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三彩釉画的美学原理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2008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洛阳三彩”,是近年来洛阳致力于三彩艺术研究的艺术家们对“唐三彩”进行的一个新的诠释。经过多年的探索,如今的“洛阳三彩”可以做立体也可以做平面。立体形式的即为“三彩陶塑”,平面形式的则为“三彩釉画”。文章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三彩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学员创作的作品进行赏析和评述,对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同时在审美观赏中表达不同的意见,探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传承问题。
  关键词:三彩釉画;虚实;意象;美学原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三彩艺术创新人才培养”(2018-A-04-(118)-0649)研究成果。
  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洛阳师范院学院实施、洛阳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承办、洛阳旅游发展集团协办的“三彩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于2018年10月开班。历时3个月的培训,本着《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件中“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的精神,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整合国内高校及陶瓷届优秀师资力量,以培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陶瓷艺术大师,训练创意思维、造型艺术为项目培训宗旨,将新时代的审美意识、创作理念和制作技术融入其中,来自各地的优秀陶艺创作者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本文以釉画作品《醉染》为例,做出简要述评。
  一、《醉染》中有无和虚实的美学原理体现
  中国美学体系的发端是老子,老子的美学中心围绕的是道、气和象。《道德经》中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又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因此,从作为天地之始来理解,道是无,而从作为万物之母来理解,道是有。在老子的思想中,无和有是一体两面,并不是分开的两个部分,正是有和无的这种双重属性,构成了道的本体,即无限和有限的统一。作品《饰语》中的主题选取了云气纹进行拓展,云卷云舒,云在我们固有的印象里,本身就象征着虚无缥缈。云,包含着没有界限,没有规定性,也没有具体的形象,不能够用具体的感觉来把握,具有无限性,因此,可以用美学中的“无”来理解。然而,从物质科学的角度来看,大气中的云是水气凝结而悬浮在空中的气体,凝结到一定程度,在一定的气候和环境中,转化为雨水。雨水滋润着大地万物,尤其是春雨润物细无声,给万物带来生机,万物生长是大自然最珍贵的馈赠。从这个角度理解,云也是老子美学中的“有”的体现。
  老子美学中,道是有无相生,从另一个层次说,道即虚和实。《道德经》中“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说天地之间充满了虚空,但这里的虚空并非绝对的虚空,而是虚空中充满了气。正是因为这种饱含气的虚空,孕育出万物的流动和转化,才有了生命,才能生生不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只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延伸至美学中,就是虚实结合。作品《醉染》中,虚的云气与实的山峦相结合,在画面中互相穿插,共同构成了一幅现代的虚实相结合的景象。
  二、《醉染》中“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原理体现
  在中国美学中,《易传》的辩证法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其中提出的“立象以尽意”,在此,论述三彩创意釉画《醉染》对这一美学原理的呈现。
  《周易·系辞上》中谈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在这里,“言”是说能够使用概念和推理的语言,而“言不尽意”则是说这种语言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局限性。人的思想和感情总是复杂的,有很多是很难用具体的语句表达完全的。但是借助于形象,也就是“象”,却可以充分表达意念。作品《醉染》中,所采用的绘画符号,比如云气纹样、山峦的形象与切割的形式是具体的,是显露的,但是作品整体所表现的“意”,却是一种深远的自然风情,表现出了深悠的山峦云气,这是能够用让观者深思的一点。
  在我国传统美学中,三国时期哲学家王弼对“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就是著名的“得意而忘象”。“得意而忘象”是说,形象显现了意,并且形象要用语言来说明,但是语言和形象本身并不是目的,语言和形象是为了表现意。王弼在此处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做了更深了一层的解读,语言和形象在表现出意之后,是要否定自己的。在美学上,美往往是否定和超越有限的形象和语言的,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要超越有限的物象形象体味更加广阔的意,这样,就能够读懂艺术作品的哲学观、人生观和历史观。以此美学观念来欣赏三彩作品《醉染》,透过作品具体的云气纹和山峦的形象,更深一层地领悟作品背后作者的人生观和历史观,作品中的云气和山峦都是自然物象的抽象,但依旧是有限的形象,作者借助于有限的形象,展现了内心对自由和自然的无限向往。
  三、《醉染》中仍需表现的美学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从事艺术者有极高的要求,这是对审美意象创造的极高度的概括。达到“外师造化”的境界,需要艺术创作者能够抛开世俗的观念,没有世俗评价的好坏之分,不将自身的态度强加于自然之上,而是观照到审美对象的本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对象经过创作者的内化,能够化为胸中的意象,因此万物在灵府,不在耳目。这一经典的美学观对艺术创作者境界的说明引发我们对当下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反思,在当今物质资源如此丰富的环境下,艺术创作者本身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创作作品的层次。理解了“外师造化”的境界,就不难发现,艺术从业者如此之多,而经典的作品和大师相对较少的原因了。历史上经典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背后,必然有对自身境界提升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付出。作品《醉染》的创作者,虽然能够心无旁骛地专心创作,尽量抛开了利害观念,展现出云气悠然的意境,但是在观照万物时仍未达到道的高度,这是与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相关的。不可否认,客观的环境对塑造艺术家的人生观和历史观有重要的影响,但主观的意识起着更决定性的作用,自身素质的训练以及境界的提升依赖于主观的意念和坚持,依赖于对艺术不断追求的赤子之心。因此,从这一层面考虑,创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首先应得于心,紧接着能应于手。《醉染》的创作材料是三彩釉料,这种釉画对创作者的技法表现同样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三彩釉料的魅力和特点就在于釉料的相互交融,流动而旖旎。从工艺上来说,其釉料的流动性本身由于其每个颜色的不同化学构成而有所区别,再加上不同釉色之间的交融渗透,更需要长期丰富的制作经验才可以做到用色游刃有余。例如两种釉色的叠加,哪种颜色为底釉,哪种颜色为面釉,底釉的厚度是多少,面釉的厚度是多少,这些都会影响最后的呈现效果,而且叠加的笔法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这是由釉画材料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洛阳三彩不同于唐三彩,现代三彩的釉料在化学成分上更是有别于传统唐三彩,对釉料的把握是陶瓷艺术关键的一步,也是艰巨的一步。而且陶瓷制作最后烧制流程具有复杂性,需要达到釉料与火候和气氛的平衡,才能呈现出令人满意的优质作品。不管是釉料的把握,还是后期的烧制过程,都需要一个难以想象的长期经验积累的过程,没有无数次的试错和不断的重复,就难以寻求到理想的效果,甚至用一生的实践来寻求也不为过,这也是陶艺创作者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之处。回顾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官窑作品,无论是以窑变著称的钧瓷还是典雅含蓄的汝瓷,都是无数陶瓷从业者一代又一代地付出毕生努力才得以研制成功的,才有了如今所呈现的璀璨。三彩釉画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和沉淀,才能渐渐展现其艺术魅力。《醉染》的创作者,对三彩釉料釉色效果的全面掌握还需长时间的探索,这也是所有从事三彩釉画的创作者甚至陶瓷艺术从业者所共同面临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和挑战,陶艺从业者更要积极地探索,不断完善自我。本次國家艺术基金培养项目对三彩釉画的继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使从业者能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和不断实践,为陶艺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说来,作品《醉染》体现了有无和虚实的美学原理,也涉及到了“立象以尽意”的意境,但是在主客观、手和心融为一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方面,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探索。洛阳三彩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给了许多有理想的年轻人实践的机会,让这些艺术爱好者能够在更高的平台上互相交流,共同创作,能够为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林琳.传承与创新:解读郭爱和近年来的“三彩艺”[J].美与时代(中),2012(3).
  [2]方晓正.地域文化符号在洛阳三彩釉画中的设计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7.
  作者单位:
   洛阳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唐海作品
期刊
李富志作品
期刊
郝偉、黄思悦、罗婧瑄、熊岩涛作品
期刊
秦曉茜作品
期刊
摘 要:汉印可谓是篆刻界的艺术宝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古至今,影响深远。近代写意印式大多是从汉印中汲取养料和精华,吴昌硕、齐白石以书入印、以画求印的形式也离不开汉印,这使晚清及近代写意印式篆刻独树一帜,引领时代风骚,为近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添上浓重的一笔。  关键词:写意印式;汉印;篆刻  汉印,对于近代写意印式的繁荣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写意派”篆刻与其他流派构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目前,有关“
期刊
摘 要:书法艺术的人格气象经过了早期建立与逐渐丰富的发展历程,从秦代到汉代,再到如今,书法的书写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基于此,文章以高二适书法人格气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书法对人格的影响,分别从书卷气、才气以及骨气几方面阐述高二适书法的人格气象,通过研究高二适书法人格气象得到思想启发。  关键词:高二适;书法;人格塑造;人格气象  高二适的书法拥有“开章亦今亦狂”的风格,本人擅长草书,笔法古拙灵动,充满苍
期刊
摘 要:苏轼曾这样评述王维的《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美学角度极大地肯定了王维的艺术美学。诗人将所观景物富于情感,转化为表达情境的诗歌,而欣赏者又能够从绘画作品中感受他的美学思想。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往今来,人们大多从王维的诗和画的角度来分析该理论。文章尝试以“诗画本一律”的原则入手,从苏轼的诗画艺术作品出发,分析苏轼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美学理论及
期刊
摘 要:城区与农村美术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状况下,为了弥补农村美术资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农村中学美术课程应大力深化乡土美术资源的利用。文章从农村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的利用现状以及意义出发,对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做出了具体分析,以为乡村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中学;乡土资源;美术教学  一、引言  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有着明显的
期刊
摘 要:汕头商埠老街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以及丰富的创作素材一直以来受到潮汕水彩画家们的青睐。2017年11月由潮州韩山师范学院、深圳市文化馆和潮汕水彩画院联合主办的汕头百年商埠水彩画展吸引了大批民众观赏。画展在深圳市文化馆举办,艺术家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重现了汕头商埠老街的历史记忆,此次展览旨在用水彩艺术的魅力来推广汕头这座海滨城市百年商埠的历史涵养和文化积淀,激发国内外潮汕人的爱国爱乡热情,从
期刊
摘 要:走过80年,鲁艺传承中的经典美术创作始终与时代同行,艺术家深入人民、扎根生活,讴歌党、讴歌祖国,书写时代华章。  关键词:鲁艺;经典美术;时代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鲁艺传承中的经典美术的‘时代性’研究”(WY201701)研究成果。  我们从延安走来。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创立,这所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综合性艺术学院已经走過80余年的风雨历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