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吉川英治《三国志》的版本问题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wdfo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又叫《三国志通俗演义》)自传到日本后,在江户初期便有了日译本。到了近现代,各种翻译本、改写本更是层出不穷。改写本中要数吉川英治的《三国志》在日本的普及程度较高,影响较大。本文主要是探讨其版本问题。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吉川英治;《三国志》;《三国演义》;底本
  在2014年11月12日的日本经济新闻上登载了一篇 ‘智能三国志’的文章,说的是中国小米手机成为继韩国三星、苹果之后的第三大销售商。当然其内容与三国志没有任何关联。但却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三国志这个名字情有独钟。
  在中国一提到《三国志》,人们一般都会想到的是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的作品。可是在日本对‘三国志’又是如何理解的呢?关于中日之间对‘三国志’这个名词的理解,王向远、亓华(2006)《当代日本文学中的“三国志”题材——对题名<三国演义>的五部长篇小说的比较分析》一文中曾提到过。文章指出:少年时代的三好彻也和一般普通的日本读者一样,分不清《三国演义》故事与正史(陈寿《三国志》)的区别,而将《三国演义》的故事当历史来看。[1]因此可以断定地说日本人所说的‘三国志’既包括陈寿的《三国志》,又包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在日本说到‘三国志’主要指的是后者、即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叫嘉靖本或罗本)或者毛宗岗批评本(也叫毛本)。
  《三国演义》在日本的最早译本是由京都天龙寺僧人义彻、月堂兄弟自元禄2年(1689年)始至元禄5年用三年合译出的《通俗三国志》,署名湖南文山刻版发行。第一个日文逐字译本的《三国演义》是久保天随的《新译演义三国志》。该书根据毛宗岗本翻译而成,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于明治45年6月,下册于大正元年10月由东京至诚堂书店出版发行。昭和时期发行的译本有立間祥介译『三国志演義』上下两卷(平凡社、初版1968年)、小川環樹、金田純一郎译『完译三国志』8卷(岩波书店1983)、等。到了平成时期发行的新译本有渡边精一译《新译三国志》三卷(讲谈社,2000)、井波律子译《三国志演义》7卷(筑摩书房,2002~2003)等。
  除了上面的翻译本,还出现了很多的改写本。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下面统称为吉川《三国志》)该书最早是以连载小说的形式于1939年8月至1943年9月刊登在《中外商业新报》上,一经刊登,便受到好评。不久,吉川《三国志》的单行本便不断由讲谈社出版发行。就其销量而言到20世纪70年代就已突破200万部的销量;从发行版次上来说,吉川《三国志》(一)自1989第一版印刷,到2011年已经是第67版。可见吉川《三国志》的人气之高。之后的改写本多少都收到他的影响。其中有继吉川英治之后仍采用连载小说方式的柴田炼三郎的《三国志 ·英雄在此》与《三国志 ·英雄:生还是死》(合编成为《英雄三国志》(全六卷,集英社)),和陈舜臣的《秘本三国志》6卷(文艺春秋社,1982)。在20世纪90年代有北方谦三的《三国志》13卷(角川书店,1996.11~1998.10),三好彻的《兴亡三国志》5卷(集英社,1997)。进入到21世纪又出现了伴野朗的《吴 ·三国志》10卷(集英社,2003)等等。以三国志为素材的漫画也流行开来。横山光辉的《三国志》60卷(潮出版社,1971~1986)是以吉川《三国志》为蓝本而创作的。
  关于吉川《三国志》的底本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说。吉川英治在《三国志》的序言中写到“翻译本有《通俗三国志》、《三国志演义》以及其它几种版本,我不依赖任何一种翻译,而是要随时选取它们的长处,按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而且吉川英治还提到自己青少年时候,对久保天随的《新译演义三国志》爱不释手,经常捧读到半夜三更仍不肯熄灯上床,为此还被父亲训斥过。是否可以据此认为他参考的底本是久保天随的《新译演义三国志》呢。在中国关于吉川《三国志》的底本问题,邱岭(2006)说道:“但有趣的是,吉川少年时热心阅读的是久保天随译《演义三国志》,而他创作时主要参考的却是湖南文山译《通俗三国志》”。[2]但是没有出具体的例子来。在日本,立间祥介(2001)则有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黄夫”的“夫”字。在吉川《三国志》的桃园卷中,黄巾军的口号是蒼天已死、黄夫当立;歳在甲子、天下大吉。[3]其中湖南文山的《通俗三国志》中的这几句话是这样写的“蒼天已死、黄夫当立;歳在甲子、天下大吉。”[4]而在久保天随的《新译演义三国志》中关于这几句话是这样写的“蒼天すでに死す、黄天正に立つべしといひ、また歳は甲子に在り、天下大吉”。[5]不难看出,吉川《三国志》中的“黄夫”中的 “夫”与湖南文山的《通俗三国志》是一致的。并且认为这是吉川英治误用了湖南文山的错误之处,但是仅凭这一点是无法下定论的。那么接下来从其它方面来探讨一下。
  首先在文章的结构方面,久保天随的《新译演义三国志》在日本是第一个按照毛本逐字翻译的译本,结构与毛本一样,也分为120回。并且还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段人尽皆知的前言。而湖南文山的《通俗三国志》并非是逐字逐句按嘉靖本翻译的。既没有前言,文章的结构也并非120卷,而是由50卷构成;并且在内容上也有所改动,比如望梅止渴的故事情节等等。而吉川《三国志》也没有前言,一开头便是:
  后汉建宁元年。
  距今一千七百八十多年前。
  一个旅行者久久地坐在黄河边上,一动不动。[6]
  从结构上来看也并非120卷,而是10卷构成。分别是:桃园卷、群星卷、草莽卷、臣道卷、孔明卷、赤壁卷、望蜀卷、图南卷、出师卷和五丈原卷。另外还有篇外余録部分。可见吉川《三国志》在文章结构方面接近湖南文山的《通俗三国志》而不是久保天随的《新译演义三国志》。
  另外在孔明死后,无论是湖南文山的《通俗三国志》,还是久保天随的《新译演义三国志》以及吉川《三国志》都引用了杜甫的《蜀相》这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久保天随的《新译演义三国志》是与这句话相一致的。湖南文山的《通俗三国志》与吉川《三国志》中也有“丞相祠堂何處尋、錦管城外柏森森。”这两句话。不过仔细一看,不难发现“锦官城”三个字在后者却成了“锦管城”。如果说黄夫的 ‘夫’字是吉川英治对汉字的误用。那么锦管城的‘管’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解释呢。还有就是吉川英治在创作《三国志》时,对故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改写。比如新人物鸿芙蓉的出现,对关羽的村夫子身份的设定使得关羽具备忠义的品质之外,又有了儒者之智。等等
  显然,吉川英治在创作《三国志》时是将湖南文山的《通俗三国志》作为重要的底本进行参考的。尽管吉川英治在青少年时代曾对久保天随的《新译演义三国志》爱不释手,但是无论是从文章结构方面还是具体的故事情节方面,亦或是‘黄夫’、‘锦管城’来看吉川《三国志》是以湖南文山的《通俗三国志》为底本进行创作的。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总第195期).
  [2] 邱岭.试论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接受——以吉川英治《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总第138期).
  [3] 三国志(一)吉川英治全集26  序P3 讲谈社  昭和41年8月.
  [4] 通俗二十一史 第四巻 湖南文山撰 《通俗三国志》上 p16早稲田大学出版社明治44年5月.
  [5] 《新訳演義三国志》上 久保天随 至誠堂 明治45年6月初版p4.
  [6] 《三国演义在日本》邱岭、吴芳龄著 P110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2.
其他文献
【摘要】:当孩子们跨入青少年的行列之时,自然会面临如何塑造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答案不言而喻: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但是,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就必须掌握中国的人文精神,必须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思想与血液。“传承文化,诵响经典”就是为此而设置的一项帮助我们学习做一个真正中国人的特色活动课程。  【关键词】:文化;诵读;经典;中国人  我们中华民
期刊
【摘要】:新闻业的发展过去一直基于专业新闻人才对新闻事实的剖析、渗透和描述,在这种模式下,新闻报道往往存在一定滞后性,因为相关人员需要更多的时间,拓展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事实材料。相对于过去的新闻时代,当下新闻业存在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事实和素材的出现往往是瞬时的,与此同时,对于事件的报道和反馈也必须是瞬时的。大数据技术改变了原有的新闻模式和机制,催生了新的媒体质量标准,优化了对受众的分析和挖掘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高速公路管理的重要方面,只有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的凝聚和动员广大职工,进而推动高速公路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速公路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探讨了新时期高速公路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问题,首先对新时期高速公路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如何加强高速公路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出解决对策。  【关
期刊
【摘要】:本文认为《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是一场悲剧,是这个故事的中心。本文借助林黛玉、薛宝钗不同命运,以及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及其最后的悲剧色彩,得出: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烟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真是所谓“干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正
期刊
【摘要】:沈从文在其作品中提出了“自然人性”的主张,湘西人民的“自然人性”主要体现在他们为人处事的原则和美好品行两个方面。从自然社会烛照下的人性审美对沈从文作品的审美内涵进行解读,彰显了湘西人民的“自然人性”之美,抒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契合的人性赞歌。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自然人性;审美  沈从文受道家“自然无为、顺其自然”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提出了“自然人性”的主张。呼吁人们回到自己生命的本
期刊
【摘要】: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不仅有字里行间的韵味,还能给人更深层次的想象空间。诗歌译文要从选词、句型、意境多方面来领略。本文以《秋思》的几个译文版本来浅评诗歌翻译的魅力。  【关键词】:秋思;译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是描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孙悟空成长道路的哲学层面给予探讨,探讨孙悟空一生不平凡的经历。孙悟空由一个不谙世事的玩猴到大闹天宫的妖猴,最终变成一斗战胜佛,其中体现了人生的三重境界。从孙悟空的人生来看,孙悟空的前半生是无忧无虑,积极地追求练就了一身武艺。由于对自己的定位错误,个人欲望极度膨胀,以致于受到了重大挫折。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反思,让孙悟空认识到个人力量的局限,重新走向社会。  【关键词】:孙悟空;成长
期刊
世人谓冬,大约莫离孤寒瘦削。然则天地始创,自有其文理。若夫日月含章,以叠丽璧之象;山川毓奇,以纬周文之形。古者圣人仰天地而俯万品,云效雨施,依四时乃生万物。物之感人,盖所以喻文也,才高者捥其元裁,中智者逐其华章,吟讽者叨其山川,童蒙者拾其茝草,于人各得一境而已矣。 故春之迟迟,夏之烈烈,秋之飒飒,冬之肃肃,于人各有所适也。 吾不尚道,然愿遵道而顺行。四时交感,多溺于冬。  冬之其至,万物索寞而声籁
期刊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产生于封建社会初期,集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于一身。其中许多诗篇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的直接表达,想要了解古代女性地位的衰落史就要回溯到封建社会的源头去一探究竟。弃妇诗的产生就是女性地位在封建社会衰落的显著标志,本文旨在借弃妇诗的分析一窥当时社会的女性地位。  【关键词】:生产关系的变迁;婚俗制度;女性意识  一、生产关系变迁导致女性社会地位下降  在母系氏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中,都少不了对女性形象的细致描绘。在他早期的“喜剧创作时期”的剧作中,《威尼斯商人》可以说是人们对莎士比亚喜剧的很好认识。在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中,其中,以鲍西娅的勇敢果断,爱憎分明,重视友情、爱情的人物刻画最为生动。在她身上的女性形象最凸显莎士比亚创造中的人文主义情怀。  【关键词】:莎士比亚;鲍西娅;人物形象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作品,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