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培养个性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教育界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而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却很少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即使有关注,也只是惊鸿一瞥。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这些足见课外活动的重要。
对于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笔者有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张显个性
学生的个性具有趋同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从趋同角度承担了社会化教育的责任。但是语文课堂教学将几十名个性不同、能力各异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里,以标准化、同步化的方式和进度教授同一内容,同一中缺少区别。学生缺乏个性,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展,聪明才智处于抑制状态。成功的教育应当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人的天赋和特长,往往要在各种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课外活动则具备了从差异入手,长善救失,发展学生个性的种种优势。它能从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朝着社会化和个性化共同进步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的心灵火花熠熠生辉,放出异彩。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到自己喜爱的活动小组里参加活动。比如有的爱好演讲,有的喜欢作文,有的擅长书法等等,他们可以分别参加相关小组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自觉能动性,发挥各自潜能,发展个性特长。语文课外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吸引孩子们不加矫饰地表现自身独特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例如有个学生在班上的表现和学习成绩均属一般,平时寡言少语,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自从他参加学校课本剧表演兴趣小组后,频频出现在小舞台上。他的精彩表演获得师生好评。也逐渐变得活泼大方、充满自信。如果不是语文课外活动,也许一直发现不了他的这项才能,其智慧和才华便会逐渐被湮灭。
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打开了教室的窗口,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将最新的信息源源不断地送给学生,在儿童面前展开活生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自觉能动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游戏和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增加才干,使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让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课堂教学固然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然而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就会限制学生实践技能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育。袁微子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要在实践中考验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因此,在开展校内外语文课外活动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让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出家门,逛逛大街,当一名"语言医生",看那些字写得不规范、广告用语不合语法等;组织学生拜访当地的一位"名人",体验一下"记者"的感受;让学生搞一个专题小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例如,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等课文后,学生从书本上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还属于理念性的,如果组织他们在课外分组调查当地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情况等,将调查所得整理成文,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就会对保护地球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并且自觉地担负起环保的责任。
为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得更好,必须把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要做到既有长期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又有每一次课外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的规划。要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
三、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学生总是希望学有所成,被赏识、被认同。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能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而在课下却神采飞扬。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表明小学生天性好奇,喜欢参与趣味性、情境性、实践性、竞争性的活动,而语文课外活动正好符合这一特征。而且课外活动不像语文课堂教学那样对学生有硬性指标要求,所以,语文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
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可以指导学生创办自己的小剧团(课本剧)、小报刊、小广播站,让他们自己充当小演员、小记者、小编辑、小播音员,发挥主人翁的精神,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使他们充满自信,为他们将来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举个特例,全国公开发行的《小主人报》,就是由少年儿童轮流担任编辑、记者的,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组稿、精心编辑,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气,深受儿童们的欢迎。有了这份成功,谁能说他们将来不会出现有创见的卓越的办报人?
四、做好课外活动的引路人
课堂教学之外的生活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不能让学生只是每天呆在教室里读ABC或是数字或是枯燥的其他书本。语文老师尤其担负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做生活的有心人的重担。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彩笔去描绘。要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对身边的人物、景物、情境、事件进行深入地观察、调查、研究。在这当中,语文老师做的是学生的引路人,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指导,但不要事必躬亲,越俎代庖。同时,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要激发兴趣,也不能袖手旁观,而要自始至终给予关心辅导,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方法上都能变盲目性为目的性、自觉性。
通过课外活动,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创造的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经历做"社会人"。
参考文献
[1]苏州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专题研究》
[2]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教育学基础》
1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培养个性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教育界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而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却很少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即使有关注,也只是惊鸿一瞥。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这些足见课外活动的重要。
对于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笔者有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张显个性
学生的个性具有趋同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从趋同角度承担了社会化教育的责任。但是语文课堂教学将几十名个性不同、能力各异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里,以标准化、同步化的方式和进度教授同一内容,同一中缺少区别。学生缺乏个性,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展,聪明才智处于抑制状态。成功的教育应当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人的天赋和特长,往往要在各种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课外活动则具备了从差异入手,长善救失,发展学生个性的种种优势。它能从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朝着社会化和个性化共同进步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的心灵火花熠熠生辉,放出异彩。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到自己喜爱的活动小组里参加活动。比如有的爱好演讲,有的喜欢作文,有的擅长书法等等,他们可以分别参加相关小组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自觉能动性,发挥各自潜能,发展个性特长。语文课外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吸引孩子们不加矫饰地表现自身独特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例如有个学生在班上的表现和学习成绩均属一般,平时寡言少语,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自从他参加学校课本剧表演兴趣小组后,频频出现在小舞台上。他的精彩表演获得师生好评。也逐渐变得活泼大方、充满自信。如果不是语文课外活动,也许一直发现不了他的这项才能,其智慧和才华便会逐渐被湮灭。
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打开了教室的窗口,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将最新的信息源源不断地送给学生,在儿童面前展开活生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自觉能动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游戏和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增加才干,使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让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课堂教学固然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然而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就会限制学生实践技能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育。袁微子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要在实践中考验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因此,在开展校内外语文课外活动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让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出家门,逛逛大街,当一名"语言医生",看那些字写得不规范、广告用语不合语法等;组织学生拜访当地的一位"名人",体验一下"记者"的感受;让学生搞一个专题小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例如,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等课文后,学生从书本上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还属于理念性的,如果组织他们在课外分组调查当地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情况等,将调查所得整理成文,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就会对保护地球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并且自觉地担负起环保的责任。
为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得更好,必须把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要做到既有长期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又有每一次课外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的规划。要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
三、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学生总是希望学有所成,被赏识、被认同。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能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而在课下却神采飞扬。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表明小学生天性好奇,喜欢参与趣味性、情境性、实践性、竞争性的活动,而语文课外活动正好符合这一特征。而且课外活动不像语文课堂教学那样对学生有硬性指标要求,所以,语文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
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可以指导学生创办自己的小剧团(课本剧)、小报刊、小广播站,让他们自己充当小演员、小记者、小编辑、小播音员,发挥主人翁的精神,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使他们充满自信,为他们将来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举个特例,全国公开发行的《小主人报》,就是由少年儿童轮流担任编辑、记者的,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组稿、精心编辑,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气,深受儿童们的欢迎。有了这份成功,谁能说他们将来不会出现有创见的卓越的办报人?
四、做好课外活动的引路人
课堂教学之外的生活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不能让学生只是每天呆在教室里读ABC或是数字或是枯燥的其他书本。语文老师尤其担负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做生活的有心人的重担。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彩笔去描绘。要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对身边的人物、景物、情境、事件进行深入地观察、调查、研究。在这当中,语文老师做的是学生的引路人,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指导,但不要事必躬亲,越俎代庖。同时,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要激发兴趣,也不能袖手旁观,而要自始至终给予关心辅导,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方法上都能变盲目性为目的性、自觉性。
通过课外活动,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创造的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经历做"社会人"。
参考文献
[1]苏州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专题研究》
[2]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教育学基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