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棵树与一些人的相遇
在莽莽苍苍的井冈山,有一座山峰叫黄洋界;在巍巍峨峨的黄洋界,有一棵古木叫荷树。七月如火,酷暑如荼。我千里奔赴井冈山,不经意地与这棵荷树猝然相遇,一道亮光在我脑中一闪,五百里的井冈山里,这一棵树便兀然定格于灵魂的取景框里。放眼望去,随处皆是形胜山川,定格于我相册上的有很多,有黄洋界的哨所,有仙女潭的瀑布,有百竹园的茂竹,有一百元人民币背面的井冈主峰。这些都以景色的形态壮我井冈之旅的行色,而这一棵荷树,却以思想的姿势进入我生命之旅的深处。
于我,这是一次不相期然的相遇。在逶迤盘旋的公路上,我坐在车上兜着井冈山的习习山风,一路风顺,而突然之间,堵车了。堵车了,我走下车来,我徒步走,走了几级石梯台阶,抬头望,这棵荷树就静静地与我两相对视,我仰视,它俯视,满身是斑驳的疤痕与疮孔,枝头承向东方,接摸阳光,繁密的枝叶遮风避雨,在地上铺满偌大的一片树影。它是一棵古树了,一棵古树,它可以傲然于群林的,是其经历,是它经历的风经历的雨经历的霜雪雷电。然而,这棵荷树,虽然高大,却未必雄壮,虽然刻绘了春秋的印痕,却未必可以沧桑相居。与之相遇之初,我對这棵身上挂着“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牌子的荷树心存疑惑。井冈山茫茫林海,青青翠竹,苍苍群松,千千珍稀,森森古木,为何这棵荷树先得风气与独得殊荣?
黄洋界上的这棵荷树,它全部的荣光来自于与一些人的相遇啊。它以它站立的位置,它以它如伞的枝叶,迎接过一些伟人,荫庇过一些伟人,毛泽东、朱德、陈毅……这些搅动历史风雷的名字与之紧密地联在一起,相逢一遇而成永恒。当年,往返一百余里,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中青年汉子从井冈山下去,到宁冈,到大陇去挑红米饭,去挑老南瓜,上得山来,就在这棵荷树下小憩乘凉。荷树,以它的一片叶子遮过毛泽东们热气蒸腾的头顶,它以叶荫中蕴蓄的习习山风,吹过毛泽东们脸庞上与脊背上的硕大汗珠,它以叶与风互动的旋律,为毛泽东们吟唱过悦耳动人的山歌山调。也许,这棵荷树没有想过,这些被称为“土匪”的人会给历史结出什么结果。它更不会想,它无私地献出一叶之荫,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运气,它百年如一日地站在黄洋界上,静静地张开繁茂的枝叶,如同一只正在孵蛋的母鸡,张开蓬松的翅膀。它以一种极平和的心态,荫庇这些衣衫不整、面露菜色的汉子。荷树不曾想到,它压根儿也想不到,它不经意地荫庇着这些人物,其实是在荫庇中国革命,它荫庇的是一个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型国家的诞生。
荷树与这些人的相遇,是一种风云际会的缘份冥合。当毛泽东将秋收起义的队伍开进井冈山,就为树与人的相遇创造了契机。对,只是契机,因为,这还只是一种或然。井冈山有的是树,而唯独荷树独享机缘,是因为荷树的得天独厚的位置吗?荷树站在黄洋界的顶端,纵目驰骋,群峰争峙,众莽腾跃,五百里江山皆收眼底,江西湖南两省尽来胸次,一览众山小。这里,确实宜于志士游目骋怀,确实宜于伟人高瞻远瞩。当年,主席坐在荷树叶丛荫中,对他的战友说:“我们不但要从这里看到江西湖南两省,更要从这里看到全中国全世界。”站在荷树下,可以激扬文字,更可以指点江山。是的,荷树居于可以了望中国乃至世界的位置上,为荷树与伟人的相遇提供了地理上的机缘。然而,它的位置以及它积攒百年而撑开的绿荫,也只是这种相遇机缘的表面之因。坐在荷树下,我独自冥想,如果毛泽东们不去宁冈不去大陇挑粮食,这种机缘还存在吗?民以食为天,任何人的生命都无法避开粮食的喂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一支部队都离不开粮食的哺育。粮食不可缺,而挑粮的人却可缺席。1928年的井冈山上,毛泽东也是成千上万人的首长,三几年的井冈山,毛泽东更是几十万人的头领。他们可以发号施令,他们可以免去挑粮的劳累与辛苦。一百多里,来回都是要用草鞋一步一步丈量的山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上,这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事情。这在当时,也可能是让一些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啊,你若去问当时的蒋介石,他就可能没法相信。当毛泽东肩挑一担红米在江西这边的井冈山上一步一步上山时,蒋介石的肩上空空如也,毛泽东赤脚踏在土地上,蒋介石全身悬在半空中。几年以前,我到过庐山,我听说在二几年到三几年,蒋介石多次上庐山,他不是走上去的,更没有挑任何担子,他是四人抬的大轿抬上去的。他哪里会想到,他的对手毛泽东会亲自挑粮食呢?
在井冈山历史博物馆里,我看到了朱德的扁担,修长,坚硬,两头尖削,苍黑的扁担已写满了历史的沧桑,上面“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字迹发出触目的亮光。“不准乱拿”,挑了一次,还要再挑呀。朱德挑粮,已然不是一种姿态,已然不是作秀式的一次性带头作表率,而是实实在在的同甘共苦,是一种毫无特权与特殊化的同甘共苦。在井冈山历史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一只挑水的木桶,其底部已多处残缺。这是一只在我老家家家都有的木桶啊,它现在以信史的姿势站在博物馆里。这是毛泽东为一个叫陈香姬的房东挑水的木桶。当初,它沉甸甸地压在主席的肩头上,现在却耀目地印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闪着文物的光芒。在这个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一枚称为伙食尾子的硬币,币值2毫。当初,上至毛泽东与朱德,下至司务长战士,每月都是五角钱的伙食,没有差别。一样的伙食,一样的浆布衣裳,一样地百里挑粮上井冈。正是因为这些“一样”,才使这棵荷树不仅仅与平凡的战士相遇,才使这棵荷树与这些伟人结下深厚的因缘。
“一样”,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啊。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千百年来,人与人何曾“一样”过;千百年后,人与人能否继续一样?也是在井冈山历史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一副“三湾改编”的画面,画的是一位身着大氅的军官向一位棉布粗袄的士兵高举黑鞭。不要把这幅画面想象成敌对我,这是我对我啊,这是红军初始时节的写真。三湾改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确定了一种“一样”的思想,就是让这种“一样”的思想,改造与武装了共和国最初的部队,从而使这支部队蓬勃壮大。毛委员与老百姓一样挑水,朱军长与战士一样挑粮,这就使井冈山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梁山好汉上梁山,他们向往的是人人都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毛泽东和他的队伍没有酒与肉来召集天下,他靠的是创立了并真心实践着的思想与信念来凝聚民心。红军在井冈山,由几千人壮大到北上长征时的十万大军,并不是因为大碗酒大块肉的诱惑,而是新型的人际思想人本思想富有无穷的感号力。此后,在延安窑洞,在中南海,在天安门广场,主席多次对身边人咕哝:“你们不要把我与群众隔开。”也许,此时的主席,有点身不由己,但他肯定忘不了,他与陈香姬拉家常的幸福时光,他与红军战士一同挑粮的峥嵘岁月。在三年困难时期,主席常常几个月不曾吃肉,他说:“全国人民都在挨饿,我怎么能够独个儿吃肉?”主席在井冈山形成的思想已根植心底。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我坐在黄洋界上的荷树之下,我看到一条黄红色羊肠小道劈开起伏苍莽的绿色,自居于狭谷的远处村庄里攀援着爬上来,这条细长陡峭的山路,就是当年毛泽东们百里挑粮的路径。我久久凝望,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支长长的挑粮队伍,他们衣衫褴褛,他们气喘吁吁,他们频频换肩,他们步步生汗,他们唱着号子望黄洋界而来,他们中谁是毛泽东?谁是朱德?谁是陈毅?也许荷树认得,荷树认得书生模样的毛委员,荷树认得虎背熊腰一脸憨厚的朱军长,荷树认得满口四川土话的陈参谋长。荷树与他们有缘,它张开千万只手,扇动井冈山五百里的浩浩山风,为其接洗风尘,为其消除劳顿,为其蓄养精神以起程长征。
井冈山三原色
井冈山小井革命烈士墓周,树木苍翠,荫盖山头;毛竹摇曳,似在鞠头。一百三十多位重伤病员长眠在此,纪念碑上刻着鎏金大字“死难烈士万岁”,是毛泽东亲自手书。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在小井养病的红军伤员不幸被抓。国军放出话来:只要说出红军主力所在,便可以保命。一百三十多位红军,没有一人开口;一百三十人中,没出现一个叛徒。这不仅诠释了什么叫坚贞不屈,更诠释了什么叫众志成城,什么叫万众一心。最悲壮的是,一百三十多位忠烈全部殉难,家国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民从天落。
我们一行几十人,肃然排队,缓然而行,我却没想到,领队没有直接带我们去烈士墓前鞠躬,而是去了烈士墓边的一个小山头,踏着小石阶,去了旁边一座小墓。小墓非常小,小到不过三两尺见方,隐在灌木丛中,若不蹲下身来看墓碑,你感觉这是一座“无主坟”。坟,虽寂寞却有主,上面刻印的红色字迹都有些漫漶,其字三行,分别是: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之墓。
曾志?在曾志墓前脱帽三鞠躬,我心里失忆。曾志是谁?我在脑海里搜索这个名字,我隐约熟悉,一时间,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事后,我找到带队的同志,他告诉我,她是原中组部副部长,是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宣传部部长、在政治局排列第四的陶铸同志的爱人,也是著名作家陶斯亮的母亲。这么大的人物,其墓竟如此小,竟如此不显眼。
曾志逝世,她有个遗书,读后让人无限动容:
“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在京外的,如志修、曼华、春华,井冈山的来发、金龙都不要来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知打搅。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但千万不要聲张,不让其他人知道。我想这样做才真正做到了节约不铺张。人死了,自己什么也不知道,战友亲属来道别对后人的安慰也不大。骨灰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埋下去静悄悄的,绝不要搞什么仪式……”
曾志逝世后,她的部分骨灰,安葬在井冈山小井,没举行什么仪式,就是她女儿陶斯亮捧着她,魂归井冈。她在井冈有个儿子,一生都在井冈拿着锄头当农民,一个革命家的后代,一直过着平常甚至很是穷苦的生活。一个高居要职的红一代,要解决自己孩子工作,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也只要说一句话,或者不用说话,只要“不干涉”,便可以了。然则,曾志拒绝任何人给她儿子安排工作。这样的革命人,实在叫我肃然起敬。我随队伍走了小半里地,我又回转身来,再次来到曾志老人墓前,虔诚三鞠躬。
在井冈山,这样的故事,多如井冈翠竹。老红军甘祖昌,放弃大城市工作,带着妻儿,回井冈山当农民。他的一位孙女,曾经下岗,去深圳等地打了很多年工。在大井,我听说了何长工的故事。何长工曾率部打长沙,敌人捉了他家三十多个亲人,放出话来:只要何长工退兵,亲人全放。何长工拒绝了,他家三十多口人,全部被杀,杀戮手段残忍不可视,这里,我都不忍复述。
我是重来井冈山。之前,有杂文同道约去山西太原,那里有我想见面的文朋诗友,可以衡文量艺,可以高谈阔论。太原也还没去过,我真的想去。但,我没去太原,我来了井冈山。在机关二三十年了,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心里积累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有不平,有郁闷,有愁苦,有牢骚,甚至有愤懑,有沮丧,有消沉。我觉得我需要一次心灵拂拭了。所以,我不去太原搞什么文学活动,我来到井冈山来搞心灵洗礼。听到井冈山那么多的故事,我特别惭愧:房子车子,补助补贴,有那么重要吗?副科正科,副处正处,放诸心中,不再有重量。
井冈山,一座红色的山。那是鲜血染红的,在这里,有四万五千多烈士悲壮牺牲。岭上开满映山红,映山红为什么那么红?那是先辈的鲜血染红。井冈山的映山红是红艳艳的,井冈山的旗帜是红灿灿的,井冈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是红彤彤的。
井冈山是红色的,井冈山也是绿色的。正是初夏,井冈山树木,生机勃勃,苍翠欲滴,井冈山灌木,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井冈山翠竹,苍苍莽莽,郁郁葱葱;置身井冈山,如置身在绿色的汪洋大海里,山风是绿的,空气是甜的,行走在井冈山,吹面不寒井冈风。
当年,黄洋界是一座荒山,山上并无树木。现在走在黄洋界,依然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站在黄洋界上,看群山奔腾,万山叠翠,山,依然那么险要。然则,山,不再荒凉,乔木密密麻麻,高耸入云端,翠竹亭亭叠叠,玉立在山坡。井冈山不仅是革命圣地,也是风景胜地。井冈山随处可洗心,井冈山随处可舒身。
来到龙潭,我给朋友发了一组照片,惹朋友惊呼:井冈山瀑布这么壮丽啊。是的,井冈山土地是壮烈的,井冈山的风景也是壮丽的。李白诱惑过我,我专程去看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若到井冈山,看龙潭瀑布,其山与水道德交响,下笔不是直下三千尺,是直下三万尺了吧。井冈山龙潭树林荫翳,鸟语花香,落九天的瀑布,水声震天价,回响山林,飞沫溅在额头脸上,凉飕飕,凉爽爽,赏心悦目,惬意乐耳。让我心生感慨:井冈山是心灵可以寄魂之地,井冈山也是生命可以寄身之所。
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朱德语),第一山上有天下难得兼备的两色:红色与绿色。而我,看到了井冈山另外一种亮色:金色。
来到了井冈山神山村,这是开国领袖毛泽东曾经来到过的地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来过的地方。神山村在井冈山深山深处,山叠山,山连山,居在万山丛中,群山环抱,众木环绕。在这里,我看到村民摆了很多农产品,老木耳,鲜蜂蜜,干竹笋,新茶叶,还有很多井冈山独有的山珍,自然,还有很多红色纪念品。在一栋农民家的堂屋里,摆着很多毛泽东像章,我拍照给朋友,我想给他带一尊:问他,要什么色的?他说要金色的。金灿灿的毛泽东像章,是那么夺目,是那么亮心。 我感觉更夺目更亮心的是,井冈山不再是贫穷叙事,而是大踏步走在致富的路上。农民不再柴刀砍树,不再锄头挖土,他们跟全国各地一样,也走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神山村,很多农民开设了“农家乐”,不仅卖土特产,还开小饭店。这,不值得大惊小怪,更应值得我们点赞高赞:革命先烈,舍身革命为的什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日月给谁换天,给老百姓换天。让人民富裕起来,让百姓生活好起来,是当年牺牲者的壮志。二十多年前,我来井冈山,很多农民住的竹篱茅舍;二十多年后,我看到神山村,看到井冈山很多地方,已是仓廪俱丰实,他们的住房谈不上高楼大厦,却不再是茅屋草棚。
且让我补叙一事。我落脚井冈山,在一家小饭馆吃飯。我的茶壶空了,去找一位表嫂(湖南人喊江西人,都叫老表)要开水,表嫂风快,给我提来热水瓶。这个不是事,到所有的饭馆吃饭,服务员态度都不会差,却让我心生感慨的是,未了,我说还放点茶叶吧。这位表嫂,给我提了两大包茶叶来,一包是绿茶,一包是红茶。表嫂说:这有两个塑料袋,给你两包茶叶吧。她一把一把,满满地给我抓了两大包。
这就是井冈山人民,这就是红色熏陶下的革命老区群众。商品经济大潮泥沙俱下,却不曾冲击老区人民纯朴本色。金灿灿的财富之心没有泯灭金灿灿的淳朴之心。
若说,红色是井冈山的初心色,不论走多远,不论走到何处,革命圣地初心不改;那么,绿色是井冈山的天然色,人类未生之前,绿色早在;人类消亡之后,绿色仍在。天生井冈山苍茫绿色,那是生命之色;而金色,幸福色,天下共同致富之色,是革命使命之色,更是人民群众灿烂好脸色。人民群众高兴了,江山就永固了。
永葆红色,永葆绿色,永葆金色,永葆井冈山三原色,共和国江山永不变色。
神山村的那只石碓
那只石碓摆在神山村一位农民的家门口,圆圆的,灰灰的,有些久远了吧,一定是源远流长了。一整块石头,最先当是一块青色料石,乡亲们将其外琢里雕,雕琢成了一副石碓,青色褪出,岁月展现。岁月给石碓镀色,石碓便镀上了岁月沧桑,灰扑扑的,古褐褐的,年代多久了呢?这石碓当成一件文物了。
神山村的这只石碓,真当成为一件珍贵的文物。2016年2月2日,恰是农历小年,井冈山翠竹摇雪,玉树琼枝,习近平来到神山村。过年气氛浓烈如酒,热气腾腾蒸糯米,挥汗如雨舂糍粑,便是新年旧风俗。时代不断演进,传统依然坚守。习近平来到神山村,便恰逢神山村的农民端起熟糯米,往石碓里倒。这下,引起习近平特别兴趣,他走近石碓:“咱们一起打,好吗?”习近平便挥起了木槌,天连井冈木槌落,地动碓摇糍粑成。一个总书记与一个老农民,在深山深处,嗬嗨嗬嗨,嗦啰啰喂,每一槌都落到实处,落实处的,便有经久响声。啪啪啪的声音金声玉振,响彻群山,这将是一种怎样的历史回响?
见到石碓,我感觉好生亲切,见到石碓舂糍粑,我更尤其熟悉。小时候,新年脚步嗵嗵嗵从大地走来,舂糍粑便是少不了的旧节目,依然是寄寓我们情感的老生活。白花花的上好糯米,蒸在木笼里,热气缭屋堂,清香入肺腑。母亲掀开盖子,用手伸进蒸笼里,细细一捏,一捏便黏,喊一声起锅,便用脸盆挖一盆糯米,倒入石碓里,我们便争相操粑柱,嗬嗨嗬嗨,嗦啰啰喂,舂起糍粑来。
江西湖南一家亲,湖南人到江西,逢人喊老表,男的叫表哥,叫表叔,女的叫表妹,叫表婶。当年,毛泽东也是这么喊江西老表的。五百年前,江西先辈,带儿带女,百里千里,迁徙三湘,江西与湖南,便这样成了血脉相连的亲戚。而在神山村,我却没想到,这里是反迁徙,不是江西老表迁移湖南,而是湖南先人迁徙江西。神山村的村民,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从湖南过来的。
一声江西老表,热泪落君前。这不就是我们坪上吗?同行的,有个坪上小妹,她对这里没有陌生感,她认定这里有她熟悉的气息,她不觉得这里是异乡,她觉得这里是故乡,这里是家的感觉。神山村群山环抱,翠竹绕村庄,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潺潺湲湲,叮叮当当,树木扶疏,清泉流韵,这地理还真像是我老家的情景再现。我到一位老乡家里,在其偏厦里,看到了一只柴火灶,柴火灶上,挂着一串串腊肉,被柴火熏得黑亮黑亮的。久有凌云志,再上井冈山。二十年前,我朝圣过井冈山,那是一个秋天。我再来瞻仰井冈山,是在初夏。初夏里的井冈山,依然还看到乡亲们的灶屋里,条条簇簇,挂着柴火腊肉,那是一道岁月留香的绝味,闻一闻便香透五脏六腑。
在神山村,我听说了一个故事。七八十年前,烽火岁月,戎马倥偬,毛泽东来到过神山村,到得一个老农家里,与他拉起了家常,嘘寒问暖,闲谈桑麻。湘音是湖南人的国际歌吧?毛泽东听到神山村这位村民,也是一口湖南话,便问他哪里人?老农民告诉他,是湘乡人。毛泽东便紧握其手:老乡好啊。我没有追问,毛泽东是不是去了老乡家做客。要是入了老乡家,老乡一定会炒一盘香气溢满胸间的辣椒炒腊肉,招待眼前这位魁梧的红军大哥,日后的共和国的开国领袖的吧。
毛泽东有没有在这里吃过柴火腊肉,也只能遥想了,而习近平却在这家老乡家里用过餐。在这位老乡的堂屋里,我看到摆放着一只炕桌,木制的,炕桌很旧,也很小,炕桌四周,已被主人磨得滑亮水光。这是一只平常的四方桌,主人家用过很多年了吧。没有任何铺金雕银,只有深嵌的日痕月迹。我看到桌上盖了一块厚塑料,掀开塑料,木桌坑坑洼洼,有很多划痕。对,这就是这位老乡天天吃饭的餐桌。这张餐桌太平常了,平常得就是山村农民的家具。这张餐桌却太不平常了,这是总书记曾经吃过饭的家具。这张餐桌,应该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吧,但是没有,这餐桌依然还在服务着山村农民每日家常。伟人们来过的地方,静水流深,日升月落,依然有着生活的朴素日常。
神山村,神吗?不神,它在井冈山深山深处,村在深山,人在深山。千百年来,山民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聆听的是阵阵竹风,呼吸的是甜甜空气,然则,会有什么人来眷顾这里呢?穷在深山难有远亲,穷尽想象,神山村的祖辈们想不到这里将是圣地吧;神山村不神吗?神。七八十年前,共和国开国领袖们,曾在这里留下过坚实的脚印;七八十年后,共和国的主席在这里留下过坚毅的身影。居于深山老林里的神山村,时不时有远方的亲人,脚步铿锵,踏上这方土地,神山村,真有一股神奇的魅力。
神山村,这山村神,我却依然感觉村庄的平常。泉水淙淙,流着平常的韵律;翠竹青青,押着平常的韵脚;鸡鸣狗吠,唱着平常的歌谣;鸟语花香,弹拨平常的宫商角徵羽。习近平吃过饭的餐桌,依然摆着老百姓平常的生活,而我没感觉僭越。我在这张餐桌上,坐了一晌,感受木凳木桌散发出来的家一样的馨香。那只总书记与山民共同劳动过的石碓,没镀金,没铺银,没当圣物,依然摆在农民的家门口,逢年过节,还舂糍粑。看着那副石碓,我兴趣盎然,我举起木槌,嘭嘭,嘭嘭嘭,我对着时空,舂了好几把,心底油然而生的,是一股平常的亲切,亲切的平常。唯有平常最奇崛,唯有奇崛最平常。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二十年前,我来到井冈山,井冈山苍山如海,翠竹如涛,只是我看到好多老乡,住的还是竹楼与茅檐。那次,我没来神山村。我想,万山丛中的神山村,也是茅檐低小的吧。现在不一样了,虽然不是高楼华堂,却已然到处莺歌燕舞,旧貌焕新颜。神山村的老乡,不再红米饭,南瓜汤,而是鸡鸭鱼,野菜当保健汤。挂在灶屋上的腊肉,不是青黄不接时候的救济,而是让生活时时出味的牙祭。好比石碓不只是过年的节目,还是时时可以舂出的好生活。
我爬过一道山坡,一位表嫂正站在自家门口,门口好像蒸包子。不是蒸包子,是蒸米粑,热气如白雾袅绕着。是嘴馋吧,我问可否吃一个,多少钱?表嫂掀开蒸笼,里面很多米粑,大小如鸡蛋,滚热滚热的。大嫂说:尝吧,尝尝没事。我便不客气,伸手从笼里抓了一个,放入口中,好糯,好香,舌含齿嚼,十足嚼劲。
这米粑肯定有伟人也尝过吧。尝尝没事。大人物来过,小人物来,都一样无贵无贱。井冈山老乡,或与所有地方一样,都行进在时代潮流中,而在时代大潮中,表嫂保持着那份山民的淳朴,这,也是初心未改吧。
在莽莽苍苍的井冈山,有一座山峰叫黄洋界;在巍巍峨峨的黄洋界,有一棵古木叫荷树。七月如火,酷暑如荼。我千里奔赴井冈山,不经意地与这棵荷树猝然相遇,一道亮光在我脑中一闪,五百里的井冈山里,这一棵树便兀然定格于灵魂的取景框里。放眼望去,随处皆是形胜山川,定格于我相册上的有很多,有黄洋界的哨所,有仙女潭的瀑布,有百竹园的茂竹,有一百元人民币背面的井冈主峰。这些都以景色的形态壮我井冈之旅的行色,而这一棵荷树,却以思想的姿势进入我生命之旅的深处。
于我,这是一次不相期然的相遇。在逶迤盘旋的公路上,我坐在车上兜着井冈山的习习山风,一路风顺,而突然之间,堵车了。堵车了,我走下车来,我徒步走,走了几级石梯台阶,抬头望,这棵荷树就静静地与我两相对视,我仰视,它俯视,满身是斑驳的疤痕与疮孔,枝头承向东方,接摸阳光,繁密的枝叶遮风避雨,在地上铺满偌大的一片树影。它是一棵古树了,一棵古树,它可以傲然于群林的,是其经历,是它经历的风经历的雨经历的霜雪雷电。然而,这棵荷树,虽然高大,却未必雄壮,虽然刻绘了春秋的印痕,却未必可以沧桑相居。与之相遇之初,我對这棵身上挂着“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牌子的荷树心存疑惑。井冈山茫茫林海,青青翠竹,苍苍群松,千千珍稀,森森古木,为何这棵荷树先得风气与独得殊荣?
黄洋界上的这棵荷树,它全部的荣光来自于与一些人的相遇啊。它以它站立的位置,它以它如伞的枝叶,迎接过一些伟人,荫庇过一些伟人,毛泽东、朱德、陈毅……这些搅动历史风雷的名字与之紧密地联在一起,相逢一遇而成永恒。当年,往返一百余里,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中青年汉子从井冈山下去,到宁冈,到大陇去挑红米饭,去挑老南瓜,上得山来,就在这棵荷树下小憩乘凉。荷树,以它的一片叶子遮过毛泽东们热气蒸腾的头顶,它以叶荫中蕴蓄的习习山风,吹过毛泽东们脸庞上与脊背上的硕大汗珠,它以叶与风互动的旋律,为毛泽东们吟唱过悦耳动人的山歌山调。也许,这棵荷树没有想过,这些被称为“土匪”的人会给历史结出什么结果。它更不会想,它无私地献出一叶之荫,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运气,它百年如一日地站在黄洋界上,静静地张开繁茂的枝叶,如同一只正在孵蛋的母鸡,张开蓬松的翅膀。它以一种极平和的心态,荫庇这些衣衫不整、面露菜色的汉子。荷树不曾想到,它压根儿也想不到,它不经意地荫庇着这些人物,其实是在荫庇中国革命,它荫庇的是一个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型国家的诞生。
荷树与这些人的相遇,是一种风云际会的缘份冥合。当毛泽东将秋收起义的队伍开进井冈山,就为树与人的相遇创造了契机。对,只是契机,因为,这还只是一种或然。井冈山有的是树,而唯独荷树独享机缘,是因为荷树的得天独厚的位置吗?荷树站在黄洋界的顶端,纵目驰骋,群峰争峙,众莽腾跃,五百里江山皆收眼底,江西湖南两省尽来胸次,一览众山小。这里,确实宜于志士游目骋怀,确实宜于伟人高瞻远瞩。当年,主席坐在荷树叶丛荫中,对他的战友说:“我们不但要从这里看到江西湖南两省,更要从这里看到全中国全世界。”站在荷树下,可以激扬文字,更可以指点江山。是的,荷树居于可以了望中国乃至世界的位置上,为荷树与伟人的相遇提供了地理上的机缘。然而,它的位置以及它积攒百年而撑开的绿荫,也只是这种相遇机缘的表面之因。坐在荷树下,我独自冥想,如果毛泽东们不去宁冈不去大陇挑粮食,这种机缘还存在吗?民以食为天,任何人的生命都无法避开粮食的喂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一支部队都离不开粮食的哺育。粮食不可缺,而挑粮的人却可缺席。1928年的井冈山上,毛泽东也是成千上万人的首长,三几年的井冈山,毛泽东更是几十万人的头领。他们可以发号施令,他们可以免去挑粮的劳累与辛苦。一百多里,来回都是要用草鞋一步一步丈量的山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上,这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事情。这在当时,也可能是让一些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啊,你若去问当时的蒋介石,他就可能没法相信。当毛泽东肩挑一担红米在江西这边的井冈山上一步一步上山时,蒋介石的肩上空空如也,毛泽东赤脚踏在土地上,蒋介石全身悬在半空中。几年以前,我到过庐山,我听说在二几年到三几年,蒋介石多次上庐山,他不是走上去的,更没有挑任何担子,他是四人抬的大轿抬上去的。他哪里会想到,他的对手毛泽东会亲自挑粮食呢?
在井冈山历史博物馆里,我看到了朱德的扁担,修长,坚硬,两头尖削,苍黑的扁担已写满了历史的沧桑,上面“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字迹发出触目的亮光。“不准乱拿”,挑了一次,还要再挑呀。朱德挑粮,已然不是一种姿态,已然不是作秀式的一次性带头作表率,而是实实在在的同甘共苦,是一种毫无特权与特殊化的同甘共苦。在井冈山历史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一只挑水的木桶,其底部已多处残缺。这是一只在我老家家家都有的木桶啊,它现在以信史的姿势站在博物馆里。这是毛泽东为一个叫陈香姬的房东挑水的木桶。当初,它沉甸甸地压在主席的肩头上,现在却耀目地印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闪着文物的光芒。在这个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一枚称为伙食尾子的硬币,币值2毫。当初,上至毛泽东与朱德,下至司务长战士,每月都是五角钱的伙食,没有差别。一样的伙食,一样的浆布衣裳,一样地百里挑粮上井冈。正是因为这些“一样”,才使这棵荷树不仅仅与平凡的战士相遇,才使这棵荷树与这些伟人结下深厚的因缘。
“一样”,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啊。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千百年来,人与人何曾“一样”过;千百年后,人与人能否继续一样?也是在井冈山历史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一副“三湾改编”的画面,画的是一位身着大氅的军官向一位棉布粗袄的士兵高举黑鞭。不要把这幅画面想象成敌对我,这是我对我啊,这是红军初始时节的写真。三湾改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确定了一种“一样”的思想,就是让这种“一样”的思想,改造与武装了共和国最初的部队,从而使这支部队蓬勃壮大。毛委员与老百姓一样挑水,朱军长与战士一样挑粮,这就使井冈山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梁山好汉上梁山,他们向往的是人人都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毛泽东和他的队伍没有酒与肉来召集天下,他靠的是创立了并真心实践着的思想与信念来凝聚民心。红军在井冈山,由几千人壮大到北上长征时的十万大军,并不是因为大碗酒大块肉的诱惑,而是新型的人际思想人本思想富有无穷的感号力。此后,在延安窑洞,在中南海,在天安门广场,主席多次对身边人咕哝:“你们不要把我与群众隔开。”也许,此时的主席,有点身不由己,但他肯定忘不了,他与陈香姬拉家常的幸福时光,他与红军战士一同挑粮的峥嵘岁月。在三年困难时期,主席常常几个月不曾吃肉,他说:“全国人民都在挨饿,我怎么能够独个儿吃肉?”主席在井冈山形成的思想已根植心底。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我坐在黄洋界上的荷树之下,我看到一条黄红色羊肠小道劈开起伏苍莽的绿色,自居于狭谷的远处村庄里攀援着爬上来,这条细长陡峭的山路,就是当年毛泽东们百里挑粮的路径。我久久凝望,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支长长的挑粮队伍,他们衣衫褴褛,他们气喘吁吁,他们频频换肩,他们步步生汗,他们唱着号子望黄洋界而来,他们中谁是毛泽东?谁是朱德?谁是陈毅?也许荷树认得,荷树认得书生模样的毛委员,荷树认得虎背熊腰一脸憨厚的朱军长,荷树认得满口四川土话的陈参谋长。荷树与他们有缘,它张开千万只手,扇动井冈山五百里的浩浩山风,为其接洗风尘,为其消除劳顿,为其蓄养精神以起程长征。
井冈山三原色
井冈山小井革命烈士墓周,树木苍翠,荫盖山头;毛竹摇曳,似在鞠头。一百三十多位重伤病员长眠在此,纪念碑上刻着鎏金大字“死难烈士万岁”,是毛泽东亲自手书。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在小井养病的红军伤员不幸被抓。国军放出话来:只要说出红军主力所在,便可以保命。一百三十多位红军,没有一人开口;一百三十人中,没出现一个叛徒。这不仅诠释了什么叫坚贞不屈,更诠释了什么叫众志成城,什么叫万众一心。最悲壮的是,一百三十多位忠烈全部殉难,家国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民从天落。
我们一行几十人,肃然排队,缓然而行,我却没想到,领队没有直接带我们去烈士墓前鞠躬,而是去了烈士墓边的一个小山头,踏着小石阶,去了旁边一座小墓。小墓非常小,小到不过三两尺见方,隐在灌木丛中,若不蹲下身来看墓碑,你感觉这是一座“无主坟”。坟,虽寂寞却有主,上面刻印的红色字迹都有些漫漶,其字三行,分别是: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之墓。
曾志?在曾志墓前脱帽三鞠躬,我心里失忆。曾志是谁?我在脑海里搜索这个名字,我隐约熟悉,一时间,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事后,我找到带队的同志,他告诉我,她是原中组部副部长,是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宣传部部长、在政治局排列第四的陶铸同志的爱人,也是著名作家陶斯亮的母亲。这么大的人物,其墓竟如此小,竟如此不显眼。
曾志逝世,她有个遗书,读后让人无限动容:
“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在京外的,如志修、曼华、春华,井冈山的来发、金龙都不要来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知打搅。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但千万不要聲张,不让其他人知道。我想这样做才真正做到了节约不铺张。人死了,自己什么也不知道,战友亲属来道别对后人的安慰也不大。骨灰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埋下去静悄悄的,绝不要搞什么仪式……”
曾志逝世后,她的部分骨灰,安葬在井冈山小井,没举行什么仪式,就是她女儿陶斯亮捧着她,魂归井冈。她在井冈有个儿子,一生都在井冈拿着锄头当农民,一个革命家的后代,一直过着平常甚至很是穷苦的生活。一个高居要职的红一代,要解决自己孩子工作,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也只要说一句话,或者不用说话,只要“不干涉”,便可以了。然则,曾志拒绝任何人给她儿子安排工作。这样的革命人,实在叫我肃然起敬。我随队伍走了小半里地,我又回转身来,再次来到曾志老人墓前,虔诚三鞠躬。
在井冈山,这样的故事,多如井冈翠竹。老红军甘祖昌,放弃大城市工作,带着妻儿,回井冈山当农民。他的一位孙女,曾经下岗,去深圳等地打了很多年工。在大井,我听说了何长工的故事。何长工曾率部打长沙,敌人捉了他家三十多个亲人,放出话来:只要何长工退兵,亲人全放。何长工拒绝了,他家三十多口人,全部被杀,杀戮手段残忍不可视,这里,我都不忍复述。
我是重来井冈山。之前,有杂文同道约去山西太原,那里有我想见面的文朋诗友,可以衡文量艺,可以高谈阔论。太原也还没去过,我真的想去。但,我没去太原,我来了井冈山。在机关二三十年了,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心里积累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有不平,有郁闷,有愁苦,有牢骚,甚至有愤懑,有沮丧,有消沉。我觉得我需要一次心灵拂拭了。所以,我不去太原搞什么文学活动,我来到井冈山来搞心灵洗礼。听到井冈山那么多的故事,我特别惭愧:房子车子,补助补贴,有那么重要吗?副科正科,副处正处,放诸心中,不再有重量。
井冈山,一座红色的山。那是鲜血染红的,在这里,有四万五千多烈士悲壮牺牲。岭上开满映山红,映山红为什么那么红?那是先辈的鲜血染红。井冈山的映山红是红艳艳的,井冈山的旗帜是红灿灿的,井冈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是红彤彤的。
井冈山是红色的,井冈山也是绿色的。正是初夏,井冈山树木,生机勃勃,苍翠欲滴,井冈山灌木,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井冈山翠竹,苍苍莽莽,郁郁葱葱;置身井冈山,如置身在绿色的汪洋大海里,山风是绿的,空气是甜的,行走在井冈山,吹面不寒井冈风。
当年,黄洋界是一座荒山,山上并无树木。现在走在黄洋界,依然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站在黄洋界上,看群山奔腾,万山叠翠,山,依然那么险要。然则,山,不再荒凉,乔木密密麻麻,高耸入云端,翠竹亭亭叠叠,玉立在山坡。井冈山不仅是革命圣地,也是风景胜地。井冈山随处可洗心,井冈山随处可舒身。
来到龙潭,我给朋友发了一组照片,惹朋友惊呼:井冈山瀑布这么壮丽啊。是的,井冈山土地是壮烈的,井冈山的风景也是壮丽的。李白诱惑过我,我专程去看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若到井冈山,看龙潭瀑布,其山与水道德交响,下笔不是直下三千尺,是直下三万尺了吧。井冈山龙潭树林荫翳,鸟语花香,落九天的瀑布,水声震天价,回响山林,飞沫溅在额头脸上,凉飕飕,凉爽爽,赏心悦目,惬意乐耳。让我心生感慨:井冈山是心灵可以寄魂之地,井冈山也是生命可以寄身之所。
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朱德语),第一山上有天下难得兼备的两色:红色与绿色。而我,看到了井冈山另外一种亮色:金色。
来到了井冈山神山村,这是开国领袖毛泽东曾经来到过的地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来过的地方。神山村在井冈山深山深处,山叠山,山连山,居在万山丛中,群山环抱,众木环绕。在这里,我看到村民摆了很多农产品,老木耳,鲜蜂蜜,干竹笋,新茶叶,还有很多井冈山独有的山珍,自然,还有很多红色纪念品。在一栋农民家的堂屋里,摆着很多毛泽东像章,我拍照给朋友,我想给他带一尊:问他,要什么色的?他说要金色的。金灿灿的毛泽东像章,是那么夺目,是那么亮心。 我感觉更夺目更亮心的是,井冈山不再是贫穷叙事,而是大踏步走在致富的路上。农民不再柴刀砍树,不再锄头挖土,他们跟全国各地一样,也走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神山村,很多农民开设了“农家乐”,不仅卖土特产,还开小饭店。这,不值得大惊小怪,更应值得我们点赞高赞:革命先烈,舍身革命为的什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日月给谁换天,给老百姓换天。让人民富裕起来,让百姓生活好起来,是当年牺牲者的壮志。二十多年前,我来井冈山,很多农民住的竹篱茅舍;二十多年后,我看到神山村,看到井冈山很多地方,已是仓廪俱丰实,他们的住房谈不上高楼大厦,却不再是茅屋草棚。
且让我补叙一事。我落脚井冈山,在一家小饭馆吃飯。我的茶壶空了,去找一位表嫂(湖南人喊江西人,都叫老表)要开水,表嫂风快,给我提来热水瓶。这个不是事,到所有的饭馆吃饭,服务员态度都不会差,却让我心生感慨的是,未了,我说还放点茶叶吧。这位表嫂,给我提了两大包茶叶来,一包是绿茶,一包是红茶。表嫂说:这有两个塑料袋,给你两包茶叶吧。她一把一把,满满地给我抓了两大包。
这就是井冈山人民,这就是红色熏陶下的革命老区群众。商品经济大潮泥沙俱下,却不曾冲击老区人民纯朴本色。金灿灿的财富之心没有泯灭金灿灿的淳朴之心。
若说,红色是井冈山的初心色,不论走多远,不论走到何处,革命圣地初心不改;那么,绿色是井冈山的天然色,人类未生之前,绿色早在;人类消亡之后,绿色仍在。天生井冈山苍茫绿色,那是生命之色;而金色,幸福色,天下共同致富之色,是革命使命之色,更是人民群众灿烂好脸色。人民群众高兴了,江山就永固了。
永葆红色,永葆绿色,永葆金色,永葆井冈山三原色,共和国江山永不变色。
神山村的那只石碓
那只石碓摆在神山村一位农民的家门口,圆圆的,灰灰的,有些久远了吧,一定是源远流长了。一整块石头,最先当是一块青色料石,乡亲们将其外琢里雕,雕琢成了一副石碓,青色褪出,岁月展现。岁月给石碓镀色,石碓便镀上了岁月沧桑,灰扑扑的,古褐褐的,年代多久了呢?这石碓当成一件文物了。
神山村的这只石碓,真当成为一件珍贵的文物。2016年2月2日,恰是农历小年,井冈山翠竹摇雪,玉树琼枝,习近平来到神山村。过年气氛浓烈如酒,热气腾腾蒸糯米,挥汗如雨舂糍粑,便是新年旧风俗。时代不断演进,传统依然坚守。习近平来到神山村,便恰逢神山村的农民端起熟糯米,往石碓里倒。这下,引起习近平特别兴趣,他走近石碓:“咱们一起打,好吗?”习近平便挥起了木槌,天连井冈木槌落,地动碓摇糍粑成。一个总书记与一个老农民,在深山深处,嗬嗨嗬嗨,嗦啰啰喂,每一槌都落到实处,落实处的,便有经久响声。啪啪啪的声音金声玉振,响彻群山,这将是一种怎样的历史回响?
见到石碓,我感觉好生亲切,见到石碓舂糍粑,我更尤其熟悉。小时候,新年脚步嗵嗵嗵从大地走来,舂糍粑便是少不了的旧节目,依然是寄寓我们情感的老生活。白花花的上好糯米,蒸在木笼里,热气缭屋堂,清香入肺腑。母亲掀开盖子,用手伸进蒸笼里,细细一捏,一捏便黏,喊一声起锅,便用脸盆挖一盆糯米,倒入石碓里,我们便争相操粑柱,嗬嗨嗬嗨,嗦啰啰喂,舂起糍粑来。
江西湖南一家亲,湖南人到江西,逢人喊老表,男的叫表哥,叫表叔,女的叫表妹,叫表婶。当年,毛泽东也是这么喊江西老表的。五百年前,江西先辈,带儿带女,百里千里,迁徙三湘,江西与湖南,便这样成了血脉相连的亲戚。而在神山村,我却没想到,这里是反迁徙,不是江西老表迁移湖南,而是湖南先人迁徙江西。神山村的村民,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从湖南过来的。
一声江西老表,热泪落君前。这不就是我们坪上吗?同行的,有个坪上小妹,她对这里没有陌生感,她认定这里有她熟悉的气息,她不觉得这里是异乡,她觉得这里是故乡,这里是家的感觉。神山村群山环抱,翠竹绕村庄,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潺潺湲湲,叮叮当当,树木扶疏,清泉流韵,这地理还真像是我老家的情景再现。我到一位老乡家里,在其偏厦里,看到了一只柴火灶,柴火灶上,挂着一串串腊肉,被柴火熏得黑亮黑亮的。久有凌云志,再上井冈山。二十年前,我朝圣过井冈山,那是一个秋天。我再来瞻仰井冈山,是在初夏。初夏里的井冈山,依然还看到乡亲们的灶屋里,条条簇簇,挂着柴火腊肉,那是一道岁月留香的绝味,闻一闻便香透五脏六腑。
在神山村,我听说了一个故事。七八十年前,烽火岁月,戎马倥偬,毛泽东来到过神山村,到得一个老农家里,与他拉起了家常,嘘寒问暖,闲谈桑麻。湘音是湖南人的国际歌吧?毛泽东听到神山村这位村民,也是一口湖南话,便问他哪里人?老农民告诉他,是湘乡人。毛泽东便紧握其手:老乡好啊。我没有追问,毛泽东是不是去了老乡家做客。要是入了老乡家,老乡一定会炒一盘香气溢满胸间的辣椒炒腊肉,招待眼前这位魁梧的红军大哥,日后的共和国的开国领袖的吧。
毛泽东有没有在这里吃过柴火腊肉,也只能遥想了,而习近平却在这家老乡家里用过餐。在这位老乡的堂屋里,我看到摆放着一只炕桌,木制的,炕桌很旧,也很小,炕桌四周,已被主人磨得滑亮水光。这是一只平常的四方桌,主人家用过很多年了吧。没有任何铺金雕银,只有深嵌的日痕月迹。我看到桌上盖了一块厚塑料,掀开塑料,木桌坑坑洼洼,有很多划痕。对,这就是这位老乡天天吃饭的餐桌。这张餐桌太平常了,平常得就是山村农民的家具。这张餐桌却太不平常了,这是总书记曾经吃过饭的家具。这张餐桌,应该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吧,但是没有,这餐桌依然还在服务着山村农民每日家常。伟人们来过的地方,静水流深,日升月落,依然有着生活的朴素日常。
神山村,神吗?不神,它在井冈山深山深处,村在深山,人在深山。千百年来,山民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聆听的是阵阵竹风,呼吸的是甜甜空气,然则,会有什么人来眷顾这里呢?穷在深山难有远亲,穷尽想象,神山村的祖辈们想不到这里将是圣地吧;神山村不神吗?神。七八十年前,共和国开国领袖们,曾在这里留下过坚实的脚印;七八十年后,共和国的主席在这里留下过坚毅的身影。居于深山老林里的神山村,时不时有远方的亲人,脚步铿锵,踏上这方土地,神山村,真有一股神奇的魅力。
神山村,这山村神,我却依然感觉村庄的平常。泉水淙淙,流着平常的韵律;翠竹青青,押着平常的韵脚;鸡鸣狗吠,唱着平常的歌谣;鸟语花香,弹拨平常的宫商角徵羽。习近平吃过饭的餐桌,依然摆着老百姓平常的生活,而我没感觉僭越。我在这张餐桌上,坐了一晌,感受木凳木桌散发出来的家一样的馨香。那只总书记与山民共同劳动过的石碓,没镀金,没铺银,没当圣物,依然摆在农民的家门口,逢年过节,还舂糍粑。看着那副石碓,我兴趣盎然,我举起木槌,嘭嘭,嘭嘭嘭,我对着时空,舂了好几把,心底油然而生的,是一股平常的亲切,亲切的平常。唯有平常最奇崛,唯有奇崛最平常。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二十年前,我来到井冈山,井冈山苍山如海,翠竹如涛,只是我看到好多老乡,住的还是竹楼与茅檐。那次,我没来神山村。我想,万山丛中的神山村,也是茅檐低小的吧。现在不一样了,虽然不是高楼华堂,却已然到处莺歌燕舞,旧貌焕新颜。神山村的老乡,不再红米饭,南瓜汤,而是鸡鸭鱼,野菜当保健汤。挂在灶屋上的腊肉,不是青黄不接时候的救济,而是让生活时时出味的牙祭。好比石碓不只是过年的节目,还是时时可以舂出的好生活。
我爬过一道山坡,一位表嫂正站在自家门口,门口好像蒸包子。不是蒸包子,是蒸米粑,热气如白雾袅绕着。是嘴馋吧,我问可否吃一个,多少钱?表嫂掀开蒸笼,里面很多米粑,大小如鸡蛋,滚热滚热的。大嫂说:尝吧,尝尝没事。我便不客气,伸手从笼里抓了一个,放入口中,好糯,好香,舌含齿嚼,十足嚼劲。
这米粑肯定有伟人也尝过吧。尝尝没事。大人物来过,小人物来,都一样无贵无贱。井冈山老乡,或与所有地方一样,都行进在时代潮流中,而在时代大潮中,表嫂保持着那份山民的淳朴,这,也是初心未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