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导致企业的经营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也就失去了以往的稳定性,面临的减值风险不断加大,以至于公司的资产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泡沫”现象,严重误导了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了解。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成因,并进一步根据问题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
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的资产减值准则把资产减值作为单独的准则,但是很多上市公司还是为维护公司的利益利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的空子来进行信息的误导。因此,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国内外会计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但是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很多上市公司将资产减值会计作为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
一、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具有随意性
上市公司在人为地进行计提和转回 减值准备。例如,有些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估计来改变应收账款坏账计提的数额以及比例以达到调整和控制利润的目的。另外,大部分公司一般会在连续两年亏损年度确认存在着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而在其亏损的第三个年度则转回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以退为进,达到其扭亏为盈的目的,从而避免公司被暂停上市或者终止上市的命运,这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完全是公司为了保证自身在交易市场中的立脚点而而随意计提的。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计提方面规定的笼统性,以及一些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判定企业计提和转回减值损失的合理性就很难得到准确的判定。
2、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按照要求,上市公司在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时,年末资产减值损失是作为利润的来进行抵减项目被计入到利润表,也就是说,减产减值是一个会影响到企业当期利润的
非常关键的因素。上市公司在计提或者转回减值准备时,总是围绕着其盈利水平来大作文章的,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非常明显。
3、资产减值准备信息披露不充分
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把上市公司当期确认的减值准备的金额以及企業减值准备累计金额数进行披露。重大减值损失还应当特别注明其发生的原因并且说明怎样进行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但是大部分公司并没有对其可收回金额确定的过程及如何确定其折现率选择的标准,也没有解释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原因,信息披露有所缺失,这就使信息使用者无法不能够真实了解公司资产的价值,因此就不能够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二、完善中小板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的相关对策
1、完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会计准则与制度
由于资产减值损失会影响到企业当期的收益水平,只有不断规范相关准则才
能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一是限定资产减值计提的比例。二是禁止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不符合资产的本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在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三是建立和会计准则相关的法律法规。
2、健全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首先,应该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物价等相关部门,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定价体系,实时发布相关资产的市场价格,对资产正常价格的变动充分披露,使企业在确定相关资产减值的时候更加透明,增加资产减值的可靠性。其次,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近年来在绝大部分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财务软件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形式,通过互联网及时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提高信息的对称性。
3、改进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
上市公司之所以将资产减值准备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进行利润操纵,粉饰报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 ST 处理,连续三年亏损将被终止上市。这种以净利润为核心的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弊端暴露无遗,为了克服这种弊端,证券监管部门应该改进现有的业绩评价机制,建立上市公司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业绩评价体系。
4、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权力如何在公司内部进行划分,一个良好分工和有效制衡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促进公司业务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使其走上良好的业务循环。为此,公司首先应该合理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职责,使监事会能够真正的发挥其监管职能。
5、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资产减值从确认、计量到披露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管是资产减值迹象的判定还是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都需要会计人员运用大量的主观判断进行会计估计,这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储备还要对资产的外部市场和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随时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度也不高,因此提高其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丹,王宁,叶建明. 会计稳健性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基于资产减值角度的实证分析[J]. 会计研究,2011,03:27-33+94.
[2]王建新.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7,05:60-66+96.
[3]龚群.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状况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4]陈宏珊.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2.
[5]陈珩.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3.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
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的资产减值准则把资产减值作为单独的准则,但是很多上市公司还是为维护公司的利益利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的空子来进行信息的误导。因此,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国内外会计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但是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很多上市公司将资产减值会计作为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
一、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具有随意性
上市公司在人为地进行计提和转回 减值准备。例如,有些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估计来改变应收账款坏账计提的数额以及比例以达到调整和控制利润的目的。另外,大部分公司一般会在连续两年亏损年度确认存在着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而在其亏损的第三个年度则转回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以退为进,达到其扭亏为盈的目的,从而避免公司被暂停上市或者终止上市的命运,这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完全是公司为了保证自身在交易市场中的立脚点而而随意计提的。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计提方面规定的笼统性,以及一些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判定企业计提和转回减值损失的合理性就很难得到准确的判定。
2、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按照要求,上市公司在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时,年末资产减值损失是作为利润的来进行抵减项目被计入到利润表,也就是说,减产减值是一个会影响到企业当期利润的
非常关键的因素。上市公司在计提或者转回减值准备时,总是围绕着其盈利水平来大作文章的,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非常明显。
3、资产减值准备信息披露不充分
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把上市公司当期确认的减值准备的金额以及企業减值准备累计金额数进行披露。重大减值损失还应当特别注明其发生的原因并且说明怎样进行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但是大部分公司并没有对其可收回金额确定的过程及如何确定其折现率选择的标准,也没有解释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原因,信息披露有所缺失,这就使信息使用者无法不能够真实了解公司资产的价值,因此就不能够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二、完善中小板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的相关对策
1、完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会计准则与制度
由于资产减值损失会影响到企业当期的收益水平,只有不断规范相关准则才
能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一是限定资产减值计提的比例。二是禁止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不符合资产的本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在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三是建立和会计准则相关的法律法规。
2、健全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首先,应该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物价等相关部门,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定价体系,实时发布相关资产的市场价格,对资产正常价格的变动充分披露,使企业在确定相关资产减值的时候更加透明,增加资产减值的可靠性。其次,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近年来在绝大部分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财务软件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形式,通过互联网及时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提高信息的对称性。
3、改进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
上市公司之所以将资产减值准备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进行利润操纵,粉饰报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 ST 处理,连续三年亏损将被终止上市。这种以净利润为核心的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弊端暴露无遗,为了克服这种弊端,证券监管部门应该改进现有的业绩评价机制,建立上市公司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业绩评价体系。
4、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权力如何在公司内部进行划分,一个良好分工和有效制衡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促进公司业务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使其走上良好的业务循环。为此,公司首先应该合理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职责,使监事会能够真正的发挥其监管职能。
5、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资产减值从确认、计量到披露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管是资产减值迹象的判定还是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都需要会计人员运用大量的主观判断进行会计估计,这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储备还要对资产的外部市场和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随时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度也不高,因此提高其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丹,王宁,叶建明. 会计稳健性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基于资产减值角度的实证分析[J]. 会计研究,2011,03:27-33+94.
[2]王建新.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7,05:60-66+96.
[3]龚群.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状况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4]陈宏珊.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2.
[5]陈珩.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