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农问题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三农问题归根到底也就是农业生产低效率和农村金融慢发展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则必须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推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这时候就需要设计出一种高效的土地流转组织,来合理地引导土地的流转。土地银行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还能促进农村融资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土地银行;运作;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2-0116-02
一、土地银行的内涵及运作模式
在土地银行的具体运作过程中,首先要对其内涵进行合理的界定,因为其内涵是构建土地银行的理论起点。但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土地银行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一)国外土地银行的内涵及运作模式
国外的土地银行大部分是为了解决当时农村经济困难、资金短缺和扶持农业发展而设立的。其主要业务一般是专门为土地开发利用提供金融服务、提供土地抵押贷款和发行土地债券等。
1770年,德国政府为了解除高利贷的剥削和使大量资金流回农村以振兴农业,成立了以土地抵押来获得贷款的合作社,通过发行土地债券的方式来为社员提供资金。后期,德国的土地银行则主要以贷款的方式协助农民搞好农业,促进农业的发展。1916年,美国成立了联邦土地银行,政府通过财政购买土地银行的股票来扶持其发展,农户则利用其拥有的土地进行资金融通,获得长期的信贷资金和服务。印度的土地银行成立于1920年,其成立的目的也是为了给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农户可以用土地抵押的方式来取得5—10年或更长期限的长期信贷。台湾的土地银行成立于1946年,其成立初期是为了帮助农民解决由于经济衰退而引起的农业长期资金缺乏的问题,而后随着农业长期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农村土地银行也逐步转变为商业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也逐步多样化、综合化和国际化。
(二)国内土地银行的内涵及运作模式
基于我国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的现状,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土地银行,土地银行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土地银行还只是一个承担土地流转的中介角色,是一个有限功能的金融机构。
我国的土地银行主要是指农户将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界定清晰的土地存入土地银行,土地银行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向农民支付一个合理的存入价格。土地银行将农户存入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合改造,在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将土地贷给种地大户或农业企业等土地需求者,土地需求者再向土地银行支付一定的租金,土地银行则靠赚取存贷差来维持自身发展。
2003年,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为了使外出务工农民专心从事非农工作,打消其失去土地产权的顾虑,成立了土地信托中心,农民通过存入土地而取得一定的经常性资金流,租地农民则通过交纳一定租金便可以获得土地的使用权。
2006年,宁夏平罗县为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成立了以土地存贷为手段的土地信用合作社。农民以合作社支付“存地费”为条件把土地存入合作社,合作社受农户的委托,将土地承包给经营大户或涉农企业,经营大户或涉农企业向合作社支付“贷地费”。
2009年,河南光山县为了管好村集体的土地资源,加快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成立了首家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江湾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该合作社的运行模式是:具有土地流转意愿的农户,首先向合作社提出土地转让申请,待合作社现场勘查后,根据存入土地的质量等级向存入方支付利息,然后土地信用合作社将存入的土地进行整合,在不违反流转原则的前提下,将土地贷给土地承贷方,土地承贷方向合作社支付一定的土地租赁费用,另外,当存入土地的农户和土地承贷方从事二三产业需要资金支持时,土地信用合作社将为其提供担保,农村信用社给予贷款支持。
二、农村土地银行发展的主要思路
土地银行起源于欧美国家,在这些国家里,土地银行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了,它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金融机构,但是由于我国的土地制度和金融发展体系的不同,所以,我国的土地银行在组织形式、运行操作等方面与他们存在很大差异。我国的土地银行还处于幼芽期,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应当完全地照搬国外模式,应结合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状况的农村土地银行。具体来说,我国的土地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坚持形式的多样化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状况等不尽相同,所以,在发展农村土地银行的时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应先在某些地区试点,等试点成功了,再逐步全面推广。同时,我国土地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应根据各自地区的实际状况,多样化发展,既可以采用合作社、委托代理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转包、互换、入股的方式。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发展思想,不断创新完善。
(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及社会救助体系等严重缺乏。在这样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环境下,农村土地对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民想出去打工挣钱却又不希望放弃土地,他们认为,土地不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也是他们的失业保险保障,当社会宏观经济大环境变坏导致农民工大量返乡时,土地仍能作为他们最后的工作保证。但是,如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很完善,就能够弱化和部分代替土地的保障功能,从而加速土地的流转,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进而推动银行的发展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在收入上的重新分配作用,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有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能放心的出去务工或经商,才能放心的把土地流转出去,加快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土地银行的建立才能顺利进行。
(三)不断完善土地评估机构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土地价格由谁评估、如何评估的问题,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存在随意性,因此,土地在流转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好价格指导这方面的工作,土地的流转价格应由土地的实际价值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级差地租理论,土地由于其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的不同,土地的地租也应不同,所以在土地流转前,需要一个专门的土地评估机构,对不同质地的土地进行准确评估,要承认土地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土地之间是存在级差价格的,逐步建立土地交易价格的合理形成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法利益。此外还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农村土地银行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一批高层次的管理 人员,他们必须即精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操作,又熟悉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但是根据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银行发展现状来看,他们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由村委会来担任,很少有专业人员。
(四)加大对土地银行的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
一切良好的经济环境都依赖于健全的法治,土地银行的建立也不例外。构建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土地银行,必须要有相当细致的法律解释来明确土地银行的法律地位,为土地银行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保护伞,使其一切活动都做到有法可依。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土地银行及其利益相关人的行为就得不到相应的规范和约束,农民的权利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土地银行的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另外,在我国现阶段,土地银行是个新生事物,尚处于探索发展中,由于缺乏土地抵押贷款这一基本金融功能,它还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只是一个政策性银行。它设立的初衷主要是落实国家与农村有关的宏观政策,因此,政府在土地银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其支持力度,比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土地银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其业务征收低税或免税,对设立土地银行的地区进行奖励,加大对农村土地银行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农村土地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舒适的外部环境。
(五)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土地银行只是从事简单的土地存贷业务,但是随着它的业务的拓展,在运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风险。土地银行是把双刃剑,处理的好,则能很好的推动我国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处理的不恰当,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险。因此,在建设土地银行时,应特别注意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一方面,在正常的业务操作过程中,土地银行应对自身的土地业务和相关的金融业务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土地银行属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因此它与政府的关联性很大,很容易变成一种官僚机构,变成一种低效率的运作模式。过分注重自身员工的福利,而对经营管理重视不够,因此,土地银行在实际的运行中,应明确划定市场与政府的界限,防范财政风险。
土地银行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是一项重大的农村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在推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借鉴国外的已有成熟经验进行大胆试验,又要结合各区域的具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慎重推进。土地银行在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任何一项创新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土地银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肯定会碰到许多困难,只有适时地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才能充分发挥土地银行盘活农村土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少强,孙艳丽.论建设中国特色农村土地银行[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4).
[2] 周晓林,罗文斌.国外土地银行运作模式对我国农村改革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9,(6).
[责任编辑 柯 黎]
关键词:土地银行;运作;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2-0116-02
一、土地银行的内涵及运作模式
在土地银行的具体运作过程中,首先要对其内涵进行合理的界定,因为其内涵是构建土地银行的理论起点。但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土地银行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一)国外土地银行的内涵及运作模式
国外的土地银行大部分是为了解决当时农村经济困难、资金短缺和扶持农业发展而设立的。其主要业务一般是专门为土地开发利用提供金融服务、提供土地抵押贷款和发行土地债券等。
1770年,德国政府为了解除高利贷的剥削和使大量资金流回农村以振兴农业,成立了以土地抵押来获得贷款的合作社,通过发行土地债券的方式来为社员提供资金。后期,德国的土地银行则主要以贷款的方式协助农民搞好农业,促进农业的发展。1916年,美国成立了联邦土地银行,政府通过财政购买土地银行的股票来扶持其发展,农户则利用其拥有的土地进行资金融通,获得长期的信贷资金和服务。印度的土地银行成立于1920年,其成立的目的也是为了给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农户可以用土地抵押的方式来取得5—10年或更长期限的长期信贷。台湾的土地银行成立于1946年,其成立初期是为了帮助农民解决由于经济衰退而引起的农业长期资金缺乏的问题,而后随着农业长期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农村土地银行也逐步转变为商业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也逐步多样化、综合化和国际化。
(二)国内土地银行的内涵及运作模式
基于我国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的现状,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土地银行,土地银行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土地银行还只是一个承担土地流转的中介角色,是一个有限功能的金融机构。
我国的土地银行主要是指农户将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界定清晰的土地存入土地银行,土地银行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向农民支付一个合理的存入价格。土地银行将农户存入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合改造,在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将土地贷给种地大户或农业企业等土地需求者,土地需求者再向土地银行支付一定的租金,土地银行则靠赚取存贷差来维持自身发展。
2003年,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为了使外出务工农民专心从事非农工作,打消其失去土地产权的顾虑,成立了土地信托中心,农民通过存入土地而取得一定的经常性资金流,租地农民则通过交纳一定租金便可以获得土地的使用权。
2006年,宁夏平罗县为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成立了以土地存贷为手段的土地信用合作社。农民以合作社支付“存地费”为条件把土地存入合作社,合作社受农户的委托,将土地承包给经营大户或涉农企业,经营大户或涉农企业向合作社支付“贷地费”。
2009年,河南光山县为了管好村集体的土地资源,加快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成立了首家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江湾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该合作社的运行模式是:具有土地流转意愿的农户,首先向合作社提出土地转让申请,待合作社现场勘查后,根据存入土地的质量等级向存入方支付利息,然后土地信用合作社将存入的土地进行整合,在不违反流转原则的前提下,将土地贷给土地承贷方,土地承贷方向合作社支付一定的土地租赁费用,另外,当存入土地的农户和土地承贷方从事二三产业需要资金支持时,土地信用合作社将为其提供担保,农村信用社给予贷款支持。
二、农村土地银行发展的主要思路
土地银行起源于欧美国家,在这些国家里,土地银行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了,它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金融机构,但是由于我国的土地制度和金融发展体系的不同,所以,我国的土地银行在组织形式、运行操作等方面与他们存在很大差异。我国的土地银行还处于幼芽期,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应当完全地照搬国外模式,应结合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状况的农村土地银行。具体来说,我国的土地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坚持形式的多样化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状况等不尽相同,所以,在发展农村土地银行的时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应先在某些地区试点,等试点成功了,再逐步全面推广。同时,我国土地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应根据各自地区的实际状况,多样化发展,既可以采用合作社、委托代理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转包、互换、入股的方式。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发展思想,不断创新完善。
(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及社会救助体系等严重缺乏。在这样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环境下,农村土地对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民想出去打工挣钱却又不希望放弃土地,他们认为,土地不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也是他们的失业保险保障,当社会宏观经济大环境变坏导致农民工大量返乡时,土地仍能作为他们最后的工作保证。但是,如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很完善,就能够弱化和部分代替土地的保障功能,从而加速土地的流转,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进而推动银行的发展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在收入上的重新分配作用,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有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能放心的出去务工或经商,才能放心的把土地流转出去,加快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土地银行的建立才能顺利进行。
(三)不断完善土地评估机构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土地价格由谁评估、如何评估的问题,土地流转价格的确存在随意性,因此,土地在流转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好价格指导这方面的工作,土地的流转价格应由土地的实际价值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级差地租理论,土地由于其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的不同,土地的地租也应不同,所以在土地流转前,需要一个专门的土地评估机构,对不同质地的土地进行准确评估,要承认土地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土地之间是存在级差价格的,逐步建立土地交易价格的合理形成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法利益。此外还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农村土地银行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一批高层次的管理 人员,他们必须即精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操作,又熟悉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但是根据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银行发展现状来看,他们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由村委会来担任,很少有专业人员。
(四)加大对土地银行的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
一切良好的经济环境都依赖于健全的法治,土地银行的建立也不例外。构建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土地银行,必须要有相当细致的法律解释来明确土地银行的法律地位,为土地银行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保护伞,使其一切活动都做到有法可依。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土地银行及其利益相关人的行为就得不到相应的规范和约束,农民的权利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土地银行的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另外,在我国现阶段,土地银行是个新生事物,尚处于探索发展中,由于缺乏土地抵押贷款这一基本金融功能,它还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只是一个政策性银行。它设立的初衷主要是落实国家与农村有关的宏观政策,因此,政府在土地银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其支持力度,比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土地银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其业务征收低税或免税,对设立土地银行的地区进行奖励,加大对农村土地银行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农村土地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舒适的外部环境。
(五)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土地银行只是从事简单的土地存贷业务,但是随着它的业务的拓展,在运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风险。土地银行是把双刃剑,处理的好,则能很好的推动我国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处理的不恰当,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险。因此,在建设土地银行时,应特别注意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一方面,在正常的业务操作过程中,土地银行应对自身的土地业务和相关的金融业务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土地银行属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因此它与政府的关联性很大,很容易变成一种官僚机构,变成一种低效率的运作模式。过分注重自身员工的福利,而对经营管理重视不够,因此,土地银行在实际的运行中,应明确划定市场与政府的界限,防范财政风险。
土地银行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是一项重大的农村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在推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借鉴国外的已有成熟经验进行大胆试验,又要结合各区域的具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慎重推进。土地银行在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任何一项创新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土地银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肯定会碰到许多困难,只有适时地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才能充分发挥土地银行盘活农村土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少强,孙艳丽.论建设中国特色农村土地银行[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4).
[2] 周晓林,罗文斌.国外土地银行运作模式对我国农村改革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9,(6).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