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生长点出发,联系生活学习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10-01
让数学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认识生活,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生活化”意识
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生活化”意识,注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把教学融入生活。如:在高年级学生在认识了比以后,我们就可以安排一节活动课,帮学生分组,并提供给他们各种测量工具,在活动课上让学生在阳光下测量竹竿和影子的长度,发现规律,从而会根据影长来计算旗杆、大树的高度。在活动课中,每个学生都是解决问题的主人,此时他们情绪高涨,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在无意识、快乐中学到知识。这样他们在活动中既获得知识,又能用这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真正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谛。
二、教材处理生活化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新教材选取的教学题材往往是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例如选择学生熟悉的操场、教室等地点;踢球、游泳、等活动;购物、乘车等情景,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的意义,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学生生活的环境毕竟是有差异的,教材的编写的情境难以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要尊重这种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在了解自己的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的情况下,把教学题材做一些改进。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这一课时,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平方米这个单位的概念的建立还是较容易的,但是在建立公顷这一概念时,只凭借1公顷=10000平方米这一信息,学生体验1公顷究竟有多大就十分困难了。因此,这时实际的体验一公顷的大小就是最好的手段。恰巧学校的操场大约为1公顷,教师可以安排时间让学生到操场上去看一看,沿着操场走一走,这样学生的体验就深刻了。因此教师在读教材时要在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选用学生能真实感受到的实体,从而增强亲近感,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能激发学生想要探究的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例如要教学“认识百分数”时,我们可以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投篮比赛的话题,从而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选出投篮最准的同学,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得到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算出同学们“投中次数是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这一数学问题,然后进行通分、比较,自然引出了什么叫做百分数。这样利用投篮比赛的生活情境,引出“百分数”,不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促进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针对一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大多数学生已认识人民币,纯粹的“认一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时教师就可以尝试设计动态的“超市购物活动”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在活动中体验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的情景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意识。如在教学“出勤率等百分率”时,了解出勤率后,班级中正好有个别学生因病请假,所以可以让学生算一算自己班级今天的出勤率。学生进行了一定的百分率的练习后,统计自己做题的情况,算一算自己做题的正确率等等,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更好。
3.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主动建构知识
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思想,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并不是十分陌生的新知识,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补充和总结。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走下位置,在教室内和教室外找一找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找到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分别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去剪一剪、拼一拼、围一围这些图形。在这一系列找、说、做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些图形的感知会更深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10-01
让数学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认识生活,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生活化”意识
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生活化”意识,注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把教学融入生活。如:在高年级学生在认识了比以后,我们就可以安排一节活动课,帮学生分组,并提供给他们各种测量工具,在活动课上让学生在阳光下测量竹竿和影子的长度,发现规律,从而会根据影长来计算旗杆、大树的高度。在活动课中,每个学生都是解决问题的主人,此时他们情绪高涨,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在无意识、快乐中学到知识。这样他们在活动中既获得知识,又能用这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真正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谛。
二、教材处理生活化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新教材选取的教学题材往往是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例如选择学生熟悉的操场、教室等地点;踢球、游泳、等活动;购物、乘车等情景,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的意义,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学生生活的环境毕竟是有差异的,教材的编写的情境难以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要尊重这种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在了解自己的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的情况下,把教学题材做一些改进。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这一课时,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平方米这个单位的概念的建立还是较容易的,但是在建立公顷这一概念时,只凭借1公顷=10000平方米这一信息,学生体验1公顷究竟有多大就十分困难了。因此,这时实际的体验一公顷的大小就是最好的手段。恰巧学校的操场大约为1公顷,教师可以安排时间让学生到操场上去看一看,沿着操场走一走,这样学生的体验就深刻了。因此教师在读教材时要在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选用学生能真实感受到的实体,从而增强亲近感,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能激发学生想要探究的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例如要教学“认识百分数”时,我们可以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投篮比赛的话题,从而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选出投篮最准的同学,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得到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算出同学们“投中次数是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这一数学问题,然后进行通分、比较,自然引出了什么叫做百分数。这样利用投篮比赛的生活情境,引出“百分数”,不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促进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针对一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大多数学生已认识人民币,纯粹的“认一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时教师就可以尝试设计动态的“超市购物活动”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在活动中体验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的情景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意识。如在教学“出勤率等百分率”时,了解出勤率后,班级中正好有个别学生因病请假,所以可以让学生算一算自己班级今天的出勤率。学生进行了一定的百分率的练习后,统计自己做题的情况,算一算自己做题的正确率等等,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更好。
3.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主动建构知识
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思想,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并不是十分陌生的新知识,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补充和总结。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走下位置,在教室内和教室外找一找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找到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分别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去剪一剪、拼一拼、围一围这些图形。在这一系列找、说、做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些图形的感知会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