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到了必须高度关注汽车感官品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在第三届中韩汽车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
可靠性、感观品质、性能,是汽车品质的三个维度。徐长明指出,汽车消费的快速升级,已使消费者的产品诉求从最初的可靠耐用,向美观、舒适转变,如何提升感观品质已经成为自主品牌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消费升级带来诉求之变
对于中国汽车消费升级的变化,徐长明具体分析指出四大态势:
第一是豪华车市场在快速增长,这是一种升级,因为豪华车比同级别的普通品牌要贵50%左右,各种产品的技术性能都很高。
第二是SUV持续高速增长,同级别的SUV比同级别轿车价格要贵50%左右,也反映了产品和技术升级的一个趋势。
第三是汽车级别逐渐大型化的趋势。国家信息中心调查数据表明,越高级别的车增长率越高,这一态势已持续4年。
第四是价位高端化。从2006年开始,豪华车增长率就比普通品牌要快很多,导致豪华车在乘用车里的占比迅速提高,如果把所有的豪华品牌都统计在内,占比大概在10%,也就是说每十辆车现在就有一辆是豪华品牌。
而且,“分析来看,这样的升级态势未来还会加速。”首先,购买力在提升。去年,我国人均GDP是7575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一万两千美元。一部分城市的购买力更强,像深圳人均GDP到2020年有望达到三万美元的水平。而按照发达国家(人均GDP超过三万美元)经验,人均GDP的提高就意味着购买能力的提高,豪车占比也会大大提高。
其二在于消费偏好。中国消费者最重面子,对豪华车仰慕等价值追求,反映到汽车需求上就是同一阶层的人要开同一级别的车,攀比的结果也推动了消费升级趋势。
第三,现阶段,我国汽车的保有量、普及率都在迅速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概念已经从有没有车,转变为有没有一辆好车。
目前,消费升级态势还主要发生一线城市,但徐长明判断,伴随人均GDP的增长,这一态势未来必然会继续下延,覆盖中等城市、二三线城市。因此,自主品牌必须要不断地提升品质,才能快速地适应不断提高的消费诉求。
品质提升赶不上消费升级
回顾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表现,徐长明在研讨会间隙接受采访时用“非常可喜”四个字给予回应,并高度评价自主品牌在SUV领域的成功。
但他同时指出,SUV的成功其实很“侥幸”,很大程度得益于自主品牌在合资品牌还未过多关注这个细分领域时抢占了市场先机。相较于SUV,业界反而更应关注最近几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为什么持续下滑。
梳理不难发现,2005年以前,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市场上的份额都在不断提高,但从2006年开始,即使销量增长很快,但自主品牌在市场中的份额开始下降,之后国家出台了小排量汽车的刺激政策,自主品牌因此在汽车市场的份额有了显著回升,但在政策逐步退出的过程中,又出现下降的趋势。
下滑现象在轿车市场非常明显,在2010年时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的占比为29.5%,但到2014年已经跌到20%。徐长明预计今年还会降低。依靠SUV市场的支撑,目前自主品牌占到总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但随着更多合资品牌的进入,自主品牌在SUV市场的提升也将更加困难。
为什么会出现下滑?徐长明分析指出,根本原因在于自主品牌的品质和不断升级的消费意愿没有完全匹配,品质的提升赶不上消费升级。
从感官品质上提升事半功倍
J.D.Power的报告表明,感官品质决定消费者购车意愿现在已经达到30%。
所谓感官品质,即消费者可以直观地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主观感受五方面感知车辆的品质的好坏,车辆的外观和内饰设计好不好看,车内的气味是否好闻,以及乘坐的舒适度,附加功能带来的便捷性和享受,都能从细微处展现车辆的品质高低。
徐长明认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自主品牌在产品品质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整车可靠性和耐久性不断提高,部分产品在这些方面已经与合资品牌达到了同一质量的水平,现阶段应该重视消费者的感官品质需求。
而且,相比于性能提升,现在提升感观品质则可以花小钱办大事,投入不了太多的成本,就能很好地改善产品品质。至于性能,当然也要提升,但对中国自主品牌来说,可能还要到两三年甚至三四年以后才能具备提升的成本和条件。
这方面,韩国现代集团显然给我国自主品牌带来很重要的启示。在此次研讨会上,现代集团分享了经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因为品质差而不受市场认可,经过十多年对汽车品质的专研,通过对可靠性、感官品质再到性能的渐进式提升,最终重获市场认可,目前市场销量已跻身全世界第五位。
“长远来看,这也是中国自主品牌需要学习的品质提升路径,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一定是靠品质的整体提升。”徐长明强调。
可靠性、感观品质、性能,是汽车品质的三个维度。徐长明指出,汽车消费的快速升级,已使消费者的产品诉求从最初的可靠耐用,向美观、舒适转变,如何提升感观品质已经成为自主品牌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消费升级带来诉求之变
对于中国汽车消费升级的变化,徐长明具体分析指出四大态势:
第一是豪华车市场在快速增长,这是一种升级,因为豪华车比同级别的普通品牌要贵50%左右,各种产品的技术性能都很高。
第二是SUV持续高速增长,同级别的SUV比同级别轿车价格要贵50%左右,也反映了产品和技术升级的一个趋势。
第三是汽车级别逐渐大型化的趋势。国家信息中心调查数据表明,越高级别的车增长率越高,这一态势已持续4年。
第四是价位高端化。从2006年开始,豪华车增长率就比普通品牌要快很多,导致豪华车在乘用车里的占比迅速提高,如果把所有的豪华品牌都统计在内,占比大概在10%,也就是说每十辆车现在就有一辆是豪华品牌。
而且,“分析来看,这样的升级态势未来还会加速。”首先,购买力在提升。去年,我国人均GDP是7575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一万两千美元。一部分城市的购买力更强,像深圳人均GDP到2020年有望达到三万美元的水平。而按照发达国家(人均GDP超过三万美元)经验,人均GDP的提高就意味着购买能力的提高,豪车占比也会大大提高。
其二在于消费偏好。中国消费者最重面子,对豪华车仰慕等价值追求,反映到汽车需求上就是同一阶层的人要开同一级别的车,攀比的结果也推动了消费升级趋势。
第三,现阶段,我国汽车的保有量、普及率都在迅速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概念已经从有没有车,转变为有没有一辆好车。
目前,消费升级态势还主要发生一线城市,但徐长明判断,伴随人均GDP的增长,这一态势未来必然会继续下延,覆盖中等城市、二三线城市。因此,自主品牌必须要不断地提升品质,才能快速地适应不断提高的消费诉求。
品质提升赶不上消费升级
回顾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表现,徐长明在研讨会间隙接受采访时用“非常可喜”四个字给予回应,并高度评价自主品牌在SUV领域的成功。
但他同时指出,SUV的成功其实很“侥幸”,很大程度得益于自主品牌在合资品牌还未过多关注这个细分领域时抢占了市场先机。相较于SUV,业界反而更应关注最近几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为什么持续下滑。
梳理不难发现,2005年以前,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市场上的份额都在不断提高,但从2006年开始,即使销量增长很快,但自主品牌在市场中的份额开始下降,之后国家出台了小排量汽车的刺激政策,自主品牌因此在汽车市场的份额有了显著回升,但在政策逐步退出的过程中,又出现下降的趋势。
下滑现象在轿车市场非常明显,在2010年时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的占比为29.5%,但到2014年已经跌到20%。徐长明预计今年还会降低。依靠SUV市场的支撑,目前自主品牌占到总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但随着更多合资品牌的进入,自主品牌在SUV市场的提升也将更加困难。
为什么会出现下滑?徐长明分析指出,根本原因在于自主品牌的品质和不断升级的消费意愿没有完全匹配,品质的提升赶不上消费升级。
从感官品质上提升事半功倍
J.D.Power的报告表明,感官品质决定消费者购车意愿现在已经达到30%。
所谓感官品质,即消费者可以直观地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主观感受五方面感知车辆的品质的好坏,车辆的外观和内饰设计好不好看,车内的气味是否好闻,以及乘坐的舒适度,附加功能带来的便捷性和享受,都能从细微处展现车辆的品质高低。
徐长明认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自主品牌在产品品质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整车可靠性和耐久性不断提高,部分产品在这些方面已经与合资品牌达到了同一质量的水平,现阶段应该重视消费者的感官品质需求。
而且,相比于性能提升,现在提升感观品质则可以花小钱办大事,投入不了太多的成本,就能很好地改善产品品质。至于性能,当然也要提升,但对中国自主品牌来说,可能还要到两三年甚至三四年以后才能具备提升的成本和条件。
这方面,韩国现代集团显然给我国自主品牌带来很重要的启示。在此次研讨会上,现代集团分享了经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因为品质差而不受市场认可,经过十多年对汽车品质的专研,通过对可靠性、感官品质再到性能的渐进式提升,最终重获市场认可,目前市场销量已跻身全世界第五位。
“长远来看,这也是中国自主品牌需要学习的品质提升路径,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一定是靠品质的整体提升。”徐长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