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内外有别”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in_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对外报道最重要的经典原则,“内外有别”似乎正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质疑。有学者撰文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和我国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给这一原则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内外有别”的原则失去了存在的内在根据;政府的宣传管理方式不仅没有适应转型社会剧烈变化的要求,甚至以“内外有别”的原则做诸多突发事件或者丑闻的挡箭牌;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坚持“内外有别”原则在诸多方面显得不合时宜。
其他文献
通过对一起民间赡养纠纷解决事件中行动者意识的意向性分析,揭示了"行动者主体意识当中的法律"具有一种双重意义结构,其形式与本质不相称,甚至相互脱离,显现为一种"在场"对"不在场
目的分析探讨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
在当今国际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中国纸质媒体中的地方报纸是否需要走向世界?应该如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读者的需求?《新民晚报》近年来开展海外合作的历程与探索,可以带来一些有益
本期就中国高铁建设话题,选取新华社和《金融时报》的文章点评剖析,探讨如何写出好看、有用的经济新闻。
P.Armitage曾写道:“关于统计研究设计的一个最常同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是;观测样本应该取多大?”倪宗瓒在指出应当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之后,认为“样本含量太少,检验效能偏低,导致总体
公共外交以外国公众为对象,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作为与外国公众对话的另一端,除应当拥有一个广泛、高效的运作体系外,还应当具有人格化的机能、进行人格化的呈现。  关于公共外交行为主体人格化呈现的建设实例,我们可以把眼光投向大洋彼岸——美国,在数万亿美元的投入之下,其数十年的公共外交实践有着可供我们思考和借鉴的经验。  第一,在公共外交领域,倾听意味着广泛的信息收集,是思考和决策的基础,也是对公众充分尊重
2013年2月初,为搭载国家外交部“中国春节在国外”品牌活动平台,加快推动南京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南京市委外宣办、南京市外办和南京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于中国蛇年春节前夕,共同组团赴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市、法国斯特拉斯堡市和米鲁兹市开展传统文化和城市形象推介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城市形象图片展、云锦表演、灯彩展示、民乐演奏和民间特色手工艺演示;与当地政府、我驻外使领馆共同开展结对送“福”活动。系列
文章对2003年的农村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内容涉及农民收入、农村政策及其影响、农村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农民失地、农民工、城乡壁垒、农产品市场与价格等8个方面,并对200
作者表示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澄清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一些误解: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被国有企业主导,国企发展是在以牺牲私企发展为代价;还有人认为中国政府体量过大,所谓的"国
一辆被寄予厚望的“概念车”上路了,人们试驾后对它评价甚高;设计师和制造者在欣喜之余,要考虑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何将它“定型”,然后“量产”,推向市场。这,正是当下我社集成服务新媒体专线的写照——经两会“试车”,用户对专线刮目相看、纷纷购买,它即将转入更具挑战性的常态化运行。  新媒体专线的推出,是新华社因应传媒竞争日趋激烈、新兴媒体日益主流化的双重压力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其使命是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