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进行“中小学数学教育过渡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中,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反复的探索,总结出一些具有实效的控制与转化的方法,与同仁共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后进生的认识
学生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在承认学生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基本数学经验,这是数学教师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观念上有所转变,树立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条件下,所有学生都应当并且能够学习数学,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坏同数学的观念。同时,教师也要对后进生的成因,后进生的教育方法有比较多的了解,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上有所提高。这样,就有条件有能力用恰当的方法对待后进生。
二、“防差”与“转差”要同时抓
要使后进生少,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防差”;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途径“转差”。而“防差”与“转差”的关键是改善学生的學习环境,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民主的、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施教和分层次教学。在初一,应力求从学生日常熟悉的事物中引出数学知识,使知识具体化、趣味化,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尽量防止差生产生。在初二,要抓住有利时机防止分化,课堂上应力求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对自己日后是有用的,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初三,应以转化为主,教学中宜分层次,要采用多次反馈与矫正的手段控制教学过程。
三、摸清底子,因材施教
接教初一新班时,先利用一段时间,通过练习、提问、测试、个别谈话、走访原任课教师、家访等方式,较准确地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通过教师启发引导,自己自学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第二类为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自学、练习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第三类为要经过教师的耐心帮助、个别辅导,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即后进生。找准后进生后,再逐个弄清后进生形成的具体原因,建立后进生档案,做到胸中有数,然后在教学中重视他们。
四、培养后进生的自学信心
初中一年级是初中后进生自学信心培养的最佳时期。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一手抓自学习惯的规范,一手抓自学信心的培养。新生一入校,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就抓紧营造平等亲和的气氛,与学生友好交谈,帮他们解除心理压力,激励自强,从而可有效防止差生的产生。
五、表扬鼓励,激励后进生
为了让后进生昂起头,可经常找他们谈心,和他们讲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摘掉“差生”的帽子。在教学中,还时时注意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经常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以激励他们积极上进。
六、课堂教学,盯住后进生课堂教学是控制与转化后进生的主要阵地。第一,课前预习,要督促后进生。第二,复习提问,要检查后进生。第三,达标教学,要重视后进生。第四,反馈矫正,要“诱导”后进生。
七、以好带差,帮助后进生
教师可以为每一个后进生配备一个素质好、数学成绩好的优等生作为课外辅导员。后进生每天的家庭作业都必须交给辅导员检查,不会做的或做错了的都由辅导员教他(她)做,后进生在作业中遇到不会做的向辅导员请教,同时要辅导员经常向后进生介绍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行动上监督他们学习。这样,可以缓解后进生的学习压力。
八、解决师生间的矛盾,转化后进生
教师围绕着学习所进行的批评,动机都是善意的,是对学生的高标准要求。但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也会出现一些失误,从而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在师生之间产生了隔阂或对立情绪。因此,在控制或转化后进生时,教师应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
九、积极创设教与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人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具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展示学生的思维,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可采用:(1)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2)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进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3)设计多种活动空间,吸引学生参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多种活动空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建立其丰富表象,在讨论中思维互相碰撞,在练习中获得知识的内化,经历感性、理性、已知、未知的学习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后进生的认识
学生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在承认学生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基本数学经验,这是数学教师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观念上有所转变,树立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条件下,所有学生都应当并且能够学习数学,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坏同数学的观念。同时,教师也要对后进生的成因,后进生的教育方法有比较多的了解,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上有所提高。这样,就有条件有能力用恰当的方法对待后进生。
二、“防差”与“转差”要同时抓
要使后进生少,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防差”;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途径“转差”。而“防差”与“转差”的关键是改善学生的學习环境,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民主的、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施教和分层次教学。在初一,应力求从学生日常熟悉的事物中引出数学知识,使知识具体化、趣味化,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尽量防止差生产生。在初二,要抓住有利时机防止分化,课堂上应力求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对自己日后是有用的,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初三,应以转化为主,教学中宜分层次,要采用多次反馈与矫正的手段控制教学过程。
三、摸清底子,因材施教
接教初一新班时,先利用一段时间,通过练习、提问、测试、个别谈话、走访原任课教师、家访等方式,较准确地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通过教师启发引导,自己自学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第二类为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自学、练习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第三类为要经过教师的耐心帮助、个别辅导,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即后进生。找准后进生后,再逐个弄清后进生形成的具体原因,建立后进生档案,做到胸中有数,然后在教学中重视他们。
四、培养后进生的自学信心
初中一年级是初中后进生自学信心培养的最佳时期。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一手抓自学习惯的规范,一手抓自学信心的培养。新生一入校,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就抓紧营造平等亲和的气氛,与学生友好交谈,帮他们解除心理压力,激励自强,从而可有效防止差生的产生。
五、表扬鼓励,激励后进生
为了让后进生昂起头,可经常找他们谈心,和他们讲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摘掉“差生”的帽子。在教学中,还时时注意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经常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以激励他们积极上进。
六、课堂教学,盯住后进生课堂教学是控制与转化后进生的主要阵地。第一,课前预习,要督促后进生。第二,复习提问,要检查后进生。第三,达标教学,要重视后进生。第四,反馈矫正,要“诱导”后进生。
七、以好带差,帮助后进生
教师可以为每一个后进生配备一个素质好、数学成绩好的优等生作为课外辅导员。后进生每天的家庭作业都必须交给辅导员检查,不会做的或做错了的都由辅导员教他(她)做,后进生在作业中遇到不会做的向辅导员请教,同时要辅导员经常向后进生介绍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行动上监督他们学习。这样,可以缓解后进生的学习压力。
八、解决师生间的矛盾,转化后进生
教师围绕着学习所进行的批评,动机都是善意的,是对学生的高标准要求。但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也会出现一些失误,从而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在师生之间产生了隔阂或对立情绪。因此,在控制或转化后进生时,教师应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
九、积极创设教与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人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具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展示学生的思维,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可采用:(1)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2)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进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3)设计多种活动空间,吸引学生参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多种活动空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建立其丰富表象,在讨论中思维互相碰撞,在练习中获得知识的内化,经历感性、理性、已知、未知的学习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