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试析我国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058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的定义是国内外新闻界存在的争议之一,我国一般认同1943年陆定一所下的定义,即: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新闻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它是对事实的追求,也即新闻要保持客观性。马克思阐述其新闻思想时也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论证了新闻客观性存在的必然意义。将新闻的客观性与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客观性概念相比较会发现,新闻的客观性实际上是可以看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客观性概念中衍生出来的子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很多共性。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新闻报道;客观性
  一、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客观性概念。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承认社会生产力对历史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发展都是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历史就是由无数人民群众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所造就的。“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它坚持新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辩证方法论,把人的实践活动和生产方式理解社会历史的基础,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观中的三个分离或对立,即历史与现实的人的分离、历史与自然的对立,历史与唯物主义的分离,从而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1]马克思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曾提出:“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我们很容易忽视各种社会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因此,马克思在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时,批判了以往的各种唯心主义学说,在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探讨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包括了对社会客观规律的揭示,同时也包含着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客观现实的批判。而这种批判也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对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的剥削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而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社会形态也确实存在着诸多的不平等和落后性,因此马克思对其的批判是十分合理的。纵观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客观性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阐述,还是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本质揭露,客观性始终是其中最重要的立足点。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概念与新闻客观性的联系。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它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的。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客观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性。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支持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闻事业立足于人民大众的立场,就能真实的反映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举例来说,西方一些新闻媒体受利益集团的控制,其所报道的新闻都或多或少的掩盖了部分乃至全部的真相,这样的新闻也就丧失了一直追求的客观性。因此新闻主义的客观性实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概念在新闻领域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到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它们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新闻事业实际上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种意识形态。虽然新闻事业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很久以后才产生,但新闻业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表现出了高度的契合。如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意志高于一切,因此这个时期的新闻事业便是作为统治者的工具出现的,虽然从微观层面来说它记录的也是一些客观事实,但从宏观来看,这个时期的新闻事业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客观性。当人类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时期,新闻事业就成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自然也就能够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真实客观的展现时代原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这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人们需要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解释其内在联系,以寻求相应的方法论。而新闻事业正是人类探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之一。人们通过新闻报道来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并通过获得的情报总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新闻报道也就能够在人们为寻找规律而保持客观性的过程中,逐渐接近真实与客观。马克思认为, 新闻事业作为社会客观存在, “ 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 , 即“ 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这种规律它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庚而丧失掉” 。他明确指出, 新闻事业是“ 一个复杂的机体” , 它的运动是“ 有机” 的。[ 2]这也表明了新闻事业本身就是不断运动发展着的客观实体。
  因此,可以说新闻的客观性是由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客观性概念发展而来的,新闻客观性实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客观性概念的一个子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宏观概括,而新闻报道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它所具有的客观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所赋予的。新闻报道在追求客观性时,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才能向真实客观不断靠近。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对新闻报道的启示。
  (1)始终以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出发点。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闻事业,是在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新闻事业,因此,我国的新闻业在追求客观性过程中要时刻从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的立场实际上就是从客观性原则出发,中央电视台河南记者站站长代纪玲认为,应当“用真实引导舆论”,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新闻保真。[ 3] 马克思也在著作中提到, 自由的人民报刊应当是人民物质利益的捍卫者, 是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状况的斗争工具之一; 同时, 人民对报刊的要求也是直接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状况相联系的。[ 4]这都说明新闻报道在实现自身的真实客观时,应坚定人民大众的立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成为某个集团或个人的代言工具,这样才能向着追求客观真理的目标不断前进。
  (2)以变化发展的眼光進行新闻报道。
  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报道时要以动态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随时捕捉它们的新的变化,只有这样,新闻才能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客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出报纸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有机体”,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报刊才能实现自我纠正,不断向真理靠近。这也提示我们在进行新闻活动时,要将自己置入一个开放、运动的环境之下,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主客体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保持新闻客观性的目的。
  (3)以史为鉴,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需要将现在于过去联系起来,总结吸取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并将它们抽离为抽象普遍的一般规律,以此来更好的指导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而在以史为鉴的过程中,新闻报道也就被自然而然的赋予了客观性。另外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概念也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都是客观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决定它们的是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活动时,要真实客观的反映当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综合考虑社会的经济基础后,在报道社会其他方面的事物时,自然就能做到真实客观了。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概念体现在其学说的方方面面,历史唯物主义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立足点都是客观性,承认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才能够让我们真实地认识世界,并有效地将经验规律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进行活动时也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将客观性作为第一原则,这样才能起到与经济基础良好作用的效果。
  注释:
  [1]郝立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发展形态》.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p2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90、211页。
  [3]刘东建.《报道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中国电视新闻节目马克思主义传播效应研究论坛综述》.现代传播2014 年第2 期.第14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其他文献
【摘要】:达到一定年龄而精神健全的人,由于其知识和智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因而其刑事责任能力即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就开始具备,并以达到成年年龄作为其责任能力完备的标志。但是,人即使达到负刑事责任的年龄,如果存在精神障碍尤其是存在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就可能影响其责任能力,而使责任能力减弱甚至不具备,从何使其实施危害行为时的刑事责任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刑法典第18条专门规定了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
期刊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于2011年5月1日起开始正式施行,其对刑法相关条款进行了修改,并将社区矫正制度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这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建设和谐法治社会所迈出的意义重大的一步,它调整了“死刑偏重,生刑偏轻”的刑罚结构,体现出我国“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本文主要介绍了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完善。   【关键词】:社区矫正;问题;完善  一 社区矫正制度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四川古镇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发现四川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以洛带古鎮为例,通过对洛带古镇自身优劣势分析,提出其未来发展措施,同时以洛带古镇为突破口,从个性上升为共性,为四川古镇旅游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四川古镇旅游;洛带古镇;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一、四川古镇旅游概况  作为我国西部旅游大省,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留了相当多的古城镇。随着古镇旅游
期刊
【摘要】:四川彭州乌木案所引起的乌木归属纠纷引起了在司法界和学术界的一场探讨。“天价乌木”究竟是天然孳息,还是埋藏物,还是无主物,亦或是其他,目前观点不一。本文结合案件从实践可行和最大可能促使双方达成合意的角度提出解决本案的一些策略。并建议在未来的无主埋藏物取得制度的修改中,应确立起土地所有者的物权取得制度。  【关键词】: 乌木案;埋藏物;无主物;归属  一、基本案件情况  2012年春节,四川
期刊
【摘要】:自愿性失业概念的提出不仅具有经济、社会的视角,而且具有教育学的专业视角。多数研究者认为就业期望过高、劳动力市场分割、相关政策或制度不完善、社会结构与文化等是造成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对策大体从社会结构、政府政策、企事业用人单位和个体四个主体进行汇总归纳,部分对策存在执行主体不明或可执行性不强的问题。近十年来,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研究的文献总量逐渐增多,研究人員构成扩大;研究视角日益深细
期刊
【摘要】:电视节目本土化就国家和全民族而言,它是国家和民族特质文化的体现,它具有国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并按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特点、电视的收视习惯等诸多因素和条件,进行组织、制作、生产与传播具有国家、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思想内涵的电视节目,但同时,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区域性的和极富民族特色的个体文化,通过个体文化展示国家和民族的本土文化。  
期刊
【摘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建设呈现新常态;“新常态”使我国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新常态。文章探析文史期刊如何适应新常态以及在“一带一路”、“全民阅读”活动、“纸质阅读”回归的新机遇,提出抢占文化新常态新高地的相关对策与规避要求,促进期刊调整常态思维,拓展生存空间和助推发展。  【关键词】:  当前,中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适应经
期刊
摘要:在法学教育中,一个还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就是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有助于伦理教育,有助于促进司法权威,塑造法律职业群体的精神气质。因此,我国应在具体的法学教育中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强化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对促进法律职业伦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意义;建议  一、法律职业伦理的内涵  法律职业伦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职业伦理既包
期刊
【摘要】:我国电视行业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影响力,它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品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随着我国电视行业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之中出现了低俗化、庸俗化的电视节目,从而影响了受众的观赏体验。本文就是以电视节目为例,分析影响节目品位的因素。  【关键词】;电视节目;节目品味  一.电视节目品位的定义  1,节目。特指文艺演出或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送的项目。能否称得上
期刊
【摘要】:法治国家是指主要依靠正义之法来治理国政与管理社会从而使权力和权利得以合理配置的国家类型,是相对于“警察国家”或“警察国”的一种关于国家类型和治国方式的统称。各国所提倡的法治国的运行模式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对法治原则认识与表达的差别、权力分立原则与制度的差异以及控制行政权力的方法的区别。通过对法治国的内涵以及各国的法治国的差异和共性的分析来构建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词】:法治国;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