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环境就好像沟通人体的血液;在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才能真正“活学”,掌握语音、词汇、句型、思维和文化;在语言环境中入乡随俗,也才能真正“活用”,达到理解和表达、交流和沟通。“听”作为人类言语交际的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听力的基本概念
能听会说是人们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现在的汉语教学却普遍存在“听力差”,“发音不准”的现象,许多学生感到困难最大的是听力。其实,听力不仅与听的技巧有关,而且与听者的文化知识及思维能力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听能力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发展技巧、丰富知识并同时锻炼分析、推理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和实践过程。
提高汉语听力的目的是培养少數民族学生能用汉语进行交际。在交际中“听、说、读、写”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听”的训练应该是第一位的。据教育心里学研究资料表明,在人们的生活语言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但是,在目前的汉语学习中听说训练一直是个薄弱环节。
听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语言能力和思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如何利用和控制学生的母语思维也是听力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 “听”与“说、读、写”的关系
从汉语教学来看,听、说、读、写可以相互促进,但是关键在于如何摆正听、说、读、写以及听和说、读和写的关系,使四个方面能做到有机地结合。“听”在汉语教学“听、说、读、写”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阅读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培养听、说和写能力的关键。
听是分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即听并理解口语语言的含义;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读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即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写是运用书面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
听、说、读、写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首先,听、说、读、写的训练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真实的交际行为,贴近有目的(即任务型)的综合运用汉语活动。
听和读是通过语言活动理解和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通过语言活动表达的技能。
在母语学习中,听读的心理活动过程要比读的心理活动过程复杂一些。就是说听读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母语环境中的情况不同,其特点如下。
1)操作母语者必须经过一个在大脑中叠加或重新建立新的语言系统的图示的过程,才能掌握汉语。
2)"读"的能力(即同时调用语音和字符图式辨认字符)在汉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学习者主要是以字符为基本媒介开始学习汉语的,因此,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听的能力。
那么,怎样从理论上解释阅读训练与听力理解的这种关系呢?
首先,尽管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但他们都属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语言使用过程,二者有很大共性。从较低层次(词和句)来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和作出种种推断。
其次,阅读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语言输入来源,它不但增加了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机会,丰富了学习者对使用民族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在大量的阅读中拓宽其词汇量和背景知识量,这三点对听力理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三、听力技能训练
重视听力技能训练是提高听力的一条捷径。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此种语言的技能,在此过程中,不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练习,只有通过大量的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目的。
语言技能形成的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的技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练习目的需要不同的练习方法。虽然技能的形成和巩固需要有足够的练习次数和时间,但是并非练习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练习的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注意练习的系统性,又要研究练习的科学性,要做到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所以针对汉语听力教学,我们要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训练。
语音训练结束后,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听力练习,要从基础训练入手,要求学生尽量用目的语思维。就语料而言,由词至句,由短到长,使难度逐渐增加;就主动性而言,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仅仅要背词汇,还必须重视句子的完整性,把好信息储存。听话不仅仅靠“听见”就行了,需要听话者动用内在言语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只有正确理解了才是真正的听懂了。因此,汉语听力教学要强调学生主动理解而非被动地听,听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将听到的信息进行提取、整理、加工。
重视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时机,进行有针对的训练,不断提高估计、猜测、预期、推断、想象的能力,以弥补由于生词所带来的理解障碍。只有进行大量的听力训练,逐渐适应汉语语料,逐渐接受连贯的言语,获得快速反应,从而形成条件反射,进而用汉语思维,直接理解所听语料,这样听力理解能力才会提高。
四、培养学生“听”能力的方法
1.跟读和大声朗读
2.广泛读
3.勤写作和常听写
4.结合说
听和说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将听力训练和口语练习有机结合,既可以使听力和口语同步提高,又可以检查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程度,还可以培养思维流畅性及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影响听力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1.造成学生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情绪和态度、意志力等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巨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而且在汉语的听力认知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2.词汇量的大小决定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一般人总是认为,听得越多,听力理解能力越强。不容否认,多听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听的次数多少,也不完全在于听的内容长短、难易如何,它是一个人汉语知识的全面体现,而所有汉语知识的基础便是词汇。
3.阅读影响听力
首先,尽管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但二者有很大共性。听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效应以及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其次,阅读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语言输入来源,它不但增加了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机会,而且在大量的阅读中拓宽词汇量和背景知识,这三点对听力理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习者的阅读量越大,质量越高,他的汉语整体水平也越高,而听力正是一个人汉语知识的全面体现。
4.听力与记忆力密切相关
记忆力与听力理解密切相关。在听的过程中,对语言信号所产生的记忆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记忆的痕迹十分浅显,其保持量也相当有限。心理语言学家将这种记忆称之为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这两种记忆是听力理解的依据。
5.听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听力
听者的情绪状态与听力理解有相关作用。听者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听力的一个主观因素。具体地说,在不具备良好的听的动机和自信心的情况下,听者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从而干扰听的过程。
6.发音对汉语听力的影响
语音是听力的最基本要素。准确的发音是听力理解的前提条件。所听到的单词、句子发音与自己的发音一致时,大脑才会作出正确的判断、理解。
7.语法知识的不足对听力的影响
语法是规范语言表达的法则。每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语言法则也就不同。如果搞不清语法,就不会明白句子构建的方法,即使能听懂句子中每个单词的意思,但也会因搞不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语法层次而造成误解。汉语听力中,有很多句子,如果分不出主,谓,宾,即使把句子中的每个单词都听懂了,也未必能正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8.训练量对听力的影响
“熟能生巧”是一条放之四海皆成立的法则,汉语听力的训练也不例外。语感的培养、连读的掌握等这些困扰学生汉语听力水平的问题无一不需要大量的、重复的听力训练来解决。而听力训练量的不够也恰恰是初中学生的硬伤。对此,教师应将学生听力训练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要用汉语组织教学,这是听力训练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有效的听力训练方法。
2)在内容选择上,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听力材料,不要轻易放弃。
3)与课本配套的同步听力以及练习册中的听力练习等,更是要坚持随着教学进行训练。
六、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措施
1.建立旨在扩大听的输入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听力技巧的听力教学体系。
2.改变思维方式,讲究听力技巧,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果。
3.优化心理环境,消除情绪障碍。
4.略读捕捉信息。
5.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
6.保住西瓜,再拾芝麻。
7.扩大词汇量及知识面。
8.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结论
听力理解是一种复杂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解的层次涉及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和听力技能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提高汉语听力水平,学生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必须做到层层突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做到精泛结合,听读结合,听译结合,注意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只有这样,他们的听力水平才能提高。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生活方式和民族信仰,少数民族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对少数民族来说,汉语属于他们的二语,所以想要提高汉语听力,首先要学生具有自信并进行不懈的努力;其次,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不间断的训练,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听力教学,自然会水到渠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达到把学生培养成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能力的目标。只要学生有信心、有恒心、有毅力,对照造成理解困难的原因,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多听多练,拓宽渠道,扩大知识面,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在学习中注意听力技巧的培养和运用,将其付诸实践,那么听的能力就会有一个飞跃的进步。
一、 听力的基本概念
能听会说是人们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现在的汉语教学却普遍存在“听力差”,“发音不准”的现象,许多学生感到困难最大的是听力。其实,听力不仅与听的技巧有关,而且与听者的文化知识及思维能力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听能力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发展技巧、丰富知识并同时锻炼分析、推理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和实践过程。
提高汉语听力的目的是培养少數民族学生能用汉语进行交际。在交际中“听、说、读、写”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听”的训练应该是第一位的。据教育心里学研究资料表明,在人们的生活语言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但是,在目前的汉语学习中听说训练一直是个薄弱环节。
听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语言能力和思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如何利用和控制学生的母语思维也是听力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 “听”与“说、读、写”的关系
从汉语教学来看,听、说、读、写可以相互促进,但是关键在于如何摆正听、说、读、写以及听和说、读和写的关系,使四个方面能做到有机地结合。“听”在汉语教学“听、说、读、写”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阅读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培养听、说和写能力的关键。
听是分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即听并理解口语语言的含义;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读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即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写是运用书面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
听、说、读、写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首先,听、说、读、写的训练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真实的交际行为,贴近有目的(即任务型)的综合运用汉语活动。
听和读是通过语言活动理解和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通过语言活动表达的技能。
在母语学习中,听读的心理活动过程要比读的心理活动过程复杂一些。就是说听读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母语环境中的情况不同,其特点如下。
1)操作母语者必须经过一个在大脑中叠加或重新建立新的语言系统的图示的过程,才能掌握汉语。
2)"读"的能力(即同时调用语音和字符图式辨认字符)在汉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学习者主要是以字符为基本媒介开始学习汉语的,因此,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听的能力。
那么,怎样从理论上解释阅读训练与听力理解的这种关系呢?
首先,尽管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但他们都属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语言使用过程,二者有很大共性。从较低层次(词和句)来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和作出种种推断。
其次,阅读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语言输入来源,它不但增加了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机会,丰富了学习者对使用民族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在大量的阅读中拓宽其词汇量和背景知识量,这三点对听力理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三、听力技能训练
重视听力技能训练是提高听力的一条捷径。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此种语言的技能,在此过程中,不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练习,只有通过大量的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目的。
语言技能形成的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的技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练习目的需要不同的练习方法。虽然技能的形成和巩固需要有足够的练习次数和时间,但是并非练习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练习的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注意练习的系统性,又要研究练习的科学性,要做到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所以针对汉语听力教学,我们要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训练。
语音训练结束后,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听力练习,要从基础训练入手,要求学生尽量用目的语思维。就语料而言,由词至句,由短到长,使难度逐渐增加;就主动性而言,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仅仅要背词汇,还必须重视句子的完整性,把好信息储存。听话不仅仅靠“听见”就行了,需要听话者动用内在言语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只有正确理解了才是真正的听懂了。因此,汉语听力教学要强调学生主动理解而非被动地听,听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将听到的信息进行提取、整理、加工。
重视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时机,进行有针对的训练,不断提高估计、猜测、预期、推断、想象的能力,以弥补由于生词所带来的理解障碍。只有进行大量的听力训练,逐渐适应汉语语料,逐渐接受连贯的言语,获得快速反应,从而形成条件反射,进而用汉语思维,直接理解所听语料,这样听力理解能力才会提高。
四、培养学生“听”能力的方法
1.跟读和大声朗读
2.广泛读
3.勤写作和常听写
4.结合说
听和说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将听力训练和口语练习有机结合,既可以使听力和口语同步提高,又可以检查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程度,还可以培养思维流畅性及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影响听力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1.造成学生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情绪和态度、意志力等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巨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而且在汉语的听力认知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2.词汇量的大小决定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一般人总是认为,听得越多,听力理解能力越强。不容否认,多听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听的次数多少,也不完全在于听的内容长短、难易如何,它是一个人汉语知识的全面体现,而所有汉语知识的基础便是词汇。
3.阅读影响听力
首先,尽管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但二者有很大共性。听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效应以及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其次,阅读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语言输入来源,它不但增加了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机会,而且在大量的阅读中拓宽词汇量和背景知识,这三点对听力理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习者的阅读量越大,质量越高,他的汉语整体水平也越高,而听力正是一个人汉语知识的全面体现。
4.听力与记忆力密切相关
记忆力与听力理解密切相关。在听的过程中,对语言信号所产生的记忆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记忆的痕迹十分浅显,其保持量也相当有限。心理语言学家将这种记忆称之为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这两种记忆是听力理解的依据。
5.听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听力
听者的情绪状态与听力理解有相关作用。听者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听力的一个主观因素。具体地说,在不具备良好的听的动机和自信心的情况下,听者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从而干扰听的过程。
6.发音对汉语听力的影响
语音是听力的最基本要素。准确的发音是听力理解的前提条件。所听到的单词、句子发音与自己的发音一致时,大脑才会作出正确的判断、理解。
7.语法知识的不足对听力的影响
语法是规范语言表达的法则。每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语言法则也就不同。如果搞不清语法,就不会明白句子构建的方法,即使能听懂句子中每个单词的意思,但也会因搞不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语法层次而造成误解。汉语听力中,有很多句子,如果分不出主,谓,宾,即使把句子中的每个单词都听懂了,也未必能正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8.训练量对听力的影响
“熟能生巧”是一条放之四海皆成立的法则,汉语听力的训练也不例外。语感的培养、连读的掌握等这些困扰学生汉语听力水平的问题无一不需要大量的、重复的听力训练来解决。而听力训练量的不够也恰恰是初中学生的硬伤。对此,教师应将学生听力训练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要用汉语组织教学,这是听力训练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有效的听力训练方法。
2)在内容选择上,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听力材料,不要轻易放弃。
3)与课本配套的同步听力以及练习册中的听力练习等,更是要坚持随着教学进行训练。
六、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措施
1.建立旨在扩大听的输入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听力技巧的听力教学体系。
2.改变思维方式,讲究听力技巧,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果。
3.优化心理环境,消除情绪障碍。
4.略读捕捉信息。
5.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
6.保住西瓜,再拾芝麻。
7.扩大词汇量及知识面。
8.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结论
听力理解是一种复杂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解的层次涉及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和听力技能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提高汉语听力水平,学生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必须做到层层突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做到精泛结合,听读结合,听译结合,注意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只有这样,他们的听力水平才能提高。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生活方式和民族信仰,少数民族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对少数民族来说,汉语属于他们的二语,所以想要提高汉语听力,首先要学生具有自信并进行不懈的努力;其次,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不间断的训练,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听力教学,自然会水到渠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达到把学生培养成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能力的目标。只要学生有信心、有恒心、有毅力,对照造成理解困难的原因,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多听多练,拓宽渠道,扩大知识面,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在学习中注意听力技巧的培养和运用,将其付诸实践,那么听的能力就会有一个飞跃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