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湖泊的声音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li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说写诗在时下已是人人都可参与的手指运动,我每年收到的朋友寄赠的诗集当以百计,而自己平时主动购买和阅读的还不在其数。但这次看到朱田文的这本新作,眼睛还是为之一亮,愿意以感激和喜悦的心情来接受它。
  当然,对于那些读惯了先锋派和炫技派的人,他们或许会因诗里的语言关系比较明确,技术手段朴素,感觉不够刺激,只有少数有耐心的读者才会觉察出一种很不同的意味来。讲得明确一点,就是少了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华丽与斑斓,多了点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简约和深沉。作为一个四十年前就在写诗、现在还在写诗的诗人,能拿出这样一部厚实的诗集来,至少在我看来,他已经够努力了。
  写诗是个有名的难侍候的活,而且写的时间越长,写得越好的人,对此可能体会越深。因为这玩意看得见,摸不着,说不清,评价又往往因人而异,不像你腕上戴的雷达表、出门开的奔驰车,质量方面有着国际公认的标准。大体而论,一首好的诗歌,应该是一个好的身体和好的装饰完美结合的典范吧。年轻时候我们写诗,更多的注重于外表的功夫,语不惊人死不休;要到一定年纪后,才知道身体质量的重要性,再到一定年纪后,才知道智性和心灵的重要性。这样一折腾,一生也就差不多了。真正能够将外表、身体和心灵融为一体的,古往今来除了极少数的天才外,概莫能外。能在某一类型和阶段写得像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写得比人家好,就是优秀诗人了。
  朱田文的诗,大约处于上面说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间吧,年轻时候的浪漫和激情显然告别已久,像艾略特说的那种跟自己说话的年龄还没到来,人到中年,世事万变,荷戟彷徨。如同在黑暗的房间中一步一步摸索着前进,老老实实记下内心的每一记触感和心跳,并且告诫自己要尽可能真实,要及物,因为伟大的庞德说过,语言的准确性是写作的最高原则。
  朱田文体验生命,感受时间,追忆往事,寄情故园,努力探索着平凡事物背面的意义,同时活到他这个年龄,世界与个人,国事和家事,在眼里看来大概已没多少区别,他写上林湖瓷片上的唐朝,也写杭州湾的时代变化;写叙利亚的倭玛亚清真寺,也写女儿手中的豌豆花;悼念屈原,也悼念生活中的好友蒋文生。后面这个人曾是我和他的共同朋友,有一年我儿子报考宁大自主招生,他们两人热情相助,忙前忙后,让人一想起来就感到温馨。如今,时间过去不过三年,其中的一位已离开我们长眠地下:
  “我早早醒来
  惟恐慌早早死去”
  ——《悼蒋文生》
  深厚的情感,睿智的哲思,要积蓄多少悲痛的力量,才能说出这样平平常常的一句话。昔袁随园先生论诗,认为年轻诗人和非年轻诗人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多简练者,皆由博返约之功。如陈年之酒,风霜之木,药淬之匕首。”这个要求,我想朱田文大概是已经做到了。我曾经也想写首诗悼念,现在已放弃了这个打算,因为我要说的他已替我说出。
  是什么在消失,是什么在生长
  一生如此短暂,艰难而平淡
  看到鸟从湖面上一掠而过
  心头还有什么不能放下
  ——《内心的湖泊》
  这样的声音不是扩音器里的声嘶力竭,而是音乐会结束后厅壁四周久久不息的回声;不是关西大汉的铜琵琶铁绰板,而是裹在丝绸中的宝剑锋刃无声的颤动;不是黎明时分湖中耀眼的岛屿的霞辉,而是深夜月色掩映下海底深埋的礁石的暗涌。
  月光丝绸一般光洁地洒下
  仰头看月,说不出一句话来
  秋风吹过,我的白发飘动
  在月亮下面,安静地活着。
  ——《月光之下》
  如此地开阔和宁静,如同晚风里远远传来的教堂的钟鸣,温和地表述中自有一种感人心魄的力量。这让我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作者内心藏有一個丰沛的情感湖泊,平时不轻易打开,一旦找到合适的渠口,就会以极其自然而非刻意营造的方式释放。正是在这样平淡的外表下,生活的某些本质被直接有力地揭示出来
  这也是我想象中十年或二十年后朱田文的自画像,不管他写时是否有此主观意图,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说起来,我们那个时代出来的诗人,跟现在的多少有些区别,文学对我们而言是很高很神圣的东西,诗歌更是类似宗教,一旦喜欢上了,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不会轻易放弃。而写诗的唯一目的就是写诗,正如作者那样,年轻的时候写,现在人到中年同样写,以后老了肯定还会继续写。因为这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信仰。至于能写到什么程度,取得多少成就,实在不是很重要。
其他文献
梁 祝  梁山伯,  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  十八里相送之后,化了蝶。  他们两人的那点事儿,  从坊间的流言蜚语,  落笔成白纸黑字,  不是也是了。  东晋当过县令的本家,  鄞州治理过姚江,  积劳成疾而终。  青春期与英台有点暧昧,  而且不知道她是女人,  即使同床共枕,  也算是清清白白。  还真没有床笫之事,  兄弟与兄弟,  比男人与女人之间,  更有一種情怀,牢不可破。  我的本
期刊
雪 限  那晚踏雪归,想到林教头  将花枪和酒葫芦放在雪里。  豹子头,在五内奋蹄,  想撞开铁幕  三天后,雪开始消融。  一张宣纸透出墨点,透出  大地的原味。丛林从积雪中  露出许多鼻孔。退潮时的泡沫  不断积聚,不断破灭,重现  湖水的黑暗。岛屿露出水面  麦苗和油菜周遭留白,其实都是  残雪。美人的手臂与锁骨  那么冷艳,那么凉白  心中的山神庙与心中的梁山  相距不远,只在灰烬两端。 
期刊
屋檐下的棒槌娃  下雨了  水从天上来  老宅屋檐下  一串水珠  在黄土地面  溅起一排水柱  站起又躺下  躺下又站起  媽妈说——  那是棒槌娃在跳舞  在叮咚叮咚的音乐声里  我在想——  在干旱贫瘠的故乡  养大一个娃  真不容易  植物与人物  一棵树长在地上  那叫植物  一棵树走在路上  那叫人物  植物通过叶子与阳光和好  人物通过脚板与大地对话  植物的年轮迎向风雨  人物的年
期刊
1  我们约好了,六点钟  要去田里,抠土豆,把手伸进土里  湿润的,暖暖的  一场雨水还没完全蒸发掉  妈妈,可是我不想亲近这些土豆  我不想在下午的六点钟离开家  趟水过河,打扰撒欢的兔子  也不想翻山越岭,唱山歌  妈妈,我是不想打扰那些睡着的土豆  在土里,它们养着强壮的筋骨  它们不说话,但是却曾经偷偷哭过  妈妈,我也想哭,抱着一颗土豆  我知道,只要我们一起哭  天上的星星,就会都睁
期刊
芙蓉女士吱呀呀一声打开木门,埋伏在墙角的北风便呼啦啦一阵闯了进去,顺手将她的棉袍扯成一把弯弓的形状。尾随的北风变成一群细蛇,瞬间钻进她脖子和她抬起的袖口里。那时候,雪花漫天飞扬,雪花劈头盖脸。  这是民国早年的一个春节。浙西江山县城的雨花小姐跟随母亲去乡下外婆家拜年。雨花只是吃了一碗十岁生日面条的工夫,大雪就封山了。外婆在收拾碗筷的时候喃喃自语,她说从没见过这样的雪,和面条一样沉。雨花打了一个饱嗝
期刊
1  “那是什么?”  房间没有留灯,墙角的电蚊香露出一道红光,像是掉在地上的水渍,借由旁边的塑料包装映成一片。  徐薇停顿了两秒,没等来任何回答。此时,我半截脊背还露在被子外面,空调冷气在狭小的房间营造出一种辽阔感。这一刻我倒有点感谢这台用力过猛的旧空调,用一种人造的辽阔掩盖了我此刻的尴尬。  冷风从另一侧钻了进来,徐薇把被子掀开了,直接朝墙角走去。  好了,不能装睡了。  我打开灯,光亮一下充
期刊
1  我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同学寄给我的,信封内装的是一张分数线,我回了一封感谢信,此后,与同学通信好多年。想不到的是,那年秋天,我竟然去了小岛邮电所上班,每天收发邮件,信件不多。回想起来,足以珍贵。  在小岛邮电所工作,我还是一名话务员。乡邮电所设有电话交换机,是人工接线,需要24小时值机,但晚上电话业务量不多,有空余时光,写信成了我的功课。  在岛上跑邮路的是一位中年大叔,绰号“大炮”,因为他曾是
期刊
树 干  落叶在呼唤  那几片害怕无常飘落的树叶  依然在树上  颤抖的树叶在呼唤:  “下来与我们一起死去吧,  從高风中  逃进沉寂,接近地面。  剥光并烧尽我们的这个骨架。  让他把他黑色的手臂伸进空间;  让他的躯体朝着河床沉陷,  在秋天的雨水下面,  我们将密集在他的周围,  因此他永远不能  从他那黄色记忆的圈子里走出来。”  小东西  所有这些小装饰品,  玩具,  琐事,礼物, 
期刊
《寒枝雀静》保持着草白小说一贯的细密精巧,寒暑的对比,当下与记忆的交叉,几乎看不出痕迹的转换,绵密行进中的突然穿插,平铺直叙中的逸笔斜出,都让这个动作幅度不大的小说保持着足够的张力,写出了一个复杂的心思变化过程,甚至最终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治疗。  不过,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沉稳语气,我很可能把这个小说当成一个现下越来越多见的灾难集锦——“那个叫雀的女人好像也是被一阵风刮来。母亲死后不久,继父就把她
期刊
我家就住在海边。  佛光树,只有海边才有的树。它顽强地扎根在山里、礁土中。每到春天,它会开出淡红色的花朵;到秋季,又会结出朱红色的果实来。它开花时的蕊瓣,像佛手,故名佛光树。  海边长大的孩子,他们似被季风追逐的云朵,他们宛如礁岩上犹存的野菊,他们优雅地在月光下成长。  站在大门山山顶,远处可见海天一色的东海。山脚下,是当年戚将军戍守边陲的海疆重地昌国卫。昌国卫的四周,又拱卫着上营、下营、马盘等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