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名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西安现有的街巷名行进分类阐释,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政治、经济、宗教、历史等文化因素,展示西安街巷名的命名特点。从而探寻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关键词:西安;街巷名;文化;语言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2-009-0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西安街巷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遵循了语言规律,同时也承载了其专有的历史文化。所以,探讨街巷地名的命名由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我们还原这座城市的历史。
一、以标志性建筑物命名
(一)以宗教建筑命名
古时我国宗教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尤以隋唐时期繁荣,在西安兴建众多寺庙,故街巷命名时常常采用“庙”、“寺”来命名,“庙”、“寺”在表义上也各有分工。
寺,《说文》:“廷也”,指宫廷的侍卫人员。后来引申为古代的行政官署,例如大理寺、鸿胪寺等。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改建为“白马寺”,是中国的第一个佛寺。隋唐之后官署制度逐渐改革,“寺”作为行政官署的叫法逐渐消失,成为佛教圣地的专用词。
《诗·周颂·清庙序》:“清庙,祀文王也”。其中“庙”是供奉、祭祀祖宗的地方,后来人们祭祀天地鬼神的场所都称为“庙”。道教讲求“修仙”“崇神”,故道教一般供奉、祭祀神仙,其道场也称为“庙”。
1.以佛教建筑物命名
兴善寺街。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公元265-289年),距今1700余年。初称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遵善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因寺院在都城大兴城的靖善坊中,故易名“大兴善寺”。隋唐时代,长安佛教盛行,由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曾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
报恩寺街。唐中宗于皇城第七横街修建懿德寺,为报母恩,后又在此修建大兴国报恩寺。明初寺名简化为报恩寺。这条街便以报恩寺命名。
雁塔路。因此路通大雁塔而得名。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是唐朝佛教艺术建筑杰作,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现仍是海内外人士游览西安必到的旅游名胜。
2.以道教建筑物命名
湘子庙街。相传唐德宗年问,尚未得道成仙的“八仙”之一韩湘子曾居住于此,后因韩湘子不满世事,看破红尘,出家修道,最终位列仙班。后人就在此修建湘子庙以纪念韩湘子,这条街也因此被命名为湘子庙街。
五岳庙。门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因街道北侧建有五岳庙命名为五岳庙门,此处是来自五岳名山的道士进行朝拜的地方,古时香火旺盛。
庙后街。此街在宋元时期分为三段,西段铁炉坊,中段保宁坊,东段广济坊。元代时,此街道观规模宏大,不仅南侧有朝元观,东西两侧还有东西道院。至明宣德年问,都城隍庙九曜街迁于庙南侧,遂得名庙后街。
太乙路。清代路东侧有太乙神庙,因此得名。
太白路。唐代每逢大旱,皇帝便会派特使前往太白山上的太白神庙祈雨。但因路途遥远祈雨不便,就在对着太白山的城西南角修建太白山神庙。太白路就因这太白山神庙得名。
从“寺”“庙”在西安街巷名中清晰的分工,我们不难看出上述区别。
3.以伊斯兰教建筑命名
大麦市街。清代这条街驻扎着绿旗营的回族士兵,由于他们信奉伊斯兰教,经常要做礼拜。为了方便这些回族士兵礼拜,清廷特在此修建营里寺。此街原叫大门口,由于修了营里寺,也称大门寺口。后又因西安回族居民“门”和“麦”发音相近,“寺”和“市”发音相近,改称“大麦市口”,后来演变为大麦市街。
此外,许士庙街、马神庙街、太阳庙门、观音庙、八仙庵、五道什字、琉璃街等都是因此命名,数量之多,可以想像古时西安宗教信仰的繁盛。
(二)以碑、牌、标志性植物命名
牌楼巷。因巷南口有贡院牌楼而得名。
卧龙巷。此巷得名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巷内有石碑铭文“以卧龙名巷,以兴龙名观”的记载。
柏树林。这条街因两侧广植柏树而得名。明正统年问,西安知府孙仁益扩建文庙,在庙四周种植了许多柏树,明清期间,这里四季常青,树叶繁茂。现在的柏树林店铺林立,成为城内的商业网点。
索罗巷。这条巷子在兴庆宫遗址范围内。《酉阳杂俎》云:“庭内大娑罗树,大历中安西进其木椿。”相传,唐天宝年间兴庆宫的娑罗园就在此处。明代成此处为娑罗巷,后因同音,讹传为索罗巷。
菊花园。这里据清(<西安府图》为菊花园街,相传清代贺姓人在此圈地建宅,因室内广种菊花,故取名菊花园。
(三)以标志性府的命名
窦府巷。因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窦氏府邸而得名。相传隋定州总管府神公窦毅居此,其女窦氏才貌双全。嫁女之时,在府门前画一只孔雀,出榜招贤婿,能在百步之外射中孔雀眼睛,就能与窦氏结亲。李渊搭箭一试,两箭具中孔雀双目,于是李渊在窦府成亲,传为佳话。
二府街。是唐末所建长安新城北墙内侧靠城墙的一条街巷,宋代名顺城巷。明初为秦王朱棱次子的府第,故名二府街。
四府街。为明初秦王朱棱第四子府第,故名。今址南起小南门,北到西大街,分布着一些单位机关和小商铺。
(四)以历史遗迹命名
建章路。以通过西汉建章宫遗址得名。据《三辅黄图》记载:“承文景菲薄之余,恃邦国阜繁之资,土木之役,倍秦越旧。”西汉武帝时,大兴土木,建造建章宫,规模之大甚至超过了秦阿房宫。
含元路。因西侧通唐大明宫含元殿(唐大明宫正殿,为举行早朝和大典之所)遗址而得名。
汉城路。初名未央路,后以位于西汉长安城以南,故名。
大兴路。1950年建,以隋代建大兴城而得名,此路北侧有隋朝旧都城。
此外,据西安宫殿遗迹,而今命名的街巷还有长乐路、万寿路、昆明路、东元路、兴庆路、丰镐路等。
二、以历史、传说命名
(一)以事件历史命名
下马陵街。此街东口北侧有董仲舒祠,又称下马陵,故以此得名。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学者、哲学家,汉武帝时献举贤良三策。当时,文武百官每经过此地都要下马,以示对这位大儒的尊敬。
南广济街。是唐长安城承天门街的一段,宋长安志有“承天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门”的记载,这里曾是长安最宽的大街,剧“广济义仓”在此放赈而得名。
北广济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知水兴军陈尧启取浐河水由龙首渠(现址仍有街名为龙首路)入城供居民饮用,故名广济街。故分为南北广 济街。当时有“南广济街北广济街广济南北”的美谈,两街的“广济”之意算是当时政府的惠民工程。
桥梓口。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唐代清明渠故道分出通济渠,从西门南侧入城,再经西大街凿暗渠至钟楼。沿渠十户一口井,供居民饮用。此渠在街道北口分出一个分支,经过西大街时有桥,故名桥梓口。
沣惠路。以沿路与沣惠渠并行而得名。沣惠渠建于1947年,沿着唐代昆明池进水故道和西汉漕运明渠故道修建的,方便农田灌溉。
以上四个街巷虽然在唐代之后得以命名,但是其命名无不和唐朝“八水绕长安”的盛世工程密切相关。唐代水渠遗址已经在历史战乱中不复存在,现存的几个街巷地名却能帮助我们去复原那样一个胜于江南水镇的宏伟而又周密的引水工程。
红埠街。明初城墙北移800米,原来由许多门洞堵砌的老城,便毁塌为许多土阜。又因唐时这里经大火焚烧,土壤呈现红色,称为红阜街。民国初年改为红埠街。
洒金桥。《唐书·宣宗本记》记载:“开元元年九月乙卯,宣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官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故日撤金桥,后为洒金桥。
解放路。清代称为满城南北大街,1927年改称尚仁路。1949年为纪念西安解放,尚仁路更名为解放路。
(二)以传说命名
景龙池。传说井中出现过黄龙,故称景龙池。此后又有九龙池之称。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六典玄宗隆庆坊旧宅,有井忽涌为小池,周袤十数丈,常有云龙或黄龙出其中。”
辇止坡。传说慈禧太后“西狩”时路过此地,被老童家腊牛羊肉的异香所吸引,辇止不前,故此得名。现老童家腊牛羊肉店内仍有“辇止坡老童家”的金匾。
三、以历史人物命名
西安作为自古的经济政治中心,自然也是名人、旺族的聚集之地,这些耳熟能详名字或者姓氏,都以街巷名的形式为我们记录着当时的历史。
(一)名人
药王洞。位于唐宫城内。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请名医孙思邈入宫为太医,修御医馆,后孙思邈辞官避居深山,后人在他弃官处修孙思邈祠,俗称药王洞。
(二)其他
曹家巷。最早因建有一火神庙,成为火神庙巷。后因巷内住曹姓五大家,改为曹家巷。
金家巷。据说巷内并无金姓人家,只是因为当时在此巷居住之人都是达官显贵和有钱有势之人,“位高而多金”,故日金家巷,指有钱人聚居之地。
四、以封建机构命名
(一)礼教机构
自周以来,封建制度中的“礼”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利于统治的日常生活规范,来约束百姓,巩固政权。
端履门。明初朱元璋次子朱棱封秦王,在今北大街建秦王府萧蔷。街北口开一门,为众臣晋见秦王等候传召的地方,称端履门,亦称端礼门,即端正服履,或端正礼仪,准备朝拜之意。
朝贺巷。明代朝贺的官员,都在此整衣端帽,故名朝贺巷。
更新街。又称更衣前坊、更衣街。“更衣”是指官员晋见前更换朝服,故名。
官店巷这里有明代时的迎宾馆,供外地官员居住,又称“接官厅”。
(二)军事机构
金花路。因为经过金花落村而得名。“落”是旧时宫女、杂役、士兵的居所,金花落是唐代兴庆宫的建筑群。
较场门。据记载,明代此处的北侧有大教场门,李白成曾经在大校场操演军队。
习武园。顾名思义就是演武场。每逢科举考试,参加武举的人便在此较量,后来成为专门的校阅的地方。
(三)交通驿站机构
马厂子。唐代这个地方称京兆驿。当时,京兆驿是最大的公文和官旅的护送机构,共有五十六匹马,三十三个马夫。因这里马匹云集,是古时交通的重要枢纽机构,故称马厂子。
饮马池。此地曾经有一个水池,周边的官马都来此处饮水,所以这个地方被称为饮马池。
南北马道巷。马道是登城的斜坡,它是便于守城的士兵可以快速赶往战地而修筑的。由于此处南、北各有一条马道,故称南、北马道巷。
东号巷。据《咸宁县志》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为京兆驿的马号,后分作东、西两号,此地得名东号口,后改称东号巷。
(四)官府衙门机构
东县门。明清时西安府管辖咸宁、长安两个县,县府都在西安城内。由于咸宁在东边故称东县。此街在东县府前所以被称为东县门。
东厅门。东县门西端曾设“清军厅”,在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改为“东厅”,还有咸宁县初级审判、检查两厅均设于此街,所以得名“东厅门”。
南院门。((咸宁县志》记载:“南院门一代为归义一坊,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陕甘总督部院行署始建于此”。陕甘总督是这里的最高长官。光绪年问,陕西巡抚叶伯英修缮部院行署,与北院门相对,故称南院门。
北院门。明代此街称宣平坊。清代因所对巡抚部院属在北称北院门。1900年,慈禧太后那拉氏为躲避八国联军侵华,携光绪皇帝逃至西安,住在北院,定这里为行宫,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
(五)附属机构
后宰门。明朝时,此地位于秦王府北门的北面,设有专供王族衣食的机构。“宰”,是古代家奴和掌管家中事务奴隶的总称,“后宰”我们现在即可以理解为当时王府的后勤部门。
草场坡。据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草场”为唐长安官马草料场。
东仓门。据《咸宁长安两县志续》记载敬禄仓在通化坊,俗称为东仓。敬禄仓是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此街因在仓门前而得名。
冰窖巷。是明代秦藩王宫和清代满族官僚夏季藏冰之所。
(六)福利机构
东梆子市街。此处本来是唐朝御史台的一部分,后因为火灾焚毁,改为福田寺。明代,这里又成为国家救济流浪无依者的地方。每天发放食物之前都会敲梆两次,所以称为梆子寺,后演化为今名。
西安城的封建机构保留下来的大都是明清两代的,因为王朝更替,连年战乱,唐朝及之前的建筑已毁,但是西安以封建机构命名的街巷门类齐全,分工详尽,其王朝盛世可见一斑。
五、以商业经济命名
(一)食品
大差市。宋这一带为菜市,元称草市,明称菜市。清时记载为“大菜市”,以此什字卖菜小贩集中得名。清光绪以后讹称“大差市”。
盐店街。清同治年间(公元1865年前后),该街经营食盐的商铺较多,因而得名。
糖坊街。因加工食糖的作坊聚集而得名。据《北堂碑记》记载,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德人金尼阁等于此修天主堂传教,教堂墙上镶得一块元朝石碑,上写糖坊街,糖坊街盖早于明朝前命名。
(二)手工业
印花布园。相传明清时此处以印花、染布的店铺居多,故名印花布园,在《西安府图》中也可找到参证。
东木头市。明时,因这里是木头和枋板市场,故称木头市。后因与木头作坊聚集的西木头市相对,改为东木头市。
竹笆市。明代商市集中之地,有瓷器市、鞭子市、 竹笆市、书店、金店等,而以卖竹器最具规模,故名。现仍为西安著名的传统竹木家具市场。
大皮院。拓建于明洪武年间,以经营皮业而得名。
(三)医药
五味什字。从明、清到民国初年都是药业汇集之地,曾有藻露堂、万年堂、树仁堂、复元成等多家中药店,生意兴隆。据《周礼官天·疾医》记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我国传统中药讲究“四气五味”,所以这条药店云集的街巷就以中药的“甘、辛、酸、苦、咸”命名。
(四)家禽牲畜交易
骡马市。古代曾名罗网市,明代因成为骡马市场改为此名。
鸡市拐。据《咸宁县志》府城图记载,明末清初,四乡农民多在此卖鸡,而其地处二路交叉拐弯处,故名。
西羊市。元李好文《奉元城图》在敬时楼(鼓楼)的西北侧有街名羊市。民国时期,因与东大街南侧的东羊市相区别,改称西羊市。
麻家什字。清初,由元代的马市改称而来。(在西安方言中,“家”读“啊’,)
(五)商市往来
乐(1e)居场:唐代这里是东市的东北部,东市是长安称东部的贸易中心。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与西市齐名。这条街上多为邸店,供往来商队落脚之用。关东远道车马入京,一般落足东市,因此得名落车(ju)场。后雅化为今名。
骆驼巷。位于西门大街南侧,古时常有骆驼商队在此停留。
(六)其他
碳市街。清朝中叶,西安的供暖由南山薪木改为北山煤炭,当时此街只是一条堆放煤炭的无名小巷,后因出售煤炭、盐碱、副食的店铺居多,故名。
麦苋街。清代其南端称麦营什字,民国初年称麦苋街,以出售煤炭、麦草的店铺较多而得名。
案板街。元代称南巷。清顺治年问因有售案板店铺而改称。
除此之外,粉巷、安居巷、西木头市、小皮院等也均属此类。作为当年世界经济中心之一的长安城,贸易往来的繁荣兴盛,现在已难以窥其一角,而这些残存的街巷名为我们呈现了西安商品经济市场一派玲琅满目、门类齐全、商人往来不息的蓬勃繁荣的商业景象,让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盛世繁华。
六、以教育、科举、文化命名
唐代长安不但是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是参加科举考试者汇集的地方,后代,在长安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古人追求通过读书求学而博取功名,参加科举考试就成为这些文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而长安就是当时科举考试的最高殿堂,这里学风兴盛,诸多街巷名便可反映。
贡院门。是指贡院直对的南北巷。贡院牌楼上原有“为国求贤”四字。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会试的考场,给入京应试贡举人才。
正学街。宋代著名学者眉县横渠镇人张载在此立“正学社’讲学,批判佛、道两家的“空”、“无”说教,提出一些对立统一的观点,开创了关中学派,此街因此得名。
兴学巷。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在冯从吾祠修“少墟书院”,门额题“兴学”二字。又于1935年在相连的安庆寺和洪福寺庙址兴办学堂,得名兴学巷。
文艺路。是陕西省闻名的文艺团体集中之地,有陕西歌剧团、省京剧团、省戏曲研究院、省电影发行公司和省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因此地段文艺团体密集,又都是省区最大的团体,故称。
三学街、书院门、大(小)学习巷、东(西)举院巷等亦属此类。
七、以城市布局、风水、地势命名
西安城以南北御道——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边各有54个坊和一个市,表现出对称美。在建造过程中,讲究正东正西正南正北,难以找到一条斜路。风水和地势自古是中国人命名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诸多古城市中都有体现,西安也不例外。
东大街。据《续修陕西省通志稿》载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巡抚指示咸宁、长安二县县令移钟楼于今所。从此以后,以钟楼为中心,构成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主要格局。
朱雀大街。是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朱雀是古代南方之神,早在西周时就同玄武、青龙、白虎作为四方的星宿名。此街在皇城之南,因风水星宿定为朱雀大街,是当时世界上最为通衢的大街。在它的影响下,朝鲜的汉城、日本的京都的南北中轴线均称朱雀大街。
涝巷。宋金时称通政坊。后因在其中部有一条低洼积水小巷,故名。
古迹岭。在唐代称为“狗脊岭”,因地形似狗脊而得名。后改为古迹岭。据《资治通鉴》记载,狗脊岭位于东市,是唐代处决死囚的刑场。
东关正街、西大街、西关正街、南大街、北大街、南关正街、北关正街等据此得名。
八、以传统道德命名
尚德路。1927年拓建,为新城内并列的南北街之一,是因为崇尚道德品质而命名的街道之首,之后又以此命名了“尚平路”、“尚勤路”、“尚俭路”、“尚仁路”、“尚爱路”,后部分更名,现存“尚德路”、“尚勤路”、“尚俭路”。
1942年,将西一路以北的东西向八条大街分别以崇孝、崇悌、崇忠、崇信、崇礼、崇义、崇廉、崇耻命名,现已废除这些名称,简化为数字,方便人们的记忆和称呼,那些寄托在其中的寓意也随之消失。
九、以特殊的时代背景命名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的街巷名。文革时期,在“立四新、破四旧”的号召下,西安的街巷名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先锋标志,大多数被改成了那个时代的主题口号。例如,东大街改名东风路,西大街改名反帝路,南大街改名反修路,北大街改名延安路。其他街道也全变部改头换面成了红卫、战斗一类的名称。例如:
光辉巷 红光路 前进街 反帝巷
五星街 革命巷 红专路 东升路
先锋巷 防修巷 红卫巷 联盟巷
奋发巷 图强巷 红星街 前卫路
立新街 红心街 八一街 红歌街
风雷路 赤卫路 挺进街 新华巷
文斗巷 群力巷 全胜巷 上游巷
文革中一些以古代人名而得名的街道也更出名。例如红埠街南的郭签士巷,明代这里有郭姓人,从教,职务为签士,文革中改名光明巷。又如卢进士巷,因明时有卢姓人考中进士而得名,取此名本意是颂扬学习,崇尚努力进取,文革中借现代京剧《芦荡火种》的“芦”字改名为芦荡巷。
(二)其他
星火路。此街建于1950年,以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名篇而得名。
友谊路。始建于1952年,以纪念《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定取名。
劳武巷。原名马神庙巷,五十年代初拓修露面,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提倡劳武结合,后命名劳武巷。
长缨路。解放初路西口有小型电厂,名为电厂路,1960年因与长乐路并行以毛泽东诗词“今日长缨在手”更名。
这些街巷地名有些因文革的结束而重新更名,其中一些仍然保留至今。不论其存在时间的长短,我们能从其中看到那个特殊时代的影子。
以上九类西安街巷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反映了古城西安从古到今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的特征。通过西安街巷明,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宗教信仰、市井生活、崇文尚武的 观念思想以及古西安经济繁华的种种证据。其中地名所记载的民族文化和城市布局一直沿袭至今,而街巷名所反映的时代文化则是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发展变迁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从这些众多的例子中,我们更可以看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在语言文字中的反映是淋漓尽致的,从一个街巷名的寥寥数字便能延伸出无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街巷名和文化的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样式;语言的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
(一)语言的文化蕴含
1、汉民族思维特征在命名中的体现
西安街巷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具象性的造词特点。与西方的抽象思维特点不同,汉民族认识事物是直观的、具体的,讲求“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描摹人类自身和自然万物的特征来命名。比如涝巷就因为中部水涝得名,狗脊岭因形似狗脊而得名,下马陵因路过的文武百官需下马而得名,这些街巷名称让人看到就能具体的联想到其命名原因,毫不抽象和隐晦。这样,地名用词就在传达表面的名称意义之外,同时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造词的形式也就成为了传达文化意义的方式。
2、历史文化的浓缩
“记载历史,发扬文化”是西安街巷名最直观的作用,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现保留下来的地名大多集中在盛唐及距今较近的明清,虽无法对每个时代做出诠释,从仅存的街巷名中,我们也能寻找到这个城市在历史上兴衰更迭的痕迹。我们都知道,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末清初,各种手工作坊和集市兴起,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纵观西安的街巷名,我们于其中也可寻得相应的佐证,例如盐店街、东西木头市、鸡市拐、炭市街,这些街巷名都是明末清初时得名,集中反映了当时商市林立的景象。
(二)文化影响语言
西安街巷名中同音词谐音雅化命名的街巷体现了语言规则的变换与文化的关系。最初,地名只是为了描述一地特征,所为交流的语言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提高了,开始讲求“文不雅训”,就将原本一些地名中不文雅,过于粗俗或庸俗的字眼利用谐音的办法改称文雅的字词。还有一些是因为中国传统的追求福乐、安定的心理,将祈福文化加入地名之中。所以在街巷地名的命名中,利用同音词谐音,就具有着很突出的文化功能。例如
早慈巷。古时科举考试为防止越墙舞弊,在举院周围的墙头布满枣刺,为“枣刺巷’,后雅化为早慈巷,读音保留了,但运用了“早慈”这样的雅词,加入了慈爱、祥和的寓意。
德福巷。明代以有“黑虎阁楼’得名黑虎巷。清代谐其音改为德护巷,民国初年改称德福巷,这个地名从直观取义,到一个雅化的吉祥词,也体现了命名者的趋吉心理。
乐居场。因关东远道车马入京一般落足东市,因此得名落车场。后雅化为今名。原名读为“落车”(laoju),谐音改为“乐居”。
安居巷。明代设钱局于此,称钱局巷,因求安定的心理,雅化为安居巷。
人们在命名街巷时的精神追求和对禁忌有意识的回避,在对同音词的运用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谐音在传统语文中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这里,更体现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通过对西安的街巷名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语言记载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历程,浸透着一个地域的文化精神,更是在历史时代的变迁中,为我们承载、传递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挖掘语言内在的文化内涵,要从文化反观语言的变化发展,全面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珍视这些历经千年的语言资料,可以保护西安街巷名,为我们现今的地名命名提供参照,也是我们研究语言和文化最好的科学证据。
关键词:西安;街巷名;文化;语言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2-009-0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西安街巷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遵循了语言规律,同时也承载了其专有的历史文化。所以,探讨街巷地名的命名由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我们还原这座城市的历史。
一、以标志性建筑物命名
(一)以宗教建筑命名
古时我国宗教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尤以隋唐时期繁荣,在西安兴建众多寺庙,故街巷命名时常常采用“庙”、“寺”来命名,“庙”、“寺”在表义上也各有分工。
寺,《说文》:“廷也”,指宫廷的侍卫人员。后来引申为古代的行政官署,例如大理寺、鸿胪寺等。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改建为“白马寺”,是中国的第一个佛寺。隋唐之后官署制度逐渐改革,“寺”作为行政官署的叫法逐渐消失,成为佛教圣地的专用词。
《诗·周颂·清庙序》:“清庙,祀文王也”。其中“庙”是供奉、祭祀祖宗的地方,后来人们祭祀天地鬼神的场所都称为“庙”。道教讲求“修仙”“崇神”,故道教一般供奉、祭祀神仙,其道场也称为“庙”。
1.以佛教建筑物命名
兴善寺街。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公元265-289年),距今1700余年。初称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遵善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因寺院在都城大兴城的靖善坊中,故易名“大兴善寺”。隋唐时代,长安佛教盛行,由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曾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
报恩寺街。唐中宗于皇城第七横街修建懿德寺,为报母恩,后又在此修建大兴国报恩寺。明初寺名简化为报恩寺。这条街便以报恩寺命名。
雁塔路。因此路通大雁塔而得名。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是唐朝佛教艺术建筑杰作,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现仍是海内外人士游览西安必到的旅游名胜。
2.以道教建筑物命名
湘子庙街。相传唐德宗年问,尚未得道成仙的“八仙”之一韩湘子曾居住于此,后因韩湘子不满世事,看破红尘,出家修道,最终位列仙班。后人就在此修建湘子庙以纪念韩湘子,这条街也因此被命名为湘子庙街。
五岳庙。门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因街道北侧建有五岳庙命名为五岳庙门,此处是来自五岳名山的道士进行朝拜的地方,古时香火旺盛。
庙后街。此街在宋元时期分为三段,西段铁炉坊,中段保宁坊,东段广济坊。元代时,此街道观规模宏大,不仅南侧有朝元观,东西两侧还有东西道院。至明宣德年问,都城隍庙九曜街迁于庙南侧,遂得名庙后街。
太乙路。清代路东侧有太乙神庙,因此得名。
太白路。唐代每逢大旱,皇帝便会派特使前往太白山上的太白神庙祈雨。但因路途遥远祈雨不便,就在对着太白山的城西南角修建太白山神庙。太白路就因这太白山神庙得名。
从“寺”“庙”在西安街巷名中清晰的分工,我们不难看出上述区别。
3.以伊斯兰教建筑命名
大麦市街。清代这条街驻扎着绿旗营的回族士兵,由于他们信奉伊斯兰教,经常要做礼拜。为了方便这些回族士兵礼拜,清廷特在此修建营里寺。此街原叫大门口,由于修了营里寺,也称大门寺口。后又因西安回族居民“门”和“麦”发音相近,“寺”和“市”发音相近,改称“大麦市口”,后来演变为大麦市街。
此外,许士庙街、马神庙街、太阳庙门、观音庙、八仙庵、五道什字、琉璃街等都是因此命名,数量之多,可以想像古时西安宗教信仰的繁盛。
(二)以碑、牌、标志性植物命名
牌楼巷。因巷南口有贡院牌楼而得名。
卧龙巷。此巷得名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巷内有石碑铭文“以卧龙名巷,以兴龙名观”的记载。
柏树林。这条街因两侧广植柏树而得名。明正统年问,西安知府孙仁益扩建文庙,在庙四周种植了许多柏树,明清期间,这里四季常青,树叶繁茂。现在的柏树林店铺林立,成为城内的商业网点。
索罗巷。这条巷子在兴庆宫遗址范围内。《酉阳杂俎》云:“庭内大娑罗树,大历中安西进其木椿。”相传,唐天宝年间兴庆宫的娑罗园就在此处。明代成此处为娑罗巷,后因同音,讹传为索罗巷。
菊花园。这里据清(<西安府图》为菊花园街,相传清代贺姓人在此圈地建宅,因室内广种菊花,故取名菊花园。
(三)以标志性府的命名
窦府巷。因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窦氏府邸而得名。相传隋定州总管府神公窦毅居此,其女窦氏才貌双全。嫁女之时,在府门前画一只孔雀,出榜招贤婿,能在百步之外射中孔雀眼睛,就能与窦氏结亲。李渊搭箭一试,两箭具中孔雀双目,于是李渊在窦府成亲,传为佳话。
二府街。是唐末所建长安新城北墙内侧靠城墙的一条街巷,宋代名顺城巷。明初为秦王朱棱次子的府第,故名二府街。
四府街。为明初秦王朱棱第四子府第,故名。今址南起小南门,北到西大街,分布着一些单位机关和小商铺。
(四)以历史遗迹命名
建章路。以通过西汉建章宫遗址得名。据《三辅黄图》记载:“承文景菲薄之余,恃邦国阜繁之资,土木之役,倍秦越旧。”西汉武帝时,大兴土木,建造建章宫,规模之大甚至超过了秦阿房宫。
含元路。因西侧通唐大明宫含元殿(唐大明宫正殿,为举行早朝和大典之所)遗址而得名。
汉城路。初名未央路,后以位于西汉长安城以南,故名。
大兴路。1950年建,以隋代建大兴城而得名,此路北侧有隋朝旧都城。
此外,据西安宫殿遗迹,而今命名的街巷还有长乐路、万寿路、昆明路、东元路、兴庆路、丰镐路等。
二、以历史、传说命名
(一)以事件历史命名
下马陵街。此街东口北侧有董仲舒祠,又称下马陵,故以此得名。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学者、哲学家,汉武帝时献举贤良三策。当时,文武百官每经过此地都要下马,以示对这位大儒的尊敬。
南广济街。是唐长安城承天门街的一段,宋长安志有“承天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门”的记载,这里曾是长安最宽的大街,剧“广济义仓”在此放赈而得名。
北广济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知水兴军陈尧启取浐河水由龙首渠(现址仍有街名为龙首路)入城供居民饮用,故名广济街。故分为南北广 济街。当时有“南广济街北广济街广济南北”的美谈,两街的“广济”之意算是当时政府的惠民工程。
桥梓口。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唐代清明渠故道分出通济渠,从西门南侧入城,再经西大街凿暗渠至钟楼。沿渠十户一口井,供居民饮用。此渠在街道北口分出一个分支,经过西大街时有桥,故名桥梓口。
沣惠路。以沿路与沣惠渠并行而得名。沣惠渠建于1947年,沿着唐代昆明池进水故道和西汉漕运明渠故道修建的,方便农田灌溉。
以上四个街巷虽然在唐代之后得以命名,但是其命名无不和唐朝“八水绕长安”的盛世工程密切相关。唐代水渠遗址已经在历史战乱中不复存在,现存的几个街巷地名却能帮助我们去复原那样一个胜于江南水镇的宏伟而又周密的引水工程。
红埠街。明初城墙北移800米,原来由许多门洞堵砌的老城,便毁塌为许多土阜。又因唐时这里经大火焚烧,土壤呈现红色,称为红阜街。民国初年改为红埠街。
洒金桥。《唐书·宣宗本记》记载:“开元元年九月乙卯,宣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官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故日撤金桥,后为洒金桥。
解放路。清代称为满城南北大街,1927年改称尚仁路。1949年为纪念西安解放,尚仁路更名为解放路。
(二)以传说命名
景龙池。传说井中出现过黄龙,故称景龙池。此后又有九龙池之称。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六典玄宗隆庆坊旧宅,有井忽涌为小池,周袤十数丈,常有云龙或黄龙出其中。”
辇止坡。传说慈禧太后“西狩”时路过此地,被老童家腊牛羊肉的异香所吸引,辇止不前,故此得名。现老童家腊牛羊肉店内仍有“辇止坡老童家”的金匾。
三、以历史人物命名
西安作为自古的经济政治中心,自然也是名人、旺族的聚集之地,这些耳熟能详名字或者姓氏,都以街巷名的形式为我们记录着当时的历史。
(一)名人
药王洞。位于唐宫城内。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请名医孙思邈入宫为太医,修御医馆,后孙思邈辞官避居深山,后人在他弃官处修孙思邈祠,俗称药王洞。
(二)其他
曹家巷。最早因建有一火神庙,成为火神庙巷。后因巷内住曹姓五大家,改为曹家巷。
金家巷。据说巷内并无金姓人家,只是因为当时在此巷居住之人都是达官显贵和有钱有势之人,“位高而多金”,故日金家巷,指有钱人聚居之地。
四、以封建机构命名
(一)礼教机构
自周以来,封建制度中的“礼”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利于统治的日常生活规范,来约束百姓,巩固政权。
端履门。明初朱元璋次子朱棱封秦王,在今北大街建秦王府萧蔷。街北口开一门,为众臣晋见秦王等候传召的地方,称端履门,亦称端礼门,即端正服履,或端正礼仪,准备朝拜之意。
朝贺巷。明代朝贺的官员,都在此整衣端帽,故名朝贺巷。
更新街。又称更衣前坊、更衣街。“更衣”是指官员晋见前更换朝服,故名。
官店巷这里有明代时的迎宾馆,供外地官员居住,又称“接官厅”。
(二)军事机构
金花路。因为经过金花落村而得名。“落”是旧时宫女、杂役、士兵的居所,金花落是唐代兴庆宫的建筑群。
较场门。据记载,明代此处的北侧有大教场门,李白成曾经在大校场操演军队。
习武园。顾名思义就是演武场。每逢科举考试,参加武举的人便在此较量,后来成为专门的校阅的地方。
(三)交通驿站机构
马厂子。唐代这个地方称京兆驿。当时,京兆驿是最大的公文和官旅的护送机构,共有五十六匹马,三十三个马夫。因这里马匹云集,是古时交通的重要枢纽机构,故称马厂子。
饮马池。此地曾经有一个水池,周边的官马都来此处饮水,所以这个地方被称为饮马池。
南北马道巷。马道是登城的斜坡,它是便于守城的士兵可以快速赶往战地而修筑的。由于此处南、北各有一条马道,故称南、北马道巷。
东号巷。据《咸宁县志》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为京兆驿的马号,后分作东、西两号,此地得名东号口,后改称东号巷。
(四)官府衙门机构
东县门。明清时西安府管辖咸宁、长安两个县,县府都在西安城内。由于咸宁在东边故称东县。此街在东县府前所以被称为东县门。
东厅门。东县门西端曾设“清军厅”,在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改为“东厅”,还有咸宁县初级审判、检查两厅均设于此街,所以得名“东厅门”。
南院门。((咸宁县志》记载:“南院门一代为归义一坊,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陕甘总督部院行署始建于此”。陕甘总督是这里的最高长官。光绪年问,陕西巡抚叶伯英修缮部院行署,与北院门相对,故称南院门。
北院门。明代此街称宣平坊。清代因所对巡抚部院属在北称北院门。1900年,慈禧太后那拉氏为躲避八国联军侵华,携光绪皇帝逃至西安,住在北院,定这里为行宫,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
(五)附属机构
后宰门。明朝时,此地位于秦王府北门的北面,设有专供王族衣食的机构。“宰”,是古代家奴和掌管家中事务奴隶的总称,“后宰”我们现在即可以理解为当时王府的后勤部门。
草场坡。据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草场”为唐长安官马草料场。
东仓门。据《咸宁长安两县志续》记载敬禄仓在通化坊,俗称为东仓。敬禄仓是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此街因在仓门前而得名。
冰窖巷。是明代秦藩王宫和清代满族官僚夏季藏冰之所。
(六)福利机构
东梆子市街。此处本来是唐朝御史台的一部分,后因为火灾焚毁,改为福田寺。明代,这里又成为国家救济流浪无依者的地方。每天发放食物之前都会敲梆两次,所以称为梆子寺,后演化为今名。
西安城的封建机构保留下来的大都是明清两代的,因为王朝更替,连年战乱,唐朝及之前的建筑已毁,但是西安以封建机构命名的街巷门类齐全,分工详尽,其王朝盛世可见一斑。
五、以商业经济命名
(一)食品
大差市。宋这一带为菜市,元称草市,明称菜市。清时记载为“大菜市”,以此什字卖菜小贩集中得名。清光绪以后讹称“大差市”。
盐店街。清同治年间(公元1865年前后),该街经营食盐的商铺较多,因而得名。
糖坊街。因加工食糖的作坊聚集而得名。据《北堂碑记》记载,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德人金尼阁等于此修天主堂传教,教堂墙上镶得一块元朝石碑,上写糖坊街,糖坊街盖早于明朝前命名。
(二)手工业
印花布园。相传明清时此处以印花、染布的店铺居多,故名印花布园,在《西安府图》中也可找到参证。
东木头市。明时,因这里是木头和枋板市场,故称木头市。后因与木头作坊聚集的西木头市相对,改为东木头市。
竹笆市。明代商市集中之地,有瓷器市、鞭子市、 竹笆市、书店、金店等,而以卖竹器最具规模,故名。现仍为西安著名的传统竹木家具市场。
大皮院。拓建于明洪武年间,以经营皮业而得名。
(三)医药
五味什字。从明、清到民国初年都是药业汇集之地,曾有藻露堂、万年堂、树仁堂、复元成等多家中药店,生意兴隆。据《周礼官天·疾医》记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我国传统中药讲究“四气五味”,所以这条药店云集的街巷就以中药的“甘、辛、酸、苦、咸”命名。
(四)家禽牲畜交易
骡马市。古代曾名罗网市,明代因成为骡马市场改为此名。
鸡市拐。据《咸宁县志》府城图记载,明末清初,四乡农民多在此卖鸡,而其地处二路交叉拐弯处,故名。
西羊市。元李好文《奉元城图》在敬时楼(鼓楼)的西北侧有街名羊市。民国时期,因与东大街南侧的东羊市相区别,改称西羊市。
麻家什字。清初,由元代的马市改称而来。(在西安方言中,“家”读“啊’,)
(五)商市往来
乐(1e)居场:唐代这里是东市的东北部,东市是长安称东部的贸易中心。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与西市齐名。这条街上多为邸店,供往来商队落脚之用。关东远道车马入京,一般落足东市,因此得名落车(ju)场。后雅化为今名。
骆驼巷。位于西门大街南侧,古时常有骆驼商队在此停留。
(六)其他
碳市街。清朝中叶,西安的供暖由南山薪木改为北山煤炭,当时此街只是一条堆放煤炭的无名小巷,后因出售煤炭、盐碱、副食的店铺居多,故名。
麦苋街。清代其南端称麦营什字,民国初年称麦苋街,以出售煤炭、麦草的店铺较多而得名。
案板街。元代称南巷。清顺治年问因有售案板店铺而改称。
除此之外,粉巷、安居巷、西木头市、小皮院等也均属此类。作为当年世界经济中心之一的长安城,贸易往来的繁荣兴盛,现在已难以窥其一角,而这些残存的街巷名为我们呈现了西安商品经济市场一派玲琅满目、门类齐全、商人往来不息的蓬勃繁荣的商业景象,让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盛世繁华。
六、以教育、科举、文化命名
唐代长安不但是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是参加科举考试者汇集的地方,后代,在长安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古人追求通过读书求学而博取功名,参加科举考试就成为这些文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而长安就是当时科举考试的最高殿堂,这里学风兴盛,诸多街巷名便可反映。
贡院门。是指贡院直对的南北巷。贡院牌楼上原有“为国求贤”四字。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会试的考场,给入京应试贡举人才。
正学街。宋代著名学者眉县横渠镇人张载在此立“正学社’讲学,批判佛、道两家的“空”、“无”说教,提出一些对立统一的观点,开创了关中学派,此街因此得名。
兴学巷。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在冯从吾祠修“少墟书院”,门额题“兴学”二字。又于1935年在相连的安庆寺和洪福寺庙址兴办学堂,得名兴学巷。
文艺路。是陕西省闻名的文艺团体集中之地,有陕西歌剧团、省京剧团、省戏曲研究院、省电影发行公司和省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因此地段文艺团体密集,又都是省区最大的团体,故称。
三学街、书院门、大(小)学习巷、东(西)举院巷等亦属此类。
七、以城市布局、风水、地势命名
西安城以南北御道——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边各有54个坊和一个市,表现出对称美。在建造过程中,讲究正东正西正南正北,难以找到一条斜路。风水和地势自古是中国人命名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诸多古城市中都有体现,西安也不例外。
东大街。据《续修陕西省通志稿》载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巡抚指示咸宁、长安二县县令移钟楼于今所。从此以后,以钟楼为中心,构成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主要格局。
朱雀大街。是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朱雀是古代南方之神,早在西周时就同玄武、青龙、白虎作为四方的星宿名。此街在皇城之南,因风水星宿定为朱雀大街,是当时世界上最为通衢的大街。在它的影响下,朝鲜的汉城、日本的京都的南北中轴线均称朱雀大街。
涝巷。宋金时称通政坊。后因在其中部有一条低洼积水小巷,故名。
古迹岭。在唐代称为“狗脊岭”,因地形似狗脊而得名。后改为古迹岭。据《资治通鉴》记载,狗脊岭位于东市,是唐代处决死囚的刑场。
东关正街、西大街、西关正街、南大街、北大街、南关正街、北关正街等据此得名。
八、以传统道德命名
尚德路。1927年拓建,为新城内并列的南北街之一,是因为崇尚道德品质而命名的街道之首,之后又以此命名了“尚平路”、“尚勤路”、“尚俭路”、“尚仁路”、“尚爱路”,后部分更名,现存“尚德路”、“尚勤路”、“尚俭路”。
1942年,将西一路以北的东西向八条大街分别以崇孝、崇悌、崇忠、崇信、崇礼、崇义、崇廉、崇耻命名,现已废除这些名称,简化为数字,方便人们的记忆和称呼,那些寄托在其中的寓意也随之消失。
九、以特殊的时代背景命名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的街巷名。文革时期,在“立四新、破四旧”的号召下,西安的街巷名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先锋标志,大多数被改成了那个时代的主题口号。例如,东大街改名东风路,西大街改名反帝路,南大街改名反修路,北大街改名延安路。其他街道也全变部改头换面成了红卫、战斗一类的名称。例如:
光辉巷 红光路 前进街 反帝巷
五星街 革命巷 红专路 东升路
先锋巷 防修巷 红卫巷 联盟巷
奋发巷 图强巷 红星街 前卫路
立新街 红心街 八一街 红歌街
风雷路 赤卫路 挺进街 新华巷
文斗巷 群力巷 全胜巷 上游巷
文革中一些以古代人名而得名的街道也更出名。例如红埠街南的郭签士巷,明代这里有郭姓人,从教,职务为签士,文革中改名光明巷。又如卢进士巷,因明时有卢姓人考中进士而得名,取此名本意是颂扬学习,崇尚努力进取,文革中借现代京剧《芦荡火种》的“芦”字改名为芦荡巷。
(二)其他
星火路。此街建于1950年,以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名篇而得名。
友谊路。始建于1952年,以纪念《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定取名。
劳武巷。原名马神庙巷,五十年代初拓修露面,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提倡劳武结合,后命名劳武巷。
长缨路。解放初路西口有小型电厂,名为电厂路,1960年因与长乐路并行以毛泽东诗词“今日长缨在手”更名。
这些街巷地名有些因文革的结束而重新更名,其中一些仍然保留至今。不论其存在时间的长短,我们能从其中看到那个特殊时代的影子。
以上九类西安街巷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反映了古城西安从古到今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的特征。通过西安街巷明,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宗教信仰、市井生活、崇文尚武的 观念思想以及古西安经济繁华的种种证据。其中地名所记载的民族文化和城市布局一直沿袭至今,而街巷名所反映的时代文化则是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发展变迁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从这些众多的例子中,我们更可以看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在语言文字中的反映是淋漓尽致的,从一个街巷名的寥寥数字便能延伸出无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街巷名和文化的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样式;语言的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
(一)语言的文化蕴含
1、汉民族思维特征在命名中的体现
西安街巷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具象性的造词特点。与西方的抽象思维特点不同,汉民族认识事物是直观的、具体的,讲求“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描摹人类自身和自然万物的特征来命名。比如涝巷就因为中部水涝得名,狗脊岭因形似狗脊而得名,下马陵因路过的文武百官需下马而得名,这些街巷名称让人看到就能具体的联想到其命名原因,毫不抽象和隐晦。这样,地名用词就在传达表面的名称意义之外,同时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造词的形式也就成为了传达文化意义的方式。
2、历史文化的浓缩
“记载历史,发扬文化”是西安街巷名最直观的作用,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现保留下来的地名大多集中在盛唐及距今较近的明清,虽无法对每个时代做出诠释,从仅存的街巷名中,我们也能寻找到这个城市在历史上兴衰更迭的痕迹。我们都知道,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末清初,各种手工作坊和集市兴起,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纵观西安的街巷名,我们于其中也可寻得相应的佐证,例如盐店街、东西木头市、鸡市拐、炭市街,这些街巷名都是明末清初时得名,集中反映了当时商市林立的景象。
(二)文化影响语言
西安街巷名中同音词谐音雅化命名的街巷体现了语言规则的变换与文化的关系。最初,地名只是为了描述一地特征,所为交流的语言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提高了,开始讲求“文不雅训”,就将原本一些地名中不文雅,过于粗俗或庸俗的字眼利用谐音的办法改称文雅的字词。还有一些是因为中国传统的追求福乐、安定的心理,将祈福文化加入地名之中。所以在街巷地名的命名中,利用同音词谐音,就具有着很突出的文化功能。例如
早慈巷。古时科举考试为防止越墙舞弊,在举院周围的墙头布满枣刺,为“枣刺巷’,后雅化为早慈巷,读音保留了,但运用了“早慈”这样的雅词,加入了慈爱、祥和的寓意。
德福巷。明代以有“黑虎阁楼’得名黑虎巷。清代谐其音改为德护巷,民国初年改称德福巷,这个地名从直观取义,到一个雅化的吉祥词,也体现了命名者的趋吉心理。
乐居场。因关东远道车马入京一般落足东市,因此得名落车场。后雅化为今名。原名读为“落车”(laoju),谐音改为“乐居”。
安居巷。明代设钱局于此,称钱局巷,因求安定的心理,雅化为安居巷。
人们在命名街巷时的精神追求和对禁忌有意识的回避,在对同音词的运用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谐音在传统语文中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这里,更体现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通过对西安的街巷名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语言记载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历程,浸透着一个地域的文化精神,更是在历史时代的变迁中,为我们承载、传递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挖掘语言内在的文化内涵,要从文化反观语言的变化发展,全面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珍视这些历经千年的语言资料,可以保护西安街巷名,为我们现今的地名命名提供参照,也是我们研究语言和文化最好的科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