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能”知识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更上难上加难,虽说《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要求不高,但不完整的认识,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容易出现片面的认识。鉴于此,本人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对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因素、改变内能的方法等做了详尽的阐述,尤其对影响内能的因素之一——体积,结合图像来攻克难点。
【关键词】温度;体积;热量;做功
人教版初中物理《内能》一节,是初中热学部分的重点,也是难点。说是重点,因为内能是热学部分的核心,它把热学的各个知识点贯穿到了一起。说是难点,由于内能与微观的分子有关,且内能与质量、温度、体积、做功、热传递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内能、热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鉴于初中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要从理论的高度讲深、讲透,有一定困难。但作为教师,首先需要自己把内能这个概念真正的理解透,通过各种与内能有关的现象的分析、判断,在教学中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内能概念,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内能的本质特点。下面就我对内能的理解,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推敲教材中的内能概念的表述
在教材中,内能的概念是在分子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物体的动能、势能等知识,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引入:“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的热运动,同一切运动的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它们的动能就越大。”引出分子動能;“由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能。”引出分子势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归纳出定义。
教材通过与机械能类比,完整、准确、自然的建立起了内能的概念。从定义中我们可知:内能是一个状态量,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温度和体积。但教材在定义之后的讲述中,重点突出了温度对内能的影响,对其他因素一带而过,这样学生容易片面的认为内能只与温度有关。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分子的动能”容易理解,但为什么是所有分子呢?如何理解分子势能?这两个问题解释起来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初中阶段不做过多的要求,所以好多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表现在处理关于内能的具体问题时只从温度去考虑,而忽略了其它两个因素,从而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内能概念。
二、探讨影响内能的因素
无容置疑,温度是影响内能的因素之一,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这里不再细说。
内能定义中提到了所有分子,说明质量也是影响内能的因素之一。组成物体的分子是大量的,物体内部各个分子运动的速率都不尽相同,因而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相同。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它们会相互碰撞,这些发生碰撞的分子动能还会变化。因此,研究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无意义的,也是不可能的,只能研究物体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
教材中有这么一句话:“同一个物体,在相同物态下,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会减小”。这句话充分运用了物理上的“控制变量法”。“同一个物体”说明质量不变;“相同物态”说明体积不变,在此前提下得出“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显然合情合理。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而忽视内能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的错误结论,从而淡化体积对内能的影响。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显然体积的改变不会影响分子的动能,但从内能定义可知,体积的改变会引起分子势能的变化,从而影响内能的。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存在着斥力,引力和斥力的大小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下面我们应用高中提到的图像进行分析:
图1说明:图1中,CQ=DP,r0处为平衡位置,图1中右上方曲线表示斥力,右下方曲线表示引力,中间的曲线表示合力,与图2间的虚线为平衡位置r0。
从图1可知:①在分子间距r>r0的区域内,F引>F斥,合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减小时,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②在分子间距r 从上分析,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从图可知:当分子距离增大时,即体积增大时,其分子势能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是减小的。所以①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不一定增加。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动能增加,若分子势能减小的量大于分子动能增加的量时,则内能减小。只有在温度升高前后,物质的体积基本不改变,分子势能无变化时,内能才增加。②物体的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可能改变。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分子动能不变,但其体积变化了,分子势能增加了,因而内能增大了。
三、改变内能方法的准确表述
我们从教材中已经知道:热传递和做功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但在具体的表述中一定要注意它的前提。比如:“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一定减少。”是在没有做功参与的前提下说的。“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一定减少。”是在没有热传递的情况下说的。但在没有热传递的情况下,“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可能增加。”,是因为外界做功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用力推物体,可以使机械能增加;教材中的“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活塞对气体做功,气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由上可知,在做功和热传递同时存在的过程中,物体内能的变化,则要由做功和所传递的热量共同决定。在这种情况下,物体内能的增量△U就等于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和对外界做功W之和。即△U=W+Q(外界对物体做功W为正,物体对外界做功W为负,吸收热量Q为正,放出热量Q为负,△U为正则内能增加,为负则内能减少。)虽然此公式在高中物理中才会学到,但借助于它更有利于初中学生理解内能的变化,但不要求用此公式进行数值上的计算,通过这个公式可将内能的变化准确、完整、清晰的表述出来。
其实上面涉及到的改变内能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热传递还是做功来改变内能,最终还是改变了物质的温度或体积,从而使物体内能变化。所以说温度和体积对内能都有影响,不能顾此失彼。
四、内能、热量、温度三者的关系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例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甚至有时,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会降低,如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热量,温度反而降低。实质上,可以说是物体减少的分子动能转变为分子势能。有关内能与温度间的关系,在第二部分已做了详尽的叙述;内能与热量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已经探讨了,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我们在初中物理《内能》一节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的限制,的确应该让学生重点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但对于体积、质量的影响应该做简要的说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随着学业的变化,知识面的拓展,去更加深刻、完整的理解内能。
【关键词】温度;体积;热量;做功
人教版初中物理《内能》一节,是初中热学部分的重点,也是难点。说是重点,因为内能是热学部分的核心,它把热学的各个知识点贯穿到了一起。说是难点,由于内能与微观的分子有关,且内能与质量、温度、体积、做功、热传递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内能、热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鉴于初中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要从理论的高度讲深、讲透,有一定困难。但作为教师,首先需要自己把内能这个概念真正的理解透,通过各种与内能有关的现象的分析、判断,在教学中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内能概念,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内能的本质特点。下面就我对内能的理解,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推敲教材中的内能概念的表述
在教材中,内能的概念是在分子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物体的动能、势能等知识,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引入:“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的热运动,同一切运动的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它们的动能就越大。”引出分子動能;“由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能。”引出分子势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归纳出定义。
教材通过与机械能类比,完整、准确、自然的建立起了内能的概念。从定义中我们可知:内能是一个状态量,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温度和体积。但教材在定义之后的讲述中,重点突出了温度对内能的影响,对其他因素一带而过,这样学生容易片面的认为内能只与温度有关。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分子的动能”容易理解,但为什么是所有分子呢?如何理解分子势能?这两个问题解释起来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初中阶段不做过多的要求,所以好多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表现在处理关于内能的具体问题时只从温度去考虑,而忽略了其它两个因素,从而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内能概念。
二、探讨影响内能的因素
无容置疑,温度是影响内能的因素之一,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这里不再细说。
内能定义中提到了所有分子,说明质量也是影响内能的因素之一。组成物体的分子是大量的,物体内部各个分子运动的速率都不尽相同,因而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相同。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它们会相互碰撞,这些发生碰撞的分子动能还会变化。因此,研究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无意义的,也是不可能的,只能研究物体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
教材中有这么一句话:“同一个物体,在相同物态下,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会减小”。这句话充分运用了物理上的“控制变量法”。“同一个物体”说明质量不变;“相同物态”说明体积不变,在此前提下得出“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显然合情合理。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而忽视内能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的错误结论,从而淡化体积对内能的影响。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显然体积的改变不会影响分子的动能,但从内能定义可知,体积的改变会引起分子势能的变化,从而影响内能的。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存在着斥力,引力和斥力的大小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下面我们应用高中提到的图像进行分析:
图1说明:图1中,CQ=DP,r0处为平衡位置,图1中右上方曲线表示斥力,右下方曲线表示引力,中间的曲线表示合力,与图2间的虚线为平衡位置r0。
从图1可知:①在分子间距r>r0的区域内,F引>F斥,合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减小时,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②在分子间距r
三、改变内能方法的准确表述
我们从教材中已经知道:热传递和做功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但在具体的表述中一定要注意它的前提。比如:“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一定减少。”是在没有做功参与的前提下说的。“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一定减少。”是在没有热传递的情况下说的。但在没有热传递的情况下,“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可能增加。”,是因为外界做功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用力推物体,可以使机械能增加;教材中的“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活塞对气体做功,气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由上可知,在做功和热传递同时存在的过程中,物体内能的变化,则要由做功和所传递的热量共同决定。在这种情况下,物体内能的增量△U就等于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和对外界做功W之和。即△U=W+Q(外界对物体做功W为正,物体对外界做功W为负,吸收热量Q为正,放出热量Q为负,△U为正则内能增加,为负则内能减少。)虽然此公式在高中物理中才会学到,但借助于它更有利于初中学生理解内能的变化,但不要求用此公式进行数值上的计算,通过这个公式可将内能的变化准确、完整、清晰的表述出来。
其实上面涉及到的改变内能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热传递还是做功来改变内能,最终还是改变了物质的温度或体积,从而使物体内能变化。所以说温度和体积对内能都有影响,不能顾此失彼。
四、内能、热量、温度三者的关系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例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甚至有时,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会降低,如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热量,温度反而降低。实质上,可以说是物体减少的分子动能转变为分子势能。有关内能与温度间的关系,在第二部分已做了详尽的叙述;内能与热量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已经探讨了,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我们在初中物理《内能》一节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的限制,的确应该让学生重点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但对于体积、质量的影响应该做简要的说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随着学业的变化,知识面的拓展,去更加深刻、完整的理解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