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预设实现自然的生成呢?笔者认为,课堂中在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坐井观天》教学将结束时,老师问:“同学们,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被田野里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有的说,青蛙看到工人师傅正认真的工作着;有的说……总之,大多数学生认为青蛙原先是坐井观天,后来看到外面的天地很广阔。但有一个学生说:“青蛙又跳回去了!”理由是:“青蛙跳出井口时一只老青蛙拦住了它,告诉它河水被污染了。青蛙正要感谢那只老青蛙,一柄钢叉把老青蛙捉住了。青蛙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危险,所以赶紧跳回井里。”
学生的回答超出教师的预设之外的,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方寸大乱,那么其他的一切教学设想都不可能得以实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应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而不能居高临下,一棒子打死。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心倾听,因势利导,巧妙地促进生成
课堂是动态的,面对多变的学情,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不必因此乱了阵脚而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其次,应有一个聪慧的头脑,冷静思考,积极应对,认真倾听,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巧妙点拨,因势利导才会柳暗花明,促进有效的生成。
1.巧抓争论促进有效生成
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读有关句子)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
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
2.巧抓疑问促进有效生成
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生情绪都很激动。
这时,教师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嗎?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学生让老师意外,仍示意他说出来。)
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
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生:这叫杀一儆百。
生:这叫杀鸡儆猴。
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对于案例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
3.巧抓错误促进有效生成
在谈论《西游记》时,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她)的看法。学生说到孙悟空,说到唐僧,说到猪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
生: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还撇下唐僧不管,回花果山了。
师:可后来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了吗?
生:孙悟空后来不但回到唐僧身边,最终还帮助唐僧取得了真经。要是没有孙悟空,唐僧不能成功的。
师: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生:老师,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 (此言一出,有好多学生竟然都纷纷认同。)
师:老师想请问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生:不应该。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架起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的桥梁,才能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一、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坐井观天》教学将结束时,老师问:“同学们,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被田野里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有的说,青蛙看到工人师傅正认真的工作着;有的说……总之,大多数学生认为青蛙原先是坐井观天,后来看到外面的天地很广阔。但有一个学生说:“青蛙又跳回去了!”理由是:“青蛙跳出井口时一只老青蛙拦住了它,告诉它河水被污染了。青蛙正要感谢那只老青蛙,一柄钢叉把老青蛙捉住了。青蛙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危险,所以赶紧跳回井里。”
学生的回答超出教师的预设之外的,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方寸大乱,那么其他的一切教学设想都不可能得以实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应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而不能居高临下,一棒子打死。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心倾听,因势利导,巧妙地促进生成
课堂是动态的,面对多变的学情,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不必因此乱了阵脚而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其次,应有一个聪慧的头脑,冷静思考,积极应对,认真倾听,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巧妙点拨,因势利导才会柳暗花明,促进有效的生成。
1.巧抓争论促进有效生成
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读有关句子)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
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
2.巧抓疑问促进有效生成
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生情绪都很激动。
这时,教师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嗎?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学生让老师意外,仍示意他说出来。)
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
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生:这叫杀一儆百。
生:这叫杀鸡儆猴。
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对于案例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
3.巧抓错误促进有效生成
在谈论《西游记》时,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她)的看法。学生说到孙悟空,说到唐僧,说到猪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
生: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还撇下唐僧不管,回花果山了。
师:可后来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了吗?
生:孙悟空后来不但回到唐僧身边,最终还帮助唐僧取得了真经。要是没有孙悟空,唐僧不能成功的。
师: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生:老师,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 (此言一出,有好多学生竟然都纷纷认同。)
师:老师想请问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生:不应该。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架起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的桥梁,才能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