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必修课程,能够引导学生转变设计思维,提升艺术设计能力与创造力,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本文中,通过对设计基础课程应用版块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教学现状,以期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明确应用价值与方法为路径,提高构成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应用程度,促进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提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必修课程,能够引导学生转变设计思维,提升艺术设计能力与创造力,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本文中,通过对设计基础课程应用版块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教学现状,以期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明确应用价值与方法为路径,提高构成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应用程度,促进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提高.
其他文献
建立了玩具中V6阻燃剂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方法.该方法以甲醇为提取溶剂进行超声提取,提取液经净化后进行H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采用阳性样品,对提取方式、提取溶剂等前处理条件进行选择优化.试验结果表明:V6在5~8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0.9999,线性关系良好;在本方法的试验条件下,检出限为0.04 mg/kg,回收率在95%~105%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在1%~3%之间.该方法可用于玩具中V6阻燃剂的测定.
黑马马鬃作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材料之一,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囿于其材质的特殊性,导致其手感粗糙、质地偏硬.因此在现代生活中应用面较窄,导致黑马马鬃无法获得更多的机遇.文章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其特征、探究其可能性,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找到适合材料特征的优化方法进行合理的优化.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以马鬃为材料的文创产品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并从制作技艺、文创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实践创新.
团队建设一直是服装终端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日常的工作标准以及工作手册,基本都是各个企业自身的需求经验总结得出,是相对比较概括的说明,并没有跟随工作的发展做更细致深入的发掘.本文旨在研究服装终端管理中标准的应用问题,探讨如何结合岗位的关键能力要素权重分析结果去建设和完善岗位能力的工作标准,让工作“有准可依”,为服装终端团队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降低终端团队建设中对人员的过度依赖,促进服装销售终端团队的发展.
写生是一种丰富的表现形式,对环境的描绘,培养审美能力,丰富了写生的内容,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发展,课程采用新技术教学课程,一方面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了拓展,另一方面新媒体个性化的语言,为风景写生课程发展提供了契机,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升了课程吸引力.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奶嘴中12种N-亚硝胺的含量.奶嘴用模拟唾液浸泡,以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为分离柱,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正模式(ESI+)电离和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监测.12种N-亚硝胺浓度在1~2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方法检出限为1 ng/mL,回收率在90.0%~108.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7)在0.62%~4.02%之间.
本文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皮革复鞣剂DESOATEN SAT和复鞣助剂DESOATEN NOP中微量萘含量的测试方法.该方法直接将样品溶解通过微孔滤膜过滤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定量.该方法萘的线性相关性良好,检出限低,方法准确、简便,可作为皮革复鞣剂和复鞣助剂产品的中控手段.
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在产教融合中的本质是通过产业需求和高校教育的互动关系所形成的一体化.产教融合则是为应用型的本科高校提供了服务导向、资源导向和发展导向,更是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多元化融合进行了有效衔接.并在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学科专业标准与专业要求、教育机制与市场机制、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由此,产教融合背景下“个性化、差异性”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培养模式才得以提出,从而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探究,并
时装画技法是中职服装专业的必修课,时装画技法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职服装专业学生服装设计能力和学生未来就业,因此要重视时装画技法在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成果.目前我国部分中职院校的时装画技法课程教学存在忽视设计内涵和工作效率,艺术教学和技术教学脱节的问题.本文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展开对中职服装专业时装画技法教学的研究的,建议中职服装专业时装画技法教学以基础为主,从临摹开始练习学生的绘画技法,培养学生独特的绘画风格,并加强传统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去,并以现代技术形象高效地
简述纤维的燃烧特性、燃烧机理、阻燃剂和阻燃改性的方法以及研发进展.
增塑剂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简述人类对增塑剂接触途径范围、增塑剂参与人体代谢与危害,开发生态环保型增塑剂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