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较大的是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讲。同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一部文言文白话翻译的参考书,这给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带来了尴尬,学生看起来都懂,教师没什么东西好讲。
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呢?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 “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教七年级的《山市》、《童趣》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有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
二、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三、学法指导,培养习惯。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掌握下列学习方法:
1.读注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要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解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阅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了学习方法。
3.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靠每学期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学习逐步扩展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并能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议疑、解疑,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知识,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才能提高。
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呢?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 “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教七年级的《山市》、《童趣》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有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
二、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三、学法指导,培养习惯。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掌握下列学习方法:
1.读注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要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解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阅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了学习方法。
3.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靠每学期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学习逐步扩展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并能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议疑、解疑,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知识,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