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贪侦查工作中讯问和询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询问证人是反贪侦查工作中经常要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反贪办案,离不开讯问和询问这一人与人打交道的关键环节。尤其是讯问犯罪嫌疑人,其成功与否,往往决定案子的成败。讯问工作开展的好,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份关键的证人证言其作用也不亚于一份认罪的口供。所以,在反贪侦查的整个过程中,检察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讯问和询问的风险性,要把讯问和询问看的同等重要,不能厚此薄彼。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侦查工作实践,简要谈谈在讯问、询问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讯问、询问前准备要充分
  讯问和询问依托团队合作精神,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以智取胜,以谋破案,从而达到“突破”这一最终目的。由此可见,在讯问和询问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决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这个道理。讯问和询问的准备工作,包括抓好详细而扎实的线索初查,收集被谈话人及其亲属的信息资料,制定侦查计划,拟订问讯提纲。掌握的信息材料不厌其多,不厌其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问讯是多人的活动,无论检察员还是书记员,都是组织周密安排的,只有在问讯前统一侦查人员的意志和行动,才能保持问讯期间始终如一的清醒头脑和旺盛斗志,不致偏离“突破”轨道。如若能够准备充分,营造良好氛围,准确把握对方心理动态,行为举止等,检察人员就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最终促使对方消除对抗,转变态度,效果将事半功倍。
  二、问讯过程要时刻注意细节
  讯问和询问中的诚信非常重要,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向自己反感或讨厌的人吐露心声,被问讯人更是如此。检察人员与被问讯对象最初见面时的第一印象,会牢牢的记在他们的大脑。作为一名合格的检察人员,应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用眼神和语言与对方沟通,从而快速缩短双方距离,使对方在惶恐间感受到一种亲和力。检察人员看似关切的问长问短,对对方来说是解除思想压力、尽快寻求解脱,决定说出真话的基础条件。检察人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对方的家庭情况、单位情况、身体健康状况、个人职责、业余喜好、性格等一系列情况摸清楚,便于检察人员选择问讯策略。策略千变万化,因人、因地、因案、因时而定,检察人员要优选最适合的策略。而这一切,都可以在将其带回检察院途中的短短时间内完成。正式问话时,你的对手无疑将处于下风。
  有些同志习惯居高临下、开门见山的问讯方式,讲政策,讲大道理,试图说服对方如实陈述,但往往不能凑效,反而形成僵局。原因很简单,因为对方不相信你,不相信如实交待后会得到从宽处理,更不信服你。信服,是问讯宗旨。信,包括检察人员自信和对方信任两方面。信任,就是我们说过的话是能够兑现的,对方也信任我们掌握了他的事实。而服,是让对方佩服,这是我们检察人员人格魅力和自身素养的综合表现。因此,在问讯中,我们在擅于隐藏自己的心理弱点,发现和不断壮大对方的心理弱点的前提下,不妨选择迂回包抄,断其后路或简单而直接的心灵沟通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的解读法律,劝其面对现实,争取主动。与对方交锋,坚持多听,慢问,快谈,一旦发现问题就一竿子插到底,决不轻易放过。当然,讯问和询问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需要根据案件性质、初查证据、被问讯人的阅历、性格等多方分析,采取灵活的对应方式。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我们都不能用给对方任何形式的承诺来换取或骗取实话,除了告诉对方若能如实交待,检举揭发,自首以后一定会兑现法律之外,我们没有任何权利。这当中,检察官的执法公信力将在被问讯人身上集中体现并起到作用。
  三、作风不霸道,语言要“霸气”
  无论讯问或是询问,都是心理和语言的艺术,我们的对手中没有低能儿,这是由犯罪主体和案件性质决定的。检察人员的问话方式与公诉、审判人员的问话方式是有明显不同的,简单、直接,核实的问话方式将会使所有案件线索化为乌有。因此,如何制定问讯提纲,如何发问,问题排序等技巧成为检察人员需要强化训练的重要课题,也是案件能否突破的关键所在。所以实践中,检察人员在问讯时把那些类似于:你是否在招标中帮助过某某?你是否在酒店与某某见过面?你是否接受过某某人送给你的钱和物?你是否主动向某某索要过回扣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全部换成:你在招标中给某某人提供过什么帮助?你把你们几次见面的详细经过说清楚?你接受过几次某某人送给你的钱和物?你把从某某那里拿钱的详细经过讲清楚?用疑问句方式提问与用肯定式的疑问句提问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你没有给他留有余地,对方也深刻体会到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中的“霸气”。至于那些涉及主观动机,是否明知,是否主动,是否向领导请示等至关重要的关键问题,更不能简单的直接发问,否则将提示对方逃避责任,影响全案侦破。另外,所有涉及主观的东西都要用客观事实及证据加以印证。所谓“封大路,抄小路,堵后路”,全部都是通过使用不同的语言排列方式来完成的。
  (下转第73页)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计算机及其他高科技电子设备进行的违法活动随之涌现,为案件的侦破、公诉、审判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电子证据的兴起,使传统的证据概念、规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本文旨在借助数据调研、业务访谈等实证分析手段,对电子证据搜查、扣押环节的现状与良性发展提供比较全面的分析及建议。  关键词:电子证据;刑事搜查;扣押;取证  搜查、扣押措施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的侦查措施
期刊
一、原则的选择——确立停止执行原则的标准和理由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不停止执行原则与停止执行原则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但在学术界,两者就谁是原则和谁是例外的话题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人民将自身的权利的一小部分让渡给国家,形成国家权力,是为了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但是如果国家在行使权力时,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侵害人民的个人利益,这将给社会安定带来恶劣的影响。我国当时单纯地从
期刊
摘 要:人民监督员制度运行的主要法律依据是2003年最高检制订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实行近六年来,效果显著,既维护了司法公正,又保障了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但是,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人民监督员的法律责任问题,《规定》中就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我们知道 ,法律责任是立法中的一个核心间题,离开了法律责任,法律的生命并不存
期刊
无罪推定原则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所普通认同和采用的一项刑事诉讼程序原则,它在保障司法程序的公平、公正,保护人权方面起到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制化社会的国家,在法律中也明确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无罪推定原则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适用,这我国的法制化建设的一大进步。但是,从近年来的各类案件和出现的各种问题来看,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还不完全,在立法上、司法上
期刊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由于互联网具有的信息互通及时、参与门槛低、开放性及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它的出现突破了长期制约公民参政的地域、成本、时间等诸多障碍,为公民广泛参与政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觉醒,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日益高涨,网络参政
期刊
6月4日,媒体纷纷报道发生在去年8月30日的一名山东籍菜贩杀死南通城管人员的案件,江苏省南通市中级法院于6月3日作出一审判决,判处侯钦志犯故意杀人罪,处以死刑,缓期2年执行,并赔偿死者家属各项损失50余万元,同时,法院还作出对其限制减刑的判决。这也是《刑法修正案(八)》自今年5月1日实施以来,当地首次适用限制减刑。此案虽然引起了社会对其究竟应当定故意杀人罪还是故意伤害罪的争议和有的对其判处死缓表示
期刊
一、 何谓宪法司法化?  在确保公民基本权利、自由及保障的宪政理论前提下,“宪法司法化”一词包括两个含意:(一)当宪法中所规定的权利、自由及保障尚未透过具体法律予以落实成为可执行时,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能否直接适用或引用宪法条文?在这种意义上,宪法司化法意味着宪法司法化适用性。如果宪法权利没有得到具体法律落实,司法机关又不能适用宪法条文作为审案依据,无疑宪法所提倡的权利保护便形同虚设。(二)在司
期刊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视国家法律和人民生命财产不顾,长期隐藏于国有矿区,组织不法人员潜入井下窿道从事非法盗采国家矿资源违法活动,不仅造成国家矿资源大量被盗,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扰乱矿山的安全生产秩序,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引发一系列不利于社会稳定因素,目前此类案件呈现为屡查不止,屡打不尽的局面。地方各级政府都曾一度下决心加大打击力度,杜绝类似案件的发生,但在相关
期刊
林业部门是权利集中、垄断性强、关系民生的重点行业领域,也是职务犯罪易发的领域。中央和自治区在林业方面的财政补贴比较多,加上林业部门工作人员思想素质良莠不齐,近年来我县林业部门职务犯罪频发,特别是乡镇基层林业站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近年来我院反贪局共查处林业系统案件4件4人,反渎局共查处林业系统渎职案件2件2人,其中乡镇基层林业站人员犯罪的占60%。现在林业工作越来越被重视,
期刊
根据我国刑法第25条第一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一规定高度概括了共同犯罪的内在属性,体现了共同犯罪成立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即共同犯罪要求二个以上的行为主体不仅要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而且还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犯罪相对于单独犯罪而言,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指各行为人在共同犯罪故意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对各个行为主体犯罪行为的孤立评价。  共同犯罪的成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