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视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点,注重理论实现形式的通俗化。同时,要加强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和宣传队伍,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路径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给我们提出的一项新课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这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天优势,但现实中让大多数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也并非易事。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实现大众化,内化为人民的精神和意识,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并发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从“以人为本”的视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我们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要从“以人为本”的视野出发,唤醒群众内心深层次对理论的需求意识,使广大群众自觉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运用,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国民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要大力增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引导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和谐合作精神,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境界,形成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局面。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避免一刀切。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抓住广大党员干部这个教育重点和主体。第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社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全体人民的斗志。在现阶段,特别要注意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第三,要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精神生活,有效提升大众的道德修养水平、认知能力等,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吻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在理论内容和理论形式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内容上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点进行统筹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本质体现,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才能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进一步端正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和群众意识的良好氛围,达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目标。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形式的通俗化,转换话语表达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力争做到“三贴近”,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要让马克思主义走出领导机关,走出中央文件,走向人民中间,就是要将“学术话语”转化为“群众话语”,把政治生活“官方理论”转变成社会生活“群众理论”范畴,实现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让公众听得进、听得懂、记得住、用得好,实现理论的表达方式与受众的解读期望相一致、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读心理相一致,使理论真正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际运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换为具体政策,让群众在政策中理解理论
党的理论只有变成具体的方针政策,才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才具有可操作性,使人们在政策中理解理论、信仰理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①要紧紧抓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具体政策转换这一根本环节,始终把最大多数人的需要作为各项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直接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突破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转化成居民住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为大众服务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群众才会接受,才会向着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方向思考,进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信仰。实践层面,在推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时,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具体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并且在实践中让群众感觉到理论推动政策,政策推动实际的清晰进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我们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具体化为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让群众明白了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这些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成功转化为政策的典范。
在理论宣传上和舆论引导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确保强大而有效的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大众化的重要保证。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弘扬主旋律,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地位。真理虽然被人发现,如果长期被束之高阁,这只能算是一种客观的思想,而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真理,只有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它的真理性才能得到实践证明,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和宣传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宣传经常化、丰富化、实效化。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执政,必须有正确的、统一的思想总揽全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形成统一的思想意志。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功底、能够紧跟时代潮流、结合实践,不断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践问题,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家和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当前,制定政策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选拔和培养已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鼓励理论研究者深入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社会不同层面的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实问题的不解和困惑,然后运用理论进行科学解释,运用现在传媒方式唤醒群众对理论的需要,加强群众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一要树立新理念,增强主动宣传意识。确立在与各种思想的交锋中必胜的信念,让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走进千家万户,入心、入脑、入行。二要发挥大众传媒作用,注重宣传方式的时代性、简洁性,不断创新,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利用网络、电视、广告、电影、动画等多种现代传媒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送到群众的头脑中。三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形式。一是把马克主义大众化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让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实效,从而产生对马克主义的学习需要和认同。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运用多种形式实现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青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了青年就掌握了未来,年轻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学校特别是高校已经成为我党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争夺下一代的“主战场”。我们应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层教育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积极探索各个年龄段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并组织编写相关教材和读物,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渗透到大中小学生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去,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行动。
树立榜样,推动马克主义大众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对全国马克主义理论学者专家进行摸底,选拨出有代表性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进行重点培养和宣传,使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只有走群众践线,在群众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探索丰富广阔的实现路径,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实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84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路径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给我们提出的一项新课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这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天优势,但现实中让大多数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也并非易事。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实现大众化,内化为人民的精神和意识,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并发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从“以人为本”的视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我们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要从“以人为本”的视野出发,唤醒群众内心深层次对理论的需求意识,使广大群众自觉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运用,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国民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要大力增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引导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和谐合作精神,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境界,形成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局面。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避免一刀切。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抓住广大党员干部这个教育重点和主体。第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社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全体人民的斗志。在现阶段,特别要注意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第三,要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精神生活,有效提升大众的道德修养水平、认知能力等,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吻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在理论内容和理论形式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内容上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点进行统筹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本质体现,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才能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进一步端正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和群众意识的良好氛围,达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目标。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形式的通俗化,转换话语表达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力争做到“三贴近”,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要让马克思主义走出领导机关,走出中央文件,走向人民中间,就是要将“学术话语”转化为“群众话语”,把政治生活“官方理论”转变成社会生活“群众理论”范畴,实现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让公众听得进、听得懂、记得住、用得好,实现理论的表达方式与受众的解读期望相一致、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读心理相一致,使理论真正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际运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换为具体政策,让群众在政策中理解理论
党的理论只有变成具体的方针政策,才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才具有可操作性,使人们在政策中理解理论、信仰理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①要紧紧抓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具体政策转换这一根本环节,始终把最大多数人的需要作为各项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直接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突破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转化成居民住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为大众服务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群众才会接受,才会向着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方向思考,进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信仰。实践层面,在推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时,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具体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并且在实践中让群众感觉到理论推动政策,政策推动实际的清晰进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我们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具体化为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让群众明白了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这些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成功转化为政策的典范。
在理论宣传上和舆论引导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确保强大而有效的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大众化的重要保证。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弘扬主旋律,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地位。真理虽然被人发现,如果长期被束之高阁,这只能算是一种客观的思想,而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真理,只有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它的真理性才能得到实践证明,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和宣传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宣传经常化、丰富化、实效化。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执政,必须有正确的、统一的思想总揽全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形成统一的思想意志。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功底、能够紧跟时代潮流、结合实践,不断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践问题,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家和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当前,制定政策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选拔和培养已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鼓励理论研究者深入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社会不同层面的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实问题的不解和困惑,然后运用理论进行科学解释,运用现在传媒方式唤醒群众对理论的需要,加强群众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一要树立新理念,增强主动宣传意识。确立在与各种思想的交锋中必胜的信念,让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走进千家万户,入心、入脑、入行。二要发挥大众传媒作用,注重宣传方式的时代性、简洁性,不断创新,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利用网络、电视、广告、电影、动画等多种现代传媒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送到群众的头脑中。三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形式。一是把马克主义大众化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让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实效,从而产生对马克主义的学习需要和认同。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运用多种形式实现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青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了青年就掌握了未来,年轻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学校特别是高校已经成为我党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争夺下一代的“主战场”。我们应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层教育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积极探索各个年龄段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并组织编写相关教材和读物,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渗透到大中小学生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去,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行动。
树立榜样,推动马克主义大众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对全国马克主义理论学者专家进行摸底,选拨出有代表性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进行重点培养和宣传,使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只有走群众践线,在群众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探索丰富广阔的实现路径,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实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