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以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平台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快速接受能力和新媒体自身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价值观引导着人生走向,而大学生积极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则会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社会风貌,因而不断加深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机制的路径构建是极其必要及重要的。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价值观 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发布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于2017年6月26日召开,会议概括了2016年以来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六大态势并提出了十大展望。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宽泛概念。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媒体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而且还涌现了手机、网络、触摸媒体等新媒介,这些新媒介载体被归类为新媒体。站在传统媒体的相对角度,可概括地界定新媒体为一种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有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型的大众传播方式提供信息与娱乐服务的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介相比,其信息传播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首先,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一方面,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其实时传播、同步传播、连续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时效性的不足;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传播者和发布者,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其次,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海量性与共享性。一方面,新媒体依靠储存容量承载海量性的信息并且可以不断刷新更新和反复浏览、重现,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的容量限制;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共享性使得媒体发布者通过平台将信息同时传送到了相关的受众手中,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媒介受众有限、信息获取成本高的局限。
(一)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
2016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排名位列全球第25名,首次超过了G20国家的平均水平①。从网民数量增长速度来看,中國网民规模从2012年至今保持着快速的增长速度,平均每过两个季度就有两千万的新增网民加入到中国网络用户中②。从中国网民职业结构来看,学生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职业的比例,占到了网民中的四分之一③。新媒体在即时通信、网络音乐、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领域给大学生带来机遇: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微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个体的媒介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尚未系统学习新媒体使用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专业的学习之外,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此不断地训练。新媒体的开放性特征使得我们真正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新媒体的共享性为大学生跨越国界去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便捷的窗口,因而大学生能够利用较为便捷的方式丰富自身的知识面,紧跟社会变化的步伐。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大学生追求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思考方式、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满足自我需求。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培养其自由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与北京交通大学程小可教授在2011年的一篇演讲稿中明确提出“培养主人翁意识”的观点相契合。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后备军,大学生群体主体意识的增强将带动公民意识的觉醒,此外,拥有良好主体意识的大学生将成为一个个辐射点,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意识理念良性循环传播给整个社会。
(二)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将价值观定义为是一种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假,并通过一系列价值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需要直面以下主要挑战:
1.消解信息权威与教师权威
新媒体海量信息的真实性与有用性,需要大学生依靠个人的价值观、储备的知识进行判断辨别、吸收消化。在消磨大学生耐心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对“权威”产生拒斥心理,体现在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信息理解出现了偏差,个人享乐主义与奢侈消费不断滋生,大学生裸贷事件等类似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此外,在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里,高校教师的教导价值权威也存在被消解的风险。如当代社会存在的这么一些情况,部分大学生深受新媒体媒介传播的诸多未经验证、良莠不齐的信息的误导,自以为是地否决教师的授课内容或教育能力。
2.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
新媒体的共享性和海量性使大学生处在各种实质代表着不同党派利益的信息之间展现、碰撞和交融的环境中,心智尚未成熟的诸多大学生,缺乏理性的判断力和价值选择力,容易受到新媒体不良思想误导,如民粹主义、极端自由化的新民主主义、功利主义等。如香港“占中”事件中的学生和台湾地区的台独学生,以及公开张贴“港独”海报而轰动一时的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主席,这些大学生都是在信息传播中未能正确认识国情,尚未树立健康价值观的受害者。
3.易导致大学生出现人格障碍
“新时代实际上是信息时代的天然的伴随物。尽管我们掌握了新的信息,但仍然有薄弱环节,它不是出现在信息的创造、贮存和获取上,而是出现在利用新的信息去做新的事情上。”④新媒体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查阅资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新媒体的依赖使得大学生局限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里,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裂缝逐渐加大,甚至出现人格障碍。新媒体的虚拟特性使一些大学生养成了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当要求其进行现实的交流时明显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出现异常。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价值观 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新媒体概念及特征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发布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于2017年6月26日召开,会议概括了2016年以来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六大态势并提出了十大展望。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宽泛概念。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媒体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而且还涌现了手机、网络、触摸媒体等新媒介,这些新媒介载体被归类为新媒体。站在传统媒体的相对角度,可概括地界定新媒体为一种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有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型的大众传播方式提供信息与娱乐服务的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介相比,其信息传播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首先,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一方面,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其实时传播、同步传播、连续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时效性的不足;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传播者和发布者,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其次,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海量性与共享性。一方面,新媒体依靠储存容量承载海量性的信息并且可以不断刷新更新和反复浏览、重现,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的容量限制;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共享性使得媒体发布者通过平台将信息同时传送到了相关的受众手中,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媒介受众有限、信息获取成本高的局限。
二、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
2016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排名位列全球第25名,首次超过了G20国家的平均水平①。从网民数量增长速度来看,中國网民规模从2012年至今保持着快速的增长速度,平均每过两个季度就有两千万的新增网民加入到中国网络用户中②。从中国网民职业结构来看,学生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职业的比例,占到了网民中的四分之一③。新媒体在即时通信、网络音乐、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领域给大学生带来机遇: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微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个体的媒介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尚未系统学习新媒体使用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专业的学习之外,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此不断地训练。新媒体的开放性特征使得我们真正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新媒体的共享性为大学生跨越国界去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便捷的窗口,因而大学生能够利用较为便捷的方式丰富自身的知识面,紧跟社会变化的步伐。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大学生追求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思考方式、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满足自我需求。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培养其自由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与北京交通大学程小可教授在2011年的一篇演讲稿中明确提出“培养主人翁意识”的观点相契合。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后备军,大学生群体主体意识的增强将带动公民意识的觉醒,此外,拥有良好主体意识的大学生将成为一个个辐射点,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意识理念良性循环传播给整个社会。
(二)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将价值观定义为是一种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假,并通过一系列价值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需要直面以下主要挑战:
1.消解信息权威与教师权威
新媒体海量信息的真实性与有用性,需要大学生依靠个人的价值观、储备的知识进行判断辨别、吸收消化。在消磨大学生耐心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对“权威”产生拒斥心理,体现在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信息理解出现了偏差,个人享乐主义与奢侈消费不断滋生,大学生裸贷事件等类似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此外,在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里,高校教师的教导价值权威也存在被消解的风险。如当代社会存在的这么一些情况,部分大学生深受新媒体媒介传播的诸多未经验证、良莠不齐的信息的误导,自以为是地否决教师的授课内容或教育能力。
2.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
新媒体的共享性和海量性使大学生处在各种实质代表着不同党派利益的信息之间展现、碰撞和交融的环境中,心智尚未成熟的诸多大学生,缺乏理性的判断力和价值选择力,容易受到新媒体不良思想误导,如民粹主义、极端自由化的新民主主义、功利主义等。如香港“占中”事件中的学生和台湾地区的台独学生,以及公开张贴“港独”海报而轰动一时的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主席,这些大学生都是在信息传播中未能正确认识国情,尚未树立健康价值观的受害者。
3.易导致大学生出现人格障碍
“新时代实际上是信息时代的天然的伴随物。尽管我们掌握了新的信息,但仍然有薄弱环节,它不是出现在信息的创造、贮存和获取上,而是出现在利用新的信息去做新的事情上。”④新媒体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查阅资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新媒体的依赖使得大学生局限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里,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裂缝逐渐加大,甚至出现人格障碍。新媒体的虚拟特性使一些大学生养成了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当要求其进行现实的交流时明显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出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