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市场探秘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da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如何找到一个良性循环把制作继续下去成为迫在眉睫的关键,而无论是资金的支持还是播出平台的建立,各大纪录片节部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今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迎来了它20周岁的庆典,而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GZDOC)也在一片期待和鼓励的目光中走到了第五个年头。在这两个重要的节日中。纪录片市场的发展特别令人振奋和欣喜,市场对纪录片制作人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制作人在其中又将如何来应对?让我们一同前去探个究竟吧。
其他文献
几年前,我爱上了DV摄像,那时候宣传科里刚好换下一台索尼100P摄像机,从此我便周末带上它四处去采风。
期刊
在这次展映活动上,我们很荣幸可以为大家推荐这9部作品:《大脚水雉》、《西湖上空的鸳鸯》、《怒江之声》、《气候变化寻踪》、《稻米之路》、《中华秋沙鸭》、《台湾的黑脸琵鹭》、《措池的守望》、《盛开的红莲花》。他们都是近年制作的,以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为题材的纪录片。  这些纪录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崇尚野性自然的生命力之美。他们拍摄的动物都是纯野生状态下的,没有一点动物园里的;他们讲述自然和人的故事
期刊
栗宪庭  1949年生于河北邯郸,中国著名独立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栗宪庭电影基金会创办人。  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9年-1983年《美术》杂志编辑,1985年-1989年《中国美术报》编辑,1989年后以独立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的身份活动至今,从“后文革时期”、“85新潮”、“政治波普”到“艳俗”等,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莫不与其息息相关。  二十多年来致力于新艺术的推介:有批评文
期刊
“显影不足”是摄影专业领域的术语,指底片在放大制作中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成像问题,其特征就是“反差微弱”、“模糊”,我们借此来表述在前期拍摄制作完成后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关注度低”、“尴尬”的独立影片。  在多元化的今天,每年却上演数以万计的饕餮大片和红色经典,我们被善意的谎言和深度的自恋所包裹着,但却也有极少好事者相继走入敏感的地带和历史的鸿沟之中。他们对“帝国记忆”视而不见,为我们带来了非官方体
期刊
国内的影展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而面目也越来越模糊不清。面对这些展览,有时候我们也许迷失了,我们所期待的影片都会在哪一个方位出现?这次以栗宪庭电影基金名义组织的这个小独立电影单元在平遥的放映,影片数量不多,仅仅是希望一些角度能够带来一些微小的关注和探讨。栗宪庭电影基金于2006年10月由栗宪庭先生创立,基金的目的主要是支持国内独立电影的发展。在热闹的商业背景和冷酷的制度环境下,基金做的其实是一个孤
期刊
我们以“下一站”天堂影像展为概念,顾名思义,“下一站”必然有“这一站”,以邱志杰、张培力、杨福东、苏夏、高世强为代表的我国当代著名影像媒体艺术家,他们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这一站”的符号人物。我们需求“这一站”的符号人物来连通“下一站”的南北年轻艺术家之间的鸿沟,提携南方年轻艺术家更好地融入全国乃至国际当代艺术市场,也进一步的为提高南方影像艺术家的整体影响力,确立和巩固南方影像媒体艺术的中国中心位置,
期刊
“位于澳洲中北部的北领地面积约占整个澳洲大陆的1/6,人口只有全澳的1%,是澳洲最原始、最具犷野之美的神秘土地。
期刊
2007年平遥国际DV影像艺术展的最新变化是增添了短片竞赛。我们将主题聚焦在“中国 in DV”,希望通过影像作品对中国当代生活和传统文化进行探讨和争论。  因为有了两年的影展推广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我们今年收到320部影片参展,其中参赛的影片有200部之多。初选的工作极为艰难,海选是需要有勇气的和耐性的。  参赛的影片从数量上是丰盛的,但是从质量并不让人格外激动。一方面DV的普及,可以看到拍摄DV
期刊
今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赛DV影像艺术展选择了意大利的12部影片,其中11部是短片,而最短的不过27秒。  在观摩这些短片时,一个最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和类型这两者对成型模式的定义,在这里似乎言不达意,无法完全套用。如果说这是一种特色的话,它肯定不只限于意大利的影片。  DV和电脑这两种民主的载体,在用于短片制作时,就如同作家的笔记本,它们速写了一种意念,但因为浸润着纯粹个人的审美取向,这种意念选择了不
期刊
无论以往哪个年代,也看不到像今天如此丰富的影像作品,越来越多的个人作品有机会被拿出来放映,而各地举办的大到影展,小到观片会的活动无一不影响着当地的影像潮流。一部部张扬自我的作品展现出来,把前辈们看得瞠目结舌——今天的作者用作品告知天下:在这个年代,影像不再仅仅属于一个群体,而是个体自我表达的一种新兴手段。在传统的厚重面具下,影像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不再仅仅是权力、职业,它更多的代表了兴趣、爱好,甚至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