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极其深远,渗透到传统建筑的各个领域。本文从天人合一、礼制思想、中庸之道及阴阳五行四个方面浅析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礼制;中庸;阴阳五行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8-0096-01
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其核心内容就是肯定社会各阶层尊卑、贵贱、长幼分异的合理性,刻意造成全社会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亲疏有分、高低不等的等级阶梯,维护君臣父子间的统治秩序,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两千多年来,儒学穿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影响十分深刻持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它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是根本性的,中国传统建筑按类型可分为:宫殿建筑、祭祀建筑、民居建筑、陵墓建筑、古典园林等。尽管种类繁多,功能相异,但这些建筑的细部始终流露着儒家“天人合一”精神。
1.1 飞檐
中国传统建筑基本上都把着重点都放在屋顶上,即使是一些民居的立面非常简单,如徽派的白墙,但屋顶却非常生动。屋顶满足了遮雨蔽风的功能,却因此让人们丧失了与天相通的精神需求。因此,要在屋顶上寻找与天即大自然相通的东西,于是便在屋顶通过飞檐这种细部表达天人合一的精神,由于它截取于圆的一段,具有强烈的完形效应,因此把人的视线引向天,起到生天、地、人浑然一体之意。
1.2 天井
天井也是中国敬畏神灵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特殊产物。许多地方的传统民居,进深不深,开间也不大,但大多都设置了天井。天井表面作用是用来采光及通风,但其深层上说,也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产物。天井设置的目标,在于追求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房子形式上把人与天隔开,因此,古人通过天井寻找人和天共融之地,利用天井把天、人、地三者契合起来,把人的生命贯注到大自然的流程中去。
二、礼制思想
礼制把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法则,反映到建筑上,就是古代建筑中体现的严密的等级制度。建筑物的尺度、体型、色彩、配置方式不仅仅是由人的物质生活功能要求来决定,更主要的是根据礼制的规定来决定,建筑成为体现古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2.1 建筑开间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开间的多少决定了建筑规模的大小,同时也受到礼制的严格限制。九间以上建筑是皇帝专属的,清代的太和殿面宽十一间、进深五间,是现存规格最高的单体木建筑。王公大臣也有不同的宅第标准,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二品至五品官,廳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二间七架。
2.2 屋顶形式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受重视的部分,其等级限制也十分严格的。中国的传统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等。庑殿是最尊贵的屋顶,只有皇宫大殿、陵寝才能使用。歇山也是一种较高级的屋顶,王侯将相、达官贵人的府第和重要的建筑物可以使用。而民居则多半采用悬山、硬山等两面坡的人字形屋顶。
2.2 建筑色彩
不仅仅是建筑的规模和屋顶的样式,古代建筑的色彩也受到封建礼制的约束。黄色是最为尊贵的颜色,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是皇权的象征;红色被视为美满、喜庆的色彩,后来基本上也成为皇族的专用的颜色。如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而普通建筑或是民居只能用黑、灰、白。
三、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强调“时中”、“用中”,希望人们万事万物不能走向极端,应当适时选取适中的标准,根据具体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世界的万物得以达到和谐。在儒家思想要求的中庸原则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创作理念到设计手法都立足于对立面的中和以及互补,在理性为主导的设计精神中,交织着浪漫的情怀,中国古代建筑物非常讲究对称、均衡和协调的风格,追求人工创作与自然情趣的统一,奔放与内敛的统一,规格化和多样化的统一。
3.1 居中及中轴对称
中庸之道强调社会的一种“内聚”性,即团结和睦,追求在“向心内聚”的基础上达到统一和谐。因此,封建社会为了巩固其统治,将都城置于国土中心,皇宫置于都城中心,而皇帝行使最高权力的场所——“三朝”则布置在皇宫的中轴线上,以中央方位来凸显皇权的权威感,并且依靠“中央”的方位,使古代中国对“中”的崇拜转化为对“皇权”及封建制度的接受。
3.2 中立互补
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凡事不走极端,以最人的宽容性包容一切,世间万物都能够共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实际上并非是一个绝对封闭的文化体系,即使是外来的建筑元素,仍然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所接受改造。如北京城的喇嘛塔,这种覆钵式塔在北魏时期的云岗石窟中就有出现,早期流入中国西藏,后来在元代随着喇嘛教的兴盛传入中土,并与传统中土的木结构建筑和谐共处。除此之外,“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及大水法等,都是在西方建筑形式的基础上,杂糅中国本土的特色,表达出这类建筑独特的美。
3.3 内外空间的结合
中庸思想也常通过模糊事物二者之间的界线,突出它们的共同点来使其和谐,从而达到中庸。
基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在传统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便出现这种模糊内外空间的屋顶、墙体、门窗之类,是分隔与沟通传统建筑内外空间的手段、中介和过渡。譬如,传统建筑的屋顶出挑深远,其与外墙构成的既非内部空间,又非外部空间,既是内部空间的延续,又是外部空间的延续,这种檐廊又称为“缘恻”。缘,联结之意,恻,旁边的意思,正是联结内部外部空间的一个“模糊”间。这种中庸的“模糊”观,在今天又以“灰空间”、“模糊空间”等理论再次出现。
四、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阴阳五行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和造型上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指导作用。在建造建筑之前,通过对地形、地貌、水土等方面的综合观察和比较,选择最佳的修建之地。譬如,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选址的最佳地形是坐北朝南、背山面水、为最佳。山地,既便于排水,保持水土,形成局部的良好气候,又有利于阻挡冬天寒冷的北风;近水可以获得生活用水的便利条件,同时,在夏天可以形成凉爽的南风;向阳,可以获得良好的光照。因此,中国古代的皇宫、民居、寺庙建筑都是按照这一原则来选址。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深受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千百年来,既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体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又特别重视追求对称均衡的美学效应,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强调物质世界和谐与精神感受舒畅的协调,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富有特色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赵英哲,杨子江.浅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涵的哲学思想[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礼制;中庸;阴阳五行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8-0096-01
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其核心内容就是肯定社会各阶层尊卑、贵贱、长幼分异的合理性,刻意造成全社会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亲疏有分、高低不等的等级阶梯,维护君臣父子间的统治秩序,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两千多年来,儒学穿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影响十分深刻持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它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是根本性的,中国传统建筑按类型可分为:宫殿建筑、祭祀建筑、民居建筑、陵墓建筑、古典园林等。尽管种类繁多,功能相异,但这些建筑的细部始终流露着儒家“天人合一”精神。
1.1 飞檐
中国传统建筑基本上都把着重点都放在屋顶上,即使是一些民居的立面非常简单,如徽派的白墙,但屋顶却非常生动。屋顶满足了遮雨蔽风的功能,却因此让人们丧失了与天相通的精神需求。因此,要在屋顶上寻找与天即大自然相通的东西,于是便在屋顶通过飞檐这种细部表达天人合一的精神,由于它截取于圆的一段,具有强烈的完形效应,因此把人的视线引向天,起到生天、地、人浑然一体之意。
1.2 天井
天井也是中国敬畏神灵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特殊产物。许多地方的传统民居,进深不深,开间也不大,但大多都设置了天井。天井表面作用是用来采光及通风,但其深层上说,也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产物。天井设置的目标,在于追求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房子形式上把人与天隔开,因此,古人通过天井寻找人和天共融之地,利用天井把天、人、地三者契合起来,把人的生命贯注到大自然的流程中去。
二、礼制思想
礼制把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法则,反映到建筑上,就是古代建筑中体现的严密的等级制度。建筑物的尺度、体型、色彩、配置方式不仅仅是由人的物质生活功能要求来决定,更主要的是根据礼制的规定来决定,建筑成为体现古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2.1 建筑开间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开间的多少决定了建筑规模的大小,同时也受到礼制的严格限制。九间以上建筑是皇帝专属的,清代的太和殿面宽十一间、进深五间,是现存规格最高的单体木建筑。王公大臣也有不同的宅第标准,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二品至五品官,廳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二间七架。
2.2 屋顶形式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受重视的部分,其等级限制也十分严格的。中国的传统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等。庑殿是最尊贵的屋顶,只有皇宫大殿、陵寝才能使用。歇山也是一种较高级的屋顶,王侯将相、达官贵人的府第和重要的建筑物可以使用。而民居则多半采用悬山、硬山等两面坡的人字形屋顶。
2.2 建筑色彩
不仅仅是建筑的规模和屋顶的样式,古代建筑的色彩也受到封建礼制的约束。黄色是最为尊贵的颜色,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是皇权的象征;红色被视为美满、喜庆的色彩,后来基本上也成为皇族的专用的颜色。如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而普通建筑或是民居只能用黑、灰、白。
三、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强调“时中”、“用中”,希望人们万事万物不能走向极端,应当适时选取适中的标准,根据具体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世界的万物得以达到和谐。在儒家思想要求的中庸原则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创作理念到设计手法都立足于对立面的中和以及互补,在理性为主导的设计精神中,交织着浪漫的情怀,中国古代建筑物非常讲究对称、均衡和协调的风格,追求人工创作与自然情趣的统一,奔放与内敛的统一,规格化和多样化的统一。
3.1 居中及中轴对称
中庸之道强调社会的一种“内聚”性,即团结和睦,追求在“向心内聚”的基础上达到统一和谐。因此,封建社会为了巩固其统治,将都城置于国土中心,皇宫置于都城中心,而皇帝行使最高权力的场所——“三朝”则布置在皇宫的中轴线上,以中央方位来凸显皇权的权威感,并且依靠“中央”的方位,使古代中国对“中”的崇拜转化为对“皇权”及封建制度的接受。
3.2 中立互补
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凡事不走极端,以最人的宽容性包容一切,世间万物都能够共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实际上并非是一个绝对封闭的文化体系,即使是外来的建筑元素,仍然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所接受改造。如北京城的喇嘛塔,这种覆钵式塔在北魏时期的云岗石窟中就有出现,早期流入中国西藏,后来在元代随着喇嘛教的兴盛传入中土,并与传统中土的木结构建筑和谐共处。除此之外,“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及大水法等,都是在西方建筑形式的基础上,杂糅中国本土的特色,表达出这类建筑独特的美。
3.3 内外空间的结合
中庸思想也常通过模糊事物二者之间的界线,突出它们的共同点来使其和谐,从而达到中庸。
基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在传统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便出现这种模糊内外空间的屋顶、墙体、门窗之类,是分隔与沟通传统建筑内外空间的手段、中介和过渡。譬如,传统建筑的屋顶出挑深远,其与外墙构成的既非内部空间,又非外部空间,既是内部空间的延续,又是外部空间的延续,这种檐廊又称为“缘恻”。缘,联结之意,恻,旁边的意思,正是联结内部外部空间的一个“模糊”间。这种中庸的“模糊”观,在今天又以“灰空间”、“模糊空间”等理论再次出现。
四、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阴阳五行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和造型上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指导作用。在建造建筑之前,通过对地形、地貌、水土等方面的综合观察和比较,选择最佳的修建之地。譬如,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选址的最佳地形是坐北朝南、背山面水、为最佳。山地,既便于排水,保持水土,形成局部的良好气候,又有利于阻挡冬天寒冷的北风;近水可以获得生活用水的便利条件,同时,在夏天可以形成凉爽的南风;向阳,可以获得良好的光照。因此,中国古代的皇宫、民居、寺庙建筑都是按照这一原则来选址。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深受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千百年来,既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体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又特别重视追求对称均衡的美学效应,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强调物质世界和谐与精神感受舒畅的协调,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富有特色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赵英哲,杨子江.浅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涵的哲学思想[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