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紫砂壶泡茶,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内壁上的茶锈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就越加醇郁芳馨。
关键词:紫砂;泥料;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94-1紫砂壶的出现始于宋代。紫砂工艺的真正鼎盛期是明代,此时紫砂工艺异军突起,陶壶应运而生,风靡天下,人们不再垂青于用金、银、锡、瓷所制的茶具,而偏爱平淡质朴的紫砂陶制茶具。明清时期紫砂陶器盛行于世,名品迭出,身价大增。这种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在明末清初时,社会矛盾异常复杂,文人学士因不满现状,寻求自我完善与自我解脱,追求返朴归真的意趣,在壶饮中寻找寄托、寻找质朴、寻找自然与闲雅。其二主要反映在它的实用价值上。紫砂壶不但具有近于瓷器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透气性和微小气孔,用紫砂壶贮茶纳茗,有汤不变色、味不涣散、冬可暖手、夏不馊变等其他茶具无法比拟的优点。
紫砂茗壶作为收藏品,在鉴赏上与其他藏品有着共通之处,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笔者以自己和前人的收藏经验和体会,根据不同时代的泥料的不同,对紫砂作品进行鉴定:紫砂陶器是由紫砂陶土为原料的,而不同时期的紫砂陶土,因其所处地层的不同、练制工艺的不同、加工器具的不同和习惯时尚的不同而不同,如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壶艺家“金沙寺僧”,他的练泥方法是“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而到时大彬时则“或陶土,或杂砂缸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可见,泥料的粗细会因时代和作者的习惯的不同而不同,而泥色也是如此,清中期以前的作品的泥料颜色大多显出泥黄色,是因为当时人们还不懂得在泥中掺氧化铁粉以调色。所以,了解不同时代的泥料的特征,是鉴别一件紫砂作品历史分期的基本要素。
紫泥确实是宜兴得天独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备了制陶所必需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细微观察就会发现,紫泥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铁矿。同时这些矿物的颗粒组成(自然形成的颗粒的大小尺寸),适中的紫泥的矿物组成,具有类似中国大陆南方制瓷原料的特点,即其矿物组成属于粘土。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使紫泥具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乾燥收缩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紫泥粉碎的细度,以过60目筛为宜。泥料过粗制作时费功;泥料过细制作时粘手,坯体表面会引起皱纹,同时还会引起乾燥,烧成收缩增大,降低烧成温度,则发生气泡缺陷。过60目筛的泥料,大的颗粒尚粗,在成型过程中系用精加工这道关键工,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层致密的表皮层。由于表皮层的存在,产品烧成的温度范围扩大了,因此不论在正常烧成温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层容易烧结,而壶身内壁仍能形成气孔。
用紫砂壶泡茶,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有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紫砂茶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的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因此,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寒冬腊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担心裂开,甚至置于文火上烧炖,也无炸裂之虞。
因此,制成品具有良好的吸附气体性能和透气性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其它实用功能还有不炙手和不易爆裂等。由于紫砂壶传热缓慢,即使用沸水泡茶,也不炙手。同时还可放在文火上煮茶,不易烧裂。此外,紫泥试样中的结晶相较多,玻璃相较少。所有这些特点都促成紫砂壶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
参考文献:
[1]范俊龙.紫砂物语[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陶瓷工艺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5.
[3]于川.紫砂壶把玩与鉴赏[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
[4]中国硅酸协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关键词:紫砂;泥料;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94-1紫砂壶的出现始于宋代。紫砂工艺的真正鼎盛期是明代,此时紫砂工艺异军突起,陶壶应运而生,风靡天下,人们不再垂青于用金、银、锡、瓷所制的茶具,而偏爱平淡质朴的紫砂陶制茶具。明清时期紫砂陶器盛行于世,名品迭出,身价大增。这种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在明末清初时,社会矛盾异常复杂,文人学士因不满现状,寻求自我完善与自我解脱,追求返朴归真的意趣,在壶饮中寻找寄托、寻找质朴、寻找自然与闲雅。其二主要反映在它的实用价值上。紫砂壶不但具有近于瓷器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透气性和微小气孔,用紫砂壶贮茶纳茗,有汤不变色、味不涣散、冬可暖手、夏不馊变等其他茶具无法比拟的优点。
紫砂茗壶作为收藏品,在鉴赏上与其他藏品有着共通之处,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笔者以自己和前人的收藏经验和体会,根据不同时代的泥料的不同,对紫砂作品进行鉴定:紫砂陶器是由紫砂陶土为原料的,而不同时期的紫砂陶土,因其所处地层的不同、练制工艺的不同、加工器具的不同和习惯时尚的不同而不同,如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壶艺家“金沙寺僧”,他的练泥方法是“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而到时大彬时则“或陶土,或杂砂缸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可见,泥料的粗细会因时代和作者的习惯的不同而不同,而泥色也是如此,清中期以前的作品的泥料颜色大多显出泥黄色,是因为当时人们还不懂得在泥中掺氧化铁粉以调色。所以,了解不同时代的泥料的特征,是鉴别一件紫砂作品历史分期的基本要素。
紫泥确实是宜兴得天独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备了制陶所必需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细微观察就会发现,紫泥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铁矿。同时这些矿物的颗粒组成(自然形成的颗粒的大小尺寸),适中的紫泥的矿物组成,具有类似中国大陆南方制瓷原料的特点,即其矿物组成属于粘土。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使紫泥具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乾燥收缩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紫泥粉碎的细度,以过60目筛为宜。泥料过粗制作时费功;泥料过细制作时粘手,坯体表面会引起皱纹,同时还会引起乾燥,烧成收缩增大,降低烧成温度,则发生气泡缺陷。过60目筛的泥料,大的颗粒尚粗,在成型过程中系用精加工这道关键工,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层致密的表皮层。由于表皮层的存在,产品烧成的温度范围扩大了,因此不论在正常烧成温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层容易烧结,而壶身内壁仍能形成气孔。
用紫砂壶泡茶,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有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紫砂茶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的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因此,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寒冬腊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担心裂开,甚至置于文火上烧炖,也无炸裂之虞。
因此,制成品具有良好的吸附气体性能和透气性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其它实用功能还有不炙手和不易爆裂等。由于紫砂壶传热缓慢,即使用沸水泡茶,也不炙手。同时还可放在文火上煮茶,不易烧裂。此外,紫泥试样中的结晶相较多,玻璃相较少。所有这些特点都促成紫砂壶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
参考文献:
[1]范俊龙.紫砂物语[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陶瓷工艺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5.
[3]于川.紫砂壶把玩与鉴赏[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
[4]中国硅酸协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