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前期“右文政策”的表现与作用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slo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宋朝享国三百多年,虽然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国家统一,领土疆域远不及汉唐,但是两宋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可称为中国古代的巅峰时刻。尤其是北宋前期的“右文政策”作为两宋以文治国的发轫和肇始,对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将讨论“右文政策”的表现和作用。
  关键词:北宋前期 右文政策 表现 作用
  一、何为右文政策
  北宋初期确立了“尚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以文治超越武功,即使北宋败仗连连,南宋偏安一隅,还是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巅峰时期。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以武力取代后周,最终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太祖因此十分忌惮武将篡权,明确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继任者宋太宗跟随太祖平定天下,明白“江山逆取而顺守之”的道理,“以文化成天下”,秉承太祖遗风,热心文化和教育事业,自谓:“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后来宋真宗继续大力宣扬读书的好处及重要性,所作的《劝学诗》广为传播,享誉后世。经过北宋前期三位皇帝的大力推行,这种以文治国的右文政策很快成為一种社会风尚,使朝野上下以不学无术相耻。
  两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独具特色,很多思想和措施值得当前借鉴;右文政策作为发轫和滥觞,尤其值得深入研究。太祖、太宗、真宗皆“尚文抑武”,承上启下,逐次推进。综合北宋前期三朝右文政策的具体情况,下面将从科举、教育、出版三大方面逐一梳理右文政策的表现与作用。
  二、右文政策的表现
  1.科举制度
  宋太祖吸取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五代时期武将篡权的经验教训,十分重视科举考试的社会功能,为天下寒士广开入仕之路。自建隆元年(960年)正式恢复科举考试以来,宋太祖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基本取消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身份限制,从制度上保证了向全民开放。比如,大幅增加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两宋共取士115427人,年均361人,为唐年均取士额的14倍;给予了读书人更多的做官机会:与唐代相比,科举只要通过了三级考试,不需再试于吏部便可直接授官;大幅提高待遇,宋代的官员待遇在中国古代是极高的,如俸禄为汉代的十倍,为唐代的2.6倍。结果在北宋153名宰相中,出身于平民的66人,约占总数的43.1%,出于贵胄的仅25人,约占总数的16.3%,宰相中平民与贵胄出身比例倒置,不仅是中国古代,还是人类文明的划时代进步。
  2.学校教育
  北宋前期的中央官学保持官员子弟学校的性质,国子生的地位在太学生之上,国子学成为唯一的中央官学,太学生附读于国子学。国子生和太学生的身份背景被放宽,从唐朝的高级官员子弟学校下降到中级官员子弟学校。到了北宋仁宗时期,太学开始独立营办,发展势头和影响力逐渐超越国子学,及至南宋,国子学甚至依附于太学。太学逐渐呈现官民子弟混合,可以享受公费和减免赋役的优惠待遇,甚至能够直接入仕。至于地方官学,唐朝基本上是贵胄子弟学校,北宋前期逐渐开始向平民子弟开放,除了对道德品质有所要求之外,对学生的身份背景没有任何限制。
  私学性质的书院比地方官学更值得关注。北宋前期就有书院出现,而地方官学到了仁宗朝才兴盛。书院不是真正的私学,都与各级政府有联系,大多由地方富人出资举办,满足新兴阶层的需要。书院作为新生事物,还是明显不同于官学:功利性较弱,不以应试为目的,广泛吸收“工商杂类”等平民子弟。至于最基层的乡校,更是重现汉代盛况,有过之而无不及,私人创办,私人教学,虽然很多贫民子弟没有财力进入私学,但是私学的开放程度还是使其具有较少的排他性。书院和乡校的开放程度最高,书院不受科举制度等官方意识形态的直接控制,成为广泛传播理学思想的重要阵地。
  3.印刷出版
  宋朝统治者十分重视书籍文献的重要价值,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下诏求书:“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者,令史馆视其篇目,馆中所无则收之。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任职官,具以名闻。”献书即当官,名日“献文召试”制度,这是一种独特的取士选官方式,也是北宋“右文政策”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书籍文献的收集整理。为了便于收集整理,北宋前期建立了专门管理书籍文献的官方机构,史称“三馆”,即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后因藏书太多,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另建三馆书院,赐名“崇文院”,藏书总数达8万余卷。官方通过收集整理书籍文献,除了印刷传统的经史著作之外,编撰出版了很多重要的新书籍,比如太宗和真宗两朝著名的四大部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各类地方政府都提倡刻书,造成了一种争相刻书的社会风气,民间的私刻和坊刻同样繁荣。私人学者出于兴趣爱好和“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使命刻书,据《书林清话》记载,北宋时期的私刻传世极少,南宋以后的私刻风靡一时,保存编撰了大量书籍文献;商业书坊纯粹出于商业利益,为满足科举考试的市场需求,编印了大量应试读本,为适应市民文化的发展,刊行了大量的通俗读物,主要是各种被官刻所不齿的农业、手工、星相、医学等内容的应用性书籍,以及话本小说、杂唱变文等通俗文学书籍。
  三、右文政策的作用
  综合上述的三点表现,可以暂且得出以下三点作用:
  第一,北宋前期即使是最开明的古代社会形态,由于皇权专制的根本属性没有动摇,虽然科举、教育、出版三个层面部相对开放,但是始终难以发挥与之匹配的社会作用,换句话说,除了危急时刻,无论平民还是士大夫,都不能对公共权力构成实质性的影响。
  第二,北宋前期偶尔达到了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国家活动的调节,关键在于右文政策的正相关性。北宋前期的统治者都很清明,相比之下,北宋后期的政治腐败。由是观之,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关联最高统治者的治乱兴衰。从科举、教育、出版三个层面来看,统统受到皇权的控制,即使有批评,也是皇权许可的批评,至于调节和制约,几乎都是因为皇权衰微,实在管不了的时候才会发生。
  第三,北宋前期的右文政策已经促成科举、教育、出版基本向所有公民开放;文人阶层可以在体制化的保护下,自由、公开的表达意见,在特殊情况下,不仅可以批评,而且还能调节和制约公共权力;尤其重要的是,北宋前期文人阶层的数量增多,印刷术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促使出版业随之繁荣。虽然北宋前期的印刷出版萌发于经史著作,终止于政治内容,但是北宋前期的社会文化有目共睹,两宋理学和话本小说的出现,都对后世中国人的精神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摘要:为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需求,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早已成为社会的必修之课,这便表示,存在智障问题的孩子需要接受符合自身特点的智力开发,如此便要求培智教师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充分迎合他们的学习需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贡献力量。我从多年的培智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关于有效提升智障学生算数能力的教学策略,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阐述。  关键词:智力开发;教学策略;特殊需求;量力施教  为了满足国民
期刊
《白杨礼赞》选自2017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第14篇课文。本单元选入了五篇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典范的朱自清的《背影》,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永久的生命》《我為什么而活着》,写景抒情散文《昆明的雨》。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2.体会文章把握抒情主线
期刊
摘要:生本教育是由著名教育家郭思乐所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式,这是一种为了激发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同样也是一种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以生为本”已成为诸多教育职业者所追寻的教学方向,生本教育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教学观念,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策略、设置教学内容等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探寻了生本教育核心观念的理论来源,指出了实施生本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发挥生本教育价值的
期刊
摘要:个体心理是社会群体中形成的个人心理表征,是对群体心理的一种侧面反应。研究个体心理的案例,有助于帮助我们从社会最小的单位,观察到社会整体的变迁,以点带面地收获一些有益启迪。  关键词:当代社会:个体心理:群体心理  人类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智慧动物。在社会中,个体与群体相互影响,形成了社会的多元化形态。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从而又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期刊
【人物一行当】  董泰:青衣(40多岁)  许世光:花脸(40多岁)  李伯轩:老生(50多岁)  密师母:花衫(30多岁)外国人  田大娘:老旦(40多岁)  许振邦:娃娃生(10多岁)  管家:老生(60多岁)  宾客甲  宾客乙  【剧本梗概】  1886年,烟台开埠25年,烟台基督教长老会会长、商会会长李伯轩的老母亲过寿诞,他在家中大摆宴席宴请四方宾客,不想多年好友法国传教士密师母到访,请
期刊
摘要:文学文体传达人的精神性需求,它与人类的心灵生活密切关联,具有鲜明的审美性特征。教师在讲授文学文体的阅读与写作时,可以依次讨论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戏剧的阅读与写作。必须深入了解文学文体的特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切实把握文学文体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  关键词:文学文体;阅读;写作  文学文体与新闻文体、公务文体、学术文体、实用文体有明显的区分,前者传达的是人的精神性需求,而后者传达的是人
期刊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取他十部长篇小说,三部短篇的首字作副对联。其中最显眼的便是一个“侠”字。  “侠”之一字,对于中国人有着深刻的意义。聂政燕轲,渐离击缶,公孙舞剑.....,侠的形象,于中国文化中从不少见。较之古龙笔下浪子式的人物,金先生塑造的形象,更接近人们对侠的认识与期待。  其实对“侠”的思考,也是对人性,对正义,对是非的思考。  少年的想象中,当侠一定要当大侠,身
期刊
摘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深入剖析了先秦和汉代儒学、西汉初年政治,从儒家思想自身和西汉统治者的想法两方面探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汉武帝  一、引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概念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它
期刊
凤凰,作为近代一度统辖“大湘西”二十余州、县(厅)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本土巫傩文化,与从外地迁入的军人和江西商民带来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和融合,演绎成了多民族包容的多元文化,而其中戏曲文化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傩堂戏、阳戏、文武茶灯、京剧、辰河高腔、木脑壳戏、汉戏等多种戏曲剧种在这里上演。很多集镇甚至村寨,都有业余戏班,他们经常受邀穿梭在乡村,为当地老百姓带去
期刊
摘要: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通过想象还原汉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观察解析汉字,感受汉字温情美。挖掘解密汉字,感受汉字的意蕴美。在想象、观察、解密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关键词:想象:形体美:解析:温情美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如何让初入学门的孩子认识纷繁复杂的汉字,从小培养孩子对汉字的热爱,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