论句相互映衬,更显出柳词的风韵;同时“别”与“酒”,“风”与“月”,“柳”与“别”相衬,更显离别之情,不但写了离别景中之人,还写了景外之人。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进一步推想:离别之后,年复一年,良辰好景无心游赏,一心只想着情人,纵然有风月之情,又向谁诉说?离别之后,“良辰好景”是会有的,但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没有自己心爱的人,那么,与谁共语风情呢?可见词人别后没有快乐。
这首词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上阙主要写临别时的情景,下阙主要写别后的情景。整首词意境宏阔而细腻,情感缠绵而情真。写别后之情,抒发了词人孤独伤感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柳永漂泊不定的生活遭遇。
在艺术上,这首词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着笔于景,情景交融。开头三句在没有明确交代时间、地点的情况下,却营造出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氛围,读来让人心里蒙上一层暗影,虽是写景,却蕴含离情。其次,现实与想象交替,离情迭起。上阙“帐饮”“无绪”是现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下阙起笔,由想象回到现实,“多情自古伤别离”是词人借题说自己此时此刻的依依离情,与“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相连,情景交融。接着又展开想象,想到今宵,想到以后没有知音的痛苦。没有知音,“良辰好景”也唤不醒自己死灭的心灵。
《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姣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凭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村。
上阙开头写景:月落天明,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地上有霜,早晨的景色是美丽的,却以“西征客、此时情苦”述说无心赏此美景良辰,一句景,一句情,配合巧妙。“翠娥”二句写送行者的情态,“执手”“送临歧”“开朱户”,这几个动作,次序应该是开门、送行、执手,这里迫促写来,强调执手的不忍分离,就不顾动作的先后了。“轧轧”就是叹息。“千姣面”三句,也是倒叙。“断肠争忍回顾”“断肠”,沉痛至极,“争忍回顾”,不忍回顾,实际上是回顾了,看到的是“千姣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这一回顾刹那之间成为永恒——一顾难忘,回首断肠。写透写尽了两情的依依惜别。
下阙“一叶”三句又是写景写情。写别后行舟之情,实际远离了人,于是厌倦那“急桨凌波去”,更讨厌“贪行色”,只图完成行程,哪知人的心思?“万般”写别后心中之恨,只能饮恨吞声,知音已别,谁与为言。“更回首”二句,和上阙末句同一机杼,只是一泻而下。“重城不见”写城实是写人,城不见,人更不见。末二句又宕开撒出,只见江天大景辽阔,烟树几点迷离。以景结束,寓无限之情于无限之景中。
上阙写别来犹见人之多情,下阙写别后只见江天烟树不见人。见与不见,总是伤心。明知见是伤心,不见也是伤心,却忍不住一顾再顾,充分表现出留念之深。
《雨霖铃》与《采莲令》是柳永写别离词的双璧,两词各有特色:《雨霖铃》以景起,以情结,抒情一泻千里而蕴含哲理。《采莲令》以景起,以景结,景中含情,余韵无穷。
柳永功名蹭蹬,于是选择爱情与温情来对抗现实,填词不是作为外在的消遣,而是作为内在的生命追求。在与歌伎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歌伎们对柳永词的喜爱,使柳永词在当时流传极广,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歌伎们对柳词的喜爱,使柳永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以毕生的精力填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柳永词中的爱情,也不再是一种游戏和玩弄,而是双方都共同沉浸与分担的深挚情感,所以才会如此动人。
(作者单位:558300贵州省平塘县民族中学)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离别时的环境以烘托气氛。“寒蝉”,说送别的时令,“凄”,寒凉;“切”,急迫;“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此三句,即“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虽没有明确地指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却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抒情的基调,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都城的门,指汴京;“帐饮”在郊外设帐宴饮饯别;“无绪”,没有情趣,心情不好而饮酒不乐;“兰舟”香木做成的船,是对船的美称。这里的“帐饮”与“无绪”是对立的,“留恋”与“催发”不相容,“催发”是由“初歇”引起的。写出了不忍离别又不能不别的矛盾心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是动作,手拉手;“相看泪眼”是表情,你看我,我看你,满眼都是泪水;“凝噎”,是表情,因激动而说不出话来。此句既写了这一对情侣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又写了离别之情无法表达的内心感受。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走了又走,越去越远;“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是愁煞人的景象;“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楚天阔”,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地辽阔,哪里是落脚安身之处?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别后情景的写法。离家千里之外,眼前一片空阔,只有夜雾笼罩,写出了出行人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宽阔寂寞的地方,因此,“他”自然要与情人无语凝噎。想象中的别后情景,心情黯淡,所有的景色都染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在这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意为自古多情的人离别,谁不悲伤,更何况在这凄清苦冷的晚秋时节?这两句从眼前的离别扩展开去,跨越时空,写古今的离别。这有何不同呢?虽然一样,但词人的离别是在秋天,比起古今离别,秋天的天气更增一种肃杀凄凉之气。作者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说明在冷落的清秋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的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后,不见心爱的人,只见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心境是何等的孤独凄楚。离人饮酒,是把酒作为麻醉剂来消解愁怀的,酒醒愁就醒,经过麻醉后醒过来的愁,就更加让人无法排遣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的时候,古时远行的人大多此时动身,因而也经常在此时送别。“杨柳”与别情的关系,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这两句放在议论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后,与议论句相互映衬,更显出柳词的风韵;同时“别”与“酒”,“风”与“月”,“柳”与“别”相衬,更显离别之情,不但写了离别景中之人,还写了景外之人。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进一步推想:离别之后,年复一年,良辰好景无心游赏,一心只想着情人,纵然有风月之情,又向谁诉说?离别之后,“良辰好景”是会有的,但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没有自己心爱的人,那么,与谁共语风情呢?可见词人别后没有快乐。
这首词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上阙主要写临别时的情景,下阙主要写别后的情景。整首词意境宏阔而细腻,情感缠绵而情真。写别后之情,抒发了词人孤独伤感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柳永漂泊不定的生活遭遇。
在艺术上,这首词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着笔于景,情景交融。开头三句在没有明确交代时间、地点的情况下,却营造出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氛围,读来让人心里蒙上一层暗影,虽是写景,却蕴含离情。其次,现实与想象交替,离情迭起。上阙“帐饮”“无绪”是现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下阙起笔,由想象回到现实,“多情自古伤别离”是词人借题说自己此时此刻的依依离情,与“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相连,情景交融。接着又展开想象,想到今宵,想到以后没有知音的痛苦。没有知音,“良辰好景”也唤不醒自己死灭的心灵。
《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姣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凭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村。
上阙开头写景:月落天明,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地上有霜,早晨的景色是美丽的,却以“西征客、此时情苦”述说无心赏此美景良辰,一句景,一句情,配合巧妙。“翠娥”二句写送行者的情态,“执手”“送临歧”“开朱户”,这几个动作,次序应该是开门、送行、执手,这里迫促写来,强调执手的不忍分离,就不顾动作的先后了。“轧轧”就是叹息。“千姣面”三句,也是倒叙。“断肠争忍回顾”“断肠”,沉痛至极,“争忍回顾”,不忍回顾,实际上是回顾了,看到的是“千姣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这一回顾刹那之间成为永恒——一顾难忘,回首断肠。写透写尽了两情的依依惜别。
下阙“一叶”三句又是写景写情。写别后行舟之情,实际远离了人,于是厌倦那“急桨凌波去”,更讨厌“贪行色”,只图完成行程,哪知人的心思?“万般”写别后心中之恨,只能饮恨吞声,知音已别,谁与为言。“更回首”二句,和上阙末句同一机杼,只是一泻而下。“重城不见”写城实是写人,城不见,人更不见。末二句又宕开撒出,只见江天大景辽阔,烟树几点迷离。以景结束,寓无限之情于无限之景中。
上阙写别来犹见人之多情,下阙写别后只见江天烟树不见人。见与不见,总是伤心。明知见是伤心,不见也是伤心,却忍不住一顾再顾,充分表现出留念之深。
《雨霖铃》与《采莲令》是柳永写别离词的双璧,两词各有特色:《雨霖铃》以景起,以情结,抒情一泻千里而蕴含哲理。《采莲令》以景起,以景结,景中含情,余韵无穷。
柳永功名蹭蹬,于是选择爱情与温情来对抗现实,填词不是作为外在的消遣,而是作为内在的生命追求。在与歌伎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歌伎们对柳永词的喜爱,使柳永词在当时流传极广,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歌伎们对柳词的喜爱,使柳永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以毕生的精力填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柳永词中的爱情,也不再是一种游戏和玩弄,而是双方都共同沉浸与分担的深挚情感,所以才会如此动人。
(作者单位:558300贵州省平塘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