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园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WICHS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纪之交,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面临两难选择。守望地球家园、善待敬畏生命,理应成为人类的共同意识和行动,也是人类迈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关键词:生命;守望;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2)04-0103-03
  20世纪的钟声刚刚落定,21世纪的钟声便已响起,21世纪有不同的声音。有的声音催人奋起、扬鞭跃进;有的声音启人疑思、让人暇想。从生态环境视角进行审视,把新世纪作为一个话题,呼唤着更多的人关注我们脚下的这一块土地、这一片森林、这一个我们共有的蓝天和白云,这正是徐刚先生写作《21世纪不是梦》的良苦用心之所在。可以说,徐刚是当代为数不多的深具忧患意识的智者之一。在这册不到5个印张的小书里,作者向世人传递了一份凝练而又厚重的生态环境变迁的真实信息。下面仅就本人在阅读该书时的所感所想谈点浅见。
  
  一、别梦依稀
  
  当夜幕低垂、黑色的帐幕拉上的时候,地球摇篮中的无数蠕动的生灵怎样营造梦境,由孩提时代一路从黄浦江边走来的徐刚又如何用自己的一颗诗心编织梦境并向我们诉说呢?
  在诗人梦一般的记忆中,土地就是梦的摇篮。故土犹如一根情感之线牢牢地萦饶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对徐刚而言,土地如同苍天一样神圣而庄严,土地在默默地演示着宇宙中神奇的奥秘。这不仅因为土地是过去的一切,而且也是将来的全部。确实,人类的脚印在土地上,人类的历程也在土地上。早在300多年前,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鼻祖威廉。配第就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扪心自问,所有的物华天宝不都是土地孕育出来的吗?人类的衣食不都是源于土地吗?由此,诗人赞美土地的生生不息,讴歌种子破土而出开花结果的神奇时,那就是一种至高至大的赞美和讴歌。不言而喻,土地是我们的一切,土地富足了,才有人类的富足;土地和谐了,才有人类的和谐。土地是美丽希望之终极所在。同样,作者在缅怀森林时告诉我们说:森林的历程就是生命的历程,因为人随森林而来。忆往昔,当人类在地球上首次出现生息、繁衍时,那绿色的森林世界是怎样的茫茫无涯、浩浩无边呀!生态学家指出,森林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庞大的绿色自然体。在陆地上,森林拥有最巨大、最复杂和最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世界通过自身的生产和消费使生命群体与环境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而,人类以及土地,因为有了森林的庇护而得以安宁。倘若我们走进森林,我们便能感觉到它的温馨与湿润,灵魂也会变得清爽和超迈。真的,正像诗人所说的:森林是和善的美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以独特的方式年复一年地覆盖、延续和守卫着我们的耕地,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它消除噪音、净化大气。它那宽广无私的厚爱,缠绵在诗人心头,徘徊在我的梦中。由此,我不得不赞美绿色,绿色森林贯穿于生命始终,生命须臾离不开绿色。毋庸讳言,当我们赞颂土地是人类主要的根基,森林是庇护生命万物的绿色荫盖之时,那流水便是这一切的命脉之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水流淌在植物的每根茎叶中,流淌在人类生命每根血管里,水使这个经纬万端的大千世界勃勃有生机。生态学家如是说,水是生态圈的基本物质和材料,是物质能量转换的载体。这源源流动的生命之水伴随着演进的历史。试问历史上所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一个不是在川流不息的大河边发生发展起来的?文明的兴盛与失落又有哪一个与水毫无关联呢?科学家则用精确的语言说,人体中有75%是水,而血液里几乎100%是水,一个正常人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命需要或循环代谢,每天少不了2000毫升的水饮用。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了水,小到一株草叶、一个凡人,大到一个文明国度乃至世界,一切皆归于死寂。在丰腴的土地上,在繁茂的森林中,在流淌的河水里,谁能说得清,道得明,有多少飞禽走兽在繁衍生息。回首前尘往事,我们不得不承认,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物种曾经是与我们人类共生共荣的时代的关键一环。有关专家真诚地说,限于人类的认识水平,在全球所有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及微生物,大概有500-5000万种,而科学仅仅描述了其中的160万种。不难想象,在生态圈中物种世界是何等的神奇和丰富,这丰富既是色彩更是声音。上自天空,下至地下,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物种及其多样性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维护正常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退一步说,即使以人类较为功利的角度审视,人类的食物几乎完全取自物种资源,在生命之链上,我们的衣食住行取之于兹,用之于兹。进一步讲,物种多样性则更与人类的医疗保健的现状及前景,甚至人类精神文明的升华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
  
  二、梦醒今宵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光之箭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却也因为人类的行为而隐伏着空前的灾难。当人类已穿越20世纪的最后一个时间隧道时,绝大多数人在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物质文明辉煌时还不是切肤之痛地感觉并体会到生存环境危机的日益逼近。此时此景,我们不得不如同徐先生一样,为不断饱受生态环境困扰的这颗星球而忧心如焚,寝食难安。
  1、大地不再稳固。谁也不会否认,我们人类站立并行走在土地上。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数量空前增长。这种增长反过来使土地的承载不堪重负。人类在创造和欲望的诱惑下,日益变得自信而又轻薄,随心所欲地索取和盘剥土地。徐先生对土地的审视是如此地让人心酸、催人泪下。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估计,有史以来全球已经丧失了20亿公顷的土地,目前世界耕地面积只有13.7亿公顷,约占世界土地面积的10%左右。尤其是随着当前城市和工业交通的进一步开发,全世界每年要损失500-700万公顷的耕地。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不再新增土地资源。届时全球人口总量将达到120亿,我们所凭何物来立足、来生存?与我们休戚相关的是中国的耕地资源又如何?据国情专家的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9.5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如果按照建国以来每年净减700万亩耕地的态式演进而不得以改观,到2050年后,国人人均耕地不足0.7亩,而随着人口增长的不可逆转,到那时,谁来养活中国?
  2、森林饱受劫难。在徐刚笔下,森林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没有人的掠夺、破坏和干扰,这就是一个宁静和清新的世界。不稍说,人类文明史中不光彩的一页就是森林的砍伐史。直到20世纪中叶,甚至于今天,把森林只当做砍伐并牟取利益的对象仍有不小的市场,如此一来,全世界的毁林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着。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20世纪50年代,世界森林面积已由古昔的76亿公顷减少到40亿公顷,2000年,全球森林面积再降到20多亿公顷,当前地球每分钟就有20万平方米的森林永远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就中国的情况而言,绿色忧患也是前所未有的。80-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森林资源更加告急。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4%,人均土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林业专家说,森林覆盖率只有在30%以上,才能有效保持水土和护卫耕地。由此观之,用这么一点点林业资源去支撑我国未来时期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日用,其难度可想而知。
  3、淡水资源枯竭。尽管专家说,20世纪的淡水总量与上一个世纪持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即随着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加重,水资源面临日益严峻的境地。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人类已经污染了所有汪洋大海的近海领域,并且为没有足够的淡水饮用而惶惶不安。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严重缺水的已达30多个。联合国的统计数字表明,到2025年,当世界人口膨胀到90亿时,不会"膨胀"的淡水资源将更加匮乏,那时,全球将有2/3的人陷入严重缺水的局面之中。同样,我国淡水资源的总体格局也令人堪忧。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联合国近日更把中国宣布为11个贫水国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每年因用水不足造成工业产值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并且,日益短缺的水资源因污染加剧而雪上加霜。我国七大水系有一半以上河段污染严重,近90%的城市河段普遍超标,全国有7亿人饮用大肠干菌超标的水,近2亿人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难怪徐先生会痛心疾首地说:如果水污染,那是文明的污染;如果水消失,那将是文明的消失。
  4、物种灭绝加剧。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对自然干预的不断增强,以及短视的急功近利的追求,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致使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上升。目前,据《世界资源报告》提供的资料,20世纪末,已被人类所知道的160万种动植物已有20%灭绝,平均每天有一至二种植物消失,每15分钟有一种生物消失,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在未来50年,如果这种惨遭破坏的速度保持不变的话,这些物种将有一半以上丧失。对中国而言,由于多年的乱砍滥伐,草原放牧超载以及病虫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物种所受到的威胁和灭绝的程度更加严重。在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公约所列的640种物种中,中国就占150多种。由此不难发现,当人类熙熙攘攘地走向21世纪时,人类自身确实凭添了几分热闹,但野生种群的遽减,使万物之灵的人类又蒙上了几分孤寂和不安。
  综上所述,土地告急、森林锐减、淡水枯竭、物种灭绝等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全球人口不断暴涨,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地球家园从来没有受到过今天这样巨大的挑战,如果世人仍不醒悟,继续昏昏噩噩地营造如何算计和盘剥地球母亲之梦,人类离自己毁灭自己的那一天便为时不远了。此时此刻,我也必须向自己、向世人大声诉说"人呀,你要改悔!"
  
  三、乡关何处
  
  面向新世纪,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检讨;面对新世纪,我们深感整治生态环境、守望地球家园不仅时间紧迫,而且任重道远。有人说过:希望就在脚下。全人类共同的困境,只有借助于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共同构建未来的希望。
  1、土地,发展的基础。土地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土地是山川形成之根,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源。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保护土地,严格控制耕地的减少必须从现在做起,长抓不懈。我以为,在人地关系上,我们必须首先要形成一种土地伦理观,就象利奥波德所讲的那样,人只是土地共同体的平等一员,而非它的发号施令者。我们应该对育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形成一种尊重和爱意,当我们把对土地的一份亲情和厚爱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上时,我们对大地的看顾和守护才能转化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另外,从操做层面上看,为了有效控制耕地过多、过快流失趋势的蔓延,各级职能部门要把保护耕地摆在异常重要的地位并引起高度的关注。在实践经验中,必须通过进一步强化土地立法、建立健全保护耕地法律、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和提高管理水平来体现。我想,只有充分保护好现有的土地和耕地,我们才能谈得上有效利用,也才能谈得上持久发展。
  2、森林,发展的福荫。无疑,森林这一主题也涉及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森林本身所包含的既复杂的又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满足人类需要和环境价值的基础,是维持人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土地伦理观理所当然地应该拓展到森林体系中来,从而使人充分认识到:对森林的掠夺不仅错误而且愚昧。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在公众中进行爱林护林教育,宣传并普及林业生态知识,让众多的人理解森林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同时,有关的职能部门在其政策和方案中应充分考虑到森林的保存、管理和可持续开发之间的关系,森林政策尤其应当对森林做出可持续管理和开发的工作予以支持和奖励,并通过具体的财政资源和技术手段给予保证。明乎此,森林资源在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能兼顾后代人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精神方面的需要才能落到实处。
  3、流水,发展的源泉。水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延续的保证,珍惜和爱护每一滴水也理当溶入我们的情感和伦理之中。持久性要求保持清洁水的正常提供,为了保证水的有效供应,以维持人类必需的活动,就必须对淡水资源进行保护、规划和管理。在具体行动方案上,相关部门应该对淡水资源的供应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为了解决人水矛盾的日益紧张,使防止、减少并控制水污染工作取得成效,必须严格制订排污标准,并认真落实"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鼓励采用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产品和技术,大力发展节水设施和工艺,使水资源得到持续利用。
  4、物种,发展的伙伴。鉴于人类活动导致物种及其多样性的急剧减少,要充分意识到物种的内在价值及其在生态圈中保持生命系统运转的重要地位。为了使物种保护真正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一项事业,就必须运用传媒工具将保护物种及其多样性的工作传播到公众之中去。另外,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有必要制订保护以及持久使用物种资源的计划和方案,通过提供新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维持并确保该项计划和方案的贯彻落实。有关职能机构要制订必要的立法和规范性章程,并在执行中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
  在走向21世纪的路途中,我以为,人们只有用爱心和行动来守望和看顾地球家园,让天空更蔚蓝,让土地更敦实,让森林更茂盛,让流水更纯净,让物种更兴旺,人才会在他的睡意中安然入梦。
  〔参考文献〕
  〔1〕徐刚.21世纪不是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1.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1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1.
  〔4〕任秀芹.绿色伦理的放号者:诗人徐刚《伐木者,醒来》的生态解读[J].学术探索,2000(5).
  〔5〕任秀芹、赵林.失落的文明在生态环境上引起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1).
  〔责任编辑:阮凤平〕
  收稿日期:2002-05-14
  作者简介:任秀芹(1963- ),女,山东省高密人,云南财贸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工商领域行业协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加入WTO 都对工商领域行业协会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通过回顾近二十年来云南省工商领域协会 发展的历程,总结成绩和经验,面对机遇和挑战,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外先 进经验,研究探讨我省工商协会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新世纪促进云南省工商领域协 会进一
期刊
摘要:蕴含着商品属性的大众文化消费赋予接受美学极富时代意味的特征,视听的文化消费方式、文化的商品属性、文化消费者对文本选择的自由性使高雅的文学融入世俗;接受美学对读者的关注、对"期待视野"及其与作品距离的倡导则实现着对大众文化消费品味的改造,进而引导着文学活动。文学,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消费品在融合世俗与追求超俗的进程中表现出固守与突破的挣扎,同时也展求着超越与创新的魅力。  关键词:文学;接受美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把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到崭新高度,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加强新时代学校党的建设,要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内涵,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党组织,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落脚点。  关键词:十九大;新时代;学校党建  党的
期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新的重大判断。以国际经济比较为视域,以GDP变化为视角,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时间节点,对中国经济建设所处的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更容易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
期刊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必修课,对学生的顺利就业、适应未来职场、职业发展、实现理想目标等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对高校及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整合课程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变化发展需求;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导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递;合理的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模式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
期刊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分散、独立的学科专业布局只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表征性嵌入,无法达到深度融合的效果。鉴于创新创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这一本质特征,具有精准服务面向、跨学科特征的专业群是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的必经之路,它能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高度整合、系统开发,有利于培养具有创业思维、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构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期刊
摘要:全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仰恩大学坚守办学初衷,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念融入于教学和实践,打造依托“三创”教育教学和“仰恩大学创业园”实践基地而开展创新教育的特色模式。以院系创意实训室为核心,以校级创客空间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构成的软硬件平台,构成学校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仰恩大学  在当前新常态下,全面进行创新
期刊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校理工科和经管类等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的教学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仰恩大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学校近几年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将微课应用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数学;应用型人才;微课;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是高校理工科和经管类等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的教学在高校的教学工作
期刊
摘要: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日趋激烈,基层团组织建设薄弱、学生团员意识不强是民办高校共青团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引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近三年来,仰恩大学团委逐步构建团的思想引领教育体系,将团的组织建设与思想引领教育同步推进。  关键词:民办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思想引领教育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肩负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引领广大青年紧
期刊
摘要:20余年来,大学德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力求做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保持国家的安定团结。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德育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教育效果不理想。目前,德育内容与方法关系问题、思想性与政治性关系问题,德育准备及科研、测评体系问题仍有待认识、解决。  关键词:大学德育;德育目标;政治性;德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