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的理想国》自序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g86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爱植物的人。爱植物,自然就会更爱它们开放的花朵——这种自然演化的一个美丽奇迹。植物最初出现在地球上时,是没有花的。直到一亿多年前,那些进化造就的新植物才突然放出了花朵。虽然,对于植物本身来讲,花是因繁殖的需要而产生的传播策略,但人从有最初的文明以来,就在赞叹花朵匪夷所思的结构,描摹花朵如有神助的设色,提炼或模仿令人心醉的花香。
   是的,我对观察和记录植物上瘾已经好些年了。有朋友提醒过我,不要玩物丧志,但我倒自得其乐,要往植物王国里继续深入。文字记录不过瘾了,又添置了相机,学习摄影,为植物们的美丽身姿存照。这么做有个缘故,我曾对记者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这句话写到了报纸上,有人认为是狂妄的话,我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人走在不同的道上,对世事的理解已可以如此南辕北辙,如此相互抵牾。我的意思并不是自己能通晓这个世界。我的意思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既然身处的这个自然界如此开阔敞亮,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反倒是人的一种无知的狂妄。
   这个世界对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真的是太过阔大。我开始观察植物的时候,也仅局限于青藏高原,特别是横断山区这一生物特别丰富多样的区域。直到2010年,旧病发作,一时间不能上高原了。每天就在成都市区那些多植物的去处游走。这时蜡梅也到了盛放的时节。我看那么馨香明亮的黄色花开放,禁不住带了很久不用的相机,去植物园,去浣花溪,去塔子山,去望江楼,将它们一一拍下。过了拍摄的瘾还不够,回去又检索资料,过学习植物知识的瘾;还不够,再来过写植物花事的瘾。这一来,身心都很愉悦了。
   拍过蜡梅,接着便大地回春,阴沉了一冬的成都渐渐天青云淡。玉兰、海棠、梅、桃、杏、李次第开放,也就是古人所说春天的二十四番花信的接踵而至。于是,我便起了心意,要把自己已经居住了十多年的这座城中的主要观赏植物,都拍过一遍,写上一遍。计划一年中,就把成都繁盛的花事从春至秋写成一个系列。
   曾经读到过美国自然文学开创者之一,环保主义者先驱的缪尔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不能爱置身其间的这块土地,那么,这个人关于爱国家之类的言辞也可能是空洞的,因而也是虚假的。”我在成都生活十多年了,常常听人说热爱成都的话。但理由似乎都比较一致地集中于生活享受的层面。我也爱这座城市,但我会想,还有没有别的稍离开一下物质层面的理由。即便是就人的身体而言,似乎眼睛也该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感官。而且,眼睛这个器官有个好处,看见美好的时候,让我们反省生活中何以还会有那么多的粗陋。这可以引导我们稍稍向着高一点的层面。帕慕克说过:“我们一生当中至少要有一次反思,引领我们检视自己置身其中的环境。”
   我觉得,自己写这组这座城市的花木记,多少也有点这样的意义在。
   因为,这不是纯粹科普意义上的观察与书写——虽然包含了一些植物学最基本的知识,但稍一深入,就进入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杜甫、薛涛、杨升庵……几乎所有与这个城市历史相关的文化名人,都留下了对这个城市花木的赞颂,所以,这些花木,其实与这座城市的历史紧密相关。驯化、培育这些美丽的植物,是人改造、美化环境的历史。用文字记录这些草木,发掘每种花卉的美感,同时也是人在丰富自己的审美,并深化这些美感的一个历程。
   (作者阿来,选自《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有删改)
  阅读思考
   1.在作者看来,观察和记录花木,除了能愉悦身心,还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2.第二段中,作者说“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为什么有人认为是“狂妄”的?为什么“我”认为是“谦逊”的?请简要回答。
  
  
  
   3.第三、四段中,作者對自己记录成都花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本版由刘艳红供稿,参考答案见下期)
其他文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斡旋( ) 春宵( )   霍骠姚( ) 恐吓( )   怅惘( ) 争讼( )   锵然( ) 神龛( )   犬吠( ) 皎洁( )   燎原( ) 夜深星阑(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斡旋:       (2)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
期刊
下列生活小贴士,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往后一小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60分)   要求:①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聯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   “往后一小步”,既是真实的退一步看风景、“退一步”让出空间,也是思想上的“往后一步”,留给自己更大空间来欣赏生活中的美。“往后一小步”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
期刊
故园春   故乡的三月,是田园诗中最美的段落。   桃花笑靨迎人,在溪边山脚、屋前篱落,浓淡得宜、疏密有致,尽你自在流连、尽情欣赏。不必像上海的摩登才子,老远地跑到香烟缭绕的龙华寺畔,从卖花孩子手中购取,装点风雅。   冬眠的草木如好梦初醒,抽芽、生叶,嫩绿新翠,妩媚得像初熟的少女,不似夏天的蓊蓊郁郁,少妇式的丰容盛髻。   菜花给遍野铺满黄金,紫云英染得满地妍红,软风里吹送着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气,
期刊
我们常常因为冲动、犹豫、固执、偏见,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以致追悔莫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说,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   请以“悔”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悔   步行街上,电视上的广告声、店铺前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不绝于耳;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种各样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①   街心花坛边,一位老人
期刊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美国西海岸某天的落日过程:一轮夕阳,像一颗悬挂在隐形枝丫上的特大号的熟透了的柿子,不知怎么“扑沓”一下,竟整个儿地跌落在山头上了。它从山背后涌流下去,陡溅起一天耀眼的绯红。那绯红自然是非霞莫属了,灿灿之霞。   我默然散步向前,看见归鸦成群地从天上飞过,在目力所及的一切角落,都有如烟似气的暮霭缓缓溢出。我想,这迷迷离离的巨网似的罩着的暮天之景,应是出自我们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故国的哪
期刊
文学是一种很艰难的艺术,从初学到成家,中间须经过若干步骤,学者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拿一个比较浅而易见的比喻来讲,作文如写字。在初学时,笔拿不稳,手腕运用不能自如,所以结构不能端正匀称,用笔不能平实遒劲,字常是歪的,笔锋常是笨拙扭曲的。这可以说是“疵境”,特色是驳杂不稳,纵然一幅之内间或有一两个字写得好,一个字之内间或有一两笔写得好,但就全体看去,毛病很多。每个人写字都不免要经过这个阶段。如
期刊
竺可桢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称道的。   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这令李玉海尤为感慨。   “竺可桢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
期刊
物候是自然界中生物或非生物受季节气候因素影响出现季节性变化的现象。农民根据物候变化来耕种收割,文人也于游山玩水中留下了许多反映物候现象的诗词名句。例如:   1.因地而异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动静结合,用得绝妙。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首
期刊
《大自然的语言》虽然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是竺可桢先生却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把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写得通俗易懂。作者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描写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例如: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文章开篇用“
期刊
花灯,又名灯笼。灯笼是一种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绢作为灯笼的外壳,用竹或木条制作骨架,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   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现代社会,在春节、元宵等节日多悬挂花灯,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北京宫灯,是一种纯手工、纯木制的独特工艺美术品,过去是皇家专用,后来因皇帝赏赐朝臣才传出宫外,流入民间。制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