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的定义是国内外新闻界存在的争议之一,我国一般认同1943年陆定一所下的定义,即: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新闻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它是对事实的追求,也即新闻要保持客观性。马克思阐述其新闻思想时也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论证了新闻客观性存在的必然意义。将新闻的客观性与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客观性概念相比较会发现,新闻的客观性实际上是可以看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客观性概念中衍生出来的子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很多共性。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新闻报道;客观性
一、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客观性概念。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承认社会生产力对历史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发展都是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历史就是由无数人民群众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所造就的。“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它坚持新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辩证方法论,把人的实践活动和生产方式理解社会历史的基础,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观中的三个分离或对立,即历史与现实的人的分离、历史与自然的对立,历史与唯物主义的分离,从而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1]马克思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曾提出:“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我们很容易忽视各种社会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因此,马克思在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时,批判了以往的各种唯心主义学说,在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探讨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包括了对社会客观规律的揭示,同时也包含着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客观现实的批判。而这种批判也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对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的剥削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而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社会形态也确实存在着诸多的不平等和落后性,因此马克思对其的批判是十分合理的。纵观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客观性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阐述,还是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本质揭露,客观性始终是其中最重要的立足点。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概念与新闻客观性的联系。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它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的。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客观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性。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支持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闻事业立足于人民大众的立场,就能真实的反映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举例来说,西方一些新闻媒体受利益集团的控制,其所报道的新闻都或多或少的掩盖了部分乃至全部的真相,这样的新闻也就丧失了一直追求的客观性。因此新闻主义的客观性实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概念在新闻领域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到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它们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新闻事业实际上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种意识形态。虽然新闻事业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很久以后才产生,但新闻业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表现出了高度的契合。如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意志高于一切,因此这个时期的新闻事业便是作为统治者的工具出现的,虽然从微观层面来说它记录的也是一些客观事实,但从宏观来看,这个时期的新闻事业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客观性。当人类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时期,新闻事业就成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自然也就能够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真实客观的展现时代原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这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人们需要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解释其内在联系,以寻求相应的方法论。而新闻事业正是人类探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之一。人们通过新闻报道来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并通过获得的情报总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新闻报道也就能够在人们为寻找规律而保持客观性的过程中,逐渐接近真实与客观。马克思认为, 新闻事业作为社会客观存在, “ 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 , 即“ 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这种规律它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庚而丧失掉” 。他明确指出, 新闻事业是“ 一个复杂的机体” , 它的运动是“ 有机” 的。[ 2]这也表明了新闻事业本身就是不断运动发展着的客观实体。
因此,可以说新闻的客观性是由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客观性概念发展而来的,新闻客观性实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客观性概念的一个子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宏观概括,而新闻报道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它所具有的客观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所赋予的。新闻报道在追求客观性时,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才能向真实客观不断靠近。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对新闻报道的启示。
(1)始终以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出发点。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闻事业,是在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新闻事业,因此,我国的新闻业在追求客观性过程中要时刻从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的立场实际上就是从客观性原则出发,中央电视台河南记者站站长代纪玲认为,应当“用真实引导舆论”,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新闻保真。[ 3] 马克思也在著作中提到, 自由的人民报刊应当是人民物质利益的捍卫者, 是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状况的斗争工具之一; 同时, 人民对报刊的要求也是直接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状况相联系的。[ 4]这都说明新闻报道在实现自身的真实客观时,应坚定人民大众的立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成为某个集团或个人的代言工具,这样才能向着追求客观真理的目标不断前进。
(2)以变化发展的眼光進行新闻报道。
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报道时要以动态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随时捕捉它们的新的变化,只有这样,新闻才能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客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出报纸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有机体”,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报刊才能实现自我纠正,不断向真理靠近。这也提示我们在进行新闻活动时,要将自己置入一个开放、运动的环境之下,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主客体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保持新闻客观性的目的。
(3)以史为鉴,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需要将现在于过去联系起来,总结吸取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并将它们抽离为抽象普遍的一般规律,以此来更好的指导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而在以史为鉴的过程中,新闻报道也就被自然而然的赋予了客观性。另外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概念也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都是客观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决定它们的是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活动时,要真实客观的反映当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综合考虑社会的经济基础后,在报道社会其他方面的事物时,自然就能做到真实客观了。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概念体现在其学说的方方面面,历史唯物主义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立足点都是客观性,承认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才能够让我们真实地认识世界,并有效地将经验规律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进行活动时也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将客观性作为第一原则,这样才能起到与经济基础良好作用的效果。
注释:
[1]郝立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发展形态》.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p2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90、211页。
[3]刘东建.《报道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中国电视新闻节目马克思主义传播效应研究论坛综述》.现代传播2014 年第2 期.第14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新闻报道;客观性
一、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客观性概念。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承认社会生产力对历史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发展都是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历史就是由无数人民群众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所造就的。“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它坚持新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辩证方法论,把人的实践活动和生产方式理解社会历史的基础,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观中的三个分离或对立,即历史与现实的人的分离、历史与自然的对立,历史与唯物主义的分离,从而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1]马克思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曾提出:“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我们很容易忽视各种社会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因此,马克思在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时,批判了以往的各种唯心主义学说,在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探讨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包括了对社会客观规律的揭示,同时也包含着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客观现实的批判。而这种批判也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对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的剥削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而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社会形态也确实存在着诸多的不平等和落后性,因此马克思对其的批判是十分合理的。纵观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客观性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阐述,还是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本质揭露,客观性始终是其中最重要的立足点。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概念与新闻客观性的联系。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它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的。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客观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性。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支持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闻事业立足于人民大众的立场,就能真实的反映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举例来说,西方一些新闻媒体受利益集团的控制,其所报道的新闻都或多或少的掩盖了部分乃至全部的真相,这样的新闻也就丧失了一直追求的客观性。因此新闻主义的客观性实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概念在新闻领域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到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它们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新闻事业实际上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种意识形态。虽然新闻事业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很久以后才产生,但新闻业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表现出了高度的契合。如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意志高于一切,因此这个时期的新闻事业便是作为统治者的工具出现的,虽然从微观层面来说它记录的也是一些客观事实,但从宏观来看,这个时期的新闻事业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客观性。当人类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时期,新闻事业就成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自然也就能够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真实客观的展现时代原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这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人们需要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解释其内在联系,以寻求相应的方法论。而新闻事业正是人类探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之一。人们通过新闻报道来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并通过获得的情报总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新闻报道也就能够在人们为寻找规律而保持客观性的过程中,逐渐接近真实与客观。马克思认为, 新闻事业作为社会客观存在, “ 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 , 即“ 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这种规律它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庚而丧失掉” 。他明确指出, 新闻事业是“ 一个复杂的机体” , 它的运动是“ 有机” 的。[ 2]这也表明了新闻事业本身就是不断运动发展着的客观实体。
因此,可以说新闻的客观性是由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客观性概念发展而来的,新闻客观性实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客观性概念的一个子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宏观概括,而新闻报道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它所具有的客观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所赋予的。新闻报道在追求客观性时,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才能向真实客观不断靠近。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对新闻报道的启示。
(1)始终以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出发点。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闻事业,是在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新闻事业,因此,我国的新闻业在追求客观性过程中要时刻从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的立场实际上就是从客观性原则出发,中央电视台河南记者站站长代纪玲认为,应当“用真实引导舆论”,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新闻保真。[ 3] 马克思也在著作中提到, 自由的人民报刊应当是人民物质利益的捍卫者, 是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状况的斗争工具之一; 同时, 人民对报刊的要求也是直接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状况相联系的。[ 4]这都说明新闻报道在实现自身的真实客观时,应坚定人民大众的立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成为某个集团或个人的代言工具,这样才能向着追求客观真理的目标不断前进。
(2)以变化发展的眼光進行新闻报道。
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报道时要以动态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随时捕捉它们的新的变化,只有这样,新闻才能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客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出报纸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有机体”,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报刊才能实现自我纠正,不断向真理靠近。这也提示我们在进行新闻活动时,要将自己置入一个开放、运动的环境之下,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主客体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保持新闻客观性的目的。
(3)以史为鉴,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需要将现在于过去联系起来,总结吸取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并将它们抽离为抽象普遍的一般规律,以此来更好的指导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而在以史为鉴的过程中,新闻报道也就被自然而然的赋予了客观性。另外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概念也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都是客观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决定它们的是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活动时,要真实客观的反映当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综合考虑社会的经济基础后,在报道社会其他方面的事物时,自然就能做到真实客观了。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概念体现在其学说的方方面面,历史唯物主义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立足点都是客观性,承认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才能够让我们真实地认识世界,并有效地将经验规律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进行活动时也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将客观性作为第一原则,这样才能起到与经济基础良好作用的效果。
注释:
[1]郝立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发展形态》.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p2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90、211页。
[3]刘东建.《报道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中国电视新闻节目马克思主义传播效应研究论坛综述》.现代传播2014 年第2 期.第14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