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7月28日,被《纽约时报》称为摄影史上最伟大的图片编辑约翰·莫里斯(John G. Morris)去世,享年 100 岁。这位美国著名的图片编辑见证了20世纪世界纪实报道摄影诸多重要时刻,同时也将我们的视线拉回了那个属于新闻摄影的“黄金年代”。
20世纪30年代,图片新闻报道开始频繁见诸报端,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知道事实,而是希望能够看到事实。英语国家的报刊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法国报纸也开始争相效仿。而在德国,刊登图片的报纸同样也迎来了繁荣发展时期。但是随着电视进入竞争行列后,报纸的地位慢慢地被侵占。为了改善战前摄影记者的工匠生活状态和不具名的状况,同时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真正认可,他们开始成立了对图片公开售卖时的一系列监管:忠于原图、照片署名、支付版权费用为形式的图片社。
20世纪有四个最重要的图片社——玛格南(Magnum)、伽马(Gamma)、西帕(Sipa)、西格玛(Sygma),他们引领着全世界的图片报道行业,甚至影响着20 世纪的人类历史进程。有人将“二战”后到1990 年底比作新闻摄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而西格玛图片社正是在整个新闻摄影市场达到巅峰时成为全球主力引擎之一。
西格玛图片社成立于1973年,曾与7000名摄影师有过合作,图片库中拥有逾4000万张照片。图片社成立初期大家从零开始。虽在狭小的办公地点,但是第一代“西格玛人”有着狮子般的胃口,而且只信奉一条法则:每天创造奇迹。西格玛创始人休伯特·亨罗特在采访中说:首发以及独家新闻是图片社的绝对优势,所以在突发大事件时,通常需要同时派出两位摄影师:一位拍摄一小时后,立即跳上飞机把照片带回巴黎,第二天抢先发出去;另一位摄影师跟进之后几天的事件进展。
在那个时代,图片社间的竞争达到了高潮。西格玛的每位成员都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例如詹姆斯·安丹森前往中国拍摄了那张前卫经典照片:一个中国小男孩在长城上啜着可口可乐——照片冲击力如此之强,以致于之后的35年间一直在世界各地传播;菲利普·卡隆在 1989年11月9日,将柏林墙倒塌的图像迅速传遍世界;瑞吉斯·柏旭:1979年拍摄到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东德领导人行亲吻礼;以及山姆·爱默生拍摄的迈克尔·杰克逊和马丁·斯科塞斯等;其中不乏摄影师们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拍摄的作品:1989年的巴拿马战役,乔治·布什(George Bush)决定突袭诺列加(Noriega)将军。一场扫射中,摄影师帕特里克被一枚子弹击中背部。由于战斗异常激烈,没人能来救他。他大量失血,在死亡线上挣扎了4个小时幸存。
随着图片社的独家和突发新闻报道源源不断,西格玛逐渐成长为整个行1业的“领导者”。
1991年1月17日,海灣战争爆发期间,雅克·郎之万(JacquesLangevin)在随身携带的冲印手提箱中洗好照片,再通过内嵌的抛物面天线实现了照片的卫星传播。这批彩色照片几乎瞬间到达巴黎,随后立即被转发给纽约工作室和巴黎的买家,不仅领先其他竞争者几个小时,同时也逃过了美国军方的审查。
休伯特·亨罗特这样说道:“那一天,在科威特的沙漠中,我们改变了整个时代。”
1979 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
摄影詹姆斯·安丹森
那个年代,中国几乎不向记者发放签证。詹姆斯·安丹森在朋友的帮助下,拿到了签证,并带了几瓶可口可乐。在长城上,他把可乐递给一个男孩,拍下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是詹姆斯的首张独家新闻照。在照片发布15年之后,第一批美国商品才运抵中国。
1986寻常人家
摄影蒂姆·格雷厄姆
那天,戴安娜和孩子们并不赶时间,但是查尔斯王子在拍摄后有场会面,家门口已经停了辆车在等他。孩子们一直闹腾着要在花丛里奔跑。蒂姆·格雷厄姆只拍了三四分钟,小哈里沾满泥土的球鞋就已经把爸爸的裤子弄得一塌糊涂。
1979 吻
摄影瑞吉斯·柏旭
1979年,民主德国建国三十周年庆典。瑞吉斯·柏旭到了现场,发现自己只能站在一堵摄影师人墙后面。当大部分人开始用广角拍摄时,他却选择了长焦,等到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东德领导人行亲吻礼时,他成为唯一一个将长焦镜头对准两人面孔的摄影师。这张照片最后“红”遍世界。
1988 挥舞旗帜的年轻人
摄影阿伦·坦嫩鲍姆
1988年,记者们蜂拥而至报道第一次巴勒斯坦抵抗运动。那时,还没什么人见过巴勒斯坦国旗。突然,一个年轻人挥舞着旗帜跃上燃烧的路障,阿伦·坦嫩鲍姆按下快门。这张照片象征着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抵抗运动正式开始。
1987《飙》
摄影山姆·爱默生
迈克尔·杰克逊和马丁·斯科塞斯,两位都是无以伦比的巨星。当时,杰克逊正在录制他最著名的单曲之一《飙》(Bad)的录影带。曾在1983年到1994年担任迈克尔·杰克逊私人摄影师的山姆·爱默生被其称为“能抓住神奇瞬间的人”。
1990 在东德的废墟上
摄影菲利普·卡隆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的图像迅速传遍世界。摄影菲利普·卡隆决定沿着柏林墙走一走,正因如此,他发现了这个距离德意志帝国国会不远的地方。从柏林墙上拆下的钢板,以德国人所独具的条理性整齐地摆放在一旁。
《四十年新闻摄影:西格玛时代》
本书讲述的是创建于1973年的法国著名图片社西格玛(Sygma)的故事。作者米歇尔·赛邦汇集了80幅著名新闻摄影作品,并请它们的拍摄者、西格玛的中流砥柱们以及新闻摄影“黄金时代”的见证者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在本书另外一位作者、独立记者玛丽·库赞的指导下,记者培训中心(CFJ)的26位年轻学员参与了本书的编写,以此向西格玛的先锋精神致以深深的敬意。
20世纪30年代,图片新闻报道开始频繁见诸报端,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知道事实,而是希望能够看到事实。英语国家的报刊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法国报纸也开始争相效仿。而在德国,刊登图片的报纸同样也迎来了繁荣发展时期。但是随着电视进入竞争行列后,报纸的地位慢慢地被侵占。为了改善战前摄影记者的工匠生活状态和不具名的状况,同时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真正认可,他们开始成立了对图片公开售卖时的一系列监管:忠于原图、照片署名、支付版权费用为形式的图片社。
20世纪有四个最重要的图片社——玛格南(Magnum)、伽马(Gamma)、西帕(Sipa)、西格玛(Sygma),他们引领着全世界的图片报道行业,甚至影响着20 世纪的人类历史进程。有人将“二战”后到1990 年底比作新闻摄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而西格玛图片社正是在整个新闻摄影市场达到巅峰时成为全球主力引擎之一。
西格玛图片社成立于1973年,曾与7000名摄影师有过合作,图片库中拥有逾4000万张照片。图片社成立初期大家从零开始。虽在狭小的办公地点,但是第一代“西格玛人”有着狮子般的胃口,而且只信奉一条法则:每天创造奇迹。西格玛创始人休伯特·亨罗特在采访中说:首发以及独家新闻是图片社的绝对优势,所以在突发大事件时,通常需要同时派出两位摄影师:一位拍摄一小时后,立即跳上飞机把照片带回巴黎,第二天抢先发出去;另一位摄影师跟进之后几天的事件进展。
在那个时代,图片社间的竞争达到了高潮。西格玛的每位成员都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例如詹姆斯·安丹森前往中国拍摄了那张前卫经典照片:一个中国小男孩在长城上啜着可口可乐——照片冲击力如此之强,以致于之后的35年间一直在世界各地传播;菲利普·卡隆在 1989年11月9日,将柏林墙倒塌的图像迅速传遍世界;瑞吉斯·柏旭:1979年拍摄到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东德领导人行亲吻礼;以及山姆·爱默生拍摄的迈克尔·杰克逊和马丁·斯科塞斯等;其中不乏摄影师们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拍摄的作品:1989年的巴拿马战役,乔治·布什(George Bush)决定突袭诺列加(Noriega)将军。一场扫射中,摄影师帕特里克被一枚子弹击中背部。由于战斗异常激烈,没人能来救他。他大量失血,在死亡线上挣扎了4个小时幸存。
随着图片社的独家和突发新闻报道源源不断,西格玛逐渐成长为整个行1业的“领导者”。
1991年1月17日,海灣战争爆发期间,雅克·郎之万(JacquesLangevin)在随身携带的冲印手提箱中洗好照片,再通过内嵌的抛物面天线实现了照片的卫星传播。这批彩色照片几乎瞬间到达巴黎,随后立即被转发给纽约工作室和巴黎的买家,不仅领先其他竞争者几个小时,同时也逃过了美国军方的审查。
休伯特·亨罗特这样说道:“那一天,在科威特的沙漠中,我们改变了整个时代。”
1979 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
摄影詹姆斯·安丹森
那个年代,中国几乎不向记者发放签证。詹姆斯·安丹森在朋友的帮助下,拿到了签证,并带了几瓶可口可乐。在长城上,他把可乐递给一个男孩,拍下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是詹姆斯的首张独家新闻照。在照片发布15年之后,第一批美国商品才运抵中国。
1986寻常人家
摄影蒂姆·格雷厄姆
那天,戴安娜和孩子们并不赶时间,但是查尔斯王子在拍摄后有场会面,家门口已经停了辆车在等他。孩子们一直闹腾着要在花丛里奔跑。蒂姆·格雷厄姆只拍了三四分钟,小哈里沾满泥土的球鞋就已经把爸爸的裤子弄得一塌糊涂。
1979 吻
摄影瑞吉斯·柏旭
1979年,民主德国建国三十周年庆典。瑞吉斯·柏旭到了现场,发现自己只能站在一堵摄影师人墙后面。当大部分人开始用广角拍摄时,他却选择了长焦,等到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东德领导人行亲吻礼时,他成为唯一一个将长焦镜头对准两人面孔的摄影师。这张照片最后“红”遍世界。
1988 挥舞旗帜的年轻人
摄影阿伦·坦嫩鲍姆
1988年,记者们蜂拥而至报道第一次巴勒斯坦抵抗运动。那时,还没什么人见过巴勒斯坦国旗。突然,一个年轻人挥舞着旗帜跃上燃烧的路障,阿伦·坦嫩鲍姆按下快门。这张照片象征着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抵抗运动正式开始。
1987《飙》
摄影山姆·爱默生
迈克尔·杰克逊和马丁·斯科塞斯,两位都是无以伦比的巨星。当时,杰克逊正在录制他最著名的单曲之一《飙》(Bad)的录影带。曾在1983年到1994年担任迈克尔·杰克逊私人摄影师的山姆·爱默生被其称为“能抓住神奇瞬间的人”。
1990 在东德的废墟上
摄影菲利普·卡隆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的图像迅速传遍世界。摄影菲利普·卡隆决定沿着柏林墙走一走,正因如此,他发现了这个距离德意志帝国国会不远的地方。从柏林墙上拆下的钢板,以德国人所独具的条理性整齐地摆放在一旁。
《四十年新闻摄影:西格玛时代》
本书讲述的是创建于1973年的法国著名图片社西格玛(Sygma)的故事。作者米歇尔·赛邦汇集了80幅著名新闻摄影作品,并请它们的拍摄者、西格玛的中流砥柱们以及新闻摄影“黄金时代”的见证者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在本书另外一位作者、独立记者玛丽·库赞的指导下,记者培训中心(CFJ)的26位年轻学员参与了本书的编写,以此向西格玛的先锋精神致以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