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视纪录片导演孙宁跟拍常秀云5年,所摄制的纪录片《朱鹮的传说》计划于今年8月全球同步上映,向全球观众讲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与朱鹮的感人故事。
守护站来了大学生
朱鹮素有“东方宝石”“吉祥鸟”之称。早在6000万年前,朱鹮就在东亚大陆上空翩翩飞舞。进入20世纪后,古老的朱鹮遭遇空前的生存危机。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远东地区朱鹮灭绝;70年代,朝鲜半岛最后一只朱鹮消失;1981年,日本捕获最后几只野生朱鹮,实施人工饲养,但未能繁育出后代。也是在1981年,中科院专家刘荫增带队苦苦寻觅3年,行程5万多公里,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秦岭成为拯救朱鹮的“诺亚方舟”。
1983年,杭州姑娘常秀云从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系毕业,分配到陕西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工作。完成首次与朱鹮有关的任务后,她查阅了朱鹮的海量资料,对朱鹮了解得越多,心揪得越痛。9月,常秀云向领导申请到姚家沟驻守,“战斗”在保护朱鹮的第一线。
每年3至6月,朱鹮进入繁殖季,常秀云和同事们便进入“战时状态”,每个巢、每枚卵、每只鸟,都要确保其安全。有一次,两只幼鸟野外受伤,中科院刘萌增教授正好在姚家沟驻守,常秀云在刘教授的指导下,给小朱鹮喂食、喂药、包扎伤口,一番精心照管,它俩很快康复了。
作为发现朱鹮的中科院专家,刘荫增学识渊博、经验丰富,重新发现朱鹮数年内,刘荫增每年都要到姚家沟住几个月。常秀云虚心向老前辈请教,刘荫增十分欣赏常秀云的灵气和悟性,把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和实践经验都传授给她。
很快,常秀云了解到朱鹮濒临绝迹的原因:朱鹮是一种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的动物,当森林被砍伐后,它便失去了栖息和筑巢的大树;其次,人们工作生产的改变也会影响到朱鹮的生存,例如原来人们种水田,后来改种玉米,如此一来水田变成旱田,朱鹮的觅食地就减少了。再者,水源的污染也使得朱鹮的食物减少。因此,在保护朱鹮的最初阶段,为了扩大种群,常秀云和同事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帮助当地政府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朱鹮的野生栖息地,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在刘荫增等前辈的指点下,常秀云成长得很快。1983年到1990年,常秀云和同事们在姚家沟成功繁育10窝朱鹮,产卵30枚,出壳20只,成活朱鹮幼鸟19只。每一只鸟,都是希望,都凝结着常秀云和同事们的热血和青春。
让朱鹮栖息地遍布中国
渐渐地,常秀云成长为保护朱鹮的出色专家。进入21世纪,国内外禽流感频发,常秀云意识到,洋县唯一的朱鹮种群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者疫情,难逃灭顶之灾。经过与地方政府协调,2002年3月,从洋县引种的60只朱鹮,成功跨越秦岭,被调至位于周至县楼观台的陕西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异地保护,这也为秦岭以北扩大人工饲养种群,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野外来,到野外去,把人工饲养的种群放归自然,是拯救濒危物种的终极目标。2007年5月,由常秀云组织实施的“朱鹮回家”首程起飞,在离洋县约100公里的陕西宁陕,26只朱鹮放归野外。站在宁陕寨沟村,常秀云看着鸟儿飞进山林,像嫁闺女一样,既欣慰又担心,百感交集。
两个月后,常秀云再次来到宁陕县,探望放归在这里的朱鹮。当地护鸟人员告诉她,有一对朱鹮夫妻已经孵化出幼鸟,常秀云很开心,用高倍望远镜望过去,鸟巢里果然有雏鸟在那里蠕动。
每年朱鹮的繁殖期,常秀云便如临大敌——游蛇、黄鼠狼爱爬树,吞吃朱鹮卵及幼雏,常秀云从多年实践中摸索出很多保护朱鹮的办法,比如给树干装刀片、包铁皮、抹黄油,地面再撒上雄黄粉,树下扯好尼龙网,以防小朱鹮从树上摔下来……
然而,危险的发生常常让人猝不及防。到达宁陕县的第二天中午,常秀云正在老乡家里吃饭,山谷里突然传来一连串惊惧的叫声,常秀云一听是朱鹮的声音,放下饭碗就往那只孕育小朱鹮的鸟巢方向跑,站到坡上,常秀云看到一只成年朱鹮围着鸟巢盘旋,边飞边发出哀鸣声,借助望远镜,常秀云看到一条黄锦蛇正往鸟巢里爬去。常秀云请一个当地小伙子爬上树,用竹竿跟大蛇搏斗,终于,大蛇被小伙子用竹竿打走,嘴里一只幼雏摔到了地面,常秀云奔过去,把小鸟捧在手里,小鸟已经没有了气息。
常秀云难过地哭了起来,此时,一个用望远镜观察鸟巢的队员叫了起来:“还有一只小朱鹮在动!”常秀云用望远镜望向鸟巢,果然看到一只幼雏在巢里蠕动,心里才得到些许安慰。事后,常秀云每到一处保护点,都要强调对朱鹮的安全防护措施。
宁陕县放归成功以后,常秀云又瞄上了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由于跨度不小,有专家表示异议,认为宁陕、洋县同在秦岭南麓,但铜川耀州跨山跨河,鸟儿受不了咋办?对此,常秀云却信心满满。2013年、2015年,耀州区沮河流域先后迎来两批次62只朱鹮,如今已诞下小朱鹮100多只。
如今,朱鹮栖息地正以洋县为中心向外辐射扩散。2013年以来,铜川、宝鸡、西安等地发现朱鹮踪迹,其栖息地跨过秦岭,以人为扩散、野外放归为主。朱鹮的踪迹还从陕西扩展至全国,常秀云团队还帮助河南、浙江等地人工繁育朱鹮300余只,以种源、技术输出为主。
想为朱鹮建座博物馆
当年在姚家沟朱鹮临时保护站驻守时,常秀云和同事爱去老乡家串门、拉家常,宣讲保护朱鹮的意义,给乡亲们普及爱护朱鹮的知识。让她感动的是,乡亲们深明大义,田里不再用化肥、农药。怕惊扰觅食的朱鹮,乡亲们很少养狗,红白喜事也不放炮,乡亲们下田耕作时,用干草塞住牛铃铛,不让铃铛发出声音。很多时候,乡亲们下田插秧,朱鹮跟在后面,啄食泥鳅、黄鳝,人进一步,朱鹮跟一步,其乐融融。
由于专业人员太少,要想守护好朱鹮,就要打一场“人民战争”。每到一处朱鹮栖息地,常秀云除了动员乡亲们守护朱鹮,还招募信息员——发现朱鹮新的营巢地、夜宿地,或者弱、病、伤的朱鹮,信息员及时上报,专业人员检查确认后,给予奖励。
经过常秀云的培训后,溢水镇后坝河村民杜益国成了名找巢能手。有一次,他途经县城一家医院后面的树林,看见朱鹮进进出出。凭多年经验,杜益国钻进林子,竟发现8个新筑的鸟巢。常秀云接到报告,当时还不敢相信:怎么会这么多?她派人前去察看,果然发现了8个新巢。让常秀云没想到的是,杜益国两年就发现了55个朱鹮新巢。
多年来,常秀云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積极主动与国际保护组织加强联络。为了筹集濒危动物保护资金,她还与日本九旬老人村本义雄成为忘年交,留下一段佳话。
2021年,是陕西洋县朱鹮被重新发现40周年,也是常秀云从事朱鹮保护的第39个年头。昔日的7只朱鹮开枝散叶,如今已繁衍至5000余只。它们飞出洋县,飞越秦岭,飞向全国,飞向海外,成为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友好使者。
两年后,常秀云就要退休了,但她觉得在朱鹮保护上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完。接下来,她还想见证一座以朱鹮为中心的野生动物保护博物馆的落成,希望这座博物馆能像兵马俑一样,成为游客一定会去,反复去的景点。为此,她一直在努力。
守护站来了大学生
朱鹮素有“东方宝石”“吉祥鸟”之称。早在6000万年前,朱鹮就在东亚大陆上空翩翩飞舞。进入20世纪后,古老的朱鹮遭遇空前的生存危机。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远东地区朱鹮灭绝;70年代,朝鲜半岛最后一只朱鹮消失;1981年,日本捕获最后几只野生朱鹮,实施人工饲养,但未能繁育出后代。也是在1981年,中科院专家刘荫增带队苦苦寻觅3年,行程5万多公里,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秦岭成为拯救朱鹮的“诺亚方舟”。
1983年,杭州姑娘常秀云从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系毕业,分配到陕西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工作。完成首次与朱鹮有关的任务后,她查阅了朱鹮的海量资料,对朱鹮了解得越多,心揪得越痛。9月,常秀云向领导申请到姚家沟驻守,“战斗”在保护朱鹮的第一线。
每年3至6月,朱鹮进入繁殖季,常秀云和同事们便进入“战时状态”,每个巢、每枚卵、每只鸟,都要确保其安全。有一次,两只幼鸟野外受伤,中科院刘萌增教授正好在姚家沟驻守,常秀云在刘教授的指导下,给小朱鹮喂食、喂药、包扎伤口,一番精心照管,它俩很快康复了。
作为发现朱鹮的中科院专家,刘荫增学识渊博、经验丰富,重新发现朱鹮数年内,刘荫增每年都要到姚家沟住几个月。常秀云虚心向老前辈请教,刘荫增十分欣赏常秀云的灵气和悟性,把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和实践经验都传授给她。
很快,常秀云了解到朱鹮濒临绝迹的原因:朱鹮是一种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的动物,当森林被砍伐后,它便失去了栖息和筑巢的大树;其次,人们工作生产的改变也会影响到朱鹮的生存,例如原来人们种水田,后来改种玉米,如此一来水田变成旱田,朱鹮的觅食地就减少了。再者,水源的污染也使得朱鹮的食物减少。因此,在保护朱鹮的最初阶段,为了扩大种群,常秀云和同事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帮助当地政府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朱鹮的野生栖息地,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在刘荫增等前辈的指点下,常秀云成长得很快。1983年到1990年,常秀云和同事们在姚家沟成功繁育10窝朱鹮,产卵30枚,出壳20只,成活朱鹮幼鸟19只。每一只鸟,都是希望,都凝结着常秀云和同事们的热血和青春。
让朱鹮栖息地遍布中国
渐渐地,常秀云成长为保护朱鹮的出色专家。进入21世纪,国内外禽流感频发,常秀云意识到,洋县唯一的朱鹮种群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者疫情,难逃灭顶之灾。经过与地方政府协调,2002年3月,从洋县引种的60只朱鹮,成功跨越秦岭,被调至位于周至县楼观台的陕西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异地保护,这也为秦岭以北扩大人工饲养种群,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野外来,到野外去,把人工饲养的种群放归自然,是拯救濒危物种的终极目标。2007年5月,由常秀云组织实施的“朱鹮回家”首程起飞,在离洋县约100公里的陕西宁陕,26只朱鹮放归野外。站在宁陕寨沟村,常秀云看着鸟儿飞进山林,像嫁闺女一样,既欣慰又担心,百感交集。
两个月后,常秀云再次来到宁陕县,探望放归在这里的朱鹮。当地护鸟人员告诉她,有一对朱鹮夫妻已经孵化出幼鸟,常秀云很开心,用高倍望远镜望过去,鸟巢里果然有雏鸟在那里蠕动。
每年朱鹮的繁殖期,常秀云便如临大敌——游蛇、黄鼠狼爱爬树,吞吃朱鹮卵及幼雏,常秀云从多年实践中摸索出很多保护朱鹮的办法,比如给树干装刀片、包铁皮、抹黄油,地面再撒上雄黄粉,树下扯好尼龙网,以防小朱鹮从树上摔下来……
然而,危险的发生常常让人猝不及防。到达宁陕县的第二天中午,常秀云正在老乡家里吃饭,山谷里突然传来一连串惊惧的叫声,常秀云一听是朱鹮的声音,放下饭碗就往那只孕育小朱鹮的鸟巢方向跑,站到坡上,常秀云看到一只成年朱鹮围着鸟巢盘旋,边飞边发出哀鸣声,借助望远镜,常秀云看到一条黄锦蛇正往鸟巢里爬去。常秀云请一个当地小伙子爬上树,用竹竿跟大蛇搏斗,终于,大蛇被小伙子用竹竿打走,嘴里一只幼雏摔到了地面,常秀云奔过去,把小鸟捧在手里,小鸟已经没有了气息。
常秀云难过地哭了起来,此时,一个用望远镜观察鸟巢的队员叫了起来:“还有一只小朱鹮在动!”常秀云用望远镜望向鸟巢,果然看到一只幼雏在巢里蠕动,心里才得到些许安慰。事后,常秀云每到一处保护点,都要强调对朱鹮的安全防护措施。
宁陕县放归成功以后,常秀云又瞄上了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由于跨度不小,有专家表示异议,认为宁陕、洋县同在秦岭南麓,但铜川耀州跨山跨河,鸟儿受不了咋办?对此,常秀云却信心满满。2013年、2015年,耀州区沮河流域先后迎来两批次62只朱鹮,如今已诞下小朱鹮100多只。
如今,朱鹮栖息地正以洋县为中心向外辐射扩散。2013年以来,铜川、宝鸡、西安等地发现朱鹮踪迹,其栖息地跨过秦岭,以人为扩散、野外放归为主。朱鹮的踪迹还从陕西扩展至全国,常秀云团队还帮助河南、浙江等地人工繁育朱鹮300余只,以种源、技术输出为主。
想为朱鹮建座博物馆
当年在姚家沟朱鹮临时保护站驻守时,常秀云和同事爱去老乡家串门、拉家常,宣讲保护朱鹮的意义,给乡亲们普及爱护朱鹮的知识。让她感动的是,乡亲们深明大义,田里不再用化肥、农药。怕惊扰觅食的朱鹮,乡亲们很少养狗,红白喜事也不放炮,乡亲们下田耕作时,用干草塞住牛铃铛,不让铃铛发出声音。很多时候,乡亲们下田插秧,朱鹮跟在后面,啄食泥鳅、黄鳝,人进一步,朱鹮跟一步,其乐融融。
由于专业人员太少,要想守护好朱鹮,就要打一场“人民战争”。每到一处朱鹮栖息地,常秀云除了动员乡亲们守护朱鹮,还招募信息员——发现朱鹮新的营巢地、夜宿地,或者弱、病、伤的朱鹮,信息员及时上报,专业人员检查确认后,给予奖励。
经过常秀云的培训后,溢水镇后坝河村民杜益国成了名找巢能手。有一次,他途经县城一家医院后面的树林,看见朱鹮进进出出。凭多年经验,杜益国钻进林子,竟发现8个新筑的鸟巢。常秀云接到报告,当时还不敢相信:怎么会这么多?她派人前去察看,果然发现了8个新巢。让常秀云没想到的是,杜益国两年就发现了55个朱鹮新巢。
多年来,常秀云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積极主动与国际保护组织加强联络。为了筹集濒危动物保护资金,她还与日本九旬老人村本义雄成为忘年交,留下一段佳话。
2021年,是陕西洋县朱鹮被重新发现40周年,也是常秀云从事朱鹮保护的第39个年头。昔日的7只朱鹮开枝散叶,如今已繁衍至5000余只。它们飞出洋县,飞越秦岭,飞向全国,飞向海外,成为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友好使者。
两年后,常秀云就要退休了,但她觉得在朱鹮保护上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完。接下来,她还想见证一座以朱鹮为中心的野生动物保护博物馆的落成,希望这座博物馆能像兵马俑一样,成为游客一定会去,反复去的景点。为此,她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