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鹧鸪又称越雉、怀南。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葤格榤”,极像“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骚人墨客以其为意象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尤以唐宋文人对此关注颇深。用《鹧鸪天》作词的文人,寄予的多是悲欢离合之情,或许是被这鹧鸪的声音所打动,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唐末郑谷《鹧鸪》),鹧鸪的哀啼便成了高楼少妇的相思曲、天涯游子的断肠歌。
辛弃疾的千古绝唱
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写下了关于鹧鸪的千古绝唱: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辛弃疾内心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所谓正愁余,语出《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北归之怀抱耶?抑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悲凉无已。
这首词,辛弃疾创作于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距其南渡已过十余年。辛弃疾时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一路上伴随他的,除了江水的激越,就是反复响在耳畔的鹧鸪声。
梁启超赞此鹧鸪一笔云:“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可以说,此词用声声鹧鸪啼,发抒了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阕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其美学气质,在古典文学中直臻极上之品。
词牌《鹧鸪天》
鹧鸪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象征实在是深入人心。词牌名中,即有以“鹧鸪天”为名的。
《鹧鸪天》词牌来自一句唐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只是关于这句诗的作者历来难辨,有郑隅、郑嵎、郑山禺等几种说法,应该是当时人记录的笔误。不过在唐代,诗中咏鹧鸪的本来就很多,不说那个有“郑鹧鸪”之名的郑谷,就是李白都曾自比鹧鸪:“我似鹧鸪鸟,南迁懒北飞。时寻汉阳令,取醉月中归。”
鹧鸪鸟是一种生长在南方的喜欢温暖的鸟。晋人书中就有记载,说这种鸟喜欢朝着太阳飞,又叫“随阳鸟”,发出的叫声就像在自己呼唤自己。这当然是人们的想象,古人想象力比我们丰富生动得多,他们说鸟有鸟语,它们不仅说自己的语言,而且还会说当地人的方言,所以一种鸟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叫声,也有不同的名字。只是现在的人越来越孤独了,只与机器对话,再也听不懂鸟语了,当然也许就算听懂了估计也没有什么好话说给人听。鹧鸪在唐诗中的意象主要体现在,乐声《山鹧鸪》的婉转凄恻上。唐时的乐曲《山鹧鸪》,应该是笛子一类的吹管乐,是南国民间乐曲,音色清越。最喜欢听鹧鸪曲的应该是晚唐的许浑,他为鹧鸪曲写了许多诗,像“南国多情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金谷歌传第一流,鹧鸪清怨碧烟愁”等,都是描写这种乐曲的。不知道为什么姜夔在《宋史乐志》里说它“沈滞郁抑,失之太浊”。再后来兴起禽言诗,更有人将鹧鸪的叫声形容为“行不得也,哥哥”,这完全是将人的感情诸加在鸟身上,这鸟儿不复是它最初的自己了。
《山鹧鸪》因为是笛曲似乎不太适合在乐坊酒肆填词演唱,所以唐五代并不见有词作,到了北宋初年,才仿佛一曲笛音御风而来,高雅风致、清灵悠扬,直入那些风流才子的寂寞心灵。离愁别绪,感怀身世,一股凄凉哀婉的风迎面吹来。
鹧鸪声中道靖康
南渡词人特别钟情《鹧鸪天》调,大概是他们心中有深感鹧鸪那“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仿佛更深微地传达出国破家亡的内心之离愁和怅惘。
李清照《鹧鸪天》词云: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李清照南渡之后,陷入了国破家亡、夫死流离的悲惨境地,心绪落寞,乡情殷切,写下了一些怀乡词。这词便是写晚愁霜晨庭院中凄寒肃杀的景象,及女主人一醉解千愁的浓重家国之思。与辛弃疾的词一样,两词结句,如直抒胸臆,僵直枯燥,便缺乏了艺术的生机,宕开一笔,别出远神,境界全出,更引起读者冥想遐思,获得特殊的美感享受。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陆游则在《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里写到: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此词作于南宋乾道二年,陆游四十二岁,因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首词和其他两首《鹧鸪天》(两首开头句分别为:插脚红尘已是颠,懒向青门学种瓜),都是这时候写下的。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终于流露出来。也正因为有词人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隽: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鹧鸪声声中,英雄易老,故土难回。
当时的朝廷重臣赵鼎,也用《鹧鸪天》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赵构被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南宋。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跸建康(今南京)。赵鼎随驾到达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久的当年上元节(元宵节)。
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国破的悲鸣。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准备抵抗金侵略者;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在这样的情势下过上元,只能令人心酸。词人自然回忆起靖康之变以前“全盛时”的上元。 以当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姿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因此清人况周颐评曰:“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蕙风词话》卷二)这个评价是非常符合此词的特点,也是非常符合词人作为南宋初年中兴名臣的身份的。
鹧鸪身未灭而灵已消
到了今天,鹧鸪已不再是南宋人眼中那极具象征意义的灵禽,而是用来养殖和食用的家禽而已。
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报道、宣传,大力推广鹧鸪养殖。宣扬其最大特点就是:肉厚骨细、营养丰富,每只成年鹧鸪体重约1市斤,售价仅28元左右,谁都买得起,无论在城市农村极为俏销,需求巨大。
事实上,鹧鸪被训化的时间极短,到今天尚不足60年,鹧鸪喜温暖,怕寒冷,怕炎热,喜光照,喜干燥,怕潮湿,厌阴暗。这就给人工养殖提出了极大的难题。但是,因为鹧鸪的营养价值高、效益高、销量大,鹧鸪养殖在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每年被吃掉的鹧鸪数以千万记。
请记住,现在流行于市的鹧鸪早已不是古典文化中那悲郁之气充塞天地的象征符。它们的灵已经在人类驯化的瞬间消逝。
辛弃疾的千古绝唱
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写下了关于鹧鸪的千古绝唱: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辛弃疾内心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所谓正愁余,语出《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北归之怀抱耶?抑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悲凉无已。
这首词,辛弃疾创作于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距其南渡已过十余年。辛弃疾时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一路上伴随他的,除了江水的激越,就是反复响在耳畔的鹧鸪声。
梁启超赞此鹧鸪一笔云:“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可以说,此词用声声鹧鸪啼,发抒了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阕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其美学气质,在古典文学中直臻极上之品。
词牌《鹧鸪天》
鹧鸪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象征实在是深入人心。词牌名中,即有以“鹧鸪天”为名的。
《鹧鸪天》词牌来自一句唐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只是关于这句诗的作者历来难辨,有郑隅、郑嵎、郑山禺等几种说法,应该是当时人记录的笔误。不过在唐代,诗中咏鹧鸪的本来就很多,不说那个有“郑鹧鸪”之名的郑谷,就是李白都曾自比鹧鸪:“我似鹧鸪鸟,南迁懒北飞。时寻汉阳令,取醉月中归。”
鹧鸪鸟是一种生长在南方的喜欢温暖的鸟。晋人书中就有记载,说这种鸟喜欢朝着太阳飞,又叫“随阳鸟”,发出的叫声就像在自己呼唤自己。这当然是人们的想象,古人想象力比我们丰富生动得多,他们说鸟有鸟语,它们不仅说自己的语言,而且还会说当地人的方言,所以一种鸟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叫声,也有不同的名字。只是现在的人越来越孤独了,只与机器对话,再也听不懂鸟语了,当然也许就算听懂了估计也没有什么好话说给人听。鹧鸪在唐诗中的意象主要体现在,乐声《山鹧鸪》的婉转凄恻上。唐时的乐曲《山鹧鸪》,应该是笛子一类的吹管乐,是南国民间乐曲,音色清越。最喜欢听鹧鸪曲的应该是晚唐的许浑,他为鹧鸪曲写了许多诗,像“南国多情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金谷歌传第一流,鹧鸪清怨碧烟愁”等,都是描写这种乐曲的。不知道为什么姜夔在《宋史乐志》里说它“沈滞郁抑,失之太浊”。再后来兴起禽言诗,更有人将鹧鸪的叫声形容为“行不得也,哥哥”,这完全是将人的感情诸加在鸟身上,这鸟儿不复是它最初的自己了。
《山鹧鸪》因为是笛曲似乎不太适合在乐坊酒肆填词演唱,所以唐五代并不见有词作,到了北宋初年,才仿佛一曲笛音御风而来,高雅风致、清灵悠扬,直入那些风流才子的寂寞心灵。离愁别绪,感怀身世,一股凄凉哀婉的风迎面吹来。
鹧鸪声中道靖康
南渡词人特别钟情《鹧鸪天》调,大概是他们心中有深感鹧鸪那“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仿佛更深微地传达出国破家亡的内心之离愁和怅惘。
李清照《鹧鸪天》词云: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李清照南渡之后,陷入了国破家亡、夫死流离的悲惨境地,心绪落寞,乡情殷切,写下了一些怀乡词。这词便是写晚愁霜晨庭院中凄寒肃杀的景象,及女主人一醉解千愁的浓重家国之思。与辛弃疾的词一样,两词结句,如直抒胸臆,僵直枯燥,便缺乏了艺术的生机,宕开一笔,别出远神,境界全出,更引起读者冥想遐思,获得特殊的美感享受。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陆游则在《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里写到: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此词作于南宋乾道二年,陆游四十二岁,因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首词和其他两首《鹧鸪天》(两首开头句分别为:插脚红尘已是颠,懒向青门学种瓜),都是这时候写下的。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终于流露出来。也正因为有词人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隽: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鹧鸪声声中,英雄易老,故土难回。
当时的朝廷重臣赵鼎,也用《鹧鸪天》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赵构被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南宋。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跸建康(今南京)。赵鼎随驾到达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久的当年上元节(元宵节)。
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国破的悲鸣。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准备抵抗金侵略者;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在这样的情势下过上元,只能令人心酸。词人自然回忆起靖康之变以前“全盛时”的上元。 以当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姿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因此清人况周颐评曰:“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蕙风词话》卷二)这个评价是非常符合此词的特点,也是非常符合词人作为南宋初年中兴名臣的身份的。
鹧鸪身未灭而灵已消
到了今天,鹧鸪已不再是南宋人眼中那极具象征意义的灵禽,而是用来养殖和食用的家禽而已。
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报道、宣传,大力推广鹧鸪养殖。宣扬其最大特点就是:肉厚骨细、营养丰富,每只成年鹧鸪体重约1市斤,售价仅28元左右,谁都买得起,无论在城市农村极为俏销,需求巨大。
事实上,鹧鸪被训化的时间极短,到今天尚不足60年,鹧鸪喜温暖,怕寒冷,怕炎热,喜光照,喜干燥,怕潮湿,厌阴暗。这就给人工养殖提出了极大的难题。但是,因为鹧鸪的营养价值高、效益高、销量大,鹧鸪养殖在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每年被吃掉的鹧鸪数以千万记。
请记住,现在流行于市的鹧鸪早已不是古典文化中那悲郁之气充塞天地的象征符。它们的灵已经在人类驯化的瞬间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