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研究日本二战后历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背景和政策方法,提出了日本经验对做好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日本 产业结构调整 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经济陷入低迷,我国以出口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受到很大影响,为了减少外部冲击,保证国民经济维持高速发展,我国采取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手段,通过宽松的信贷环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保八任务。进入2011年,欧美二次探底的肯能性依然存在,人民币升值和国内的通胀压力都从不同角度影响我国的经济正常运行。面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维持经济高速增长、保障就业之间的矛盾,我们将何去何从。同样以制造业起家的近邻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大约每十年进行一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的经验对于我国有着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一、日本战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
战后日本由于朝鲜半岛的战争需求,承接了来自美国的产能转移,经历了1958-1961年的景气周期,史称“岩武景气”。但是,日本经济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投资拉动型经济的诸多弊端,包括行业产能明显过剩,污染问题突出,加之人口红利的结束,劳动力减少,社会各界对未来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信心不足。这使得日本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从投资拉动向消费需求拉动模式转变,才能延续经济的发展态势。
(一)收入倍增计划。
战后日本倡导“强国论”,重视投资规模的增长和经济实力的提升。1959年,日本政界学界已普遍认识到虽然日本经济生产能力强大,但已陷入产能过剩,需求相对不足的困境。企业一直习惯于低工资方式和高规模再投资来开展经营,生产处于粗放状态。随着日本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的饱和,企业经营将难以持续。于是“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日本的战略政策被提出,目的是:迅速地把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从而谋求通过增加就业,实现完全就业,大幅度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必须缩小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地区相互之间以及收入阶层之间存在的生活上和收入上的差距,以期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得到均衡发展。具体的措施有:提高城市职工和农民的收入。对城市职工,坚持推行“最低工资制度”,并逐年递增,逐步减小高低收入者的差距。对农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制订《农业基本法》,通过财政预算为农业提供大量投资、贷款和补贴。此举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目标大约6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实际国民收入都实现了翻番,前者用了大约6年,后者用了大约7年。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战后日本将发展重点倾斜于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促进了钢铁、煤炭和电力等行业的发展,但是重化工业一直处于粗放式的经营阶段。在从原材料工业到加工组装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土地、水、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甚至一度形成了社会危机,这要求政府必须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那些清洁能源,技术性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从1970 年到1980 年,日本政府通过重要技术研究费开发补助、税收优惠等,提升国内技术水平。重要技术研究开发费补助金主要是对那些急需开发的重要技术以及对开发成功后会对技术领域和生产领域产生巨大波及效应的核心技术(特别是那些可能提高研究开发效率的技术)给予重点高额补助。有关技术振兴的税收优惠主要是包括對增加的试验研究费用不征税、对工业技术研究组合缴纳的税金进行特别返还和削减固定资产税等措施。这最终使日本工业成功从加工组装工业向高科技工业完成转变。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障。日本在收入倍增计划中提出,在六、七年内每年增招理工科大学生1.6万人(后增为2万人),每年增招职业高中学生8.5万人,使理工科大学生与文科等大学生的比例从当时的2:8提高到3:7,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的比例从当时的4:6提高到5:5。同时扩大科研投入,使科研经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当时的0.9%上升到1970年的1.3%。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给我国的启示
第一,提高居民收入,让人民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是拉动内需的必要前提。很多人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扩大再生产规模缩小,竞争力就会下降或者破产,甚至再一次扩大失业。但日本的经验证明,在需求不能有效拉动的情况下,产能无限过剩,只能使发展成为空谈,居民收入如果不提高,必然会产生消费疲软,经济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相反,居民收入提高,一方面使消费需求得以释放,反过来促进供给增长。另一方面,劳动力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第二,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缩小地区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有效解决二元结构问题。
日本在收入倍增计划中有效解决了农村问题和收入差距问题。我国一向重视三农问题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城镇内贫富差距也有扩大趋势。必须加强培训农民的非农从业技能,通过财政政策加强对农民生活、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补助力度,同时也要通过税收手段调节高低收入的收入差距。
第三,我国要摆脱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的地位,就必须在技术创新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首先要加强研发投入力度,挖掘核心的技术优势。其次,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一致保护知识产权权益,司法和执法部门也以严格、彻底的司法、执法行动查处一切侵犯知识产权权益为己任。最后要加强税收优惠力度,对具有领先意义和空白领域的技术要给予税金返还,提高创新积极性。
第四,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受过良好教育和丰富经验的人群比重逐步提高。保障产业结构顺利升级,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我国目前最紧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应以较高的工资收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于实体产业,这样才能形成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第五,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科技的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已经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落实到位,确保有所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金明善.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M].北京:航天工业出版社,1988.
[2] 徐铁.战后日本产业政策变迁研究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9)
[3]李雨珣.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J]. 流通经济,2011, (10)
[4]王虹,柏珂.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难点问题分析 [J]. 市场论坛,2011 (1)
[5] 李林杰.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J].经济,2001 (2)
[6] 梁彦.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和启示 [J]. 宏观经济管理,2007 (1)
[7] 陈 朔,冯素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几个问题的国际经验和启示——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例[J]. 经济问题探索,2008 (3)
[8]洪雨.日本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J]. 政策瞭望,2008 (3)
作者简介:
周大昭 男 出生年月:1984年1月 籍贯:河北省易县 学历:大学本科
关键词 日本 产业结构调整 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经济陷入低迷,我国以出口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受到很大影响,为了减少外部冲击,保证国民经济维持高速发展,我国采取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手段,通过宽松的信贷环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保八任务。进入2011年,欧美二次探底的肯能性依然存在,人民币升值和国内的通胀压力都从不同角度影响我国的经济正常运行。面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维持经济高速增长、保障就业之间的矛盾,我们将何去何从。同样以制造业起家的近邻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大约每十年进行一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的经验对于我国有着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
一、日本战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
战后日本由于朝鲜半岛的战争需求,承接了来自美国的产能转移,经历了1958-1961年的景气周期,史称“岩武景气”。但是,日本经济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投资拉动型经济的诸多弊端,包括行业产能明显过剩,污染问题突出,加之人口红利的结束,劳动力减少,社会各界对未来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信心不足。这使得日本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从投资拉动向消费需求拉动模式转变,才能延续经济的发展态势。
(一)收入倍增计划。
战后日本倡导“强国论”,重视投资规模的增长和经济实力的提升。1959年,日本政界学界已普遍认识到虽然日本经济生产能力强大,但已陷入产能过剩,需求相对不足的困境。企业一直习惯于低工资方式和高规模再投资来开展经营,生产处于粗放状态。随着日本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的饱和,企业经营将难以持续。于是“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日本的战略政策被提出,目的是:迅速地把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从而谋求通过增加就业,实现完全就业,大幅度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必须缩小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地区相互之间以及收入阶层之间存在的生活上和收入上的差距,以期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得到均衡发展。具体的措施有:提高城市职工和农民的收入。对城市职工,坚持推行“最低工资制度”,并逐年递增,逐步减小高低收入者的差距。对农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制订《农业基本法》,通过财政预算为农业提供大量投资、贷款和补贴。此举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目标大约6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实际国民收入都实现了翻番,前者用了大约6年,后者用了大约7年。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战后日本将发展重点倾斜于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促进了钢铁、煤炭和电力等行业的发展,但是重化工业一直处于粗放式的经营阶段。在从原材料工业到加工组装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土地、水、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甚至一度形成了社会危机,这要求政府必须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那些清洁能源,技术性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从1970 年到1980 年,日本政府通过重要技术研究费开发补助、税收优惠等,提升国内技术水平。重要技术研究开发费补助金主要是对那些急需开发的重要技术以及对开发成功后会对技术领域和生产领域产生巨大波及效应的核心技术(特别是那些可能提高研究开发效率的技术)给予重点高额补助。有关技术振兴的税收优惠主要是包括對增加的试验研究费用不征税、对工业技术研究组合缴纳的税金进行特别返还和削减固定资产税等措施。这最终使日本工业成功从加工组装工业向高科技工业完成转变。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障。日本在收入倍增计划中提出,在六、七年内每年增招理工科大学生1.6万人(后增为2万人),每年增招职业高中学生8.5万人,使理工科大学生与文科等大学生的比例从当时的2:8提高到3:7,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的比例从当时的4:6提高到5:5。同时扩大科研投入,使科研经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当时的0.9%上升到1970年的1.3%。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给我国的启示
第一,提高居民收入,让人民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是拉动内需的必要前提。很多人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扩大再生产规模缩小,竞争力就会下降或者破产,甚至再一次扩大失业。但日本的经验证明,在需求不能有效拉动的情况下,产能无限过剩,只能使发展成为空谈,居民收入如果不提高,必然会产生消费疲软,经济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相反,居民收入提高,一方面使消费需求得以释放,反过来促进供给增长。另一方面,劳动力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第二,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缩小地区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有效解决二元结构问题。
日本在收入倍增计划中有效解决了农村问题和收入差距问题。我国一向重视三农问题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城镇内贫富差距也有扩大趋势。必须加强培训农民的非农从业技能,通过财政政策加强对农民生活、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补助力度,同时也要通过税收手段调节高低收入的收入差距。
第三,我国要摆脱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的地位,就必须在技术创新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首先要加强研发投入力度,挖掘核心的技术优势。其次,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一致保护知识产权权益,司法和执法部门也以严格、彻底的司法、执法行动查处一切侵犯知识产权权益为己任。最后要加强税收优惠力度,对具有领先意义和空白领域的技术要给予税金返还,提高创新积极性。
第四,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受过良好教育和丰富经验的人群比重逐步提高。保障产业结构顺利升级,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我国目前最紧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应以较高的工资收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于实体产业,这样才能形成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第五,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科技的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已经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落实到位,确保有所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金明善.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M].北京:航天工业出版社,1988.
[2] 徐铁.战后日本产业政策变迁研究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9)
[3]李雨珣.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J]. 流通经济,2011, (10)
[4]王虹,柏珂.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难点问题分析 [J]. 市场论坛,2011 (1)
[5] 李林杰.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J].经济,2001 (2)
[6] 梁彦.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和启示 [J]. 宏观经济管理,2007 (1)
[7] 陈 朔,冯素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几个问题的国际经验和启示——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例[J]. 经济问题探索,2008 (3)
[8]洪雨.日本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J]. 政策瞭望,2008 (3)
作者简介:
周大昭 男 出生年月:1984年1月 籍贯:河北省易县 学历: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