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溯宁与“网通”之败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11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溯宁是我见过的最有智慧的企业家,但他奋力一搏的“网通事业”,却归于失败。许多年以后,如果有人总结他,只能沿着官商结合的学术模型加以分析。
  不过,直到今天为止,关于田溯宁,人们显然低估了他的价值。这位意气风发、学识深厚的年轻人,8年前被邀请筹建“网通”,意欲提升中国通讯产业的价值与体系,8年后,他却不得不失意退出,将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这样一个投资型的机构中。
  2007年7月9日,“电讯盈科”发布公告,称中国网通原CEO田溯宁辞任集团非执行董事兼副主席职务,田溯宁的老朋友、老同事范星槎也辞任执行董事职务。这条消息意味着田溯宁从此与他曾经激情奔走、日日夜夜忙个不停的“网通”没有了关系,他成了“网通”的局外人。而现在,曾经让田溯宁激情四溢的“网通”再一次被传统的中国联通合并,由此,“网通”正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换句话说,田溯宁的“网通事业”彻底终结了。
  在此之前,田溯宁已经在一步步退守。2006年5月,田溯宁辞去中国网通CEO职务,专注于“中国宽带产业基金”的管理和运营。之后谋得中国网通在“电讯盈科”的代表职位,希望能和同样有国际化背景的李泽楷联手做些事情。显然,“电讯盈科”是田溯宁最后的避难所。
  有人猜测,可能是中国网通和“电讯盈科”理念不和、合作不畅,才导致田溯宁出局。可事实并非如此。两家的确存在战略分歧,但双方高层多次公开表态,“电盈”和“网通”关系良好。田溯宁辞职,“网通”总裁左迅生随即接任,算是双方关系依旧的最好见证。可见,这场醒目的人事变更,各路利益集团不伤元气,仅仅是田溯宁的“网通事业”划上了句号。
  在这个俗称“小网通”的机构里,梦想家田溯宁可谓志存高远,他提出了自己的使命:一是要建设一条高速的、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络;二是要进行国有企业的探索,建设新型的国有企业。这就是田溯宁的激情所在。凭心而论,他的第一条理想,只是个技术问题,尚可展望;但第二条理想,则是制度性探索,个中的复杂与艰难,即使是深谙权术的上层人士,也望而生畏。但激情有加的田溯宁却是踌躇满志。
  现在看来,有些基本的问题被田溯宁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比如企业的自然人产权问题。一个不具有产权要素的职业经理人,肯定缺乏对企业的长远战略执行能力,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只是“网通”的过客。比如企业的靠山,抑或是田溯宁自己的靠山,也是个变动系数极高的问题,所谓风水轮流转,当年权重一时的大靠山,他日是否会成为牵绊,只有田溯宁自己清楚。至少今天有人敢拿田溯宁开刀,无视他的贡献与利益,就说明他的大背景已是不复当年了。
  生活再一次印证了上述常识的正确。2002年,中国电信业大规模重组开始,原中国网通(小网通)、原吉通及原中国电信所属北方10省电信公司组成了网通集团。田溯宁任重组后的中国网通集团副总裁,负责管理国际业务。表面上看起来,田溯宁的阵地在扩大,但影响力却在缩小,他再也不可能像在“小网通”里那样指点江山了。聪明的田溯宁显然也看到了这样的发展态势,他开始尝试用国际化战略思路倒逼体制问题。比如他主导的“中国网通”香港上市,就是试图用国际化公众公司的制度设计影响国内的企业制度;比如和李泽楷的“电盈”联手,则是希望找到股权意义上的制度性制衡,甚至可能希望带领中国网通走出国有企业模式;比如与西班牙电信合作,是希望中国网通从此拥有更加开阔的世界性目光。这一连串的动作,显示田溯宁还是在用自己的个人性格和商业视野改变企业。问题在于,高达20万人的巨型“网通”,有多少人能理解并支持田溯宁?或者说,即使众人都看到了企业的巨大变化,又有几个人愿意认定,这些变化就是田溯宁一人所为?
  历史从来都是人民创造的。田溯宁海外游历多年,显然对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不太在行,因此,他用他的激情对国有企业的内在逻辑做出了一系列误判。
  比如,田溯宁不认为CEO就是最后在各种文件上画圈的那个人,也不认为所有事必须在他那转一圈。公司内部日常运营的很多事他都授权下去,他的精力主要放在和投资人沟通等层面。可是,在一个标准的中国人看来,万千权力在一身,才是成功的领导人伟大的品质。
  比如,田溯宁向来具有浓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他曾深入可可西里去保护藏羚羊,也曾走进偏远的西部村庄援助宽带学校。他在西方国家看到那些游行的人们手举着牌子,上面写着自己的诉求,总是抑制不住感动。在家里,他甚至对自己的孩子浪费粮食大发脾气,因为他有一次发现,两个美丽的女儿竟然拿着面粉团打仗,这让从小生活拮据的田溯宁难过了好长时间。
  还比如,田溯宁总是过于相信像他一样的海归人士,本土人才——尤其是在国企内部积累了长期经验的人才,总是进入不了他的视野,久而久之,田溯宁似乎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这在中国人成堆的世界里,算是大忌中的大忌。
  有误判的不止田溯宁一人。很多“网通”的员工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是一个外企,是一个充满新鲜与活力的新型运营商,是有别于其他国有电信运营商的新型企业。事实上,中国网通是再典型不过的国有企业,田溯宁地位消减之后,立即就有“网通”高层打出了向“中国电信学习”的口号。
  田溯宁的问题就在这里:他当初切入中国国有企业体系,显然是认同了国有企业的制度规则,但他后来的一系列动作,却是与国有企业格格不入的现代企业方法论。田溯宁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悖论之中。其中的选择似乎是二元结构:要么田溯宁从一开始就认同体制,入乡随俗,放弃自己的价值判断;要么,他从一开始就站在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层面,所有工作都坚持国际化、制度化、市场化。但田溯宁没有勇气、也没有空间做出这样的选择,他选择的是中庸之道,是左顾右盼。一方面他要食旧体制之利,一方面又想在旧体制中折腾出新花样。田溯宁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产权不清晰的背景下,寻找企业家的发展空间,可能性不大;在一个臃肿、庞杂的国有企业内部,张扬自己的个人价值体系,不在短时期内迅速入乡随俗,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众人当成食洋不化的书呆子。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得出结论:田溯宁的“网通结局”,事实上是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又一次失败;一个连田溯宁都无法容纳的国有企业体系,无疑是没有出路的,它所有的希望只能是抱残守缺,只能是借助政府垄断抢夺市场,而这样的企业体系如果继续成为主流,最终的结局将是垄断势力更加强大,市场容量更加弱小。而一个市场容量持续不足的国家,它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值得人们抱以足够怀疑的。
  对话:
  苏小和:你在“网通”做了8年,很了解中国国有企业的现状了。以你的视角看,今天中国国有企业应该按照怎样的路径去改进?
  田溯宁:这个问题,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8年前,我记得当时跟管我的严院长说,希望他管“网通”时,像管一个市场化的公司一样来管。我没有说私营企业,因为这个话题太敏感了。他问怎么管,我说,就像你管“联想”那样去管。当时我为什么有胆量加入“网通”,也是因为有“联想”这个先例,而且也是科学院主管的。当时严院长说完全没问题。当然这个东西也不是特别理论化,不是系统的东西,就是光凭一种感觉。在这种感觉下,就提出了一种口号,我记得当时我们的胸牌上写着“网通”的使命:“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我们要在中国探索出一条新型国有企业的道路,为中国信息现代化的使命服务。
  新型国企是什么?有很多形式,比如是股权的多样化、法人治理结构等等,这个好像“十四大”的时候就提出来了,“十五大”提出现代的法人治理结构。经历过这个阶段之后,我现在觉得它不那么简单,远比这个复杂。实际上你要继承传统的体制,这种体制是这么多年摸索出来的,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党是这种体制里的一种核心。另一个问题,国有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领域,无论是电信还是石油、交通、运输、银行,都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至上的国家里,我们不仅有党的传统、建国之后的传统,还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公平的格局,这可能就是一个模糊的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吧。
  现在想想,在“网通”的工作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一个经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又要按自己的理想做一些事情,又要跟各方面去妥协,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要做一些比较前端的事情。当时“网通”收购“亚洲海缆”,包括跟西班牙电信的合作,以及和“电讯盈科”的合作都是非常有争议的,但是你不做这个事情不行。那应该如何做这个事情?要有一定的创新,又要在各个体制的范围之内。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一课——学会了怎么把握,怎样能够和政府部门进行很好的交流,同时又能保留一些自己理想主义的东西。如果这一课我要是没有补上,那我对中国的认识、现实的认识还只是会存留在表面。
  (摘自重庆出版社《中国企业家黑皮书》 )
其他文献
休斯·查姆斯创办的国家收银机公司一度遇到了资金困难,在那段日子里,销售员们也失去了工作热情,导致销售量不断下跌。查姆斯不得不把全体销售员召集起来开一次大会。  在会上,查姆斯点了几名公司最优秀的销售人员,要他们说说最近销售量为什么下跌。这些被点名的人所说的内容无非就是,目前经济不景气,资金缺少,持币观望的情绪严重,都希望新政出来以后再买东西等等。  当第五个销售人员开始诉说他无法完成销售额的种种困
期刊
于凤至(1897~1990年),东北富商于文斗之女,少帅张学良的原配妻子,在张学良的坎坷人生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她自小天资聪慧,才识过人。天生一张古典的脸,清秀如兰;能填诗对句,会鉴赏名画,还写的一手好字。1916年,19岁的她与16岁的张学良成婚。  于凤至有着良好的家教和个人涵养,识大体,顾大局,虽是包办婚姻却始终和谐。她说:“夫妻之间的关系犹如弓与箭,夫如箭,妻如弓,如果弓坏了,
期刊
(引言)杰西·利弗莫尔,1877 年出生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华尔街的传奇人物。1929年“大崩盘”刚发生时,他卖空股市,赚了1亿美元,权势如日中天。但此后开始走下坡路,最终在10年后自杀。  1917年杰西·利弗莫尔40岁。  弗洛·齐格飞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利弗莫尔的密友,创建“齐格飞歌舞”——成群结队的绝世美女轻摇异域风情的扇子,衣着裸露,款款而行在美轮美奂的布景中,成为百老汇最炙手可热的表
期刊
(引言)上海市军工路一水产市场内,300多个宽带用户突然集体断网。一番交锋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用了一年多的网络,竟然是来路不正、没有保障的“黑网”。记者调查发现,在整个上海,类似的“黑网”用户可能要超过10万户。“黑网”的背后,是一个乱象丛生的江湖。  读者投诉:宽带老断网,代理人玩失踪  一天,租住在杨浦区民星路的陈洁跟往常一样打开手机,想看一看微信朋友圈。可无论她怎么开机重启,手机依然找不到
期刊
“这个现象遍及整个欧洲”。这是米歇尔·福柯在1961年谈到17世纪新型监禁机构突然且快速增长时所写到的,这些监禁机构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将成千上万的人关进监狱。福柯在其著作中,将讨论新型监禁机构增长的主要章节定名为“大禁闭”。  “大禁闭”这个标题,也可以用来描述我们所处的20世纪后期欧洲监狱的状况。我们虽然无法在数字和比例方面做出精确的比较,但是这个现象在20世纪后期也“扩及了整个欧洲”。  我们这
期刊
数千年来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对天文、数学、历法、雕刻技术有卓越的创造,尤其是农业非常发达,最早培植了玉米、马铃薯、红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等农作物,并掌握了饲养火鸡、狗和蜜蜂的技术。  但印第安人却没有欧亚大陆所有的水稻、小麦、燕麦等谷类作物,也没有牛、马、羊、猪等大牲口。在哥伦布到来之前基本没有大规模饲养业,餐桌上虽然有玉米,但是肉类却非常有限(主要肉食是豚鼠肉)。不会使用轮子
期刊
(引言)梁继璋,香港电台节目主持人。他是2个孩子的父亲,3年前,他一封给孩子的信,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质朴、深情的文字感动了无数人。  我儿,写这备忘录给你基于三个原因:第一,人生福祸无常,我们的命有多长,大家都不知道,有些事情还是早一点说好;第二,我是你的父亲,有些话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第三,这备忘录里记载的都是我经过惨痛失败得回来的体验,说给你听,可以为你的成长省回来不少冤枉路。以下便
期刊
美国有一份杂志曾经做过统计,发现在情感世界里的男人有5种“不敢爱”:  1.女方有外遇 男人的占有欲比狮子盯上猎物还可怕,不论是源于心理或生理层面的不满足,女人只要有外遇,就等于宣告他“不行”,这对男人可是奇耻大辱。  2.被女方嫌穷 男人相信自己的魅力是靠金钱、权势累积出来的,被女方嫌没钱,等同于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他的自卑情结肯定冒出头,之后挑女友难免有障碍。  3.女方太聪明 男人永远无法接受
期刊
丈夫自认为是铁铮铮的汉子,不轻易流泪。这10年,我只看他哭过两次,一次为了我出车祸,一次为了他的父母。  但我“听”过他曾经背着我哭。当初我们刚认识,我时常为了他与前女友的事闹情绪,两人又是远距离恋爱,对于新恋情或我的不安,他都难以施力。有天我干脆将家中电话线拔起,闷头睡去,不让他找到我。后来我才知道,那晚他跟好友约去山上喝酒,或许在酒精的催化下,对于旧恋情的心痛、新恋情的不安,让他在好友面前流下
期刊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夏夜,壁虎正趴在墙角食蚊子。忽热,一条蛇从后面一口咬住了它的尾巴。壁虎猛地扭动了一下身子,挣脱了蛇的束缚,尾巴却被蛇咬掉了一截。  壁虎逃到安全的地方后,照了一下镜子,见断尾处血迹斑斑,自己没了尾巴后的样子很难看。它心里十分痛苦,因为以前的它,被人们称做是壁虎中最英俊的。  壁虎无法接受自己身体残疾的现实,它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爬上一堵高墙,准备向下跳,它再也不想承受这断尾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