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多年前,在红军长征的队伍中,是父子、兄弟、姐妹关系的不少,但他们中顺利走完长征全程且仍健在的却为数不多,瑞金籍的老红军钟志雄、钟仁辉就是其中的一对亲兄弟,现在都在北京安享幸福晚年。
毛泽东一席话,改变兄弟人生路
钟仁辉参军后被分在红一军团二师当宣传员,因他天性活泼,连走路都是连蹦带跳的,平时能歌善舞、能说会道,读书不多字却写得很好。师领导看上了这位有文艺天赋的小红军,就让他进了师部宣传队。后来他又学会了吹口琴、打快板、写标语。无论是筹粮筹款扩红宣传还是战地宣传,都少不了钟仁辉的参加,他成了师部宣传队的骨干力量。让钟仁辉“一炮走红”成为“明星”的是演出了“文明戏”(活报剧)《拉尾巴》。该剧反映一位红军战士一心向往上前线杀敌,让妻子支持他,不要拉后腿的故事。当时部队女同志少,找不到合适的女演员,便叫长相秀气的钟仁辉男扮女装演红军战士的妻子。钟仁辉很投入,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博得一片喝彩声。演出结束后,师政委刘亚楼笑着大喊:“喂!‘拉尾巴’过来看看,你是男的还是女的!”从此,从师政委到战士都不叫他的名字,一提“拉尾巴”全师的人都知道,“拉尾巴”就是钟仁辉。
有一次,刘亚楼陪同中革军委《红星报》主编邓小平一起观看演出,邓小平看得很入神。原来,早在3年前,他在担任瑞金县委书记期间常深入到圩场屋场,走村串户,调查了解情况,很熟悉瑞金的风俗民情,因此看《拉尾巴》觉得特别亲切。待演出结束后他把钟仁辉叫到跟前,高兴地说:“要得!要得!”这两个字既是对钟仁辉演出成功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他演戏搞宣传的鼓励。邓小平接着说:“你今天演得好哇,演出了瑞金人民淳朴的真实感情。你演戏、我办报都是搞宣传,宣传发动群众,群众起来革命成功。”邓小平凑近钟仁辉耳边神秘地说:“‘拉尾巴’你拉住了没有?”钟仁辉不好意思地说:“没有。”邓小平笑笑说:“是嘛,是拉不住的,其实你自己都想上前线哪能拉得住啊!”邓小平幽默的话语笑得大家前仰后合。
1934年10月,钟仁辉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在长征路上搞宣传是很辛苦的,部队走到哪里就要宣传到哪里,甚至部队未到宣传先行,写标语、打快板、喊口号、念顺口溜,这些都是天天必须做的事。但钟仁辉从不叫苦,而且越干越有劲。
1936年3月,部队来到山西霍县。一天,钟仁辉正在霍县火车站写标语,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当钟仁辉突围到一块开阔地时,一颗子弹由右至左穿透了他的脖子,鲜血直流,当时就昏了过去。宣传队梁队长把他背回军团政治部宿营地抢救。半个月后,钟仁辉伤势虽有明显好转,但双手还不能上下自由活动。有一天散步时,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老远就看见钟仁辉,关切地询问了他的伤情,并要亲自测试他的手有没有好。邓小平说:“‘拉尾巴’向我敬个礼,好不好?”钟仁辉吃力地把手抬到帽沿处作敬礼状。邓小平连声说:“要得,还要好好休息。”
钟仁辉“拉尾巴”的戏称在邓小平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时隔30年他还记得很清楚。1965年,邓小平来到钟仁辉任党委书记的云南昆明2981兵工厂视察工作时,一眼就认出了钟仁辉,邓小平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就是那个‘拉尾巴’嘛!”钟仁辉听后心里暖呼呼的。
一生几度离合,
革命深情终不变
钟志雄兄弟俩都是1933年离开家乡参加红军的,在战争年代,各部队各有驻地,各有战斗任务,他们很少见面。但在长征途中他们却有幸见过三次面。
第一次见面是在1934年12月20日,在贵州的施秉。钟仁辉在行军的队伍里找到了哥哥,并跟着哥哥的队伍边走边谈,走了好远。1935年4月的一天晚上,部队在贵州的紫贞一带待命,钟志雄得知弟弟所在的部队就在邻近宿营,便请假去找他,但兄弟俩刚讲上几句话,紧急集合的哨声就急促地响起了,他们只好再次含泪告别。还有一次见面是在四川两河口,钟志雄找到了弟弟,跟着弟弟的队伍边谈边行军。此后,在整个战争期间兄弟俩再没有见过面了。
时间一晃就是24个年头。1959国庆节,时任云南楚雄军分区司令员的钟仁辉应邀来京参加国庆观礼,他四处打听哥哥的下落,好不容易才打听到哥哥还活着,就住在中关村。兴奋不已的钟仁辉当天就找到哥哥家,相隔24年的重逢格外激动,当晚他们就住在同一间屋子里交谈,整整谈了三天三夜。1972年,钟仁辉调进北京任318兵工厂党委书记,分开近40年的两兄弟同住北京城,终于团聚在一起。
上世纪80年代,钟志雄兄弟俩先后在工作岗位上离休。从钟志雄1932年参加共青团任坪山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算起,从事革命工作整整50年了。50年前,他受党和红军的影响,追求真理,参加红军;长征结束后,他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工作;此后他先后在东北、广州、青岛工作过;1958年调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任副所长、党委书记。弟弟钟仁辉参军后一直在部队做文艺宣传工作,全国解放初期转战大西南围匪剿霸;1956年调云南任楚雄军分区司令员,后调2981厂当副厂长。50年的历程一桩桩、一幕幕在他们脑中浮现。从南到北,从军队到地方,从中央机关到基层单位,他们的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们是老党员、老资格、老功臣,但从来不居功自傲,不摆架子、不摆资格。钟志雄回到江西瑞金老家,不与地方政府联系,不亮出老红军的有关证件,自己找旅舍登记住宿。他说:“尽量不要给地方政府添麻烦,他们工作也很忙,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他对级别待遇看得很淡,评级授衔时总让不争;外出没有专车、住院没有单独病房,他无怨言;他的住房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其实,他认识许多大首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家人、子女和亲戚的事找过他们。他说:“我本是放牛娃出身的穷孩子,是革命的大熔炉锻炼了我的坚强意志,使我走过了枪林弹雨,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那时,我们随时随地都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没想到我还能活到现在,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知足了。”
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宽阔的胸襟,使他们心情平静而舒坦,生活过得轻松且充实。钟志雄每天早晨起来打打太极拳、做做保健操;上午去老年大学练习书法;下午在家看书看报(家里订了《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七八份报纸杂志);有时也写些回忆文章和诗词,在《北京日报》、《解放军报》等刊物上发表。周末,兄弟俩聚在一起侃大山,谈天说地,好不欢心。2002年,钟志雄90大寿时,诗兴大发,当场赋诗一首,表达了他幸福晚年的快乐心情和健康长寿的愿望:“九十不算老,百岁作目标;心宽体又健,决意再攀高。”
毛泽东一席话,改变兄弟人生路
钟仁辉参军后被分在红一军团二师当宣传员,因他天性活泼,连走路都是连蹦带跳的,平时能歌善舞、能说会道,读书不多字却写得很好。师领导看上了这位有文艺天赋的小红军,就让他进了师部宣传队。后来他又学会了吹口琴、打快板、写标语。无论是筹粮筹款扩红宣传还是战地宣传,都少不了钟仁辉的参加,他成了师部宣传队的骨干力量。让钟仁辉“一炮走红”成为“明星”的是演出了“文明戏”(活报剧)《拉尾巴》。该剧反映一位红军战士一心向往上前线杀敌,让妻子支持他,不要拉后腿的故事。当时部队女同志少,找不到合适的女演员,便叫长相秀气的钟仁辉男扮女装演红军战士的妻子。钟仁辉很投入,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博得一片喝彩声。演出结束后,师政委刘亚楼笑着大喊:“喂!‘拉尾巴’过来看看,你是男的还是女的!”从此,从师政委到战士都不叫他的名字,一提“拉尾巴”全师的人都知道,“拉尾巴”就是钟仁辉。
有一次,刘亚楼陪同中革军委《红星报》主编邓小平一起观看演出,邓小平看得很入神。原来,早在3年前,他在担任瑞金县委书记期间常深入到圩场屋场,走村串户,调查了解情况,很熟悉瑞金的风俗民情,因此看《拉尾巴》觉得特别亲切。待演出结束后他把钟仁辉叫到跟前,高兴地说:“要得!要得!”这两个字既是对钟仁辉演出成功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他演戏搞宣传的鼓励。邓小平接着说:“你今天演得好哇,演出了瑞金人民淳朴的真实感情。你演戏、我办报都是搞宣传,宣传发动群众,群众起来革命成功。”邓小平凑近钟仁辉耳边神秘地说:“‘拉尾巴’你拉住了没有?”钟仁辉不好意思地说:“没有。”邓小平笑笑说:“是嘛,是拉不住的,其实你自己都想上前线哪能拉得住啊!”邓小平幽默的话语笑得大家前仰后合。
1934年10月,钟仁辉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在长征路上搞宣传是很辛苦的,部队走到哪里就要宣传到哪里,甚至部队未到宣传先行,写标语、打快板、喊口号、念顺口溜,这些都是天天必须做的事。但钟仁辉从不叫苦,而且越干越有劲。
1936年3月,部队来到山西霍县。一天,钟仁辉正在霍县火车站写标语,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当钟仁辉突围到一块开阔地时,一颗子弹由右至左穿透了他的脖子,鲜血直流,当时就昏了过去。宣传队梁队长把他背回军团政治部宿营地抢救。半个月后,钟仁辉伤势虽有明显好转,但双手还不能上下自由活动。有一天散步时,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老远就看见钟仁辉,关切地询问了他的伤情,并要亲自测试他的手有没有好。邓小平说:“‘拉尾巴’向我敬个礼,好不好?”钟仁辉吃力地把手抬到帽沿处作敬礼状。邓小平连声说:“要得,还要好好休息。”
钟仁辉“拉尾巴”的戏称在邓小平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时隔30年他还记得很清楚。1965年,邓小平来到钟仁辉任党委书记的云南昆明2981兵工厂视察工作时,一眼就认出了钟仁辉,邓小平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就是那个‘拉尾巴’嘛!”钟仁辉听后心里暖呼呼的。
一生几度离合,
革命深情终不变
钟志雄兄弟俩都是1933年离开家乡参加红军的,在战争年代,各部队各有驻地,各有战斗任务,他们很少见面。但在长征途中他们却有幸见过三次面。
第一次见面是在1934年12月20日,在贵州的施秉。钟仁辉在行军的队伍里找到了哥哥,并跟着哥哥的队伍边走边谈,走了好远。1935年4月的一天晚上,部队在贵州的紫贞一带待命,钟志雄得知弟弟所在的部队就在邻近宿营,便请假去找他,但兄弟俩刚讲上几句话,紧急集合的哨声就急促地响起了,他们只好再次含泪告别。还有一次见面是在四川两河口,钟志雄找到了弟弟,跟着弟弟的队伍边谈边行军。此后,在整个战争期间兄弟俩再没有见过面了。
时间一晃就是24个年头。1959国庆节,时任云南楚雄军分区司令员的钟仁辉应邀来京参加国庆观礼,他四处打听哥哥的下落,好不容易才打听到哥哥还活着,就住在中关村。兴奋不已的钟仁辉当天就找到哥哥家,相隔24年的重逢格外激动,当晚他们就住在同一间屋子里交谈,整整谈了三天三夜。1972年,钟仁辉调进北京任318兵工厂党委书记,分开近40年的两兄弟同住北京城,终于团聚在一起。
上世纪80年代,钟志雄兄弟俩先后在工作岗位上离休。从钟志雄1932年参加共青团任坪山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算起,从事革命工作整整50年了。50年前,他受党和红军的影响,追求真理,参加红军;长征结束后,他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工作;此后他先后在东北、广州、青岛工作过;1958年调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任副所长、党委书记。弟弟钟仁辉参军后一直在部队做文艺宣传工作,全国解放初期转战大西南围匪剿霸;1956年调云南任楚雄军分区司令员,后调2981厂当副厂长。50年的历程一桩桩、一幕幕在他们脑中浮现。从南到北,从军队到地方,从中央机关到基层单位,他们的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们是老党员、老资格、老功臣,但从来不居功自傲,不摆架子、不摆资格。钟志雄回到江西瑞金老家,不与地方政府联系,不亮出老红军的有关证件,自己找旅舍登记住宿。他说:“尽量不要给地方政府添麻烦,他们工作也很忙,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他对级别待遇看得很淡,评级授衔时总让不争;外出没有专车、住院没有单独病房,他无怨言;他的住房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其实,他认识许多大首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家人、子女和亲戚的事找过他们。他说:“我本是放牛娃出身的穷孩子,是革命的大熔炉锻炼了我的坚强意志,使我走过了枪林弹雨,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那时,我们随时随地都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没想到我还能活到现在,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知足了。”
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宽阔的胸襟,使他们心情平静而舒坦,生活过得轻松且充实。钟志雄每天早晨起来打打太极拳、做做保健操;上午去老年大学练习书法;下午在家看书看报(家里订了《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七八份报纸杂志);有时也写些回忆文章和诗词,在《北京日报》、《解放军报》等刊物上发表。周末,兄弟俩聚在一起侃大山,谈天说地,好不欢心。2002年,钟志雄90大寿时,诗兴大发,当场赋诗一首,表达了他幸福晚年的快乐心情和健康长寿的愿望:“九十不算老,百岁作目标;心宽体又健,决意再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