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皇舞是山东菏泽地区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民间祭祀舞蹈,是民俗文化典型的活态遗留物之一。本文通过舞蹈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法,对三皇舞全面解析,寻找三皇舞在菏泽地区非遗舞蹈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文化价值。笔者通过翻阅大量资料与走访得出了以下结论:当地村民文化底蕴深厚,对保护文化遗产与文化环境具有崇高的意识,也对保护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贡献。杏花岗村依旧坚持“原汁原味”、原生态表演的现状,为三皇舞背后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属性的整理提升了研究价值。
关键词:三皇舞 传承 民间形态
一、三皇舞的传承空间
(一)三皇舞的人文空间概述
三皇舞最早源于商周,成熟于春秋、战国,鼎盛于宋、明,该舞作为娱神舞蹈,主要用于祭祀求雨,所以三皇舞本身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和浓厚的文化积淀。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三皇舞增加了许多新的演出方式。
-城县杏花岗村是一座拥有古老历史的村庄,坐落于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北岸。相传,盘古、女娲和伏羲就生长在这里,被当地村民敬称为天皇、地皇、人皇。上古时颛顼打败了共工,由少昊继颛顼之位,成为五帝之一,史称高阳氏。最早时少昊定都穷桑,后又迁都至商丘,最后又定都于帝丘濮城,帝丘濮城也就是今日的-城杏花岗村。曹操的儿子曹植也出生于此地,黄初二年(221),曹植被册封为-城侯,次年改封为-城王。曹植在杏花岗村为赋诗读书而构筑的读书台,被人们称为“陈王台”或“东台”,曹植就在杏花岗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详情请见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编撰,1987年版《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第十一辑·菏泽地区》)
(二)三皇舞的生存空间概述
1.三皇舞原生形态分析
三皇舞在古代属于祭祀舞蹈,是当地村民自发形成的一种较为盛行的传统民间祭祀求雨式的舞蹈艺术,在山东菏泽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日渐成熟。据走访调查,杏花岗历来有祭祀三皇的民俗习惯,古代三皇舞主要在田间和三皇庙前进行,是一种全民性质的民俗舞蹈活动;一般是在每年的春、夏两季,或是每逢旱灾和祈雨的时候所跳,为的是满足人民“靠天吃饭”的自然生产模式。据相关材料记载,祭祀三皇的三皇舞起源于商周,但该舞真正的兴起时间,现已无法考证。早年,三皇舞的主要作用是祭祀神灵,以“三皇”为祖先,奉为“祖先神”,即“祖神”。在制作舞蹈道具、缝制表演专用的舞蹈服饰方面,以模仿猿人生活习性为主,以牛股骨为器具,以树叶和仿兽皮为服饰。骨质器具表现人们与野兽搏斗的景象,兽皮与树叶表现该舞源起时的生活景象,且以上器具与服饰都是三皇舞极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以此推断,三皇舞的起源或许早于文献记载,应是原始部落时代延续传承的舞蹈。本质上作为娱神的三皇舞,寓意是借“神”的法力祛除灾难,祈求风调雨顺。上古之时生活方式比较落后,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认知较差,误以为是神灵导致了这一切,因此祭祀神灵便成为他们内心的精神寄托。
2.三皇舞再生形态概述
据村里老艺人讲,三皇舞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传授,历经民间自然传承,流传于杏花岗村、大石子村等-城旧城一带,作为菏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艺术形式,20世纪40年代仍广泛流传。在20世纪70年代,杏花岗村民开始自发性地对三皇舞进行挖掘抢救。三皇舞经过精心提炼与整理,保留了最原始的状态,动作表现人类模仿猿人爬行、站立、行走、蹦跳……其中“牛神”动作较为活跃、自由、灵活,舞蹈动作根据节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
三皇舞的演出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今非昔比,演出的地点与古代相比完全不同,由原始的单一场地变为多样式的场地。现如今三皇舞是在每年庙会,每月的初一、十五和受邀参加比赛时表演所跳,舞蹈的演出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有的半个小时缩短为十分钟左右,表演性质也多以舞台表演为主。
二、三皇舞结构解读
(一)演员的属性
早期的三皇舞演员人数为十六人,其中男女各半,各为八人。三皇舞以男女比喻阴阳平衡,故共男女八对。八为地数之极,这是人对天神的最高敬意,其道理可参照八佾舞。而现在三皇舞因为社会制度的变迁,演员性别发生了变化。男性都认为跳三皇舞是丢人的事情,在别人眼里是不务正业,三皇舞演出一年就那么几次,并且每一次并不一定有费用,所以现在舞蹈队里并没有男演员,都是有空闲时间的妇女。现如今我们通过身体动作、标志符号、社会制度以及人物塑造,对三皇舞进行整理挖掘。有了这些沉淀,三皇舞才得以原貌现身,否则这一方面就是空白,后人根本无法了解这些具有深层内涵的历史,更无法了解三皇舞所具备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然而,这些演员与过去相比较,即使跳着一样的动作,诠释着相同的故事,但已经失去了根本上的思想内核。演员性别的转化也标志着杏花岗村民思想上的变化。
(二)舞什么,蹈什么
1.舞蹈内容
此舞为集体舞,一般十二至十六人为宜(男女各半),每年三月三日,重大节假日,以及每月初一、十五皆集结于三皇庙前表演。舞蹈队员手拿加工好的牛臀骨,在乐队的伴奏下,模仿牛的动作手舞足蹈,双手执牛臀骨相互有节拍地碰撞,发出“邦邦”的脆响。其中一人扮演牛,身着牛的衣服,头戴牛头面具,模仿牛的动作。三皇舞的舞蹈动作并不复杂,其舞步简单、节奏平稳、气氛凝重、风格古朴。在鼓乐队的伴奏下,舞蹈队员模仿猿人爬行、站立、行走、蹦跳,步伐有并、弓、追刺、三步一停、十字步、禹步、摇步、蹉步、缠丝腿、跑跳步、回旋步、轱辘毛、缠线蛋等,上肢动作有小五花、大五花、风火轮、拐子架、顺子架、前扑后仰、登蹬嚓、磕头作揖、大甩臂、小甩手、搂后桥、扔人子、颊倌、叠筋等,他们进行各种舞蹈队形的穿插变化。舞蹈的主要动作有主力腿屈膝、动力腿弓步向前,或向上屈膝抬腿,上身随动力腿方向倾斜,同时双手拍击胛板一次,有半脚尖立起交替进行的动作。此舞的主要特点是屈腿佝脚而舞,为模仿原始人蹦跳的典型动作,这也是三皇舞与其他祭祀舞蹈的不同之处。与多数古代时期的祭祀舞蹈相似,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后世宗教祭祀程序因素的影响,三皇舞的动律、动作比较简单、单调和重复,舞蹈演员的表情不够精彩和丰富。 2.队形
三皇舞队形排列有横排、竖排、十字形、二龙吐须、八卦图、八卦阵、里逻城、外逻城,等等,简单而又多变化。整个舞蹈可以多次反复,随着乐曲的伴奏连续不断地跳下去。
3.道具
三皇舞的手中道具牛臀骨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一头牛只能做两个,十几个队员,用了十头牛,都是舞蹈隊成员共同合作完成的。首先,取新鲜的牛臀骨放入装满清水的大锅中进行高温加热,牛骨大概需要煮四到五次才能使用;然后,取煮好的牛骨,清理牛骨上的杂质,并用砂纸将牛骨的棱棱角角打磨圆润;最后进行装饰,将打磨好的牛臀骨顶部扇形部分穿孔,然后系上铜铃铛和颜色鲜艳的红缨缨。
4.音乐
三皇舞的鼓乐队也是由杏花岗村民们组成的,伴奏乐器相对来说比较简陋,主要由鼓、响板等打击乐器组成,如大鼓、锣、大镲、小镲、弦子、笙等。村民技术能力较差,音乐只是用简单的鼓点旋律组成,但村民的情绪感染力很强,表现力很丰富。
三、三皇舞的文化分析
不懂得三皇舞身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就不懂得三皇舞的起源,更不懂得它今后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将原生型三皇舞与再生型三皇舞相勾联,全面观察了三皇舞的文化历史演进,运用舞蹈人类学田野采风的调查研究方法,对三皇舞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属性方面来讲,三皇舞作为独立文化意识,展现出了山东菏泽地区人们对历史尊重的人文精神,促进了他们对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要意识,以及对神灵的信仰与尊重,也为山东菏泽地区原始思维的象征性符号印下了结实的烙印。三皇舞作为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以自然传承的方式不断进取。
三皇舞历史悠久,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承下,依旧保持着最原始的味道,并坚持以活态传承的方式留存至今。我们在对三皇舞的研究中,应该挖掘其文化根源,探索其成因,才能明白它由何而来,该向何而去。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 吕思勉.中国民族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 杨堃.民族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作 者: 顾梦茹,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音乐与舞蹈学专业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舞蹈文化研究。
编 辑: 赵斌?E-mail:mzxszb@126.com
关键词:三皇舞 传承 民间形态
一、三皇舞的传承空间
(一)三皇舞的人文空间概述
三皇舞最早源于商周,成熟于春秋、战国,鼎盛于宋、明,该舞作为娱神舞蹈,主要用于祭祀求雨,所以三皇舞本身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和浓厚的文化积淀。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三皇舞增加了许多新的演出方式。
-城县杏花岗村是一座拥有古老历史的村庄,坐落于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北岸。相传,盘古、女娲和伏羲就生长在这里,被当地村民敬称为天皇、地皇、人皇。上古时颛顼打败了共工,由少昊继颛顼之位,成为五帝之一,史称高阳氏。最早时少昊定都穷桑,后又迁都至商丘,最后又定都于帝丘濮城,帝丘濮城也就是今日的-城杏花岗村。曹操的儿子曹植也出生于此地,黄初二年(221),曹植被册封为-城侯,次年改封为-城王。曹植在杏花岗村为赋诗读书而构筑的读书台,被人们称为“陈王台”或“东台”,曹植就在杏花岗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详情请见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编撰,1987年版《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第十一辑·菏泽地区》)
(二)三皇舞的生存空间概述
1.三皇舞原生形态分析
三皇舞在古代属于祭祀舞蹈,是当地村民自发形成的一种较为盛行的传统民间祭祀求雨式的舞蹈艺术,在山东菏泽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日渐成熟。据走访调查,杏花岗历来有祭祀三皇的民俗习惯,古代三皇舞主要在田间和三皇庙前进行,是一种全民性质的民俗舞蹈活动;一般是在每年的春、夏两季,或是每逢旱灾和祈雨的时候所跳,为的是满足人民“靠天吃饭”的自然生产模式。据相关材料记载,祭祀三皇的三皇舞起源于商周,但该舞真正的兴起时间,现已无法考证。早年,三皇舞的主要作用是祭祀神灵,以“三皇”为祖先,奉为“祖先神”,即“祖神”。在制作舞蹈道具、缝制表演专用的舞蹈服饰方面,以模仿猿人生活习性为主,以牛股骨为器具,以树叶和仿兽皮为服饰。骨质器具表现人们与野兽搏斗的景象,兽皮与树叶表现该舞源起时的生活景象,且以上器具与服饰都是三皇舞极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以此推断,三皇舞的起源或许早于文献记载,应是原始部落时代延续传承的舞蹈。本质上作为娱神的三皇舞,寓意是借“神”的法力祛除灾难,祈求风调雨顺。上古之时生活方式比较落后,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认知较差,误以为是神灵导致了这一切,因此祭祀神灵便成为他们内心的精神寄托。
2.三皇舞再生形态概述
据村里老艺人讲,三皇舞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传授,历经民间自然传承,流传于杏花岗村、大石子村等-城旧城一带,作为菏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艺术形式,20世纪40年代仍广泛流传。在20世纪70年代,杏花岗村民开始自发性地对三皇舞进行挖掘抢救。三皇舞经过精心提炼与整理,保留了最原始的状态,动作表现人类模仿猿人爬行、站立、行走、蹦跳……其中“牛神”动作较为活跃、自由、灵活,舞蹈动作根据节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
三皇舞的演出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今非昔比,演出的地点与古代相比完全不同,由原始的单一场地变为多样式的场地。现如今三皇舞是在每年庙会,每月的初一、十五和受邀参加比赛时表演所跳,舞蹈的演出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有的半个小时缩短为十分钟左右,表演性质也多以舞台表演为主。
二、三皇舞结构解读
(一)演员的属性
早期的三皇舞演员人数为十六人,其中男女各半,各为八人。三皇舞以男女比喻阴阳平衡,故共男女八对。八为地数之极,这是人对天神的最高敬意,其道理可参照八佾舞。而现在三皇舞因为社会制度的变迁,演员性别发生了变化。男性都认为跳三皇舞是丢人的事情,在别人眼里是不务正业,三皇舞演出一年就那么几次,并且每一次并不一定有费用,所以现在舞蹈队里并没有男演员,都是有空闲时间的妇女。现如今我们通过身体动作、标志符号、社会制度以及人物塑造,对三皇舞进行整理挖掘。有了这些沉淀,三皇舞才得以原貌现身,否则这一方面就是空白,后人根本无法了解这些具有深层内涵的历史,更无法了解三皇舞所具备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然而,这些演员与过去相比较,即使跳着一样的动作,诠释着相同的故事,但已经失去了根本上的思想内核。演员性别的转化也标志着杏花岗村民思想上的变化。
(二)舞什么,蹈什么
1.舞蹈内容
此舞为集体舞,一般十二至十六人为宜(男女各半),每年三月三日,重大节假日,以及每月初一、十五皆集结于三皇庙前表演。舞蹈队员手拿加工好的牛臀骨,在乐队的伴奏下,模仿牛的动作手舞足蹈,双手执牛臀骨相互有节拍地碰撞,发出“邦邦”的脆响。其中一人扮演牛,身着牛的衣服,头戴牛头面具,模仿牛的动作。三皇舞的舞蹈动作并不复杂,其舞步简单、节奏平稳、气氛凝重、风格古朴。在鼓乐队的伴奏下,舞蹈队员模仿猿人爬行、站立、行走、蹦跳,步伐有并、弓、追刺、三步一停、十字步、禹步、摇步、蹉步、缠丝腿、跑跳步、回旋步、轱辘毛、缠线蛋等,上肢动作有小五花、大五花、风火轮、拐子架、顺子架、前扑后仰、登蹬嚓、磕头作揖、大甩臂、小甩手、搂后桥、扔人子、颊倌、叠筋等,他们进行各种舞蹈队形的穿插变化。舞蹈的主要动作有主力腿屈膝、动力腿弓步向前,或向上屈膝抬腿,上身随动力腿方向倾斜,同时双手拍击胛板一次,有半脚尖立起交替进行的动作。此舞的主要特点是屈腿佝脚而舞,为模仿原始人蹦跳的典型动作,这也是三皇舞与其他祭祀舞蹈的不同之处。与多数古代时期的祭祀舞蹈相似,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后世宗教祭祀程序因素的影响,三皇舞的动律、动作比较简单、单调和重复,舞蹈演员的表情不够精彩和丰富。 2.队形
三皇舞队形排列有横排、竖排、十字形、二龙吐须、八卦图、八卦阵、里逻城、外逻城,等等,简单而又多变化。整个舞蹈可以多次反复,随着乐曲的伴奏连续不断地跳下去。
3.道具
三皇舞的手中道具牛臀骨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一头牛只能做两个,十几个队员,用了十头牛,都是舞蹈隊成员共同合作完成的。首先,取新鲜的牛臀骨放入装满清水的大锅中进行高温加热,牛骨大概需要煮四到五次才能使用;然后,取煮好的牛骨,清理牛骨上的杂质,并用砂纸将牛骨的棱棱角角打磨圆润;最后进行装饰,将打磨好的牛臀骨顶部扇形部分穿孔,然后系上铜铃铛和颜色鲜艳的红缨缨。
4.音乐
三皇舞的鼓乐队也是由杏花岗村民们组成的,伴奏乐器相对来说比较简陋,主要由鼓、响板等打击乐器组成,如大鼓、锣、大镲、小镲、弦子、笙等。村民技术能力较差,音乐只是用简单的鼓点旋律组成,但村民的情绪感染力很强,表现力很丰富。
三、三皇舞的文化分析
不懂得三皇舞身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就不懂得三皇舞的起源,更不懂得它今后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将原生型三皇舞与再生型三皇舞相勾联,全面观察了三皇舞的文化历史演进,运用舞蹈人类学田野采风的调查研究方法,对三皇舞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属性方面来讲,三皇舞作为独立文化意识,展现出了山东菏泽地区人们对历史尊重的人文精神,促进了他们对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要意识,以及对神灵的信仰与尊重,也为山东菏泽地区原始思维的象征性符号印下了结实的烙印。三皇舞作为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以自然传承的方式不断进取。
三皇舞历史悠久,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承下,依旧保持着最原始的味道,并坚持以活态传承的方式留存至今。我们在对三皇舞的研究中,应该挖掘其文化根源,探索其成因,才能明白它由何而来,该向何而去。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 吕思勉.中国民族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 杨堃.民族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作 者: 顾梦茹,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音乐与舞蹈学专业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舞蹈文化研究。
编 辑: 赵斌?E-mail:mzxszb@126.com