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税收效率包括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两方面,本文主要分析后者。通过考察我国税收征管的现状,发现我国税收征管存在管理成本高,征管质量低,税制不合理等问题。然后提出提高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方法,包括推进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推进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推进专业化的管理方式以及税制体制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 税收效率 税收征管 税制
税收效率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税收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社会从可用资源的利用中获得最大效益;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税收要有利于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仅要使微观经济效益提高,也要使宏观经济稳定增长;从税务行政的角度说,税收要求讲求效率,税收制度须简便,征纳双方的费用要节省;等等。也就是说,税收效率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可以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两方面。而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旨在考查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状况,标准在于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数字。也就是,是否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取得了最大的税收收入。本文主要考查我国的税收征管效率。
1. 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现状
1.1税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对于征税费用,目前国内尚没有权威、完整、系统的统计资料,只有少数学者和地区曾进行过该方面的调查。张相海认为,从我国的征税费用占税收收入的比率情况看,1994 年税制改革前为3.12%,1996 年达到4.73%。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城市税收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税收收入的增长远远超过了GDP 的增长,但大城市征税费用也在大幅增长。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成本率大体维持在5%~8%之间,大城市税收征管成本率在全国范围内又处在较高的位置。
1.2税收征管质量偏低
根据我国税务机关的有关资料反映,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每年查年的税收犯罪案件都在逐年递增,在1995年查处的税收犯罪案件甚至达到10259起; 我国每年由于各种偷税、漏税、逃税、越权减免税收等行为而导致大量税源流失,仅在1999年的1月到11月,税收征管机关通过采取措施加强税收征管,查补入库税款高达390亿元;通过强化税源管理工作,抽样对全国347.7万户普通发票进行专项检查,查补税款9.8亿元。从加强税收征管的角度看,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在不断提高,但从侧面反映出在税收征管质量方面,我国还存在效率低下问题。
1.3税制方面的不合理
1.3.1税制不稳定。由于处在转型期,我国现阶段的税制变化较大,稳定性较差。这种不稳定性一方面可能具有积极作用,因为这可能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较快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税制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1.3.2税制复杂。各种税收法规、条例、实施细则、批文等依然名目繁多,简化税制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这种复杂的税制表面看是针对各种情况作了精细化考虑,但带来了税收效率低下、扭曲市场经济的竞争行为、“逆向调整”和易变难懂等问题。在我国税务代理业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税制的复杂化还增加了税款核定、征收、稽查等税收征管方面的困难,同时也增加了纳税难度和税务诉讼方面的案件。
1.3.3税制不合理。我国税率设计不合理,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多的不合理。其次,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种类繁杂。不仅每一税种的暂行条例规定有税收优惠,而且在实施细则还有更详细的税收优惠,还有很多临时性的税收优惠,在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中,地方政府受自身利益的驱动,要求当地税务机关甚或自己超越管理权限,特批某些纳税人特别优惠的税收待遇。
1.3.4税制可实施性较差。如我国选择流转税为主体税种,在流转税中又选择增值税为主体税种,这是科学合理而且符合我国实际的,但增值税对经济的良好效应是建立在增值税制度的规范化基础上,而我国增值税采用扣税法,即进项税金凭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所注明的增值税税额进行抵扣。我国因增值税范围偏窄、税率偏多、计算机管理起步较晚等原因而使得增值税开征的配套条件不完善,从而使得短期征收成本大大提高。
2. 提高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方法
2.1推进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短期看,信息化管理需要纳税人和税务部门投入大量信息化设备,造成短期费用的上升。但从长期看,将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问题,降低费用。实施信息化管税,能够通过数据分析进行风险排序,将优势管理资源集中于重点纳税人;能够将管理和检查任务直接下达基层,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避免信息失真和传递失效;能够使基层摆脱繁重的案头分析评估工作。
2.2推进扁平化的管理方式
我国传统的税务管理组织结构造成纵向层次过多,横向部门安排不灵活,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并会影响整个行政管理的运营,从而降低行政效率。近年来,由于机构和人员急剧增长和经费标准不断提高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征税费用的快速上升,税收征管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推进税务部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正是降低税务部门行政费用的有效路径。
2.3推进专业化的管理方式
我国税收征管效率低下和税收征管机构设置不合理有很大关系, 税收征管机构职能重疊和人员冗余现象较为明显,可以采取按照职能设置模式来对税收征管进行机构设置。可以采用专业化管理。这是让有限的管理资源产生更高效率的重要方法。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分规模管理。二是分行业管理。将纳税人按行业性质、行业特点、风险类别等进行分类,三是分级次管理。
2.4税制体制的改革
首先,渐进式的增量改革。税制改革的实质是资源在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重新分配。这意味着税制调整会使一些利益集团的状况得到改善,同时会使另一些利益集团受到损害。为了减少改革阻力,税制改革宜采取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方式。因此,我国目前应采取渐进性的税制改革,通过对现行税制的逐步的、增量的调整与完善,建立起最大限度地符合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与国内经济条件、符合最大多数人们利益选择的税制。
其次,简化税制。尽量简化税制,使税收法律法规简单明了,易懂易于操作。再次,提升税法的效力级次和稳定性。法律形式的税制与其他形式的税收法律规范相比式更规范、更权威、更有效。
最后,提升税法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税制设计要与税收管理相适应配合,没有相应的管理变革,税制变化不会产生预期效果。一个理论上可行的税制往往由于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有限,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产生负效应。世界银行也曾提出过有效政府的观点,即应让政府的职能与其能力相适应,而不是片面追求某种理想化模式。良好的税制设计既能实现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又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实现税收合作,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提高国家福利水平有决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乔,龚志坚.对我国大城市税收征管效率的思考[J].当代财经,2010,12.
[2] 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163-166.
[3] 龚志坚.我国税收征纳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税收效率 税收征管 税制
税收效率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税收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社会从可用资源的利用中获得最大效益;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税收要有利于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仅要使微观经济效益提高,也要使宏观经济稳定增长;从税务行政的角度说,税收要求讲求效率,税收制度须简便,征纳双方的费用要节省;等等。也就是说,税收效率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可以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两方面。而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旨在考查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状况,标准在于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数字。也就是,是否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取得了最大的税收收入。本文主要考查我国的税收征管效率。
1. 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现状
1.1税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对于征税费用,目前国内尚没有权威、完整、系统的统计资料,只有少数学者和地区曾进行过该方面的调查。张相海认为,从我国的征税费用占税收收入的比率情况看,1994 年税制改革前为3.12%,1996 年达到4.73%。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城市税收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税收收入的增长远远超过了GDP 的增长,但大城市征税费用也在大幅增长。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成本率大体维持在5%~8%之间,大城市税收征管成本率在全国范围内又处在较高的位置。
1.2税收征管质量偏低
根据我国税务机关的有关资料反映,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每年查年的税收犯罪案件都在逐年递增,在1995年查处的税收犯罪案件甚至达到10259起; 我国每年由于各种偷税、漏税、逃税、越权减免税收等行为而导致大量税源流失,仅在1999年的1月到11月,税收征管机关通过采取措施加强税收征管,查补入库税款高达390亿元;通过强化税源管理工作,抽样对全国347.7万户普通发票进行专项检查,查补税款9.8亿元。从加强税收征管的角度看,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在不断提高,但从侧面反映出在税收征管质量方面,我国还存在效率低下问题。
1.3税制方面的不合理
1.3.1税制不稳定。由于处在转型期,我国现阶段的税制变化较大,稳定性较差。这种不稳定性一方面可能具有积极作用,因为这可能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较快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税制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1.3.2税制复杂。各种税收法规、条例、实施细则、批文等依然名目繁多,简化税制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这种复杂的税制表面看是针对各种情况作了精细化考虑,但带来了税收效率低下、扭曲市场经济的竞争行为、“逆向调整”和易变难懂等问题。在我国税务代理业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税制的复杂化还增加了税款核定、征收、稽查等税收征管方面的困难,同时也增加了纳税难度和税务诉讼方面的案件。
1.3.3税制不合理。我国税率设计不合理,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多的不合理。其次,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种类繁杂。不仅每一税种的暂行条例规定有税收优惠,而且在实施细则还有更详细的税收优惠,还有很多临时性的税收优惠,在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中,地方政府受自身利益的驱动,要求当地税务机关甚或自己超越管理权限,特批某些纳税人特别优惠的税收待遇。
1.3.4税制可实施性较差。如我国选择流转税为主体税种,在流转税中又选择增值税为主体税种,这是科学合理而且符合我国实际的,但增值税对经济的良好效应是建立在增值税制度的规范化基础上,而我国增值税采用扣税法,即进项税金凭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所注明的增值税税额进行抵扣。我国因增值税范围偏窄、税率偏多、计算机管理起步较晚等原因而使得增值税开征的配套条件不完善,从而使得短期征收成本大大提高。
2. 提高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方法
2.1推进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短期看,信息化管理需要纳税人和税务部门投入大量信息化设备,造成短期费用的上升。但从长期看,将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问题,降低费用。实施信息化管税,能够通过数据分析进行风险排序,将优势管理资源集中于重点纳税人;能够将管理和检查任务直接下达基层,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避免信息失真和传递失效;能够使基层摆脱繁重的案头分析评估工作。
2.2推进扁平化的管理方式
我国传统的税务管理组织结构造成纵向层次过多,横向部门安排不灵活,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并会影响整个行政管理的运营,从而降低行政效率。近年来,由于机构和人员急剧增长和经费标准不断提高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征税费用的快速上升,税收征管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推进税务部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正是降低税务部门行政费用的有效路径。
2.3推进专业化的管理方式
我国税收征管效率低下和税收征管机构设置不合理有很大关系, 税收征管机构职能重疊和人员冗余现象较为明显,可以采取按照职能设置模式来对税收征管进行机构设置。可以采用专业化管理。这是让有限的管理资源产生更高效率的重要方法。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分规模管理。二是分行业管理。将纳税人按行业性质、行业特点、风险类别等进行分类,三是分级次管理。
2.4税制体制的改革
首先,渐进式的增量改革。税制改革的实质是资源在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重新分配。这意味着税制调整会使一些利益集团的状况得到改善,同时会使另一些利益集团受到损害。为了减少改革阻力,税制改革宜采取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方式。因此,我国目前应采取渐进性的税制改革,通过对现行税制的逐步的、增量的调整与完善,建立起最大限度地符合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与国内经济条件、符合最大多数人们利益选择的税制。
其次,简化税制。尽量简化税制,使税收法律法规简单明了,易懂易于操作。再次,提升税法的效力级次和稳定性。法律形式的税制与其他形式的税收法律规范相比式更规范、更权威、更有效。
最后,提升税法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税制设计要与税收管理相适应配合,没有相应的管理变革,税制变化不会产生预期效果。一个理论上可行的税制往往由于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有限,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产生负效应。世界银行也曾提出过有效政府的观点,即应让政府的职能与其能力相适应,而不是片面追求某种理想化模式。良好的税制设计既能实现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又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实现税收合作,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提高国家福利水平有决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乔,龚志坚.对我国大城市税收征管效率的思考[J].当代财经,2010,12.
[2] 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163-166.
[3] 龚志坚.我国税收征纳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