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养费”:服务型政府建设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行为探析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o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提升改善公共服务成为落实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性工作.以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对等的背景下,分析公共服务可用资金,结合地方政府作为土地资源支配者的角色、立场探讨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行为选择逻辑,并概括为“以地养费”,即处于压力型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运用在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行政权限,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运作完成上级交付的公共服务指令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包括“土地出让”和“以地引资”两个环节.通过出让土地将资源转化为资本收益,再引入工商企业将一部分资本转化为可持续的现金流收入,用资本收益支付公共服务的前期建设投资,以现金流覆盖公共服务日常经营性支出的过程.在公共服务成本负担主体与受益主体分割的制度背景下,处于“压力型体制”中的地方政府,在集中化监管和地方化管理的机会空间中,运用在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行政权限,通过“土地出让”和“以地引资”运作土地资源完成上级交付的公共服务指令目标.这一行为逻辑的产生有其历史合理性,回应了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诉求,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其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掣肘以及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阻滞也逐渐显现,表现为将居民负担的公共服务成本模糊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形成路径依赖,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重企业而轻公众.对此,提出在完善地方直接税体系并且建立公共服务交易制度的基础上,以健全财政资金的运营管理制度为总体方向,以分类推进、细化确权为思路,探索可持续、稳定的公共服务运作模式.
其他文献
文化保守主义作为近现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思潮之一,历经萌发、演化、发展、蛰伏等曲折历程,在当代中国“复出”.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在形而上的理论构建上更加注重发挥儒学的政治功能,在形而下的社会生活层面发挥了一定影响.文化保守主义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防范西方文化霸权发挥了独特作用,但其对中国“固有文化”的自信有明显保守性和偏狭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厘清文化保守主义的现象和实质及其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区别,进而坚决批判其关于儒家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传统文化决定论、否定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道德复
大学生社会心态作为观察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群体的风向标,应当成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路径.基于大学生群体巨大的消费潜力和较高的消费活跃度,消费主义不仅从意识形态层面潜移默化地规训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及其观念,更是以无处不在的媒介景观和超前消费的生活方式塑造着大学生的消费情感和需求.与此同时,经过消费主义算法推荐、视觉引诱与符号构建等实践机制的渐次作用,大学生在网络信息、身体形象以及物质文化等消费过程中的社会心态,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显著的娱乐冲动、浮躁虚荣以及焦虑从众的群体症候.对消费主义进行意识形态、媒介技
税务检查属于税收征管职能的一项基本职权.在《税收征管法》条款设定方面,“税务检查”也构成单独一章.长期以来,税务检查制度依赖于税务机关强有力的税务检查职权,法律关系上呈现权力化的法权结构,存在着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与税务机关权利与权力结构失衡的缺陷,导致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相应权利被忽视.为此,《税收征管法》的修订应引入税权均衡理论,税务检查权在均衡的对比关系之中需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方面需要赋予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权利,增强其与权力的对抗性;另一方面应当明确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与权责体系.就《税收征管法》的
从信息集聚度和信息联系度的视角构造了国家信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集聚度和联系度的高低划分了四种类型的国家信息中心:“强集聚—强联系”类型、“弱集聚—弱联系”类型、“强集聚—弱联系”类型以及“弱集聚—强联系”类型.采用了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因素回归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来展开对中国25个主要城市国家信息中心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分析发现:国家信息中心指数的总体值偏低、变异系数偏高,等级分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下降态势;大部分信息中心城市属于“强集聚—强联系”和“弱集聚—弱联系”类型,集聚度排名和联系度排名
有效的公共部门人事管理是彰显公共管理职能以及提升公共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在基层相关人事管理实践中,存在着介于正式管理机制与非正式管理机制之间的“准正式机制”.对S市F派出所的田野调查表明,准正式机制是地方为了平衡行政任务的复杂性与财政资源的有限性,并进一步优化公务人员激励机制的实用举措.准正式机制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国家治理中“一统体制与地方分治”格局的复杂性,从而重新审视并评价相关人事体制改革在多元化与因地制宜方面的努力.
在信息时代,大数据带来社会监督的解构和重构,一方面成为政治科学的新的基础性资源,已转变为权力本体;另一方面又以大数据权利的形态呈现,带来大数据权力与大数据权利的统合关系.这种统合关系决定大数据对经验驱动式社会监督重构的向度和路径.从重构向度看,大数据基于权力共享的价值向度、社会权利多维的主体向度、公共数据的权属向度,超越经验驱动式社会监督,催生大数据驱动式社会监督,聚焦权力关系,实现社会监督的情景化、可视化与智能化等.从重构路径看,大数据以抽象所有权和具体所有权的划分构建数字国家与数字社会关系,以大数据所
近年,在线诉讼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司法方式,其打破了传统诉讼领域的时空场域,拓展了诉讼形式,在保障审判质量的同时,提升了审判效率.《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的颁布第一次将刑事速裁程序纳入在线审理方式的轨道.虽然刑事速裁程序与在线诉讼在价值逻辑层面上存在一定的耦合,但在线方式不可避免地给传统线下速裁案件审理带来一定冲击,包括线上诉讼程序中被告人相关诉讼权益保障、审理中认罪认罚自愿性与真实性核验、被告人认罪认罚后反悔的程序处理以及对于量刑建议的分歧处理等方面.当前,在面对这种新的刑事审判方式时,应当从两个维度实现有
报亲戏曲指以孝子为父辈复仇为题材的戏曲作品,明清报亲戏曲取材于当时时事,具有明确而强烈的教化动机.在前大众传播时代,戏曲大众性、情感性、当代性的传播优势使其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剧作家利用戏曲的传播优势,通过议程设置实现舆论引导,依据非法即法的框选原则宣传孝道,并通过对权力话语的编码和译码在广大俗众中实现意义共享,进而在民众中形塑认知、影响态度和激发行为,起到良好的教化效果.报亲戏曲所搬演的复仇孝行虽然早已被当代法治社会禁止,但其进行社会教化的经验仍然值得借鉴:适应时代发展、找寻合适载体,将宣传寓于群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是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其中,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的“双创”,无疑是一个生动鲜活的重要内容.以河南为腹心地带的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礼乐文明不仅在此发端,而且赓续数千年经久不衰、独树一帜,为这里留下了厚重多彩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河南博物院充分发挥古代音乐文化遗产的收藏与研究等优势,围绕“双创”,成立华夏古乐团,整合全国有关专业研究力量,梳理与活化中原古代音乐文化资源,不断开发和举行中原古代音乐文化复原展演,面向全社会、国
近年,外部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变化,推动我国经济向国内大循环主导转变,为做好中国迈入“十四五”规划的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部署,2020年1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提出了“需求侧改革”.基于当前“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与方向,阐述了需求侧改革的理论内涵,分析我国需求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与高需求层次不适配,以及由此导致的部分需求外溢、需求渠道不畅通等堵点,提出了当前我国需求侧改革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