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所具有的问题也日益显著,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呈现出典型的单一化,这极大地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而消除该问题的关键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本文是以体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因材施教的相关概念,然后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并对因材施教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促进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关键词:因材施教 公共体育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0(b)-0004-02
近些年,我国课程改革速度越来越快,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教育的核心,而体育教学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措施。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并能够推动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大学里开展体育教学,其中体育教学观念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所在。所以,进一步推陈出新,全面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创新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另外,在教学中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策略,要将因材施教等策略引入进来,据此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1 高校体育教学的因材施教内涵分析
所谓因材施教,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模式来进行教学,从而让这些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取得不断的进步。而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所谓的“材”主要涵盖的内容包括:学生自身身体条件、兴趣、体能和技能水平等。目前,大学生基本已成年,达到或者超过18周岁,然而这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的教学环境、生活条件,性格属性,生理特点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就不能够简单的使用单一模式进行教学,而是要结合他们的个体差异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在课堂上,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 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
2.1 依兴趣而教
无论在何处,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同样如此。所谓想要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就需要紧密的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可以通过体育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身体素养,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构建团队合作精神。为此,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游戏教学法就是较为合适的一种。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十分爱好游戏,比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过三关”的游戏,每一关都需要设计相应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需要团队来完成,然后再引导团队之间进行竞技,完成任务最快的团队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晋升。作为大学生,他们毕业之后将会直面社会,为此老师需要在课堂上需要注重摆正学生心态,让他们时刻牢记只有推动团队合作才能够迸发更大的力量。
2.2 依特点而教
不同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优势和缺陷,老师能够根据他们的差异设计不同的达标模式来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检测。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部分学生短跑能力差,但是长跑能力强,此时就可以使用长跑项目测试他们的体能。有的学生如果跑步能力差,可是在球类运动上能力强,那么则能够根据他们的优势组织一些友谊赛。此时的学生通常精力极为充沛,为此需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就需要根据他们体能状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潜力的开掘。
2.3 依能力而教
为了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锻炼意识。就需要高校体育老师加强对学生体能的锻炼,尤其是很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长时间的进行户外劳动,如果没有较为强健的体魄,很难胜任相关的工作。在体育教学时,一定要紧密的结合学生的能力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锻炼,并由此养成相应的终身体育意识。
2.4 提高教师素质
应用因材施教教学法,对老师的综合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当前,在教育领域已经在积极的推行高效课堂教学理念,而有关体育教学,同样需要推动高效课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下,学生已经成为主体,老师扮演的是引导者角色。可是应用“因材施教”教学法,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的了解,而且还需要结合这些差异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能够让这些学生循序渐进地学好相应的体育技能,同时还能够实现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由此可见,这对老师的要求显然比传统教学法更高,为此老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2.5 完善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否完善,是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关键。体育教学更多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所以对相关的体育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多元化的体育器材和设施是打造多元化体育课程的基础。在分类教学下,老师需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分配相应的体育器材。如果院校的体育器材不够多元,相关体育设施不够健全,就很难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为此,第一,要构建满足标准的体育空间,而目前院校的体育馆硬件基本上能够符合标准。第二,完善体育设施体系,强化相关体育器材、设施的管理工作,提升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打造多元化的体育器材室,提升相应的体育器材数量。第四,购置尽可能多的体育媒体资料,或者多媒体资料等,借助于相关的录像等资料,增长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锻炼意识。
3 应用因材施教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3.1 增强体育教学质量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更高的目的性,整体教学效果更佳。第一,学生体质可显著提升。此种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锻炼意识,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第二,学生技能水平有效提升,能够调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让他们都能够体会到相应的成功感,从而在总体上实现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
3.2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此教学法下,相关的教学目标都是紧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进行设定,这样,就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求知的快乐,不至于出现某些教学项目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即使投入巨大精力也很难达到标准。通过科学的设定,让他们经过自身努力就能够达到要求,这样的因材施教才能夠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3 推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老师应用此教学法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得知他们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再应用针对性的教学法来提升相应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学生体能较佳,有的则是弹跳力强,有的则是耐力强,为此老师就需要结合学生优势为他们设计相应的项目,扬长避短,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推动体育教育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此教学法,第一,可以促进学生的生理、气质、认知等相关能力的提升。第二,可以有效提升老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因为老师想要采用因材施教法,就需要结合学生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战略。也就是说,老师必须要深入的钻研教材,然后结合学生能力差异,投入巨大的精力来设计相应的差异性的教学方案。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显然会不断锻炼自身的业务能力,而随着老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整个体育教学的发展水平必然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4 结语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已经明确以下目标:运动技能、参与、身体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大目标。院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以这些目标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为此,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推动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增强学生的专业体育技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进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89-92.
[2] 尚志强.高校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4(4):91-93.
[3] 杨辉.高校体育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学刊,2014(4):71-76.
关键词:因材施教 公共体育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0(b)-0004-02
近些年,我国课程改革速度越来越快,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教育的核心,而体育教学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措施。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并能够推动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大学里开展体育教学,其中体育教学观念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所在。所以,进一步推陈出新,全面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创新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另外,在教学中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策略,要将因材施教等策略引入进来,据此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1 高校体育教学的因材施教内涵分析
所谓因材施教,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模式来进行教学,从而让这些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取得不断的进步。而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所谓的“材”主要涵盖的内容包括:学生自身身体条件、兴趣、体能和技能水平等。目前,大学生基本已成年,达到或者超过18周岁,然而这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的教学环境、生活条件,性格属性,生理特点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就不能够简单的使用单一模式进行教学,而是要结合他们的个体差异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在课堂上,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 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
2.1 依兴趣而教
无论在何处,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同样如此。所谓想要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就需要紧密的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可以通过体育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身体素养,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构建团队合作精神。为此,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游戏教学法就是较为合适的一种。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十分爱好游戏,比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过三关”的游戏,每一关都需要设计相应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需要团队来完成,然后再引导团队之间进行竞技,完成任务最快的团队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晋升。作为大学生,他们毕业之后将会直面社会,为此老师需要在课堂上需要注重摆正学生心态,让他们时刻牢记只有推动团队合作才能够迸发更大的力量。
2.2 依特点而教
不同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优势和缺陷,老师能够根据他们的差异设计不同的达标模式来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检测。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部分学生短跑能力差,但是长跑能力强,此时就可以使用长跑项目测试他们的体能。有的学生如果跑步能力差,可是在球类运动上能力强,那么则能够根据他们的优势组织一些友谊赛。此时的学生通常精力极为充沛,为此需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就需要根据他们体能状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潜力的开掘。
2.3 依能力而教
为了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锻炼意识。就需要高校体育老师加强对学生体能的锻炼,尤其是很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长时间的进行户外劳动,如果没有较为强健的体魄,很难胜任相关的工作。在体育教学时,一定要紧密的结合学生的能力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锻炼,并由此养成相应的终身体育意识。
2.4 提高教师素质
应用因材施教教学法,对老师的综合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当前,在教育领域已经在积极的推行高效课堂教学理念,而有关体育教学,同样需要推动高效课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下,学生已经成为主体,老师扮演的是引导者角色。可是应用“因材施教”教学法,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的了解,而且还需要结合这些差异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能够让这些学生循序渐进地学好相应的体育技能,同时还能够实现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由此可见,这对老师的要求显然比传统教学法更高,为此老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2.5 完善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否完善,是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关键。体育教学更多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所以对相关的体育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多元化的体育器材和设施是打造多元化体育课程的基础。在分类教学下,老师需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分配相应的体育器材。如果院校的体育器材不够多元,相关体育设施不够健全,就很难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为此,第一,要构建满足标准的体育空间,而目前院校的体育馆硬件基本上能够符合标准。第二,完善体育设施体系,强化相关体育器材、设施的管理工作,提升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打造多元化的体育器材室,提升相应的体育器材数量。第四,购置尽可能多的体育媒体资料,或者多媒体资料等,借助于相关的录像等资料,增长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锻炼意识。
3 应用因材施教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3.1 增强体育教学质量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更高的目的性,整体教学效果更佳。第一,学生体质可显著提升。此种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锻炼意识,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第二,学生技能水平有效提升,能够调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让他们都能够体会到相应的成功感,从而在总体上实现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
3.2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此教学法下,相关的教学目标都是紧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进行设定,这样,就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求知的快乐,不至于出现某些教学项目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即使投入巨大精力也很难达到标准。通过科学的设定,让他们经过自身努力就能够达到要求,这样的因材施教才能夠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3 推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老师应用此教学法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得知他们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再应用针对性的教学法来提升相应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学生体能较佳,有的则是弹跳力强,有的则是耐力强,为此老师就需要结合学生优势为他们设计相应的项目,扬长避短,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推动体育教育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此教学法,第一,可以促进学生的生理、气质、认知等相关能力的提升。第二,可以有效提升老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因为老师想要采用因材施教法,就需要结合学生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战略。也就是说,老师必须要深入的钻研教材,然后结合学生能力差异,投入巨大的精力来设计相应的差异性的教学方案。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显然会不断锻炼自身的业务能力,而随着老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整个体育教学的发展水平必然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4 结语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已经明确以下目标:运动技能、参与、身体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大目标。院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以这些目标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为此,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推动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增强学生的专业体育技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进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89-92.
[2] 尚志强.高校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4(4):91-93.
[3] 杨辉.高校体育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学刊,2014(4):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