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题论证
1、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预期成果的创新之处;完成研究的有利条件。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时代, 科技飞速发展,观念急剧更新,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自主创新的精神,探究、操作能力及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手脑并用"的理论。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纵观现在的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也是教师们越来越认同的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提高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呢?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之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
虽然,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动手操作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实施却并不理想。经常有老师向我诉苦:我们也想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但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而操作活动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常常导致原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怎么办?还有一些课,教师着力让学生参与操作、探究,但操作效果并不理想,貌似热闹、自主的操作,实则流于形式。其实,从我们教师的课堂中不难发现,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些老师没有把握动手操作的目标和实际意义,往往只追求所要达到的目标——操作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操作中的各种“经历、感受和体验”。还有些老师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将动手操作与教师引导、学法创新、数学思考和数学提升相结合,造成操作活动变得低效或无效。基于以上的原因,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彻底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我们开展了以“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预期成果的创新之处是:1、 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就算是用到学具,也是老师示范学生看,还有的课上学生的动手操作似乎成了一种摆设,“为操作而操作”,根本就没有达到操作的目的,不利于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很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现象。因此,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训练学生手脑并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并没有仅仅地停留在手的活动中,而是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自己的思维活动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3、积极创设相适应的操作环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融洽、愉快的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地进行操作活动,它能建立良好的群体,和谐的心理环境。4、挖掘操作活动中的其他教育功能。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内核”。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示思考过程与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互相合作,学会了思考、发言,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作为一所新学校,我们的教研工作得到了所有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数学科组的每一个成员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教研工作中去。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做的是尽我们一切所能为学生提供一切可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它的有效性,最终培养具有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一代新人。
2、研究目标;研究的主要问题、难点及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
(一)探索“动手操作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操作”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进行集体学习。
2)选择合适“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推选教师上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实践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全体教师观看课堂实录,进行课后调查,再次证实董事操作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4)对不同的课型进行研究,概括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教师尽可能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培养敏锐的收集“动手实践”所需的工具。
2)注意培养操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眼到、脑到、口到;小组合作要先独立思考,再分工合作,最后评价,小结。
研究的主要问题、难点:
1)在教学中,仍存在着重“知识”轻“感情、能力”,重“结论”轻“体验过程”,重“书本”轻“实践活动”,重“技能”轻“综合应用”的现象。
2)教师中仍然存在着“动手实践”太麻烦,不好操作和控制课堂的现象。
3)仍存在教具和学具不足的现象或者有些教师不善于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课操作的材料。
主要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应用调查研究法来研究“动手实践”教学方法的开展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量来反映。
(二)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如何开展“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对新课堂的兴趣、态度及参与度。
(三)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更新“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一 )课题的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
1、制定研究方案,课题论证,课题组成员搜集资料文献,不断学习积累。2、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成员。3、制定实施细则,课题申报方案。4、选定实验班,是实验班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了解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频率和主要的活动形式。
(二)课题的实施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6月)
1)立足教材内容,收集素材,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方案,认真开展数学课堂,并及时记录和反思形成文字材料,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
2)开展观摩研究,并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点评、研讨分析、形成典型案例,积累实验的素材、实验。
3)回顾反思,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三)课题的深入、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9月)
1)在组织典型案例分析、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梳理、提炼、总结出教学经验,完成实验报告。
2)组织课题阶段成果汇报展示活动,完成关于动手实践活动的论文。
3)进行自我评价,写好结题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有:《小学数学新课标》《小学数学研究》
二、预期研究成果
1、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预期成果的创新之处;完成研究的有利条件。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时代, 科技飞速发展,观念急剧更新,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自主创新的精神,探究、操作能力及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手脑并用"的理论。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纵观现在的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也是教师们越来越认同的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提高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呢?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之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
虽然,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动手操作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实施却并不理想。经常有老师向我诉苦:我们也想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但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而操作活动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常常导致原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怎么办?还有一些课,教师着力让学生参与操作、探究,但操作效果并不理想,貌似热闹、自主的操作,实则流于形式。其实,从我们教师的课堂中不难发现,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些老师没有把握动手操作的目标和实际意义,往往只追求所要达到的目标——操作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操作中的各种“经历、感受和体验”。还有些老师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将动手操作与教师引导、学法创新、数学思考和数学提升相结合,造成操作活动变得低效或无效。基于以上的原因,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彻底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我们开展了以“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预期成果的创新之处是:1、 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就算是用到学具,也是老师示范学生看,还有的课上学生的动手操作似乎成了一种摆设,“为操作而操作”,根本就没有达到操作的目的,不利于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很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现象。因此,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训练学生手脑并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并没有仅仅地停留在手的活动中,而是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自己的思维活动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3、积极创设相适应的操作环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融洽、愉快的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地进行操作活动,它能建立良好的群体,和谐的心理环境。4、挖掘操作活动中的其他教育功能。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内核”。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示思考过程与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互相合作,学会了思考、发言,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作为一所新学校,我们的教研工作得到了所有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数学科组的每一个成员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教研工作中去。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做的是尽我们一切所能为学生提供一切可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它的有效性,最终培养具有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一代新人。
2、研究目标;研究的主要问题、难点及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
(一)探索“动手操作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操作”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进行集体学习。
2)选择合适“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推选教师上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实践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全体教师观看课堂实录,进行课后调查,再次证实董事操作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4)对不同的课型进行研究,概括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教师尽可能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培养敏锐的收集“动手实践”所需的工具。
2)注意培养操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眼到、脑到、口到;小组合作要先独立思考,再分工合作,最后评价,小结。
研究的主要问题、难点:
1)在教学中,仍存在着重“知识”轻“感情、能力”,重“结论”轻“体验过程”,重“书本”轻“实践活动”,重“技能”轻“综合应用”的现象。
2)教师中仍然存在着“动手实践”太麻烦,不好操作和控制课堂的现象。
3)仍存在教具和学具不足的现象或者有些教师不善于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课操作的材料。
主要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应用调查研究法来研究“动手实践”教学方法的开展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量来反映。
(二)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如何开展“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对新课堂的兴趣、态度及参与度。
(三)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更新“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一 )课题的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
1、制定研究方案,课题论证,课题组成员搜集资料文献,不断学习积累。2、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成员。3、制定实施细则,课题申报方案。4、选定实验班,是实验班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了解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频率和主要的活动形式。
(二)课题的实施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6月)
1)立足教材内容,收集素材,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方案,认真开展数学课堂,并及时记录和反思形成文字材料,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
2)开展观摩研究,并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点评、研讨分析、形成典型案例,积累实验的素材、实验。
3)回顾反思,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三)课题的深入、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9月)
1)在组织典型案例分析、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梳理、提炼、总结出教学经验,完成实验报告。
2)组织课题阶段成果汇报展示活动,完成关于动手实践活动的论文。
3)进行自我评价,写好结题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有:《小学数学新课标》《小学数学研究》
二、预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