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永定客家土楼文化中,具有民俗色彩的抚市“走古事”独树一帜,十分吸引人。永定抚市“走古事”起源于中原,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以来,承传不衰。所谓“走古事”,即化装游行,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装扮“古事棚”,再由青壮年抬着游乐。常见的故事有魁星点灯、桃园三结义、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抚市“走古事”从正月十三到十七,一连5天,几十棚古事,抬着游行乡间,吸引远近居民呼朋唤友。通过这一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表达了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走古事
抚市走古事是抚市镇黄、赖、苏三姓世代相传的节庆传统民俗活动,其内容以登科、富贵、打鬼重孝,忠义,勤劳,勇敢为主,体现了客家人的尊师重教,勤劳致富,重孝忠义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抚市走古事随着永定条丝烟的兴旺而快速发展、兴盛,体现了当时当地的经济实力和深博见识,体现了客家人的团结协作,崇文重孝,辛勤劳作、扎根致富的客家精神,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增进了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成为人民津津乐道的盛事。
一、历史渊源
抚市方楼群位于永定县抚市镇抚溪河南岸,连片壮观的大土楼从东到西一字排开,总长3000余米,面积近3平方公里,密集分布着210余座。这些土楼的兴建与永定的烟草种植和烟叶加工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明万历年间烟草传入永定,明末清初烟草成为永定的经济支柱,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开始快速发展。据《永定县志》记载,全县每年条丝烟出口达五、六万笼(箱),约值200多万银元。这之中光抚市条丝烟产量就占五分之一,经济收入每年达40-50多万银元。就抚市乡而言,从乾隆至民国十五年间,先后开办的烟棚(厂)资本在10万元以上大烟号有31家。大型土楼的兴建都是烟草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现在保存较好的土楼中都有烟棚(厂)的遗存。
抚市“走古事”也与其条丝烟加工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烟草业的迅猛反正,为抚市人民提供了丰厚的回报。各式土楼民居应运而生,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抚市“走古事”自清乾隆年间以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二、活动内容
抚市走古事迎闹时间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一连五天。其间一个下午,五个夜晚。高潮在十五下午、晚上和十六晚上,这是黄、赖、苏三大姓分别上街迎闹的时间。
正月十三晚,各村花灯故事开始出棚。花灯故事队伍,如果一村一姓,那么,就以村为单位,组织一支队伍;如果一村不止一姓,那么就以姓氏为单位,各自组织一支队伍。如果村中有大楼宅,住户人丁众多,财力又雄厚,该楼也可独自组织一支队伍。不管怎样,十三晚上,所有队伍都必先到本姓祖祠去上灯、祭祖,然后在祖祠前坪按各组花灯、故事迎行时舞蹈、表演的队形变化,尽情展演一番,俗称“穿闹”,最后,放鞭炮焰火,这天的任务就完成了。
正十四晚上,各支花灯、故事队伍大串门恭贺新年。程序是先到本村本姓的各房派代表楼宅及各著名大楼,然后到外村本姓各大楼。
串门贺年之前,花灯故事队伍的“故事头”(理事长)先着人送去一捆鞭炮,示意今晚有某某花灯故事队前来贺年。收到鞭炮的楼院,便先备好糖茶(用红糖、姜片、桔饼等烹煮的茶)鞭炮、礼品恭侯。届时花灯故事队以祀神灯笼、牌联灯为前导,奏着鼓乐,兴高采烈地迎到楼前,大门口立即燃放欢迎鞭炮,楼主恭请祀神、牌联灯及诸执事人员人内,奉上糖茶。祀神者先登楼厅敬神拜祖,牌联灯则置于内大门两旁,左边的一盏,写着“恭贺新禧”、“庆贺元宵”、“风调而顺”、“国泰民安”之类的贺词;右边一盏,写着“某某村([姓氏]、楼)拜贺”等字样。同时,楼门坪上,鼓乐喧天,一棚作为代表的花灯或故事,抖擞精神穿闹起来。穿闹完毕,楼主燃放一串长长的鞭炮表示感谢和欢送,再次向诸执事奉上糖茶,并献上一份礼品,多为糕饼之类。于是队伍又在祀神灯、牌联灯的引领下,走访另一楼。
正月十五,这天下午,社前村为主的赖姓全族花灯故事上街,通称“社前出魁”或“社前出贵”,掀起抚市花灯故事的第一个高潮。
正午前,赖姓各支队伍,除需多人扛抬的重型花灯故事外,其余均集中在老街头。参拜万寿寺后,即按规定次序,由老街迎至新街(今中丰街)上段,汇集等候在那里的重型花灯故事,正式迎闹。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此后各支上街队伍一也一样),旧时以祀神大灯笼和牌联灯为前导。牌联灯用木条钉架,长方形。朝前一面写“贺恭新禧,庆贺元宵”等贺语,背面写“赖氏合族敬贺”。近十几年来,则前打一横幅,上书“社前村人民向全抚市镇人民恭贺新禧”。接着,两位长者各执一面清道旗,后面跟着几面大锣,一齐敲得震天价响,此之谓“鸣锣开道”。“肃静”、“回避”牌随之高擎而来。于是“魁星点斗”这棚领衔故事登场亮相。一连三顶大轿,第一顶轿“魁星”,其次为武神、财神还有地下走的寿星,及一群戴着各色面具的“鬼”。
“魁星点斗”之后的故事,依次为和合仙、四进士、观音送子、春秋架、天女散花、八仙过海、五虎将、桃园结义……
整支队伍必须迎遍抚市墟场各主要街道,最后集中在赖氏家庙(抚市赖姓总祖祠)前热闹火爆地穿闹一阵,直到下午四点多钟才罢。而“魁星点斗”整棚故事。还要到水尾龙佛庵敬神,才算完成任务。
正月十六日晚,黄姓花灯故事整队上街,由井头“黄氏家庙”大祖祠的前、后大坪出发,往往行进到今抚兴大道中路,末尾的龙灯还在井头祖祠前等候起步。这么长的队伍,迎完了大街小街,最后到达老街最顶头的抚溪黄姓开基祖仕全公太坟堂前,祭祖穿闹。此时,大型花灯、花钵、花缸、轿台和步行故事,密密罗列在祖坟前石峰塘两侧官马大路间,祖坟前的穿闹是黄氏迎灯的最高潮。
正月十七晚 抚市花灯故事奏起尾声。社前赖姓选出大部分节目,迎到抚市圩排下去拜祭上祖,在祖坟坪上穿闹。依然鼓乐喧天,鞭炮土铳山鸣谷应,观众也仍然不少,仍然兴致勃勃。但毕竟是尾声,那规模,那气氛,那盛况,比起十五日下午来,只能是壮阔波澜的最后一朵浪花了。 三、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工作中,存在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急功近利等突出问题。同样,抚市“走古事”的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观念更新,现在的年轻人,接触的少,参与的少,很多方式和细节往往被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任务光荣而艰巨。为此,我们应该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一)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观意识。按照我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的原则,领导干部和各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任务的长期性。为宣传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动员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县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有线电视、广播、宣传车、热线电话,采用召开座谈会、树立宣传牌、书写墙标、悬挂横幅、印制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在文化遗产日及“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宣传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明确各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非物质文化资源流失严重一是抚市“走古事”的习俗受到现代文明的严重冲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抚市居民部分随着工作环境和外出谋生而外迁,客家人原有的生活方式正逐渐被现代居住方式所消融代替,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市“走古事”的习俗的保护面临严峻形势。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仅靠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地方领导和有关部门一是明确各相关单位的目标责任,与相关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县政府和文化体育局、相关部门、各乡镇人民签订目标责任书。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在非物质文物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充分调动了各单位工作的主动性,形成巨大的合力,收到了实效。二是明确各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县非遗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永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岗位职责》,对每一个非遗工作人员的职责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实行以岗定责,分片包干,一管到底。
(三)提升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保护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持久工程,是一项需要国家和省、市、县重点扶持的公益性社会文化项目。不能因缺乏经费,设备匮乏等因素,严重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经费,加大宣传和创作力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牌。
1.拓宽传播渠道,普及非遗知识。我县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县编制了《永定客家土楼》、《永定客家民俗风情》幼儿版、小学版、初中版三种课辅教材在全县中小学、幼儿班开设课外兴趣班,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今年,我县与深圳摩财宝公司合作制作30集《永定民俗大全》动画片,作为全县小学、幼儿班课外兴趣班课辅教材,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客家土楼文化遗产。
2.加大创作力度,打造文化品牌。通过采取政策扶持、主动服务等措施,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孕育了一批反映永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作品。如舞蹈《阿妹》、大型交响乐《土楼回响》、大型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大型歌剧《土楼》、5集电视纪录片《土楼探秘》、26集少儿科幻动画片《星际土楼》等文艺精品,正是从我县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中吸取了艺术精华,经过改编创作,赢得了观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获得广泛赞誉,成为永定知名的文化品牌。如:近年,我县客家土楼模型参加美国“中国文化周”活动,充分突出了永定客家土楼及客家文化的宣传。《土楼神韵》作为省赴台经贸文化交流团的重点文艺节目,于去年5月6日晚在台北县政府隆重上演。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致电祝贺,吴伯雄、王金平、江炳坤等台湾政党界知名人士为演出题词。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市“走古事”是我县众多非遗中的一项,“在保护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方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特点,将进一步创新“动态”保护的方法,用发展的手段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永定县抚市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C].抚市镇人民政府,2009-0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走古事
抚市走古事是抚市镇黄、赖、苏三姓世代相传的节庆传统民俗活动,其内容以登科、富贵、打鬼重孝,忠义,勤劳,勇敢为主,体现了客家人的尊师重教,勤劳致富,重孝忠义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抚市走古事随着永定条丝烟的兴旺而快速发展、兴盛,体现了当时当地的经济实力和深博见识,体现了客家人的团结协作,崇文重孝,辛勤劳作、扎根致富的客家精神,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增进了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成为人民津津乐道的盛事。
一、历史渊源
抚市方楼群位于永定县抚市镇抚溪河南岸,连片壮观的大土楼从东到西一字排开,总长3000余米,面积近3平方公里,密集分布着210余座。这些土楼的兴建与永定的烟草种植和烟叶加工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明万历年间烟草传入永定,明末清初烟草成为永定的经济支柱,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开始快速发展。据《永定县志》记载,全县每年条丝烟出口达五、六万笼(箱),约值200多万银元。这之中光抚市条丝烟产量就占五分之一,经济收入每年达40-50多万银元。就抚市乡而言,从乾隆至民国十五年间,先后开办的烟棚(厂)资本在10万元以上大烟号有31家。大型土楼的兴建都是烟草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现在保存较好的土楼中都有烟棚(厂)的遗存。
抚市“走古事”也与其条丝烟加工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烟草业的迅猛反正,为抚市人民提供了丰厚的回报。各式土楼民居应运而生,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抚市“走古事”自清乾隆年间以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二、活动内容
抚市走古事迎闹时间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一连五天。其间一个下午,五个夜晚。高潮在十五下午、晚上和十六晚上,这是黄、赖、苏三大姓分别上街迎闹的时间。
正月十三晚,各村花灯故事开始出棚。花灯故事队伍,如果一村一姓,那么,就以村为单位,组织一支队伍;如果一村不止一姓,那么就以姓氏为单位,各自组织一支队伍。如果村中有大楼宅,住户人丁众多,财力又雄厚,该楼也可独自组织一支队伍。不管怎样,十三晚上,所有队伍都必先到本姓祖祠去上灯、祭祖,然后在祖祠前坪按各组花灯、故事迎行时舞蹈、表演的队形变化,尽情展演一番,俗称“穿闹”,最后,放鞭炮焰火,这天的任务就完成了。
正十四晚上,各支花灯、故事队伍大串门恭贺新年。程序是先到本村本姓的各房派代表楼宅及各著名大楼,然后到外村本姓各大楼。
串门贺年之前,花灯故事队伍的“故事头”(理事长)先着人送去一捆鞭炮,示意今晚有某某花灯故事队前来贺年。收到鞭炮的楼院,便先备好糖茶(用红糖、姜片、桔饼等烹煮的茶)鞭炮、礼品恭侯。届时花灯故事队以祀神灯笼、牌联灯为前导,奏着鼓乐,兴高采烈地迎到楼前,大门口立即燃放欢迎鞭炮,楼主恭请祀神、牌联灯及诸执事人员人内,奉上糖茶。祀神者先登楼厅敬神拜祖,牌联灯则置于内大门两旁,左边的一盏,写着“恭贺新禧”、“庆贺元宵”、“风调而顺”、“国泰民安”之类的贺词;右边一盏,写着“某某村([姓氏]、楼)拜贺”等字样。同时,楼门坪上,鼓乐喧天,一棚作为代表的花灯或故事,抖擞精神穿闹起来。穿闹完毕,楼主燃放一串长长的鞭炮表示感谢和欢送,再次向诸执事奉上糖茶,并献上一份礼品,多为糕饼之类。于是队伍又在祀神灯、牌联灯的引领下,走访另一楼。
正月十五,这天下午,社前村为主的赖姓全族花灯故事上街,通称“社前出魁”或“社前出贵”,掀起抚市花灯故事的第一个高潮。
正午前,赖姓各支队伍,除需多人扛抬的重型花灯故事外,其余均集中在老街头。参拜万寿寺后,即按规定次序,由老街迎至新街(今中丰街)上段,汇集等候在那里的重型花灯故事,正式迎闹。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此后各支上街队伍一也一样),旧时以祀神大灯笼和牌联灯为前导。牌联灯用木条钉架,长方形。朝前一面写“贺恭新禧,庆贺元宵”等贺语,背面写“赖氏合族敬贺”。近十几年来,则前打一横幅,上书“社前村人民向全抚市镇人民恭贺新禧”。接着,两位长者各执一面清道旗,后面跟着几面大锣,一齐敲得震天价响,此之谓“鸣锣开道”。“肃静”、“回避”牌随之高擎而来。于是“魁星点斗”这棚领衔故事登场亮相。一连三顶大轿,第一顶轿“魁星”,其次为武神、财神还有地下走的寿星,及一群戴着各色面具的“鬼”。
“魁星点斗”之后的故事,依次为和合仙、四进士、观音送子、春秋架、天女散花、八仙过海、五虎将、桃园结义……
整支队伍必须迎遍抚市墟场各主要街道,最后集中在赖氏家庙(抚市赖姓总祖祠)前热闹火爆地穿闹一阵,直到下午四点多钟才罢。而“魁星点斗”整棚故事。还要到水尾龙佛庵敬神,才算完成任务。
正月十六日晚,黄姓花灯故事整队上街,由井头“黄氏家庙”大祖祠的前、后大坪出发,往往行进到今抚兴大道中路,末尾的龙灯还在井头祖祠前等候起步。这么长的队伍,迎完了大街小街,最后到达老街最顶头的抚溪黄姓开基祖仕全公太坟堂前,祭祖穿闹。此时,大型花灯、花钵、花缸、轿台和步行故事,密密罗列在祖坟前石峰塘两侧官马大路间,祖坟前的穿闹是黄氏迎灯的最高潮。
正月十七晚 抚市花灯故事奏起尾声。社前赖姓选出大部分节目,迎到抚市圩排下去拜祭上祖,在祖坟坪上穿闹。依然鼓乐喧天,鞭炮土铳山鸣谷应,观众也仍然不少,仍然兴致勃勃。但毕竟是尾声,那规模,那气氛,那盛况,比起十五日下午来,只能是壮阔波澜的最后一朵浪花了。 三、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工作中,存在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急功近利等突出问题。同样,抚市“走古事”的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观念更新,现在的年轻人,接触的少,参与的少,很多方式和细节往往被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任务光荣而艰巨。为此,我们应该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一)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观意识。按照我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的原则,领导干部和各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任务的长期性。为宣传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动员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县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有线电视、广播、宣传车、热线电话,采用召开座谈会、树立宣传牌、书写墙标、悬挂横幅、印制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在文化遗产日及“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宣传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明确各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非物质文化资源流失严重一是抚市“走古事”的习俗受到现代文明的严重冲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抚市居民部分随着工作环境和外出谋生而外迁,客家人原有的生活方式正逐渐被现代居住方式所消融代替,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市“走古事”的习俗的保护面临严峻形势。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仅靠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地方领导和有关部门一是明确各相关单位的目标责任,与相关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县政府和文化体育局、相关部门、各乡镇人民签订目标责任书。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在非物质文物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充分调动了各单位工作的主动性,形成巨大的合力,收到了实效。二是明确各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县非遗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永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岗位职责》,对每一个非遗工作人员的职责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实行以岗定责,分片包干,一管到底。
(三)提升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保护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持久工程,是一项需要国家和省、市、县重点扶持的公益性社会文化项目。不能因缺乏经费,设备匮乏等因素,严重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经费,加大宣传和创作力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牌。
1.拓宽传播渠道,普及非遗知识。我县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县编制了《永定客家土楼》、《永定客家民俗风情》幼儿版、小学版、初中版三种课辅教材在全县中小学、幼儿班开设课外兴趣班,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今年,我县与深圳摩财宝公司合作制作30集《永定民俗大全》动画片,作为全县小学、幼儿班课外兴趣班课辅教材,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客家土楼文化遗产。
2.加大创作力度,打造文化品牌。通过采取政策扶持、主动服务等措施,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孕育了一批反映永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作品。如舞蹈《阿妹》、大型交响乐《土楼回响》、大型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大型歌剧《土楼》、5集电视纪录片《土楼探秘》、26集少儿科幻动画片《星际土楼》等文艺精品,正是从我县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中吸取了艺术精华,经过改编创作,赢得了观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获得广泛赞誉,成为永定知名的文化品牌。如:近年,我县客家土楼模型参加美国“中国文化周”活动,充分突出了永定客家土楼及客家文化的宣传。《土楼神韵》作为省赴台经贸文化交流团的重点文艺节目,于去年5月6日晚在台北县政府隆重上演。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致电祝贺,吴伯雄、王金平、江炳坤等台湾政党界知名人士为演出题词。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市“走古事”是我县众多非遗中的一项,“在保护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方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特点,将进一步创新“动态”保护的方法,用发展的手段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永定县抚市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C].抚市镇人民政府,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