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同世界更多更快的相互融合,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意识渗入或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我们的青少年渐渐远离了这些经过五千年文化沉积,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学校该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呢?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而五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先人们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其中包括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五千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在传统文化中不仅弘扬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情怀,而且还提出了“忠、孝、礼、义、信”等修身养性的精髓。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的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也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勤俭节约”“重义轻利”“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等精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尤其是老师,常常会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确实,在如今的孩子身上,娇骄二气,自我中心,自私冷淡等,独生子女的通病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传统中尊师重教的观念有时只能是我们为人师者自我安慰的想法。而还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青少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慢慢养成了唯我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随意浪费、大手大脚等坏习惯。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体会不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不懂感恩,集体观念越来越差,社会公德意识变得淡薄,功利思想成为社会行为的主导。这一切都表明将传统文化渗入到现代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缓的形势,立足传统,才能使我们的德育理论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举措
  (一)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与领悟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鉴赏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只能是停在口头上。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师中提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石。教师要先做到博爱学生、彬彬有礼,更要具有“亲其师则信其道”的观念,以有亲和力和师德风范的形象去接触、教育学生,使其在精神上感受到接受教育的愉快。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以优秀的传统教育来引导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正常的发展,以提升其个人修养。
  (二)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德育工作
  学生有错,利用“惩罚式”教育,写检查或者从经济上进行处罚,给予处分,是不少人常用的手段。但这些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学生没有达到内省自悟。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用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名人警句、杰出人物轶事,深入分析,说理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同时,教师要践行身教重于言教,才会事半功倍。
  (三)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深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真正喜欢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有效做法。
  1.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代背景相结合
  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髓和糟粕,并且具有时代性,因此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选择与时代背景相适应,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选取国学经典中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诵读,开学生的智慧,领略圣贤的教诲。
  2.传统文化教育更持久深入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一阵风,水过地皮湿。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要具有持久性、经常性、深入性,更有专人、专门机构去管,使学生从时间上、空间上时时刻刻、随时随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地受到熏陶。这样,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
  3.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结合实践
  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结合实践才可以展现出它的魅力,学生也才可以真正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如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在公共车上让座、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尊老爱幼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真正领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优良传统的内涵。
  在现代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古行为,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延续、丰富、提高、发展,发挥各自优点,有侧重地教育,使学生的教育真正又红又专。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更应该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为教学宗旨,帮助学生成就幸福人生。
其他文献
新世纪,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  与时俱进,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我开设了“小门诊”——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医生”“农业专家”“患者”“小动物”“动物的小主人”“农民”等,学生开动脑筋,进入
期刊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子孙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弟子规》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儒家经典,凝聚了古人的道德观念、涵盖了悠久的文化内涵,它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敦厚善良的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能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争做有道德的人。  古德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真未泯之时,最容易教导,也需要教导。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一
期刊
老师在课前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必备前提,而制作课件是备课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怎样才能高效快捷的制作出理想的课件呢?  虽然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制作课件的软件了,也有很多录制视频的软件,但是还是满足不了视觉、听觉要求越来越高的观众,怎么办呢?我这里要给大家分享一款软件,它的出现给我们课件制作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它就是特别好用,操作简单,功能强大,效果很好的制作课件的软件——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成为所有中小学校的共同目标。而随着校园暴力伤人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的频繁发生,“中小学生常见急救知识和救护技术”校本教材的有效开发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校本课程的
期刊
一、策略培训在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中的必要性  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的关键就是阅读策略教学的缺失。由于缺乏针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训练,学生无法真正学会阅读,因而在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上难以提高,阅读学习成效不佳。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将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班级,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风
期刊
作为一名初三的老师,经常接触许多学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绩总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学习效率太低。同样的时间内,只能掌握别人学到知识的一半,这样怎么能学好?更是天天目睹着许多着急的家长,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寝食难安,担心啊,担心孩子考不上高中。为此,我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要选择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尽量不让环境影响你的学习。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
期刊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由此可知,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即为就业,为了毕业生的就业而培养其就业技能。它在五大教育类型(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中与就业联系最为紧密,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中无需言表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
期刊
常态教学中,除新课教学以外,阶段性复习、测试以及试卷的评析工作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试卷的评析工作常常被一些老师忽视了。日常讲评语文试卷时,有这样两种情形常为我们所熟悉:一是教师一题一题的报答案,讲解分析,学生一题一题的对答案,更正补充;二是重点讲评,教师对测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错误作评析和纠正,对多数学生做对的试题不评讲。  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上述两种情形都存在以下弊端。首先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了“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并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明确了建立模型是数学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  那么,如何进行问题解决教学呢? 问题解决教学是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下面笔者仅以主体成分基本结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来谈。  一、基于模型思想下“问题解决”的基本结构
期刊
2013年4~6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员岗位素质(二)”远程培训班。那是我听得最认真的一次培训,笔记做了厚厚的一沓。“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整本书阅读”“阅读交流课”“课堂观察”,这些从未听过的语文新名词第一次闯入了我的视线,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理念,涤荡着我传统的观念。我们也知道就现在使用的教材来说,一个学期即使把必学课文、选学课文、听说训练材料统统加在一块,阅读的篇目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局限于此,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