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西小县城长汀,至今保留在闹市区摆放讣告习俗。蛇年农历正月十一,太平桥边,一张崭新讣告静静立在那儿。
逝者是我外婆,81年的生命燃尽在山区寒冷的夜里。对于她,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饱受老年性痴呆症困扰,死亡或许是解脱;对于儿孙,却意味着绵长哀恸、此生永别。
外婆一生,没有一天为自己活。她尚在襁褓中就被送到一户陈姓人家当童养媳。这户人家是一个庞大家族中的一支,排行第七的丈夫早逝,留下妻儿艰难度日。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外婆从小饱尝贫穷,以及由贫穷招致的家族的冷漠和歧视。长到七八岁,外婆就跟着我的太婆,帮人洗衣做饭,赚钱养家。十几岁时,一场脑膜炎几乎夺去她的性命。太婆倾其所有换来几针青霉素,竟奇迹般捡回外婆一条命。然而,正是这场大病,为她日后罹患老年痴呆症埋下了病根。
9个孩子、二十多年岁月,外婆人生中最黄金的时光,全部倾注在子女身上。作为南方女人,她身形纤细瘦小,看上去弱不禁风。但她却像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一边生儿育女,一边做纺织女工。我曾听她说,那时纺织厂用的是木制织布机,使用非常费劲。因为吃不饱饭,体力的巨大消耗总让她一阵阵心慌,一阵阵冒冷汗。
即便如此,厂里给工人们准备的点心她也舍不得吃,要省下来带给孩子们。每个月的工资,她更是悉数交给当家的太婆。她的心里,只有家和孩子,没有自己。每忆当年,并不识字的外婆总会用一个非常文气的词来形容曾经的苦楚——凄风苦雨。我无法想象,一个从小吃苦耐劳、沉默寡言的人所言的“凄风苦雨”,是怎样刻骨的痛。
1983年,外公去世。自外婆记事起,外公在她生命里就像空气和水,不可或缺,如影随形。他的离去,掏空了她的心。好在陆续降生的孙辈,为她晚年生活带来新的色彩。
逢年过节,这个朴实的女人会把对儿孙辈最美好的祝愿寄托于神灵,虔诚地在庙宇里烧香跪拜,希望我们这些“从她身上来的人”平平安安。她还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太婆和外公要是还在世,看到我们一家人那么兴旺,一定会很高兴,一定会很疼爱我们。“他们一定会保佑我们。”
大约十年前,古稀之年的外婆开始出现健忘症状。起初,大家都以为是年纪大了的缘故,没有在意。谁知,她的健忘和多疑越来越严重,一直发展到几乎没有记忆的能力。她不断重复同样的话题,一遍遍询问已经问过的问题,不厌其烦地和我们聊陈年往事。数年来,大家给外婆尝试过多种能够阻止病情恶化的药物,但收效甚微。
我上大学时,正逢外婆初患病。她记住了我在外地上学这件事,每逢假期将近,她总会问我什么时候回家。随着病情加重,时间在外婆那里仿佛停滞了。一年又一年,我毕业参加工作,她却总问我学校什么时候放假。
再往后,连这样早已失去时效的问题也很少被她提起。老年痴呆症将她困锁在回忆中,使她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变化漠然置之。然而,母亲的本能,却一直涌动在她身躯里。我妈说,她给外婆陪床时,外婆总会在半夜伸手摸摸她的被子是否盖好。偶尔清醒的时候,外婆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哭诉自己“为什么命这样苦”,或者问我们“我是不是疯疯癫癫了”?眼见一个清秀精致了一辈子的女人被疾病折磨得如此狼狈、无助,身为后辈却无能为力,每每这时,我们就非常愧疚。
2012年一次脑梗,让辛劳一生的外婆彻底倒下。卧床一年间,她的生命就像沙漏里细细的沙土,一点一点地流逝。躺在病床上的她日益消瘦,神智越来越模糊。最后的日子里,她已完全不认得我们,无法交流,只能机械地吞咽。那形销骨立的样子传递着一个残酷的信息——分别的日子,不遠了。
外婆去世第二天,我从北京赶回长汀奔丧。灵堂正中,外婆的遗像那样清丽,我久久凝望,幻想着她依然健在,依然能开口和我说话。此时的外婆,却已走完她的一生,静静地安眠在水晶棺里。
外婆坚信太婆和外公一定“在天有灵”。她去世后,我从未如此强烈地希望灵魂真实存在。即使生死永隔,外婆也能感受到我的思念。只要她知道我想她,就好。
从小,每次想外婆,我都会习惯地说“去外婆家”。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亲近,自然而然地绵延到母系家族。对我来说,这个家族的象征,就是用自己的含辛茹苦换来儿孙枝繁叶茂的外婆。
现在,我的外婆走了。世上再无外婆家。
逝者是我外婆,81年的生命燃尽在山区寒冷的夜里。对于她,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饱受老年性痴呆症困扰,死亡或许是解脱;对于儿孙,却意味着绵长哀恸、此生永别。
外婆一生,没有一天为自己活。她尚在襁褓中就被送到一户陈姓人家当童养媳。这户人家是一个庞大家族中的一支,排行第七的丈夫早逝,留下妻儿艰难度日。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外婆从小饱尝贫穷,以及由贫穷招致的家族的冷漠和歧视。长到七八岁,外婆就跟着我的太婆,帮人洗衣做饭,赚钱养家。十几岁时,一场脑膜炎几乎夺去她的性命。太婆倾其所有换来几针青霉素,竟奇迹般捡回外婆一条命。然而,正是这场大病,为她日后罹患老年痴呆症埋下了病根。
9个孩子、二十多年岁月,外婆人生中最黄金的时光,全部倾注在子女身上。作为南方女人,她身形纤细瘦小,看上去弱不禁风。但她却像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一边生儿育女,一边做纺织女工。我曾听她说,那时纺织厂用的是木制织布机,使用非常费劲。因为吃不饱饭,体力的巨大消耗总让她一阵阵心慌,一阵阵冒冷汗。
即便如此,厂里给工人们准备的点心她也舍不得吃,要省下来带给孩子们。每个月的工资,她更是悉数交给当家的太婆。她的心里,只有家和孩子,没有自己。每忆当年,并不识字的外婆总会用一个非常文气的词来形容曾经的苦楚——凄风苦雨。我无法想象,一个从小吃苦耐劳、沉默寡言的人所言的“凄风苦雨”,是怎样刻骨的痛。
1983年,外公去世。自外婆记事起,外公在她生命里就像空气和水,不可或缺,如影随形。他的离去,掏空了她的心。好在陆续降生的孙辈,为她晚年生活带来新的色彩。
逢年过节,这个朴实的女人会把对儿孙辈最美好的祝愿寄托于神灵,虔诚地在庙宇里烧香跪拜,希望我们这些“从她身上来的人”平平安安。她还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太婆和外公要是还在世,看到我们一家人那么兴旺,一定会很高兴,一定会很疼爱我们。“他们一定会保佑我们。”
大约十年前,古稀之年的外婆开始出现健忘症状。起初,大家都以为是年纪大了的缘故,没有在意。谁知,她的健忘和多疑越来越严重,一直发展到几乎没有记忆的能力。她不断重复同样的话题,一遍遍询问已经问过的问题,不厌其烦地和我们聊陈年往事。数年来,大家给外婆尝试过多种能够阻止病情恶化的药物,但收效甚微。
我上大学时,正逢外婆初患病。她记住了我在外地上学这件事,每逢假期将近,她总会问我什么时候回家。随着病情加重,时间在外婆那里仿佛停滞了。一年又一年,我毕业参加工作,她却总问我学校什么时候放假。
再往后,连这样早已失去时效的问题也很少被她提起。老年痴呆症将她困锁在回忆中,使她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变化漠然置之。然而,母亲的本能,却一直涌动在她身躯里。我妈说,她给外婆陪床时,外婆总会在半夜伸手摸摸她的被子是否盖好。偶尔清醒的时候,外婆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哭诉自己“为什么命这样苦”,或者问我们“我是不是疯疯癫癫了”?眼见一个清秀精致了一辈子的女人被疾病折磨得如此狼狈、无助,身为后辈却无能为力,每每这时,我们就非常愧疚。
2012年一次脑梗,让辛劳一生的外婆彻底倒下。卧床一年间,她的生命就像沙漏里细细的沙土,一点一点地流逝。躺在病床上的她日益消瘦,神智越来越模糊。最后的日子里,她已完全不认得我们,无法交流,只能机械地吞咽。那形销骨立的样子传递着一个残酷的信息——分别的日子,不遠了。
外婆去世第二天,我从北京赶回长汀奔丧。灵堂正中,外婆的遗像那样清丽,我久久凝望,幻想着她依然健在,依然能开口和我说话。此时的外婆,却已走完她的一生,静静地安眠在水晶棺里。
外婆坚信太婆和外公一定“在天有灵”。她去世后,我从未如此强烈地希望灵魂真实存在。即使生死永隔,外婆也能感受到我的思念。只要她知道我想她,就好。
从小,每次想外婆,我都会习惯地说“去外婆家”。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亲近,自然而然地绵延到母系家族。对我来说,这个家族的象征,就是用自己的含辛茹苦换来儿孙枝繁叶茂的外婆。
现在,我的外婆走了。世上再无外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