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重点在学生,关键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科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让之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卓越课堂 主体作用 数学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重点在学生,关键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科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让之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次,本人就“卓越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与数学思维培养略谈见解: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激发冲动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把冲动单纯的理解为贬义,那是十分片面的,而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冲动感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与意志的过程。素质教育的教学,必须从兴趣、学习态度抓起,从教学过程的优化起步,在教学中有意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充满乐趣。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Daniel Golemanl的著作《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揭示了人类潜在的情感方面得到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道德立场根源于潜在的情感能力。正因为情感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以直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才得以受到特别关注。当代许多的教育家有过精深的论述:赞科夫指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一般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要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罗杰斯则把发展学生自身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体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大量研究表明:学生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商,还取决于他的情商,培养学生的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就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更好的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播放录音故事):一天,猴王孙悟空回到花果山,一群小猴子围着猴王团团转,这时候,猴王提者篮子讲话了:孩儿们,我篮子里装着一个很大很大的仙桃,要把这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吃,谁来算一算,每个孩子分多少?”一个个小猴子挠着脑袋,一个桃子怎么分呢?这时,老师追问了,要想分多少,同学们知道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2、动中求学,激发学生参与活动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实际操作,广泛地开展讨论,老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疑难或思维受阻碍时,老师应适当点拨,多给学生以创造机会和表现,如: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可借助实物图,先根据乘法的意义摆一摆,每排摆12个小方块,摆3排;然后把每排的小方块分成10个小方块和2个小方块,左边是3个10,即30个小方块,右边是3个2,即6个小方块,一共是36(30+6=36)个小方块。通过摆方块,让学生明白这类乘法的意义、算法和算理。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调动了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其次,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争当“小老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的身份阐述自己对各个问题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这种动中求学,争辩中求能力的做法正是我们每位教师值得尝试的。
3、注重因材施教,学法指导具有层次性。
由于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认识水平的不同,学生领悟学法的层次也有所不同。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就理所当然了,对优等生要论其发挥特长,要求更高一步;中等生要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克服冷热病;对后进生要采取个别辅导,热情关怀,不能丢之不问。
二、训练学生正确思维,注重创新思维培养。
数学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是数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加强思维能力培养,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智力开发以及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诱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是一、两节课、一、两个问题可以提高的,而是繁重长久的工作。因此,在教学中要靠老师教给学生如何掌握本质、揭示规律性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
1、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正确思维是学生解决问题起码的条件,也是最主要的要求。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采取画图、列举实例等不同方式进行。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时,例:王阿姨养鸡236只,比养鸭多48只,王阿姨养鸭多少只?有的同学的解法为:236+48=284只。这样解显然就是思考问题不正确的表现,老师应恰当地引导,通过读题,先弄清是鸡与鸭相比,鸭作标准,画图分析:
鸭:
鸡:
236只
多48只
图中可以看出:王阿姨养鸡236只,比养的鸭多48只,实际上是鸭比鸡的只数少48只,要求王阿姨养鸭多少只,应用减法计算:236—48=188只。而前面的解法显然犯了见“多”就加的错误。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多”几这类题目的区别所在。否则,就会犯思维定势的影响,出现思维错误。
2、寻找“一题多解”“一题巧解”等多种不同的方式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说:“优秀的学生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精品。因此,老师应恰当引导训练学生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越用越灵活,探究知识的能力才明显增强。因此,教学中要时时关注学生独特思维。如学习求平均数后,有这样的题目“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18,乙丙两数的平均数为24,甲丙两数的平均数是12,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多数同学按一般解法,即54÷3=18。而有位同学这样解:根据每两数的平均数,只要用这些已知平均数的和除以总份数,能得的结果就是所求各数的平均数。即:(18+24+12)÷3=18。他的这种解法属于创新思维的体现。
关键词:卓越课堂 主体作用 数学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重点在学生,关键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科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让之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次,本人就“卓越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与数学思维培养略谈见解: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激发冲动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把冲动单纯的理解为贬义,那是十分片面的,而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冲动感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与意志的过程。素质教育的教学,必须从兴趣、学习态度抓起,从教学过程的优化起步,在教学中有意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充满乐趣。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Daniel Golemanl的著作《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揭示了人类潜在的情感方面得到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道德立场根源于潜在的情感能力。正因为情感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以直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才得以受到特别关注。当代许多的教育家有过精深的论述:赞科夫指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一般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要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罗杰斯则把发展学生自身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体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大量研究表明:学生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商,还取决于他的情商,培养学生的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就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更好的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播放录音故事):一天,猴王孙悟空回到花果山,一群小猴子围着猴王团团转,这时候,猴王提者篮子讲话了:孩儿们,我篮子里装着一个很大很大的仙桃,要把这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吃,谁来算一算,每个孩子分多少?”一个个小猴子挠着脑袋,一个桃子怎么分呢?这时,老师追问了,要想分多少,同学们知道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2、动中求学,激发学生参与活动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实际操作,广泛地开展讨论,老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疑难或思维受阻碍时,老师应适当点拨,多给学生以创造机会和表现,如: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可借助实物图,先根据乘法的意义摆一摆,每排摆12个小方块,摆3排;然后把每排的小方块分成10个小方块和2个小方块,左边是3个10,即30个小方块,右边是3个2,即6个小方块,一共是36(30+6=36)个小方块。通过摆方块,让学生明白这类乘法的意义、算法和算理。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调动了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其次,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争当“小老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的身份阐述自己对各个问题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这种动中求学,争辩中求能力的做法正是我们每位教师值得尝试的。
3、注重因材施教,学法指导具有层次性。
由于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认识水平的不同,学生领悟学法的层次也有所不同。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就理所当然了,对优等生要论其发挥特长,要求更高一步;中等生要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克服冷热病;对后进生要采取个别辅导,热情关怀,不能丢之不问。
二、训练学生正确思维,注重创新思维培养。
数学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是数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加强思维能力培养,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智力开发以及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诱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是一、两节课、一、两个问题可以提高的,而是繁重长久的工作。因此,在教学中要靠老师教给学生如何掌握本质、揭示规律性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
1、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正确思维是学生解决问题起码的条件,也是最主要的要求。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采取画图、列举实例等不同方式进行。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时,例:王阿姨养鸡236只,比养鸭多48只,王阿姨养鸭多少只?有的同学的解法为:236+48=284只。这样解显然就是思考问题不正确的表现,老师应恰当地引导,通过读题,先弄清是鸡与鸭相比,鸭作标准,画图分析:
鸭:
鸡:
236只
多48只
图中可以看出:王阿姨养鸡236只,比养的鸭多48只,实际上是鸭比鸡的只数少48只,要求王阿姨养鸭多少只,应用减法计算:236—48=188只。而前面的解法显然犯了见“多”就加的错误。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多”几这类题目的区别所在。否则,就会犯思维定势的影响,出现思维错误。
2、寻找“一题多解”“一题巧解”等多种不同的方式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说:“优秀的学生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精品。因此,老师应恰当引导训练学生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越用越灵活,探究知识的能力才明显增强。因此,教学中要时时关注学生独特思维。如学习求平均数后,有这样的题目“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18,乙丙两数的平均数为24,甲丙两数的平均数是12,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多数同学按一般解法,即54÷3=18。而有位同学这样解:根据每两数的平均数,只要用这些已知平均数的和除以总份数,能得的结果就是所求各数的平均数。即:(18+24+12)÷3=18。他的这种解法属于创新思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