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衣言、孙锵鸣是晚清重臣,孙诒让是清末朴学大师。孙氏两代人晚年回乡重振“永嘉学派”,影响深远,但同为儒林中人,闲暇之余,也喜弄翰墨丹青。故他们传世的作品,既有《东瓯金石志》《周礼正义》《契文举例》《墨子间诂》等皓首穷经式的煌煌巨制,也不乏养闲之用的雕虫小技。如在温州博物馆的馆藏作品中就有三通出自他们之手的玲珑可爱的团扇之作。
其实说到团扇,大家脑海里马上会闪现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那首耳熟能详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天本不是团扇使用的季节,但是杜牧是用宫女、团扇、秋月等元素,特意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屏风里倒影着暗淡而幽冷的色调,孤单失意的宫女手里拿着小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杜牧选择了团扇这样一种女性化的道具作为点睛之用,从中可以看出唐时团扇使用之一斑。不过中国在宋代之前诗里提到的扇一般指的就是团扇。如《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杜甫《秋兴》:“云彩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有实物资料表明至迟在汉代,团扇已明确具备纳凉工具的功能,此时的团扇用料一般是用丝织的素绢,仅限于宫廷及权贵们使用。有些诗文也称团扇为纨扇、罗扇、合欢扇。到了唐代,特别两宋时期,团扇进一步发展。现存最早的团扇实物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团扇是否专属女性使用呢?从现在的考古发现,唐时上层社会的男子也用团扇,并开始流行在团扇扇面上作画。比如在唐代永泰公主墓和李凤墓的壁画上,我们看到日常生活男人也用团扇,并一直流传至清。存留至今的晚清照片中,还是可以发现诸如民政大臣桂春、两广总督张人俊和新疆巡抚陶模留着大胡子手执团扇的踪影。只不过宋以后折扇从日本、朝鲜传入后,由于其自身具有收放自如、携带方便,扇面可书可画、扇柄可雕可镂,集器用与审美于一体的优点,迅速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而团扇不像折扇可随意收合,加之纤巧易损,明清以后,折扇一统天下。但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团扇又复“昙花一现”,终因使用不如折扇方便销声匿迹了。
温州博物馆馆藏的“三孙”的团扇,大致作于清代咸丰、同治、光绪时期,此时恰是团扇复古之风炽盛之际。
孙衣言(1815—1894年),孙诒让父亲,字韶闻,号琴西,晚号逊学老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历官翰林、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太仆卿,是晚清著名学者。孙衣言作团扇,用绢料,椭圆形,扇心无折,似未用,直接装裱。用墨奇古,所写草书淋漓酣畅,上款“寿如尊兄正”,下款“贺黄仲弢入翰林,姻弟孙衣言”。黄仲弢即为黄绍箕,为瑞安同乡,孙黄两家为浙南望族,有族亲关系。黄绍箕(1854-1908年),黄体芳之子,曾任湖北提学使,翁同龢门生。光绪六年进士,官湖北提学使。晚年致力于学务,对我国近代教育发展贡献巨大。其入翰林的时间是光绪六年(1880年),故可推测与作此扇面的时间相同。
孙锵鸣(1817-1901年),字韶甫,号蕖田,衣言弟。道光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广西学政。去官后曾任瑞安玉尺、平阳龙湖、永嘉东山等书院讲席。此扇面用料为金绢,行书,无题首款识,椭圆形,中无折痕。自题诗:“欲杭一苇近声光,恨不先期燕子流。旧学甘盘聊此日,倦游司马尚他乡。别从沧海山横斗,来自岷峨水滥觞。不谓偶成三楚客,得为兰杜附诸香。”下款:“止斋和沈帅韵,小瑳五表(女至)属,孙锵鸣”。
孙诒让(1848-1908年),又名德涵,字仲容,晚号籀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代经师,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主要著作《周礼正义》《墨子间诂》等。
此扇面用料为绢,中间有折痕,似用过后重新装裱。上款:“中明仁兄姻大人正挈”。题四言诗:“天镜落目,心波湛然。长空卷云,俯仰一碧。太清不滓,喜无行舟。凫雁有声,足代渔唱。简文帝云,人情开涤。日月清朗,斯池有焉。”下款:“中容弟孙诒让”。
其实说到团扇,大家脑海里马上会闪现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那首耳熟能详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天本不是团扇使用的季节,但是杜牧是用宫女、团扇、秋月等元素,特意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屏风里倒影着暗淡而幽冷的色调,孤单失意的宫女手里拿着小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杜牧选择了团扇这样一种女性化的道具作为点睛之用,从中可以看出唐时团扇使用之一斑。不过中国在宋代之前诗里提到的扇一般指的就是团扇。如《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杜甫《秋兴》:“云彩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有实物资料表明至迟在汉代,团扇已明确具备纳凉工具的功能,此时的团扇用料一般是用丝织的素绢,仅限于宫廷及权贵们使用。有些诗文也称团扇为纨扇、罗扇、合欢扇。到了唐代,特别两宋时期,团扇进一步发展。现存最早的团扇实物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团扇是否专属女性使用呢?从现在的考古发现,唐时上层社会的男子也用团扇,并开始流行在团扇扇面上作画。比如在唐代永泰公主墓和李凤墓的壁画上,我们看到日常生活男人也用团扇,并一直流传至清。存留至今的晚清照片中,还是可以发现诸如民政大臣桂春、两广总督张人俊和新疆巡抚陶模留着大胡子手执团扇的踪影。只不过宋以后折扇从日本、朝鲜传入后,由于其自身具有收放自如、携带方便,扇面可书可画、扇柄可雕可镂,集器用与审美于一体的优点,迅速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而团扇不像折扇可随意收合,加之纤巧易损,明清以后,折扇一统天下。但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团扇又复“昙花一现”,终因使用不如折扇方便销声匿迹了。
温州博物馆馆藏的“三孙”的团扇,大致作于清代咸丰、同治、光绪时期,此时恰是团扇复古之风炽盛之际。
孙衣言(1815—1894年),孙诒让父亲,字韶闻,号琴西,晚号逊学老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历官翰林、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太仆卿,是晚清著名学者。孙衣言作团扇,用绢料,椭圆形,扇心无折,似未用,直接装裱。用墨奇古,所写草书淋漓酣畅,上款“寿如尊兄正”,下款“贺黄仲弢入翰林,姻弟孙衣言”。黄仲弢即为黄绍箕,为瑞安同乡,孙黄两家为浙南望族,有族亲关系。黄绍箕(1854-1908年),黄体芳之子,曾任湖北提学使,翁同龢门生。光绪六年进士,官湖北提学使。晚年致力于学务,对我国近代教育发展贡献巨大。其入翰林的时间是光绪六年(1880年),故可推测与作此扇面的时间相同。
孙锵鸣(1817-1901年),字韶甫,号蕖田,衣言弟。道光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广西学政。去官后曾任瑞安玉尺、平阳龙湖、永嘉东山等书院讲席。此扇面用料为金绢,行书,无题首款识,椭圆形,中无折痕。自题诗:“欲杭一苇近声光,恨不先期燕子流。旧学甘盘聊此日,倦游司马尚他乡。别从沧海山横斗,来自岷峨水滥觞。不谓偶成三楚客,得为兰杜附诸香。”下款:“止斋和沈帅韵,小瑳五表(女至)属,孙锵鸣”。
孙诒让(1848-1908年),又名德涵,字仲容,晚号籀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代经师,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主要著作《周礼正义》《墨子间诂》等。
此扇面用料为绢,中间有折痕,似用过后重新装裱。上款:“中明仁兄姻大人正挈”。题四言诗:“天镜落目,心波湛然。长空卷云,俯仰一碧。太清不滓,喜无行舟。凫雁有声,足代渔唱。简文帝云,人情开涤。日月清朗,斯池有焉。”下款:“中容弟孙诒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