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行走版图上,延安,一直是期待填补的空白。近日得以踏进延安,我便被一种气息所萦绕。之前,我对延安的想象,一直停留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红色延安和八十年代末那曲《黄土高坡》。没想到,一路上我左顾右盼,昔日的黄土高坡今己满目葱茏,再也找不到了大风刮过、黄土飞扬的迷漫。
到达延安的当晚,与市委书记徐新荣同志同桌吃了个简单的自助餐。这些年,注重了养生。据说苹果微量元素丰富,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比如铁、磷、锌等等,多吃苹果能让本来好睡眠的我,睡得更香更舒心。我每天坚持吃一个苹果,而喜欢选购的多为洛川苹果,这是全国的苹果品牌。席间,我要了几片苹果。问徐书记,“这是洛川苹果吧?”徐书记笑着说,“这是延安苹果。如今,延安不仅仅洛川生产苹果,各地也种植了苹果。这些年,延安的苹果种植面积已从原来的7亩到了现在的380多万亩,占全世界的二十分之一,苹果产量占了世界苹果产量的一半,而且品质都与洛川苹果一样,很受消费者欢迎。"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我这人口不遮拦,不经意地问徐书记,“为什么产量高了,近期苹果反而贵了不少。”徐书记笑了笑,说,“其实,你吃一个又大又甜的延安苹果,真的不贵。你知道一个苹果的生产要注入多少的劳动成本吗?”徐书记放下手中的餐具,看着我说,你现在吃着色艳、皮薄、肉细、脆甜、汁多、味浓的延安苹果,可是经历了果农从春天到冬天刻芽,蔬花,疏果,套袋,拉枝,环割,除袋,转果,增色,修剪,清园,涂白,还有防霜冻、防冰雹、防病虫、挖沟施有机肥等诸多劳作。”他口惹悬河般对每一道工序在餐桌上比划,仿佛就在苹果树下劳作。
说完了,徐书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我苦笑着说,“老哥呀,你说你花了十块钱吃了这样的一个苹果,你不冤吧?为了提高苹果质量,增产增收,我们不断推行种植技术改进,果农们可真下了不少的劳动成本,只是老区农民太淳朴了,他们根本没有在果实里算上这笔账,十元钱到他们的手里还不到三块钱呢。”先前见到了又红又大的苹果,我只是心里喜乐,却不知手中的苹果要经历这么繁复精细的养育,万物也有其艰难的生长,且还有果农们辛勤的劳动。
徐书记这么一说,我琢磨着他此番言语中的深层含义。作为延安市的主要负责人,想着的却是为了农民的增收和致富的一门心思。在近20年来对农民脱贫增收的探索和论证中,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哪一个产业像苹果产业一样能更快地让群众增收。他还对我说,“在苹果丰收之后,我们正在推行分级分选,完善冷藏冷链,建立品牌体系,做好精深加工,讓更多延安苹果进入高端市场。你多花一点钱,就会吃到更多好吃的苹果,陕北的农民就更加富裕了。”
多少年了,小米南瓜成了我们对延安的另一个想象,这里的土地似乎是贫瘠的,但千百年来却养活了这里的祖祖辈辈,养活了中国革命的秧苗和果实。“一叶与风舞,已知天地情”,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抓住了天然地理位置好,日照充足,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海拔高适中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沟梁峁塬上处处都是翠绿的苹果树。“荡胸生层云”,如今绿水青山尽收眼底,心胸也顿时豁然开朗,四周沟梁犹如一道屏风,天光迤逦,景色迷人。去延长县阿青村的路上,我看到了尽展在眼前迷人的苹果园。它像被风飘起的一匹颤动的绿缎,就连那些草丛里的各色花朵也多了一分灵动。还有谁和我一样,任自己的思绪无穷地徜徉?我的目光停留在这黄土地的一棵棵的苹果树,这是本地没有的品种。它们是被人们从外地运送过来,种植在这片适合于它们生长的土壤上。一同而来的是上千棵,上万棵,几十万棵,它们一行行一列列整齐有序有尊严地站立,我看到它的的肢体蓬勃青春的生命,带给了延安农民的希望。
在一个苹果园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排排的苹果树。满树红红的果实压弯枝头,竞相摇曳,仿佛在它们心中燃烧着满腔激情,那一派丰收的景象,谁看了都会眼馋。苹果的殷红与峁塬上覆盖的绿,满足了我对这份遥远的冥想。如梦的画境,纯粹而不加修饰,它所放出的光芒直指我内心。这是果农马晓德的果园。我知道苹果树要有几年才能挂果。“栽苹果树前几年都没收入,怎么办?”我问。马晓德说,刚开始有顾虑,但是退耕还林的补贴,解决了挂果空档期的收入问题。后来他的10多亩苹果园收入超过10多万元。村民们看到了,一片片果园紧接着建了起来。塬上变绿了,大风刮过的是绿色的风。从听天由命到改变命运,从荒凉到繁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阿青村成为当地有名的苹果村,现在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
“一片果园养活我的全家人,这苹果树都要提升品质。”在自家的果园里,马晓德时而俯身拔草,时而抬头伸手触摸树上刚刚拆完袋的苹果。“树下阴如屋,香枝匝地垂,”马晓德显得从容、自由而又幸福,眼睛里流溢着满足。我喜欢在他的果园里多作停留,倾听关于种植苹果的故事。我不禁感慨如此清凉的所在。坐在苹果树下,风拂过脸颊,送来阵阵清凉。心中一片宁静,这是一个多么纯粹的自然世界。马晓德告诉我,这个苹果园是他和老伴、儿子一起种植的,除了成本,每年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我瞬间想起了荷尔德林的诗句,“人生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在很满意的笑脸中,他邀请我到他的家去坐坐。
蓝蓝的天空白云游走,我跟随着马晓德从苹果园回到村庄。瞧!槐树丛中,一个敞开的门院,平地上一幢崭新的窑洞式建筑,石拱白墙,敞亮的格子窗户,构成的一道独具陕北特色的风景,显得大方阔气。院子四周空地上,种着葡萄、月季花、波斯菊等,还未走进,混合着这几种植物特有的气味清香扑鼻而来。只见房间干净明亮,家电一应俱全。刚落座,马晓德的老伴就给我递上了一杯滚烫的茶。我接过茶杯,轻轻啜一口,味道纯正,唇齿间留下了馥郁的清香。吃着果,喝着茶,我们唠起了家常,就像回到自己的家。我从甜蜜的果汁和清香的茶水中品出了果农丰收的喜悦,品到了秋天的伟岸与舒坦。在阿青村遇见这样舒心的事物,便成了这秋天的景致。细细品味,恰如金光洒在塬上。
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延安苹果创立和扩大了自己的品牌,走出七沟八梁销往国内外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延安苹果已经形成一条集育苗、种植、管理、采摘、加工、保鲜、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苹果树是黄土高坡的新宠,黄土地是苹果树的新居。苹果树用它的有机生命个体遍布着黄土地裸露的肌肤,让这片土地着上新衣,给农民带來了好的收成和年景。科技便是对苹果树的宠爱和呵护,犹如春风阵阵,使得绵密的果园活力充沛,生机盎然。路树国,90年代毕业于延安农业学校园艺专业,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农技部门工作,正值延安苹果开始大发展,火热的事业给了这位年轻人创事干业的广阔舞台,他先后在黄陵县田庄镇月子塬村、洛川县槐柏镇西北定村、宜川县交里镇李家塬村等许多村庄蹲点指导,从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一步一步经历了延安苹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种植技术变革的一次一次升级。他对我说,“让我最感动的是,科技的力量改变人的观念,科技人员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和陕北农民的淳朴善良温暖人心”。他说,在推广“四大技术”(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是延安苹果发展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推广难度很大。“我在宜川县交里镇李家源村指导果农技术改造时,一开始果农就对你怀疑,极不配合。但是,我和我的同事通过不厌其烦的培训引导,耐心细致的示范,苦口婆心地让他们真正了解科技知识,懂得优质苹果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必须要科学种植,才能长出如此色、香、味俱全的红富士苹果。最终他们就把这些科技措施变成自觉行为,使得苹果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了,这样一来,他们就特别信任我们,更加依靠我们,甚至把我们捧为‘财神’,果农们纷纷说,今后你说咋干咱就咋干”。
路树国自豪地说,“今天,李家塬的果农一直和我保持密切联系”。他的叙说,眼里饱含着激动的眼泪。他深有感触地说,苹果产业必须要依托持续的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必须要不断进行种植技术创新和思维更新,扎扎实实地把一件事情做好,才能把发展壮大。聆听路树国的叙说,他如此深情款款,多次希望我能够写一部关于延安苹果的书,我感觉那是他亲历的激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如今,有多少人能几十年如一日静静地、细细地做一件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事呢?为什么在他的眼里饱含着泪水?因为他已经等来了摘苹果的时候。在延安,我就听着看着一个个感动的故事,被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而欣喜。
苹果正红,映现了延安富庶的喜兴。放眼望去,是茫茫绿色中的一点一点红,融汇了日月精华,集附了大地灵气,输送出甜甜蜜蜜、嫩嫩脆脆的延安味道。我在想,当时间和黄土地被犁翻起,那些格子花窗里的人们的奋斗故事自一道道亮丽的山梁中静静浮出,瞬间足以使我们感到甜蜜,令我心生敬意。这些神奇的瞬间,牵动着我的灵魂向往延安的山山水水,它使人们脱离沉重的历史束缚,找到精神和物质的宽阔通道,在时光隧道中往复穿梭,自由、松弛、明亮、舒展而飞扬的。今日之延安,退耕还林与种植苹果极致协调,水土养人,人养山水,共生共荣。“淡胭脂带潮,香生玉魇轻含笑。最难描,风情无限,半晌却停毫。”我确信陕北的农民也能享受到人们所渴望见到的一切。
时下,正是摘苹果的时候,我会告诉徐先生,我一如既往地爱吃苹果,那一定是延安苹果。
到达延安的当晚,与市委书记徐新荣同志同桌吃了个简单的自助餐。这些年,注重了养生。据说苹果微量元素丰富,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比如铁、磷、锌等等,多吃苹果能让本来好睡眠的我,睡得更香更舒心。我每天坚持吃一个苹果,而喜欢选购的多为洛川苹果,这是全国的苹果品牌。席间,我要了几片苹果。问徐书记,“这是洛川苹果吧?”徐书记笑着说,“这是延安苹果。如今,延安不仅仅洛川生产苹果,各地也种植了苹果。这些年,延安的苹果种植面积已从原来的7亩到了现在的380多万亩,占全世界的二十分之一,苹果产量占了世界苹果产量的一半,而且品质都与洛川苹果一样,很受消费者欢迎。"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我这人口不遮拦,不经意地问徐书记,“为什么产量高了,近期苹果反而贵了不少。”徐书记笑了笑,说,“其实,你吃一个又大又甜的延安苹果,真的不贵。你知道一个苹果的生产要注入多少的劳动成本吗?”徐书记放下手中的餐具,看着我说,你现在吃着色艳、皮薄、肉细、脆甜、汁多、味浓的延安苹果,可是经历了果农从春天到冬天刻芽,蔬花,疏果,套袋,拉枝,环割,除袋,转果,增色,修剪,清园,涂白,还有防霜冻、防冰雹、防病虫、挖沟施有机肥等诸多劳作。”他口惹悬河般对每一道工序在餐桌上比划,仿佛就在苹果树下劳作。
说完了,徐书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我苦笑着说,“老哥呀,你说你花了十块钱吃了这样的一个苹果,你不冤吧?为了提高苹果质量,增产增收,我们不断推行种植技术改进,果农们可真下了不少的劳动成本,只是老区农民太淳朴了,他们根本没有在果实里算上这笔账,十元钱到他们的手里还不到三块钱呢。”先前见到了又红又大的苹果,我只是心里喜乐,却不知手中的苹果要经历这么繁复精细的养育,万物也有其艰难的生长,且还有果农们辛勤的劳动。
徐书记这么一说,我琢磨着他此番言语中的深层含义。作为延安市的主要负责人,想着的却是为了农民的增收和致富的一门心思。在近20年来对农民脱贫增收的探索和论证中,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哪一个产业像苹果产业一样能更快地让群众增收。他还对我说,“在苹果丰收之后,我们正在推行分级分选,完善冷藏冷链,建立品牌体系,做好精深加工,讓更多延安苹果进入高端市场。你多花一点钱,就会吃到更多好吃的苹果,陕北的农民就更加富裕了。”
多少年了,小米南瓜成了我们对延安的另一个想象,这里的土地似乎是贫瘠的,但千百年来却养活了这里的祖祖辈辈,养活了中国革命的秧苗和果实。“一叶与风舞,已知天地情”,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抓住了天然地理位置好,日照充足,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海拔高适中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沟梁峁塬上处处都是翠绿的苹果树。“荡胸生层云”,如今绿水青山尽收眼底,心胸也顿时豁然开朗,四周沟梁犹如一道屏风,天光迤逦,景色迷人。去延长县阿青村的路上,我看到了尽展在眼前迷人的苹果园。它像被风飘起的一匹颤动的绿缎,就连那些草丛里的各色花朵也多了一分灵动。还有谁和我一样,任自己的思绪无穷地徜徉?我的目光停留在这黄土地的一棵棵的苹果树,这是本地没有的品种。它们是被人们从外地运送过来,种植在这片适合于它们生长的土壤上。一同而来的是上千棵,上万棵,几十万棵,它们一行行一列列整齐有序有尊严地站立,我看到它的的肢体蓬勃青春的生命,带给了延安农民的希望。
在一个苹果园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排排的苹果树。满树红红的果实压弯枝头,竞相摇曳,仿佛在它们心中燃烧着满腔激情,那一派丰收的景象,谁看了都会眼馋。苹果的殷红与峁塬上覆盖的绿,满足了我对这份遥远的冥想。如梦的画境,纯粹而不加修饰,它所放出的光芒直指我内心。这是果农马晓德的果园。我知道苹果树要有几年才能挂果。“栽苹果树前几年都没收入,怎么办?”我问。马晓德说,刚开始有顾虑,但是退耕还林的补贴,解决了挂果空档期的收入问题。后来他的10多亩苹果园收入超过10多万元。村民们看到了,一片片果园紧接着建了起来。塬上变绿了,大风刮过的是绿色的风。从听天由命到改变命运,从荒凉到繁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阿青村成为当地有名的苹果村,现在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
“一片果园养活我的全家人,这苹果树都要提升品质。”在自家的果园里,马晓德时而俯身拔草,时而抬头伸手触摸树上刚刚拆完袋的苹果。“树下阴如屋,香枝匝地垂,”马晓德显得从容、自由而又幸福,眼睛里流溢着满足。我喜欢在他的果园里多作停留,倾听关于种植苹果的故事。我不禁感慨如此清凉的所在。坐在苹果树下,风拂过脸颊,送来阵阵清凉。心中一片宁静,这是一个多么纯粹的自然世界。马晓德告诉我,这个苹果园是他和老伴、儿子一起种植的,除了成本,每年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我瞬间想起了荷尔德林的诗句,“人生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在很满意的笑脸中,他邀请我到他的家去坐坐。
蓝蓝的天空白云游走,我跟随着马晓德从苹果园回到村庄。瞧!槐树丛中,一个敞开的门院,平地上一幢崭新的窑洞式建筑,石拱白墙,敞亮的格子窗户,构成的一道独具陕北特色的风景,显得大方阔气。院子四周空地上,种着葡萄、月季花、波斯菊等,还未走进,混合着这几种植物特有的气味清香扑鼻而来。只见房间干净明亮,家电一应俱全。刚落座,马晓德的老伴就给我递上了一杯滚烫的茶。我接过茶杯,轻轻啜一口,味道纯正,唇齿间留下了馥郁的清香。吃着果,喝着茶,我们唠起了家常,就像回到自己的家。我从甜蜜的果汁和清香的茶水中品出了果农丰收的喜悦,品到了秋天的伟岸与舒坦。在阿青村遇见这样舒心的事物,便成了这秋天的景致。细细品味,恰如金光洒在塬上。
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延安苹果创立和扩大了自己的品牌,走出七沟八梁销往国内外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延安苹果已经形成一条集育苗、种植、管理、采摘、加工、保鲜、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苹果树是黄土高坡的新宠,黄土地是苹果树的新居。苹果树用它的有机生命个体遍布着黄土地裸露的肌肤,让这片土地着上新衣,给农民带來了好的收成和年景。科技便是对苹果树的宠爱和呵护,犹如春风阵阵,使得绵密的果园活力充沛,生机盎然。路树国,90年代毕业于延安农业学校园艺专业,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农技部门工作,正值延安苹果开始大发展,火热的事业给了这位年轻人创事干业的广阔舞台,他先后在黄陵县田庄镇月子塬村、洛川县槐柏镇西北定村、宜川县交里镇李家塬村等许多村庄蹲点指导,从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一步一步经历了延安苹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种植技术变革的一次一次升级。他对我说,“让我最感动的是,科技的力量改变人的观念,科技人员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和陕北农民的淳朴善良温暖人心”。他说,在推广“四大技术”(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是延安苹果发展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推广难度很大。“我在宜川县交里镇李家源村指导果农技术改造时,一开始果农就对你怀疑,极不配合。但是,我和我的同事通过不厌其烦的培训引导,耐心细致的示范,苦口婆心地让他们真正了解科技知识,懂得优质苹果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必须要科学种植,才能长出如此色、香、味俱全的红富士苹果。最终他们就把这些科技措施变成自觉行为,使得苹果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了,这样一来,他们就特别信任我们,更加依靠我们,甚至把我们捧为‘财神’,果农们纷纷说,今后你说咋干咱就咋干”。
路树国自豪地说,“今天,李家塬的果农一直和我保持密切联系”。他的叙说,眼里饱含着激动的眼泪。他深有感触地说,苹果产业必须要依托持续的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必须要不断进行种植技术创新和思维更新,扎扎实实地把一件事情做好,才能把发展壮大。聆听路树国的叙说,他如此深情款款,多次希望我能够写一部关于延安苹果的书,我感觉那是他亲历的激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如今,有多少人能几十年如一日静静地、细细地做一件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事呢?为什么在他的眼里饱含着泪水?因为他已经等来了摘苹果的时候。在延安,我就听着看着一个个感动的故事,被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而欣喜。
苹果正红,映现了延安富庶的喜兴。放眼望去,是茫茫绿色中的一点一点红,融汇了日月精华,集附了大地灵气,输送出甜甜蜜蜜、嫩嫩脆脆的延安味道。我在想,当时间和黄土地被犁翻起,那些格子花窗里的人们的奋斗故事自一道道亮丽的山梁中静静浮出,瞬间足以使我们感到甜蜜,令我心生敬意。这些神奇的瞬间,牵动着我的灵魂向往延安的山山水水,它使人们脱离沉重的历史束缚,找到精神和物质的宽阔通道,在时光隧道中往复穿梭,自由、松弛、明亮、舒展而飞扬的。今日之延安,退耕还林与种植苹果极致协调,水土养人,人养山水,共生共荣。“淡胭脂带潮,香生玉魇轻含笑。最难描,风情无限,半晌却停毫。”我确信陕北的农民也能享受到人们所渴望见到的一切。
时下,正是摘苹果的时候,我会告诉徐先生,我一如既往地爱吃苹果,那一定是延安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