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实践基地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介绍了北华大学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重点介绍了创新基地实施的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体系。实践证明,创新基地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重要基地。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 年)》[1],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也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要求创造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应融入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北华大学作为地方高校,自1999年合校以来,传承原四校办学积淀,兼蓄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搭建创新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具有理论性,同时具有实践性。如果缺乏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就只能停留在认识上,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北华大学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学生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为目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按照“ 在时间上要留有余地,空间上要有足够场所,机制上要有充分自由度,条件上要有足够保障” 的原则,建立将科研项目、工程开发项目引入创新基地的良性发展机制,在管理上营造“公司化”真实氛围,以长期培养与短期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实施创新创业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低结合,内外结合,师生结合”三结合的基地特有教学运行格局。既通过高层次、高水平教师与年轻教师的结合,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企事业单位工程师、企业家等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创新指导教师队伍;将学生课内学习内容与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相结合,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结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相结合,指导教师与学生针对研究项目协同攻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形成“ 教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 融为一体的团队协作型工作学习模式;通过“一带三”和“师徒制”使基地内学生与基地外学生相结合,拓宽创新教育的辐射面,带动全校学生参与创新。
学校从2002年开始,抓住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机遇,以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凝练形成的本科生科研助理团队、创新创业团队、竞赛团队等十余类人才特色培养团队,依据学科及专业特点建立了23个校级创新创业平台,机电集成技术、自动化技术科技创新基地被吉林省教育厅遴选为示范性创新基地,成功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3个国家级实践基地,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的三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平台。经过15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核心,项目实施为内容,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为途径,“过程培养人”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成果为导向,构建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体系
采用何种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何种途径让学生有效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真正实现校内学习与未来从事工作相衔接,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构建基地创新实践体系的关键。
创新基地创建之初,秉承行动导向法构建了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维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在实施任務驱动时,教师将科研项目及工程项目进行分解,以任务为中心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制定目标具体、内容实用的课题任务,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任务驱动围绕明确的任务目标能够快速地将进入创新基地的学生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快速取得有显示度的竞赛成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创新基地规模化发展、管理体系和配套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化与发展,单一的任务驱动模式也暴露出一定的弊端[3],主要表现为:①任务驱动多数以教师为主导制定相应的任务目标,学生处于相对被动承受地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和调动;②任务驱动的目标过于具体与详细,可以满足刚刚进入创新基地初级科研助理的工程意识培养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但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多过细重复式的任务反而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羁绊,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和驱动力;③在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产品的构造能力,无法对项目各模块或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及产品的经济性进行掌握,无法真正实现与未来从事工作相衔接;④学生互动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无法得以有效地得到锻炼和提升;⑤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受到抑制。
为此,创新基地引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结合学校“一线实用,落地生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学生及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反向设计创新实践体系。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侧重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为实训课题,以完成项目或取得成果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工程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对团队、责任、工作任务的理解,并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在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时,借助创新教育前期积累的成果和影响力,通过采用与周边企业合作、校友反馈、组织学生到周边企业和社会征集课题等方式建立一个项目数量充足、涉及面广、内容综合、难度适中的项目集群,基地教师对这些项目进行筛选和甄别,通过项目招标的形式,学生依据特长自由组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项目研究。把企业的设备改造、产品研发、产品生产环节的技术问题等转化为学校的科研课题,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创新等实践内容,将形成的成果返还给企业,并将企业的评价引入到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体系中,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企业为学校提供优质实习资源的积极性,有利于广大教师获得更多的工程研发项目;在建立项目群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校友的作用,校友更熟悉和了解基地的需求,对基地持有特殊感情,通过微信、QQ群等方式及时地将了解的行业、产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和需求反馈给创新基地,能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精准规划科研课题,很多校友将创新基地作为其创业预研课题的依托平台。引导学生到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征集科研课题,为企业规划项目实施方案、提出项目建议、完成项目策划、开展案例研究等技术支持,学生到社会上征集课题,不仅获取了真实背景的工程课题,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推销自己的能力。通过以上几种形式的对外征集课题,既可免费获得的企业工程师的创新指导也可有效破解项目后续研发经费投入的问题。 在实施项目驱动模式时,对刚刚进入创新基地的低年级学生采用完全由学生独立设计与实施的项目驱动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应先使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得到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储存。根据先易后难的教学原则,在高年级学生中再实施项目驱动,学生将会更加适应,达到项目教学法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将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二者进行结合实施。
三、创新机制,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兴趣驱动创新,环境孕育成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兴趣,使得学生个性得到极大的发挥,营造一个适合创新的氛围尤为重要。
以理念更新为先导, 创新管理及激励机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新生学习方向不明确、原动力不足等问题,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特色课程,该课程以课程地图的方式指引学生未来升学与就业的发展方向,让学生能够依据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兴趣,按地图从学校开设的通识与专业课程中,规划出大学四年最佳的修课学习路径。为了保证以一线创新为特色,倡导个性化培养为目标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开展,学校对传统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设立了单项奖学金评定体系,该体系包括学业优秀、创新实践、社会活动三个模块,改变了用单一模式僵化地评价学生、压制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弊端。建立的“ 上不封顶” 式加分制度,设置顶替学分机制及辅修机制,采用多维度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以“创新根植于实践,能力受益于交流”为理念,构建多维度学生创新交流活动体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将科技创新活动月和科技夏令营活动体系从时间到内容上固化下来,通过开展各种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学术报告、竞赛答辩、经验交流、项目展示、评价奖励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生交流互动氛围。针对新入学大学生开展以激发创造力为主题的创意大赛;鼓励构建跨学科团队协同攻关,构建竞赛项目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的发布及团队成员招募机制,促进各学科专业不同创新基地内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基地内定期举办创新大讲堂,各研究室轮流主持,分享软件学习、项目实施经验,促进学生同步成长。
科技竞赛已成为引领和激发学生兴趣的主要手段,依托创新基地,构建院、校、省部和国家四级学科竞赛体系。依据竞赛学科属性、影响力、参赛范围构建了分类竞赛活动体系,每个二级学院都确定多主攻的学科竞赛。形成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分层选拔的运作模式,构建学生质询、学生打分、教师点评的竞赛选拔机制,营造大胆质疑、客观评价、互动学习的竞赛评价氛围。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时,基地将入围省级的竞赛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将其纳入项目驱动课题管理和监管体系。
四、结语
经过15年的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北华大学毕业生以“ 能吃苦、上手快、业务精、后劲足” 的优势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成为基层创新的骨干力量。北华大学创新实践的做法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吉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北华大学创新实践基地的做法进行专题报道。“创建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应用型工科人才技术创新与一线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和林業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教学实验中心,都充分彰显了北华大学创新教育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及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吉教科文合字[2016]48号)。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 年)》[1],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也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要求创造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应融入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北华大学作为地方高校,自1999年合校以来,传承原四校办学积淀,兼蓄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搭建创新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具有理论性,同时具有实践性。如果缺乏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就只能停留在认识上,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北华大学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学生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为目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按照“ 在时间上要留有余地,空间上要有足够场所,机制上要有充分自由度,条件上要有足够保障” 的原则,建立将科研项目、工程开发项目引入创新基地的良性发展机制,在管理上营造“公司化”真实氛围,以长期培养与短期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实施创新创业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低结合,内外结合,师生结合”三结合的基地特有教学运行格局。既通过高层次、高水平教师与年轻教师的结合,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企事业单位工程师、企业家等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创新指导教师队伍;将学生课内学习内容与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相结合,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结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相结合,指导教师与学生针对研究项目协同攻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形成“ 教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 融为一体的团队协作型工作学习模式;通过“一带三”和“师徒制”使基地内学生与基地外学生相结合,拓宽创新教育的辐射面,带动全校学生参与创新。
学校从2002年开始,抓住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机遇,以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凝练形成的本科生科研助理团队、创新创业团队、竞赛团队等十余类人才特色培养团队,依据学科及专业特点建立了23个校级创新创业平台,机电集成技术、自动化技术科技创新基地被吉林省教育厅遴选为示范性创新基地,成功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3个国家级实践基地,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的三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平台。经过15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核心,项目实施为内容,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为途径,“过程培养人”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成果为导向,构建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体系
采用何种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何种途径让学生有效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真正实现校内学习与未来从事工作相衔接,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构建基地创新实践体系的关键。
创新基地创建之初,秉承行动导向法构建了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维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在实施任務驱动时,教师将科研项目及工程项目进行分解,以任务为中心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制定目标具体、内容实用的课题任务,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任务驱动围绕明确的任务目标能够快速地将进入创新基地的学生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快速取得有显示度的竞赛成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创新基地规模化发展、管理体系和配套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化与发展,单一的任务驱动模式也暴露出一定的弊端[3],主要表现为:①任务驱动多数以教师为主导制定相应的任务目标,学生处于相对被动承受地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和调动;②任务驱动的目标过于具体与详细,可以满足刚刚进入创新基地初级科研助理的工程意识培养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但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多过细重复式的任务反而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羁绊,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和驱动力;③在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产品的构造能力,无法对项目各模块或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及产品的经济性进行掌握,无法真正实现与未来从事工作相衔接;④学生互动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无法得以有效地得到锻炼和提升;⑤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受到抑制。
为此,创新基地引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结合学校“一线实用,落地生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学生及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反向设计创新实践体系。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侧重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为实训课题,以完成项目或取得成果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工程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对团队、责任、工作任务的理解,并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在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时,借助创新教育前期积累的成果和影响力,通过采用与周边企业合作、校友反馈、组织学生到周边企业和社会征集课题等方式建立一个项目数量充足、涉及面广、内容综合、难度适中的项目集群,基地教师对这些项目进行筛选和甄别,通过项目招标的形式,学生依据特长自由组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项目研究。把企业的设备改造、产品研发、产品生产环节的技术问题等转化为学校的科研课题,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创新等实践内容,将形成的成果返还给企业,并将企业的评价引入到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体系中,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企业为学校提供优质实习资源的积极性,有利于广大教师获得更多的工程研发项目;在建立项目群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校友的作用,校友更熟悉和了解基地的需求,对基地持有特殊感情,通过微信、QQ群等方式及时地将了解的行业、产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和需求反馈给创新基地,能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精准规划科研课题,很多校友将创新基地作为其创业预研课题的依托平台。引导学生到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征集科研课题,为企业规划项目实施方案、提出项目建议、完成项目策划、开展案例研究等技术支持,学生到社会上征集课题,不仅获取了真实背景的工程课题,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推销自己的能力。通过以上几种形式的对外征集课题,既可免费获得的企业工程师的创新指导也可有效破解项目后续研发经费投入的问题。 在实施项目驱动模式时,对刚刚进入创新基地的低年级学生采用完全由学生独立设计与实施的项目驱动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应先使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得到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储存。根据先易后难的教学原则,在高年级学生中再实施项目驱动,学生将会更加适应,达到项目教学法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将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二者进行结合实施。
三、创新机制,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兴趣驱动创新,环境孕育成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兴趣,使得学生个性得到极大的发挥,营造一个适合创新的氛围尤为重要。
以理念更新为先导, 创新管理及激励机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新生学习方向不明确、原动力不足等问题,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特色课程,该课程以课程地图的方式指引学生未来升学与就业的发展方向,让学生能够依据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兴趣,按地图从学校开设的通识与专业课程中,规划出大学四年最佳的修课学习路径。为了保证以一线创新为特色,倡导个性化培养为目标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开展,学校对传统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设立了单项奖学金评定体系,该体系包括学业优秀、创新实践、社会活动三个模块,改变了用单一模式僵化地评价学生、压制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弊端。建立的“ 上不封顶” 式加分制度,设置顶替学分机制及辅修机制,采用多维度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以“创新根植于实践,能力受益于交流”为理念,构建多维度学生创新交流活动体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将科技创新活动月和科技夏令营活动体系从时间到内容上固化下来,通过开展各种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学术报告、竞赛答辩、经验交流、项目展示、评价奖励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生交流互动氛围。针对新入学大学生开展以激发创造力为主题的创意大赛;鼓励构建跨学科团队协同攻关,构建竞赛项目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的发布及团队成员招募机制,促进各学科专业不同创新基地内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基地内定期举办创新大讲堂,各研究室轮流主持,分享软件学习、项目实施经验,促进学生同步成长。
科技竞赛已成为引领和激发学生兴趣的主要手段,依托创新基地,构建院、校、省部和国家四级学科竞赛体系。依据竞赛学科属性、影响力、参赛范围构建了分类竞赛活动体系,每个二级学院都确定多主攻的学科竞赛。形成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分层选拔的运作模式,构建学生质询、学生打分、教师点评的竞赛选拔机制,营造大胆质疑、客观评价、互动学习的竞赛评价氛围。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时,基地将入围省级的竞赛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将其纳入项目驱动课题管理和监管体系。
四、结语
经过15年的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北华大学毕业生以“ 能吃苦、上手快、业务精、后劲足” 的优势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成为基层创新的骨干力量。北华大学创新实践的做法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吉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北华大学创新实践基地的做法进行专题报道。“创建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应用型工科人才技术创新与一线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和林業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教学实验中心,都充分彰显了北华大学创新教育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及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吉教科文合字[2016]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