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给自己听,写给自己看。”这是为师者期待的学生作文境界。然而,“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这也是学生作文中的老大难。是呀,作文,对于众多的学生来说,就犹如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山,即便想那“满溪流水香,满目青山翠”,奈何“曲径通幽无所适”!
关键词:文章 意境 持之以恒 思路
一、享受生活——有源头活水来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生活是诗,生活即文章。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认真学习语文,认真生活。因为,精彩源于生活。快乐源自于学习。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教材里文质廉美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何况,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因此,小学生学习的语文应是生活中的语文,是学生自己的语文。语文源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只有这样,语文才能充满活力与灵性。曾经看过这么一则故事: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半岛旅游,路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其中,一导游连声抱歉:“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游客听了,眉头皱得更深。而另一位导游却诗意盎然地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的酒窝大道,你们瞧”!游客一听,不禁乐开怀,阴郁的心情霎时豁然开朗,脚下踩的是坑坑洼洼的小道,心中唱的却是“母亲的摇篮曲”,一路欢歌笑语。
在这里,生活化的语文左右了人们的心情抑或精神世界,语文与精神协同发展。一千种人的生活就有一千种,一千种人的语文观也就有一千种的语文,不是说“这世界充满诱惑吗”?那我们的语文有何尝不是如此呢?引导享受、语文课堂,从而享受生活,不是我们当老师的崇高使命吗?
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及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父亲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是谁在述说?”“那一年我十二岁。在一个阴沉沉的天气里,当我从课堂上被邻居叫出后,连冲带跑地冲进家时,一股冷气‘嗖’地从脚底直冲脑门。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前来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父亲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我眼含热泪,教室里鸦雀无声。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有一次,我养的一只小花猫不见了,我非常伤心。呆呆地望着小花猫的被褥,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小花猫了,听不到它的声音了,也得不到它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我想能不能转换成快乐的,激动的,讶异的甚至矛盾的?选择一项,试说看看,然后写下来。”这样,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孩子无不插上了灵感的翅膀,作文即在快乐中起飞。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主地流个不停。”置身社会,亲近自然。尽可能地让学生与社会、自然零距离接触,便单调的课堂学习为多彩的校园生活,使之有丰富而感性的生活体验,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作文无处不在。
二、厚积薄发——胸藏万汇凭吞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则是作文的基础。通过阅读,可以学到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可以学到如何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方法;可以学到如何选择材料确定中心,谋篇布局的方法;学到准确用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方法。因此,读书多的人写出的文章,文章丰富言辞自然。多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眼界,打开思路,增长智慧,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再次,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不能亲身了解的知识,帮助我们获取间接经验,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尤其令我们欣喜的是,阅读又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让我们享受到“信手拈来即是好文章”“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喜悦如此,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背书是获得作文“曲径通幽处”的又一把金钥匙。
1.博览群书,品赏词句
品构思,赏技法。《蟋蟀的住宅》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又运用比较、列数字、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蟋蟀的特点,课文生动而富有儿童情趣。教学生品味它,既能得到观察要仔细,还要抓住特点的正确认识,又为学生的作文表达方法提供了多樣化的借鉴。应运而生的抓住特点写“一小动物”的作文,便有了“囤里有粮心中不慌”的从容。
品意境,赏文字。好的写景散文,总是讲究创设意境,为情造文。《海上日出》中的“儿化音”;《夕照》的“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这样的意境加上“泻”“镀”“化”“跳跃”的准确运用,使得画面生动活泼,摇曳生姿,令人不忍释手。
这样的文章又何其多!长期的润泽,又何尝不是“春雨润物细无声”!
2.强化熟读背诵,引得源头活水来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形象的物质外壳。没有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就无法造成优美、深邃的意境,更谈不上精巧的构思布局了。阅读吸收式表达的基础。因此,积累语言文字要大力提倡熟读、背诵,把妙语佳句装进学生记忆的宝库里。积学如储宝,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例如:
(1)博览群书,品词赏句,建立词汇库;分类笔记;仿真记等。(2)从生活中获取。熟语,歇后语,对联,名言警句,甚至“天上钩钩云,地上水淋淋。”“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类的谚语,群众语言——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3)与“媒”为伍,关注时事,学会精炼表达。(4)熟读课文,力求多背。通过仔细复述课文,摘抄、整理、熟读成诵、强化储存,等等。
积累的语言文字越来越多,这些语言若长期不使用,那么,这种积累也不过是种“消极积累”,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而,应不断地将其变成积极的,焕发其活力。为此,可运用“求同巩固——仿写“,“比较迁移——去粗取精,内化积淀”,“延伸拓展——加强运用”。
这样持之以恒的积累,待到用时方能得心应手,所积累的语言文字材料自会奔赴笔端,流到纸面。正是“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关键词:文章 意境 持之以恒 思路
一、享受生活——有源头活水来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生活是诗,生活即文章。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认真学习语文,认真生活。因为,精彩源于生活。快乐源自于学习。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教材里文质廉美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何况,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因此,小学生学习的语文应是生活中的语文,是学生自己的语文。语文源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只有这样,语文才能充满活力与灵性。曾经看过这么一则故事: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半岛旅游,路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其中,一导游连声抱歉:“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游客听了,眉头皱得更深。而另一位导游却诗意盎然地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的酒窝大道,你们瞧”!游客一听,不禁乐开怀,阴郁的心情霎时豁然开朗,脚下踩的是坑坑洼洼的小道,心中唱的却是“母亲的摇篮曲”,一路欢歌笑语。
在这里,生活化的语文左右了人们的心情抑或精神世界,语文与精神协同发展。一千种人的生活就有一千种,一千种人的语文观也就有一千种的语文,不是说“这世界充满诱惑吗”?那我们的语文有何尝不是如此呢?引导享受、语文课堂,从而享受生活,不是我们当老师的崇高使命吗?
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及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父亲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是谁在述说?”“那一年我十二岁。在一个阴沉沉的天气里,当我从课堂上被邻居叫出后,连冲带跑地冲进家时,一股冷气‘嗖’地从脚底直冲脑门。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前来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父亲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我眼含热泪,教室里鸦雀无声。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有一次,我养的一只小花猫不见了,我非常伤心。呆呆地望着小花猫的被褥,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小花猫了,听不到它的声音了,也得不到它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我想能不能转换成快乐的,激动的,讶异的甚至矛盾的?选择一项,试说看看,然后写下来。”这样,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孩子无不插上了灵感的翅膀,作文即在快乐中起飞。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主地流个不停。”置身社会,亲近自然。尽可能地让学生与社会、自然零距离接触,便单调的课堂学习为多彩的校园生活,使之有丰富而感性的生活体验,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作文无处不在。
二、厚积薄发——胸藏万汇凭吞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则是作文的基础。通过阅读,可以学到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可以学到如何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方法;可以学到如何选择材料确定中心,谋篇布局的方法;学到准确用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方法。因此,读书多的人写出的文章,文章丰富言辞自然。多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眼界,打开思路,增长智慧,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再次,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不能亲身了解的知识,帮助我们获取间接经验,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尤其令我们欣喜的是,阅读又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让我们享受到“信手拈来即是好文章”“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喜悦如此,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背书是获得作文“曲径通幽处”的又一把金钥匙。
1.博览群书,品赏词句
品构思,赏技法。《蟋蟀的住宅》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又运用比较、列数字、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蟋蟀的特点,课文生动而富有儿童情趣。教学生品味它,既能得到观察要仔细,还要抓住特点的正确认识,又为学生的作文表达方法提供了多樣化的借鉴。应运而生的抓住特点写“一小动物”的作文,便有了“囤里有粮心中不慌”的从容。
品意境,赏文字。好的写景散文,总是讲究创设意境,为情造文。《海上日出》中的“儿化音”;《夕照》的“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这样的意境加上“泻”“镀”“化”“跳跃”的准确运用,使得画面生动活泼,摇曳生姿,令人不忍释手。
这样的文章又何其多!长期的润泽,又何尝不是“春雨润物细无声”!
2.强化熟读背诵,引得源头活水来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形象的物质外壳。没有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就无法造成优美、深邃的意境,更谈不上精巧的构思布局了。阅读吸收式表达的基础。因此,积累语言文字要大力提倡熟读、背诵,把妙语佳句装进学生记忆的宝库里。积学如储宝,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例如:
(1)博览群书,品词赏句,建立词汇库;分类笔记;仿真记等。(2)从生活中获取。熟语,歇后语,对联,名言警句,甚至“天上钩钩云,地上水淋淋。”“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类的谚语,群众语言——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3)与“媒”为伍,关注时事,学会精炼表达。(4)熟读课文,力求多背。通过仔细复述课文,摘抄、整理、熟读成诵、强化储存,等等。
积累的语言文字越来越多,这些语言若长期不使用,那么,这种积累也不过是种“消极积累”,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而,应不断地将其变成积极的,焕发其活力。为此,可运用“求同巩固——仿写“,“比较迁移——去粗取精,内化积淀”,“延伸拓展——加强运用”。
这样持之以恒的积累,待到用时方能得心应手,所积累的语言文字材料自会奔赴笔端,流到纸面。正是“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